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

阿林老师

教育学模拟试题

1.思想品德教育通常被称为( )。

A.最狭义的教育 B.广义教育 C.狭义教育 D.中义教育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概念。

选项A更狭义的教育,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选项B广义的教育指的是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选项C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选项D“中义教育”属于干扰选项。

在日常用语中,有一种专义(最狭义)的教育,也就是专指思想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多用到这种含义的教育术语,在教育学中偶尔采用这种含义。如“(知识)教学具有教育性”中的“教育”即为此含义。故确定答案为A。

2.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是( )的主张。

A.荀子 B.孔子 C.墨子 D.老子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墨翟的教育思想。

选项A荀子强调的是“礼义之统”,指的是从礼教的观点上对人进行约束;

选项B孔子的思想以“仁”;

选项D老子主张的是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

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社会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他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故确定答案为C。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 )的典型代表。

A.外铄论 B.内发论

C.遗传决定论 D.多因素互相作用论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外铄论相关知识。外铄论的观点是指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指婴儿的心灵是一块白板,他们所有的知识、能力、行为和动机都来自后天的经验。故此题选A。

B选项内发论是指内在因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即遗传决定人的发展,也叫遗传决定论

C选项遗传决定论是指遗传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选项多因素互相作用论指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本题排除BCD,选A。

4.下列关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B.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者的权利。

D.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规模和建立。

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故选项ABC正确。可以确定答案为D,选项D应该为生产力决定教育的规模和建立。

5.社会对教育所要成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检查和规定是( )。

A.培养目标 B.教育目的 C.教学目标 D.课程计划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教育目的的概念。

选项A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担负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

选项B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选项C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达成的学习结果或终点行为,是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实际上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或细化。

选项D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题干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概念,故确定本题答案为B。

6.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A.课外活动 B.实践活动 C.教学活动 D.班主任工作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在国家教育目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题干中强调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故本题选择C。

7.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是思想品德教育多种( )的具体体现。

A.引导学生珍爱生命 B.教育方式 C.教育途径 D.开端性

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德育规律的应用。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有的班主任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但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故此题选择D。

8.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班级管理理论是( )。

A.民主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常规管理

8.【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班级管理模式与人物对应。平行管理是马可连柯提出的,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故此题选C。

9.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是指( )。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的相关知识点。我国的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即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少年期又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故此题选B。

A选项童年期是指6、7-11、12岁。

C选项青年期是指14、15-25岁。

D选项成年期是指25-65岁。

排除ACD,本题选B。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高频考点

教学目标及其意义

教学目标是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负责指引学习者按预期的教学目标前进。怎样理解教学目标的含义呢?第一,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学生的行为,而非教师的行为。第二,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有如下具体的功能和作用。

(一)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在教学结束后的自编测验没有针对教学目标,那么就没有测量到所想要测量的教学结果。比如某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是阅读理解,而测量重点是词汇和知识的记忆,这自然会造成目标和测量的不一致,这种测量是无效的。

(二)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教学目标一旦确定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或结果,则宜于选择接受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讲授教学;如果教学目标侧重于过程或探索知识的经验,则宜于选择发现学习,与之相应的教学策略是有指导的发现教学。

(三)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应该明确告知学生学习目标,这样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并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进行了研究,并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一)认知目标

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六个层次,后一级的认知教学目标必须以前面的等级为基础。

1.知识

指对所学材料的记忆,包括对具体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和原理的回忆。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这是最低水平的认知学习。

2.领会

指把握所学材料的意义,这可以借助三种形式来表明对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胃自己的话或用不同于原先表达方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能够估计预期的后果,领会超越了单纯的记忆,但仍代表最低水平的理解。

3.应用

指将所学材料应用于新的情境,包括概念、规则、方法、规律和理论的应用。这一层次以知识和领会为基础发展而来,应用代表较高水平的理解。

4.分析

指能将材料分解成其构成成分并理解组织结构,包括对要素的分析(如一篇论文由几个部分构成)、关系的分析(如因果关系分析)和组织原理的分析(如语法结构分折)。分析既要理解材料内容,又要理解材料的结构,是一种比应用更高的智能水平。

5.综合

指将先前所学的材料或所得的经验组合成新的整体,包括三个水平:用语言表达自己意见时表现的综合(如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处理事物时表现的综合(如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推演抽象关系时表现出的综合(如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综合目标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需要产生新的模式或结构。

6.评价

指对所学材料(如论点的陈述、小说、诗歌以及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包括按材料的内在标准(如材料内在组织的逻辑性)或外在标准(如材料对目标的适用性)。评价目标是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并需要基于明确标准的价值判断。

(二)情感目标

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根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五个等级。

1.接受

指学生愿意注意特殊的现象或刺激(如课堂活动、教科书、文体活动等)。这包括三个水平:一是知觉有关刺激的存在;二是有主动接受的意愿;三是有选择的注意。这是低级的价值内化水平。

2.反应

指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获得满足。处于这一水平的学生,不仅注意某种现象,而且以某种方式对它作出反应(如自愿读规定范围外的材料),以及反应的满足(如以愉快的心情阅读)。这类目标与通常所说的“兴趣”类似,强调对特殊活动的选择与满足。

3.形成价值观念

指学生将特殊对象、现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对所学内容在信念和态度上表示正面肯定。这包括三个水平:接受某种价值标准(如愿意改进与团体交往的技能);偏爱某种价值标准(如喜爱所学内容)为某种价值标准作奉献(如为发挥集体的有效作用而承担义务)。这一水平的学习结果是将对所学内容的价值肯定变成为一种稳定的追求,相当于通常所说得“态度”和“欣赏”。

4.组织价值观念系统

指将许多不同的价值标准组合在一起。在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同时,开始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可以分为两个水平:一是价值概念化,即对所学内容的价值在含义上予以抽象化,形成个人对同类内容的一致看法;二是组成价值系统,即将所学的价值观汇集整合,加以系统化。与人生哲学有关的教学目标属于这一级水平。

5.价值体系个性化

指个体通过学习,经由前四个阶段的内化之后,所学得的知识观念已成为自己统一的价值观,并融人性格结构之中。这包括两个水平:一是概念化心向,即对同类情境表现出一般的心向;二是性格化,即指心理与行为内外一致,持久不变。因此,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一致性,并且是可以预期的。其学习结果包括广泛的活动范围,尤其是那些有代表性的行为或行为特征。

(三)动作技能目标

动作技能教学目标指预期教学后在学生动作技能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目前,这一方面的目标总是容易被多数不直接从事体育教学的教师所忽视。

1.知觉

指学生通过感官,对动作、物体、性质或关系等的意识能力,以及进行心理、躯体和情绪等的预备调节能力。

2.模仿

指学生按提示的具体要求行动或重复被显示的动作的能力。但学生的模仿性行为经常是缺乏控制的,如演示动作是冲动的、不完善的。

3.操作

指学生按提示要求行动的能力,但不是模仿性的观察,如按照指示表演或练习动作等。这就是说,学生要能进行独立的操作。例如,教师讲解了显微镜的结构和操作步骤后,学生一步一步地跟着教师操作。

4.准确

指学生的练习能力或全面完成复杂作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通过练习,可以把错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如有控制地、正确地再现某些动作。例如,在进行一段实践之后,学生能自如地调节显微镜的粗准焦螺旋或能按正确的方向移动载玻片。

5.连贯

指学生按规定顺序和协调要求,去调整行为、动作等的能力。例如,能按操作步骤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能很快地调节照明、焦点和找到样品。

6.习惯化

指学生自发或自觉地行动的能力,如经常性、自然和稳定的行为就是习惯化的行为。也就是说,学生能下意识地、有效率地、各部分协调一致地操作。例如,在光照较暗的条件下,能很好地调节显微镜的各种装置以得到足够明亮的照明效果。

在实际生活中,这三个方面的行为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例如,学生写字时(动作技能),也正在进行记忆和推理(认知),同时他们对这个任务会产生某种情绪反应(情感)。因此,在教学前和教学中,教师往往需要同时设置这三个方面的目标。

教学目标的表述

分析教学目标之后,如何予以表述就成了明确教学目标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以下介绍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行为目标

是指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陈述的教学目标。行为目标的陈述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具体目标,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解答”等,主要是说明“做什么”;二是产生条件,即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如“根据参考书”、“按课文内容”、“不用笔算”等,主要是说明“在什么条件下做”;三是行为标准,即提出符合行为要求的行为标准,如“没有语法或拼写错误”、“90%正确”、“30分钟内完成”,主要是说明“做到什么程度”。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但内在的心理变化无法直接观察到。因此,有人提出了内部心理与外部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方法。用这种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一般教学目标,要求用一个动词描述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内部变化,如记忆、知觉、理解、创造、欣赏等;第二部分为具体教学目标,要求列出具体行为样例,也就是学生通过教学所产生的能反映内在心理变化的外显行为。

任务分析

所谓任务分析指将教学目标逐级细分成彼此相联的各种子目标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析时,教师要从最终目标出发,一级子目标、一级子目标地揭示其先决条件,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一目标,必须先具备哪些能力?”一直追问到学生的起始状态为止,然后把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逐级排列出来。通过任务分析,教师能够确定出学生的起始状态;能够分析出从起始状态到最终目标之间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能够确定出为实现最终目标而需要逐级实现的各种子目标的逻辑顺序。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使教学过程微观化、具体化,更便于教师领会和执行。当然,最终的受益者是学生。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情分析

一、试卷结构及题型分布

二、内容模块

模块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模块2中学课程

具体知识点包括:课程概述;课程设计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模块3中学教学

具体知识点包括:教学概述和教学过程。

模块4中学生学习心理

具体知识点包括:认知过程;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学习理论和学习心理。

模块5中学生发展心理

具体知识点包括: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与意志;中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模块6中学生心理辅导

具体知识点包括: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和压力与挫折。

模块7中学德育

具体知识点包括: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道德发展理论;德育工作;中学德育过程;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模块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具体知识点包括:群体心理;班主任与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

三、题型分布及占比

模块1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往往容易考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辨析题,一般占总分数的12%,所以该部分在备考时要注意理解识记。

模块2中学课程这部分主要题型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辨析题为主,一般占总分数的9.3%,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并且专业性较强,可以联系实际教学工作进行识记。

模块3中学教学,这部分内容更倾向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分数的8%。该部分内容较为复杂,但易理解和掌握,对于案例分析题要求对知识的识记和应用。

模块4中学生学习心理,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分数的16%。学习心理这部分知识属于教育心理学内容在备考时结合一定的例子学习效果更好。

模块5中学生发展心理,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分数的13%。学习心理这部分知识属于教育心理学内容,具有专业性强不易识记的特点,在备考时注意理解识记和应用。

模块6中学生心理辅导,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占总分数的9.3%。这部分内容很好理解,但注意细节性知识点的识记。

模块7中学德育,这部分内容主要考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辨析题和案例分析题,占总分数的21.3%。德育这部分知识与其他模块比较占比最大,备考时注意对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的区分。

模块8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往往容易考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辨析题,一般占总分数的10.7%,所以该部分在备考时要注意理解识记。

四、备考指导

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的题型基本变化不大,但试题内容难度和灵活度有所增加,理解型考点增多,这就需要考生在熟记并且理解知识点的基础之上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可以采取复述策略,即在学习完一遍知识点之后进行多轮复习的形式进行备考。一轮复习采取阅读讲义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并且配合练习题进行复习。二轮复习采取梳理知识点提纲的方式提纲挈领式复习,从整体把握知识点加强前后联系。三轮复习采取大量做试题和模拟题的形式查缺补漏。也可以采取精细加工策略,包括对于难以记忆的知识点编口诀,对于难于理解的知识点补充例子。另外,根据个人情况进行错题整理,在考前进行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