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范文

黄飞老师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1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主人公关怀动物,重视它们生命情感需求的善良感情。多角度体会小说主题。

2. 复述故事,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巧,了解悬念手法的作用。

3. 学习小说的描写方法,了解人物外貌描写与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主题的多角度分析。

2.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放松心情,导入新课

1.生说5遍奶牛,再说5遍牛奶。师问:奶牛吃什么?

生答:奶牛吃草。师借题发挥,导入新课。

2. 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4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希默兰的故事》(34篇中短篇小说集)等。

3. 带着任务读书:学习文中所列生字词及了解本文故事情节。初步了解安恩的性格特点。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生完成“随堂练习”,师巡看,然后生读字音,生解释重点词语,师再个别强调。

三、概括故事情节

师:请同学们简要概括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生思考,并在“随堂练习”上写作)

生1: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别人要买,安恩不卖。

师:过于简略,对于故事发展的过程,也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相当于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你没有。

生2: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

师:比较完整了,这里有时间——一天,有地点——集市上,有人物——安恩。关键有开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上去)——发展(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高潮(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这篇小说的高潮就是结局。

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四、初识安恩

师: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小说的第1小节,语速要慢,要平静一些、舒缓一些。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第1小节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出示示例)从 “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这句神态动作描写可以知道她是一个安静从容的人。

生: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

这是一段衣着外貌描写,写出了安恩老人是个朴素的老人。

师:还能看出——( 不富裕、自食其力过得有尊严)

生:是个历经沧桑的老人,是个有爱心的老人。

师:是呀,她对衣物如此,何况奶牛,这也为全文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师板书“初识安恩”,然后请生把刚才几个关键词写在后面:朴素、历经沧桑、有爱心)

师:请继续——

生:我说这一句:“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是动作描写,写出了安恩的沉静安详。

师:这个判断很准确,板书上“沉静安详(心若止水)”。

生:还有“周围一片嘈杂喧闹:马市上马儿嘶鸣,海滩上渔船卸货的在吆喝,马戏班鼓声咚咚,小丑们招摇地高声喊叫”,这是景物描写,用这种“闹”,反衬安恩的“静”。

师:“反衬”抓得特别准。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不是景物描写。

当我们初识了安恩以后,再请自由阅读第3~19小节。(可以读出声音)

五、走近安恩

师:先后有几拨人要买奶牛?哪几拨?这几拨人的出场顺序能倒一倒吗?为什么?

生:有四拨。分别是,锱铢必较的人——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精明利落)屠夫——死乞白赖的人——来过一次又出大价钱的人(刨根究底的人)。

生:不能颠倒,这四拨人一拨比一拨难对付。是根据情节发展的深入而设定的顺序。

师:通过安恩的回答 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你对安恩又有了那些新的认识?

示例:从“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仿佛发现了什么使她感到兴趣的东西。”这句中动作细节可以看出安恩是个十分怜爱奶牛的善良的人。

生:四拨人都要买安恩的奶牛,都同样遭到安恩的拒绝,但拒绝的语言和语气是有区别的,对于屠夫她用了四个字,坚决予以拒绝:“它不卖的!”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感情很深厚,这是一种很令人感动的关怀。

师:太棒了!一下子发现了这个细节,请在“走近安恩”后写上:精神关怀。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一下3~19小节。还原一下市场情境,注意人物的心理和环境的渲染(师读安恩)。

六、多角度分析主题:

师: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他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安恩她把奶牛当做自己平等的同类、老朋友、亲人一样理解、尊重,关怀奶牛的精神世界。

下面请以安恩告诉我为开头,把你得到的启迪写下来:

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

2.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

3.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七、小结

本节课我们知道了小说的情节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本课的情节极具有悬念,直到结尾才让人豁然大悟。

我们还初步知道了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是刻画细节:语言、动作、神情、心理等细节。

我们还懂得了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给予,还应有精神的关怀。

八、作业

小说最后安恩对自己不卖牛作出解释后,集市上的人有怎样的反应?请续写一个结尾。(写“笔记本”上)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自主学习4个会认字,掌握“度”“宁”等字在本课的读音,能正确地书写“履、欲、吾、罢”。理解郑人买履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能够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

语言文字训练点:

字:

“履”字既是会认字又是会写字,比较难写,因此重点指导。在课题理解时识记。它是半包围结构,你怎么记住它?(上面是尸字头,里边左面是双人旁,右面是复习的复;履是鞋的意思,穿上鞋就能行走,所以是双人旁,走路要一步一步重复着走,所以要有重复的复……)谁能组个词?(履历、履行、步履、削足适履、西装革履等)

“度”:本课中出现三次,读音不同意思不同,初读课文正音时课件出示:

1.先自度其足。(duó)

2.乃曰:“吾忘持度!”(dù)

3.曰:“宁信度,无自信也。”(dù)

正音,并且让学生反复读句子,说意思。1.量长短2.指量好的尺码3.尺码

“宁”(níng)宁静

(nìng)宁可

“遂、吾”的读音也可能出错,在出示句子时拼音,反复读。

“之”:出示带之的句子1.而置之而坐2. 至之市3. 而忘操之4. 反归取之5. 何不试之以足1.量好的尺码2.无意义3.量好的尺码4. 量好的尺码5. 鞋子

“坐、反”

投影全文,用红字标出坐和反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坐意思是座位,同座一样。反是返回的意思,它同返的意思一样)

师:汉字的历史悠久,演变复杂。在古代,因音同或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使用中同音替代的现象叫做“通假”,也叫“古音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这种通假字它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才能确定。阅读文言文,必须知道文字上的这种古音通假现象,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采用的办法是多读书,多查字典。

词:

“郑人买履”出示课题时理解意思,感悟全文后,理解其寓意。

语句:

而至之其坐。(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自己座位上)

至之市而忘操之(等到去集市的时候却忘了拿)

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

反归取之(返回去取尺码)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脚试试鞋呢?”)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他说:“宁可信尺码,也不信自己的脚。”)

突破重难点:

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读,初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正音)---师读---学生再读----再请同学读---默读(思考讲了一件什么事)----自由读(理解句意)----在汇报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理解着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读,突破难点。

背诵课文放在第二课时,学生经过朗读课文,理解寓意,已经对课文相当熟悉,自然能熟读成诵了。

突破教学难点:

理解寓意放在第二课时,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启发学生思考:郑国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郑人可笑在哪里?生活中有没有象郑人这样的人呢?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学生在畅所欲言中理解寓意,老师总结出示,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掌握“度”“宁”“吾”等字在本课的读音、意思,能正确地书写“履”。理解“郑人买履”词语的意思。

2.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感知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方法

1.指名背诵《滥竽充数》,说寓意。

2.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这篇寓言故事的吗?

查字典、参考注释、请教别人等,教师强调:反复朗读、结合实际来理解课文。

二.初读正音感知内容

今天我们还用这些方法来一起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买履,

1.请你读课题。

通过预习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吗?(学生自由说:一个郑国人去买鞋)

你是从哪知道郑人买的是鞋呢?(“履”的意思是鞋子或我从课文下面的大意知道的)

你很会学习,参照注释,看大意理解课文都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2. 指导“履”字的写法

3.学习文言文首先要读,打开书自由读这则寓言,要求读准每个字的读音,读通句子。划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4.指名试读文,相机正音。

(“度”的读音、“吾”、“遂”、“宁”的读音可能会出错,生边读师边正音。适时出示幻灯片,给易读错的字拼上拼音,相机出示句子请学生反复朗读。)

5.听老师读课文

评价一下老师读得怎么样?

6.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再读课文

7.指名读文。(给同学们多读的机会)

8.默读课文,想一想这则寓言主要讲的是什么?

9.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总结)

三.细读课文感悟品味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运用我们前边总结的方法一字一句的弄懂内容,发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课文,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学生自读自悟)

2.学生自己理解课文大意。

3.小组活动:把你读懂的讲给小组同学听,不懂的提出来一起讨论。

4.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愿意讲一讲你们读懂的地方?其他组认真听,看和你理解得一样吗?

组员汇报,组内补充。(汇报哪儿,就指导读哪)

老师相机指导

个别语句的意思。

“之”的不同意思

通假字:“坐反”

5.谁能连起来整体讲一讲寓言的大意。

6.用你的声音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吧。

四.作业

1.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2.把这则寓言读给家人朋友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

2.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3.能够背诵课文。

4.感受古典文学之美,能阅读一些短小浅显的寓言。

教学重点:用自己的话讲述寓言故事,能够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实际生活领悟寓意,懂得做事要从实际出发,不能生搬硬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理解

1.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熟读了课文,理解了课文的大意,下面请同学读一读课文。

2.谁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谁能挑战他,不忙,先同桌讲讲,要合理发挥想象,把故事讲生动。(同桌活动,互相补充。)

4.指名讲故事,同学评价。

5.再反复请学生读文,读出味道。

6.配乐读文,出示古筝音乐。

二.联系生活探究寓意

1.郑国人为什么没有买到鞋呢?(学生回答)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郑人可笑在哪里?

(课件出示郑人图片)

学生回答(不善于动脑筋,不能灵活办事情;不能随机应变;太死教条等)

3.生活中有没有象郑人这样的人吗?

学生举例(做题时生搬硬套;生活中不灵活等)

4.你想对他们说什么?(我们不能像他一样。我们应该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我们应该对自己有信心,要去研究;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多动脑筋等)

5.这则寓言用字不多,却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韩非子总结了这句话(课件出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就是说世间万物发生变化,事情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事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要做好各种准备。不能墨守成规,生搬硬套,要尊重客观规律,遇事要多动脑筋,这便是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6.让我们一起读这则寓言吧!

三.背诵积累拓展延伸

1.寓言故事,生动有趣,韵味十足。让我们试着背诵这则寓言好吗?

学生试背,指名背、齐背、比赛背等多种形式背诵。

2.发《杞人忧天》及注释和译文,请学生根据所学理解大意。

(完不成课下与父母一起完成。)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讲述这个故事。

3.和父母完成阅读

4.写写读郑人买履的感受。(自己选择两题完成)

板书设计:

郑人买履

宁信度,无自信也。

从实际出发,随机应变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3

教学目标:

1.积累成语“刻舟求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工具书及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3.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结合译文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时划分:一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预习,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出示:寓言,回顾什么是寓言?(ppt)

介绍学过的或知道的寓言故事,并说说明白了一些什么样的道理。

师小结:不少许多富有启示的寓言故事来自我国古代文集著作。今天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寓言就出自《吕氏春秋》。

揭题(ppt)在船上做记号来寻宝剑。“求剑”是目的,“刻舟”是采取的方法。

二、检查预习

1.师范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在重点字下打记号。

2.学生用一句话回答。小声自读,指名读,评价,正字正音。

3.齐读。

三、理解文言文意思

1.自读译文,勾画不懂的地方,批注问题。

2.“专家组小老师”讲解大意,强调要点。

(先示范读句子,讲意思,然后提示易读错和词义重要的字,并出示ppt,要求同学补充批注)

3.质疑,并补充批注。

4.齐读译文。

5.练习一。

四、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1.文言文言简意赅,短短几句就告诉我们这么多内容,我们再来好好读一读。(齐读)

2.这个文言文寓言故事我们不仅要会读,还要读懂,试想当船靠岸后,楚人怎么去捞剑的?他能捞到吗?那他会有什么神情?会说些什么?那些岸上的人看到他的举动会有什么议论?

大家思考一下:求剑的楚人为什么求不到剑呢?(ppt)在书中找出来勾画

出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齐读)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作者是如何评论这个楚人的?求剑若此,不亦惑乎!(齐读)

3.确实他太糊涂了,那么你认为这个楚人是什么样的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这个故事就讽刺了这类人,它的近义词是什么?

4.今天我们积累了一个成语:刻舟求剑。它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通过这个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生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见机行事、随机应变)

练习二:写出你的收获。

六、板书设计

刻舟求剑(要变通)

近义:墨守成规

反义:见机行事

《刻舟求剑》说课与反思

成都苏坡小学 周丽莉

《刻舟求剑》出自战国《吕氏春秋》,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讲的是一个楚国人按照船上刻的记号在不同的地方去寻找落入江中的宝剑。故事讽刺不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办法,不懂变通的人,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文章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情节完整,叙事生动,语言简练,有很强的艺术魅力,体现了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色。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计。

一、激趣导入

我让学生回顾什么是寓言?(蕴含深刻道理的小故事)再回忆学过的寓言和明白的道理,为课文学习奠基。

二、会读

教师示范朗读,提示朗读中要注意的地方,如读文停顿和容易读错的字。再由学生齐读文章,进一步巩固,在读的过程中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选择学生朗读时注意兼顾好中差三类学生都有涉及。

三、会译

结合p57金钥匙,通过译文学习古文。特别加入“专家组小老师”讲解环节,逐字逐句的翻译文章,并有要点提示,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目的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外有质疑环节,巩固认识。在本部分加强朗读指导,要带入自己的理解。

四、会悟

文章的学习到了尾声,通过多次的读文,能够了解并且说出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真正的把文章学习透彻。这部分主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以课文和插图为载体,通过合理想象对事件有更深刻的认识,尤其对于“刻舟”这一方法的使用和是否能“求剑”,因此更能体会要学会变通,能根据发展的状况随机应变。

课后反思:

完成这一课后,有些老师们也给我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同时我也就这堂课的完成情况做了反思:

首先,导入时的回顾与课文紧密联系,达到了预期目的,破题处理结合了单元主题——方法,十分鲜明。

其次,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我要求学生在容易读错的字下打记号,困惑的是对于古文的停顿节奏是否该让学生做标注。

然后,在“会译”环节有“专家组小老师”讲解,这是提前告知每个学生做到精预习,结合平时表现,率先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的。目的在于发挥优秀学生示范作用,限度激发潜能。详细分析文意时有的过于详细,涉及到的许多知识小学阶段并不需要学生理解,只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文意即可,语法的东西对他们来说还有一定困难,如果能让学生自己感悟,我想效果也许会更好些。

最后在“会悟”环节激发学生想象力效果较好,通过对比更能了解方法达不到目的因为没有根据情况变通,因此更加利于体会寓意。在本课教学中我加入课堂练习环节两次,力图高效率巩固和加深理解,又能体现读写结合,突出要点。

总之,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小学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好好学习文言文,学好文言文,使文言文这一中国古代文学瑰宝不致因时空的久远而褪色。

在此再次感谢学校的老师们给我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如果反思中存在有误或不足的地方,希望领导们和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4

一、引入:

学生演唱有关老师的歌曲《风儿,你不要吹》

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

板书课题35 我的老师①

二、阅读感悟:

读第一小节,你了解到什么?

板书:刘老师教我们历史课

这位历史老师之所以能让作者深深思念的原因是什么?让我们围绕第一小节来学习课文。

(一)“刘老师”

1、虽然全文都是写他,第二、三小节是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具体描写。

2、用不同的符号找出相应的语句。(读读议议)

忠厚朴实的外貌

幽默自嘲的语言介绍自己。

特殊的肢体语言深深感染着学生

3、理解句子

教室里自然升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②

(二)“教”

刘老师教学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第5小节:出乎意料的细节描写有哪些?通过口试情景的描写体现了刘老师关爱学生,会鼓励学生。

(三)“历史课”

第4小节:枯燥的历史课吸引作者的是什么?更具有说服力来证明教得好的是什么?

课讲得好,文化底蕴很深,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完成填空)③

(四)“我们”

找描写“我们”反应的句子。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反应。

(间接描写,更衬托刘老师。)

(五)一个简单而又耐人寻味的开头配了一个怎样的结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④

对老师充满深情的本文作者就是苏叔阳。⑤

三、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学了课文一位坚强,和蔼,爱生如子的好老师俨然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作者在三十年后仍深深的思念着刘老师。我们也面临着小学毕业,你认为怎样的老师才是你心中真正的好老师会让你长久思念?以“我心中的好老师”为题写一写自己的想法。⑥

板书设计:

刘老师:忠厚 幽默 坚强

教:关爱学生 善于鼓励

我们:受益匪浅 终生难忘

历史课:文化底蕴 深厚爱国

培智班初一语文教案2021范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⑵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及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把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⑵揣摩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德育目标:

⑴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⑵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现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把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抽象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现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学生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己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学生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顽强成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帮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仅给盲人而且给成千上万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满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表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己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表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崇敬。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

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及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⑴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⑵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抽象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⑶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⑷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学生。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创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孩子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成效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孩子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⑵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仅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别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探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孩子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⑶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⑷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崇敬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己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分表现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如果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仅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己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学生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章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及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请学生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学生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⑴“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沉寂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⑵“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⑶“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梭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⑴指名学生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⑵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⑴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己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仅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满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满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⑵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光明”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我”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莎莉文老师还教“我”懂得“什么是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3、拓展延伸:

海伦是世界有名的残疾成功人士。培根论说人生时曾意味深长地称颂残疾人“总是和上帝扯平了的”。请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列举古今中外那些付出艰辛卓绝努力而成功的残疾人的事迹。

教师提示:

奥斯特洛夫斯基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他以惊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在病榻上完成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鼓舞了几代热血青年。几乎全聋的贝多芬扼着命运的咽喉,奏出了与命运抗争的音──《命运交响曲》。失去光明的民间艺人阿炳的《二泉映月》给我们描画了一个凄凉哀怨的世界,也让我们感到了命运的残酷和努力抗争的力量。史铁生身残志坚直面人生写有《我与地坛》,成为了作家。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是莎莉文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爱,确是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它升华时,可以奔流不息,可以惊天动地,可以发挥非凡的潜力,可以能人所不能。唱响爱的颂歌,会使人情思无限,胸怀宽阔。海伦说:“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光明,别人耳朵听见的音乐当成我的交响乐,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幸福。”再塑后海伦的生命如歌,所延续传承的也是一个涵义丰富的爱的故事。

六、课堂练习(分发讲义资料)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阳光,是一种语言

雷抒雁

①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炫耀在枝头。而当阳光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

②晴朗的日子,走在街上,你不会留意阳光。普照的阳光,有时像是在对大众演讲的平庸演说家,让人昏昏欲睡,到处是燥热的嘈杂。

③阳光动听的声音,响在暗夜之后的日出,严寒之后的春天,以及黑夜到来前的黄昏。这些时刻,阳光会以动情的语言向你诉说重逢的喜悦、友情的温暖和哪怕是因十分短暂的离别而产生的愁绪。

④倘若是雨后的斜阳,彩虹将尽情展示阳光语言的才华与美丽。赤、橙、黄、绿、青、蓝、紫,从远处的山根,腾空而起,瞬间飞起一道虹桥,使你的整个身心从地面立刻飞上天空。现实的郁闷,会被一种浪漫的想象所消解。阳光的语言,此刻充满智慧,让你理解天雨花,石点头;让你平凡生活的狭窄,变成一片无边无垠的开阔;让你枯寂日子的单调,变得丰富多彩。

⑤可这一切,只是一种语言,你不可以将那金黄的叶子当成黄金;江河之上,那些在粼波里晃动的金箔也非真实;你更不要去攀援那七彩的虹桥,那是阳光的话语展示给你的不可琢磨的意境。瞬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可是,这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它们在你的心中留下切切实实的图画,在你的血管里推涌起波澜壮阔的浪潮,在你耳边轰响着长留不息的呼喊,使你不能不相信阳光的力量和它真实的存在。

⑥和阳光对话,感受光明、温暖、向上、力量。即使不用铜号和鼙(pí)鼓,即使是喁喁(yónɡ)私语,那声音里也没有卑琐和阴暗,没有湿淋淋的、怯懦者的哀伤。

⑦你得像一个辛勤的淘金者,从闪动在白杨翻转的叶子上的光点里,把握阳光的语言节奏;你得像一个朴实的农夫,把手指插进松软的泥土里,感知阳光温暖的语言力度。如果你是阳光的朋友,就会有一副红润健康的面孔和一窗明亮清朗的心境。

⑧阳光,是一种语言,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

1、请从第①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从①~④段看,作者赞美了阳光“语言”的哪些特点?

3、第⑤段中,作者说“一切都会不复存在”,又说“一切又都不是空虚的”。为什么?

4、文末,作者说阳光是“一种可以听懂的语言”,从第⑦段看,怎样才能“听懂”呢?

5、作者说:阳光是一种语言,它和树叶攀谈,和鲜花对语,动情地向人们倾诉,给世界带来温暖和力量。还有人说:阳光是跳动的旋律,将七色幻化为七个美丽的音符,在大地上谱写着动人的乐章。你想把阳光比喻成什么呢?请写几句话表达你对阳光的感受。

〖参考答案〗

1、词语:攀谈、颤抖、炫耀;

作用:赋予阳光照射绿叶的现象以生命的活力,使之更加生动活泼,更具有形象性。

2、①明亮、透彻(清纯亲切、令人振奋);

②动情(动听、温馨);

③充满智慧(丰富、有才华、有启发性)。

3、阳光产生的美丽情景是短暂的(虚幻、不真实)的,但对人的影响是有力的、“切切实实”的。

4、做阳光的朋友,对阳光语言用心把握,真切感知。

5、示例:

①阳光是美丽的油画,将变幻不定的七色定格在记忆的画框中,成为永久的回忆。

②阳光是灿烂的微笑,它用温情融化坚冰,以坦然直面人生,让人平添信心和勇气。

七、布置作业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短文:

你不能改变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拓展它的宽度。

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请根据材料的一句或几句话,确定中心,写一篇短文。

要求:

1、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等等。

2、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