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1
《雨说》
教学目标: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象,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教学安排: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二、品读诗歌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DayInSpring》《春日》《Ear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of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象,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象,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枝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三、开阔视野,创作实践
“雨”对你说了那么多的话,你是不是也想拿起你手中的笔,对“雨”说说你想说的话,和“雨”对唱一首歌?请赶快行动吧。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2
《鱼我所欲也》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氐恪?nbsp;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 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3
《那树》
【教材简析】本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
【教学设想】教师在这一节课中试图从字、词、句入手,将那树与人类发展进行对比,以理解生命的意义,认识到人与人、人与所处的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如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生命的意义,树立人类进步应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的观念。
3.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重点】(1)了解那树所做的贡献,认识到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行为,从而认识到珍爱自然的必要性,正确认识人类在地球上的位置。
(2)理解托物寓意和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从老树的命运中挖掘作者更深刻的意图,让学生领悟处理人与所处的环境、人与人的关系的重要性。
【教具准备】课件
【教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师查找资料,准备教学课件,并要求学生借助字典,掌握生字词的读音、释义;借助网络,了解作者王鼎均的有关情况;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
设计意图:“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是课标对学生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搜集资料信息的一项能力。搜集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朗读课文有关具体内容
1.出示预习检测题(学生上黑板听写、注音、释义、朗读):
佝偻(gōulóu):脊背向前弯曲,文中指老树枝干弯曲。
倒坍(tān):倒塌。
萌庇(yìnbì):大树枝叶遮蔽阳光,宜于人们休息。
引颈受戮:伸长脖子接受杀戮。
踝骨(huái):指树干靠近根的部位。
虬须(qiú):卷曲的胡子。这里指树根。
周道如砥(dī)这里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2.让学生介绍有关王鼎均的情况。
3.让学生展示搜集的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教师也展示有关课件。(有关大树的图片)
4.导入:如果这个世界有上帝,那上帝赋予了这些绿色精灵们的使命是什么?王鼎均在《那树》中写到“当幼苗长出来,当上帝伸手施洗,上帝曾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屏幕展示)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这一句话,用横线画下来,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并找出那树对人类的贡献和人对树的看法、做法的词语和句子。
设计意图:搜集朗读描写或含有“树”的诗词或文章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朗读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动态检查,也是让学生在真情的读书中理解、感悟、挖掘文本的情感,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三、细读语文,体会对比和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领悟文意
提出问题:
1.那确是一棵老树,它给世界带来了些什么呢?
(提示研读方法:先找出有关描写大树的语句,再讨论分析)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遮阴、凉爽)
——让下车的人好在树下从容撑伞(休息的方便)
——于是鸟来了,鸟叫的时候,几丈外的幼儿园里的孩子也在唱歌(快乐)
——于是情侣止步(浪漫)
——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诗意的氛围)
——附近的树全被吹断,房屋也倒坍了不少,只有那棵树屹立不动,而且据说,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神奇的灵性)
——当这一带还没有建造新公寓之前,陆上台风紧急警报声中,总有人到树干上漩涡型的洞里插一炷香呢!(人们精神的寄托)
四、拓展延伸,扩大积累
(一)展示:
有关资料:
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世界上万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血液把我们身体的各个部分连结在一起。生命之网并非人类所编织,人类不过是这个网络中的一根线,一个结。但人类可做的一切,最终会影响到这个网络,也影响到人类本身。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它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对生活在第三世界国家大城市里的儿童来说,他们所呼吸的空气相当于一天吸两包香烟。”
——流行病学家戴维斯
(二)讨论:
问题:拯救地球还是拯救人类自己
设计意图:富有哲理性思辨的文字展示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我们人类的处境,让学生关注现实,并能对其有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五、家庭作业
1.朗读课文
2.围绕“绿色”写一段文字
设计意图: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写作强化情感,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4
《那树》
【教学目标】
1、通过词句的品析,感受“那树”的形象,把握树的命运。
2、通过文章主旨的比较,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旅居美国的著名散文作家王鼎钧的《那树》。一看这个题目,同学们的脑海里会产生怎样的问题?
……
其实刚才大家的问题主要可以归为三类: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2、那树的命运如何?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就来研讨这三个问题。先请大家根据自己预习时的初读感悟,说说那是怎样的一棵树?
二、分析
1、那是一棵怎样的树?
古老──三句“它就立在那里了”组成的排比,让我们感受到了古老的气势。
坚固──任你台风肆虐,我自岿然不动。多么坚固呀,坚固得就连一片树叶都没有掉下来。
善良──物尚如此,人何以堪哪?
茂盛──抓住了树的本质。
重点突破:
⑴ ⑸文中说到不管是早期,还是后来,那树有一点一直没变,那是什么?
⑵ 请大家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那树叶子以及它的绿的语句。同时想一想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写出那树的绿。这种方式可以是一种修辞,一个词语等。
那树有一点佝(gōu)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
在夏天的太阳下挺着颈子急走的人,会像猎犬一样奔到树下,吸一口浓阴,仰脸看千掌千指托住阳光,看指缝间漏下来的碎汞。
那树被一重又一重死鱼般的灰白色包围,连根须都被压路机碾进灰色之下。但树顶仍在雨后滴翠,有新的建筑物衬托,绿得更深沉。
尽管那树被工头和工务局里的科员端详过计算过无数次,但他依然绿着。屹立不动,连一片叶也不落下。那一蓬蓬叶子照旧绿,绿得很。
那树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
⑶ 学生齐读。读出那树的生命力,旺盛的生命力。
2、那树的命运如何?
⑴ “绿着生,绿着死”这句话在文中是谁说的?上帝为什么还要说“死复绿”?
⑵ 可现在那树的命运结局是怎样的?人们为什么要屠杀?他们又是怎样屠杀的?
(深夜砍杀、惨不忍睹)
⑶ 对于那树,人们仅仅只是把它砍掉,进行屠杀吗?那些刽子手还作了些什么?
(深夜挖根、毁尸灭迹)
⑷ 如果那树有灵,面对人类的无情杀戮,它会在上帝面前如何控诉?请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述一下。
出示材料;
那树的控诉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他们是无常,他们太无情。
他们到了该忏悔的时候了。
我不奢求他们的顶礼膜拜
也不奢求他们对我的过度依恋。
我只渴望他们不要过多的侵占
──侵占我的家园,赶走我的蚂蚁。
我只渴望他们在砍我的时候
轻一点,就轻一点。
──更不要把我的根也一并闷死。
上帝啊,人类的福音书丢了。
我只担心:我死后,
你该怎么办?
3、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
尽管那树曾经给人们带来过希望和舒适,尽管那树在临死前还提醒蚂蚁们早点搬家,但它还是被无情地砍杀了,甚至宰草除根,几千条断根被压在一层石子一层沥青又一层柏油下闷死。读到这里,我们也只能如作者一样,沉重地喊一声“啊”。
⑴ 下面请大家听老师读一下课文第八自然段,同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既然表达了对那树的深切同情,为什么文章的标题是《那树》而不是读起来比较亲切的《这树》或者《老树》?
⑵ 那树,那一棵茂盛的,一直绿着的树永远的消失了,消失了……灰飞烟灭中请大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那树?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尽相同,因为……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教师印证。
出示材料:
读者不仅是作者创作动机的最初激发者,而且是创作最终的完成者。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创作的一座永久性的纪念碑,而是一部乐曲,一首乐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由不同层次的读者来演奏,会产生不同的音乐。
三、结语
聆听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感受了别人振聋发聩的理解,我也想说说自己的感悟。其实,在阅读《那树》的过程中,文中反复出现,以致结尾被活活闷死的根总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引我深思:这根,仅仅只是那树的根吗?仅仅只是普通的可以砍伐殆尽的根吗?那是人性之根呢,是人性真善美的根呢!
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5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2.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捕捉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多重意象的捕捉,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抒发的独特感情。
教法与学法:
教法:1.情境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营造与诗歌情感相吻合的浓厚氛围。
2.诵读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感悟诗歌情感。
3.讲授法:对诗中的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引领学生分析诗歌。
4.点拨法:帮助学生展开联想,拓宽思路。
学法:1.朗读法:朗读是理解诗歌的钥匙,通过朗读,感受这首诗中喜悦的跳动和浓浓的爱意,感受这首诗的音美、形美、意美。
2.合作探究法:借助合作探究,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达到对这首词意境的全面理解。
教学准备:
教师:资料介绍、幻灯片、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等。
学生:搜集有关林徽因的生平资料,了解新月派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林徽因及新月派诗歌的相关资料。
2.感受诗歌的韵律,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
3.体会作者倾注于诗中的丰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情境导入。
设计一: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设计二:在徐志摩的笔端,林徽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liù),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在沈从文眼中,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费正清(美国人,历史学家、汉学家)的心中,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着迷人的魅力”;冰心也为她所折服,赞叹道“她很美丽,很有才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她以轻盈柔美的笔调创作诗歌,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如霞光万丈投影于你我心间,带领读者走进明媚春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她笔下明净澄澈的四月天。(板书: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2.解题,介绍新月派。(多媒体出示)
人间的四月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日子,既温暖又充满希望,给人以无限憧憬。(教师讲解)
新月派:现代新诗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新月派”特点:(1)“理性节制情感”,把主观情愫客观对象化,即把主观情绪化为具体形象,使情感表现得含蓄。(2)诗歌中的叙事成分增加。(3)具有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追求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读起来富有节奏感,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建筑美是指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绘画美指的是诗歌的词藻,用词注意色彩,形象鲜明。
3.作家作品。(多媒体出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闽侯人,建筑学家、文学家、诗人。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林徽因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4.背景资料。(多媒体出示)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
梁从诫先生(梁思成与林徽因夫妇的孩子)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5.新词。(多媒体出示)
娉婷(pīng):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yán):鲜艳
冠冕(guānmiǎn):这里是王冠的意思。冕,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
鹅黄:像小鹅绒毛那样的黄色;嫩黄。
呢喃(nínán):形容燕子的叫声。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多角度地促使学生对课文基础知识、作家作品、作品体裁、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加以掌握,为进一步理解内容和探究本文的写法特点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指导朗读。
课件播放周涛朗诵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现在请大家认真地听朗诵,用心去体会作者的深情,可以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勾画下来。
提问:同学们,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你们有没有谁愿意在大家面前朗诵一下呢?(学生朗诵后,教师可做适当纠正,重点在停顿上给学生示范。)请同学们各抒己见,说说朗读这首诗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示例]
(1)朗读时“爱”的主题要充分体现出来,优美、深情、充满希望。
(2)语速偏慢,语气捎带温柔但是又不柔弱。
(3)情感方面,注意把握形容词的语气。
再听一遍录音,注意停顿与重音。
2.整体感知。
提问:读了这首诗歌,你头脑中产生了哪些画面?
教师总结:全诗从不同角度写“人间的四月天”,正是为了全面表现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难怪她去世后,有人给她写的挽联是这样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在中国,四月是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这样的季节有着什么样的春景呢?
【设计意图】通过朗诵,进一步增进对朗读方法的掌握,再辅以本诗写作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感受这首诗蕴藏的丰富情感,了解这首诗的大致内容。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一)审视诗歌标题,探究写作对象
提问: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也有不少人认为,“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的爱,你认为哪种说法合理?说明理由。
学生可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均可给予认可,既然这首诗是写给谁的今天仍众说纷纭,我们就可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感受诗中“爱”的情怀。
教师适当加以引导:有些人认为这首诗是写给徐志摩的,认为这是首情诗。这首诗写于1934年,是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的第三年,而这首诗中一点哀伤的成分都没有,全是喜悦。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生于1932年10月,写这首诗时,她儿子不到两岁。“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纯净平和的喜悦中,生命和希望在生长在涌动。这太符合一个母亲对自己一岁多的儿子的那种情怀了。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温柔的母爱溢满了人间。
(二)理解修辞,品味意蕴
1.介绍通感。
(1)(多媒体展示)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化抽象为具体。例如:你多情的目光,仿佛丝绸一般滑过我的脸庞。
创造一种优美的意境,启发读者联想,激发读者感情波澜、得到美的享受。例如:默听一夜花开。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了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2)提问:下面几个句子,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分别说说它们都把什么感官沟通起来。
①他说的话听起来像蜜糖一样甜!
②月夜,清冷的月光铺满一地,淡淡的光辉似乎带有一种清冷的香味,而且可以感觉到那质地还是相当的光滑。
③荷塘边,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④我听见了她那闪闪烁烁的笑声。
明确:①以味觉写听觉②以味觉、触觉写视觉③以听觉写味觉④以视觉写听觉
2.介绍意象。
(1)(多媒体展示)像和平鸽、月亮这样的能够唤起人们情感共鸣的事物叫做“意象”。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是带有诗人感情的具体事物。
意:主观情感自然意象:柳、菊、落日、月
象:客观事物人文意象:折柳、登高、策马、饮酒
(2)提问:你们还能想到什么典型意象吗?
鸿雁、朝阳等。
(3)提问:是否所有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中的意象?
不是,如用麻雀代表和平,在太阳下饮酒。
意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概括性,约定俗成的事物。
(4)不光是在美术作品中,在诗歌创作中这种象征手法也被大量运用,诗歌中的“意象”也是很常见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多媒体出示)
看一看下列四句诗句中共同的意象是什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品味诗歌意蕴。
提问:认真品读这首诗,分别概括这首诗的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概括后,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每个小节中的重点词句。
(1)第一节,笑声勾勒画面。
教师引导品读:“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你”的笑声“点亮”周围的“风”,随即笔锋一转,由“轻灵”的听觉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景象。这一组文字,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着变”构成了一个轻盈、鲜活、灵动的画面。
(2)第二节,黄昏晕染早春。
教师引导品读:诗人把镜头转向了黄昏,飘渺、空灵、纯净的“云烟”,让黄昏不再孤寂凄冷,而变得温暖微醺。柔软的“风”、闪烁的“星子”和点洒的“细雨”,这些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早春的感觉。诗的意象就像一幅画,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轻柔得仿佛不见。
(3)第三节,圆月构筑美满。
教师引导品读:“轻”和“娉婷”两个词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轻”是春风的轻抚;“娉婷”是随风招摇的舞,描绘你的轻盈和美好。你戴着“鲜妍百花的冠冕”而来,正是人比花俏,花衬人娇的写照。“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和“庄严”既矛盾又和谐,天真却不失庄严,勾勒出一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对立融合之间构成了诗意的张力,与“月圆”承接,又构筑出美好圆满的意境。
(4)第四节,暖色点亮诗情。
教师引导品读:四月,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林徽因笔下的四月,是“雪化后”的“鹅黄”,是“初放芽”的“绿”,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暖色调晕染的画面与纯净的白莲相互映衬,又与前面章节所勾勒的画面交相辉映,点亮风的笑声、柔风的舞动、雨滴的点洒、花开的声音,声画结合,热闹却不杂乱,纷繁却不喧嚣,诗情在文字间流转。
(5)第五节,希望温暖春天。
教师引导品读:诗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抒发了作者对“你”深情而绵长的“爱”。花是静态的,“一树一树”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燕是动态的,低语的“呢喃”更显示其柔美温顺的特质。动与静的照映下,“爱”“暖”和“希望”绽放在春天的柔光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鹅黄、嫩绿为笔,写下春日几多景,满贮着春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星子、细雨为裳,舞出心中无限情,满藏着深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花开、呢喃为曲,谱就人间倾心恋,满盛着眷恋。
【设计意图】介绍通感及意象的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通过对内容的概括及对诗中重点词句的赏析,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体会诗中语言的美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品味修辞手法的妙用,体会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
2.体会并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导入: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领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语言。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性。人们对爱情、亲情、快乐和梦想的所有一切感悟尽在这四月天中。这首诗的魅力和优秀并不仅仅在于意境的优美和内容的纯净,还在于形式的纯熟和语言的华美。这首诗可以说是新诗“三美”原则的完美体现。
2.赏析
写作中,写景贵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这首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体现的。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总结:
全诗以温馨舒缓的笔调细细地描绘一幅四月天的风景,诗里犹如飘散着一种淡淡花香般末春与初夏之间的韵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时令里,黄昏时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里有轻风、有细雨、有百花、还有云烟。细雨花前,风动云烟,花开千树,梁燕微喃。这般美景本是天成,经作者的刻画来得更真切,好似马上就要跃出纸面。
其次是情,灵动与轻盈的风景融入一春的烂漫与幸福。春风一夜花唱响,自由迷恋爱飞翔。有些飘逸,同时也是温情四溢。字里行间诠释着爱与希望,点点滴滴闪烁着春的光芒。
【设计意图】进一步落实教学目标,加深对本文写法的理解,进而进行知识迁移,培养写作能力。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提问:这首诗是用哪种人称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响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2.提问:本诗可谓是运用了多重比喻绘“你”的形象,具体说说诗中都把“你”比喻成了什么。
“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3.提问:上节课,我们已经交代了“通感”是本诗修辞上的一大特色,结合上节课的知识,再分析一下“通感”的运用有何作用。
运用通感,传递爱意。在林徽因的笔下,爱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它是视觉上“一树一树的花开”,它是听觉上燕子在房梁间的“呢喃”,它还是触觉上微风吹拂而过的“柔软”。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表现出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构筑的爱的空间、暖的住所、希望的栖居地。
【设计意图】品味本诗修辞上的妙处,拓展学生的知识储备,为学生学诗、写诗奠定基础,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说说整首诗除了内容纯净和语言优美之外,还有哪些其他艺术特色。
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以小组方式呈现探究结果:
示例:
1.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四面风”“云烟”“星子”“细雨点”等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你”的喜爱之情。
2.动中有静的描写方式。例如诗句“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一幅生动的春风灵舞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有风烟星雨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等,都为读者展现了动中有静、情景交融的美妙场景。
3.摇曳多姿的修辞手法。“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清新婉丽的意象通过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现,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4.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从“早天的云烟”“点洒的细雨”“雪化后那片鹅黄”到“初放芽的绿”,诗人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层层推进,于末尾发出了“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极致,并与诗的开头相呼应。
【设计意图】这首诗堪称经典之作,初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点困难,本阶段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感受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班主任德育年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实训课堂心得反思体会
有关感恩的演讲稿600字以上五篇
资料员顶岗实习报告总结大全
语文上学期语文复习教案五篇
小学奇怪的大石头三年级语文原文及教案
变色龙五年级苏教版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鼎尖教案高一语文模板
高一语文教师通用教案范本五篇
九年级人教版教材语文教案样板五篇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惊弓之鸟原文及教案
中专语文一年级教案最新模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皇帝的新装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实用教案借鉴范例五篇
四年级语文上册备课教案样本
二年级下语文园地七教案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