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高高一语文教学教案最新案例1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首歌正如歌词中所说的
那样,是在
中国人为保卫和建设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执著向前。伟大的革命家李大钊曾在20年代,也是在
我国处在艰难的时候,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她同样也激励着中国人努力冲破一切困难,奋勇向
前。这文章的题目是《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二、了解作者:
介绍作者及背景
本文是一篇用———形式写的“黄河颂”,民族精神颂。作者是————,字———,
河北乐亭人。中国最早的————— 者,———— ——— (党)的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也
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 “ ”
三、新课学习:
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
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
的心声。下面听课文朗读,勾画出应该掌握的生字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掌握生字词
逼狭_____ 崎____岖____ 阻抑_____ 回环曲____折
亦_____复如是 险峻_____ 旅_____行 一xiè___ 千里 丛山jùn___ 岭 奇趣横————生 浊_____流滚滚
雄健: 强健有力。
逼狭: 狭窄。
险峻: (山势)高而险。
崎岖: 形容山路不平。
阻抑: 阻止抑制。
丛山叠岭: 连绵的群山,重叠的山峰。
四、自由朗读课文,归纳各段层意。
1、人类历史的道路是不平坦 人类历史的道路 的,只有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冲
过艰难险阻的境界
2、以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 民族生命的进程
的进程。
3、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 人类历史的生活
比喻“人类在历的生活”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 中华民族的史路
5、以扬子江、黄河比喻我们
的民族精神。
五、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2、试阐释文中提倡的“雄健的精神”。
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4、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5、你如何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你有过这种“有趣味”的经历吗?为什么说“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感觉到的”?
六、自主探究 品味语言
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
七、课堂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必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健豪壮,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八、开放探究
1、在今天*革命和*建设的新长征途中,还要不要雄健的精神?为什么?
2、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职高高一语文教学教案最新案例2
教学要点:了解教材编排特点,了解语言品味的途径。
教学步骤 :
一. 领会单元阅读提示要领。
可能同学们已经发现这册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着明显的区别:
(一) 课文的编排不像过去那样以文章的体裁归类,而是一种新的面孔,如我们的第一册安排有三个板块——
语言的品味
思路的探究
主旨的把握
从语言角度来看,有现代文,也有文言文。
(二)是在每个单元前都写有一段说明——“单元阅读提示”。它的作用一是告诉我们这个单元的中心目标,二是告诉我们从哪几
个角度入手去实现这个目标。
请学生朗读“单元阅读提示”。(同时请准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提示”每一段意思。)
1. 什么是语言的品味
2. 品味语言的几个角度及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譬如“崎岖”: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 “走过”:“要走”“将走”
“走着”同义词的辨析)
3. 品味语言的基本方法(途径)。(譬如“反复朗读”)
可以这样简单概括“提示”的三段话:1是什么 2为什么 3怎么样
二. 解决思考和练习第四题
查字典,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境地(选择同义词)
2.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很艰难险阻的境界。进程(近义词)
境况,情况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
常常
高低不平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处境困难
5.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
走远路的人
6.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阻止,抑制
三. 重温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
比较异同
探究疑点
1.回答一/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换一种提问“假如有人以为,课题中的两个短语的次序更换一下,并不改变题意,你以为如何?
答:是艰难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倘若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2.在理解了“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之后,是不是再深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不开门见山点名这两者
的具体含义,而要先从长江大河,旅途上的征人写起,直到课文最后两节才加以说明?
长江大河,有时流到……,有时流到……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前后两者有相似之处)
旅途上的征人,有时是……,有时是……
人类在历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前后两者有相似处)
上述接连类比比喻之后,为下文进入题旨作了有力铺陈。而层层推进的比喻推理则显得形象具体也更有气势。
3.由以上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得深透多了。但从语言品味角度入手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体会作者的情感还是远
远不够的。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练习二:“艰难”与“雄健”的意思在课文中贯穿始终,举例说说它们的丰富内涵在各段中是通
过哪些词语体现的。
(1)国运的艰难程度究竟如何?
第一段“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客观判断,侧重在“不平坦”)
第二段“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逼狭”很特殊,“逼”有四个义项①逼迫②强索③迫近④狭窄、局促。结合课文具体语境,
应取④,在这里有到了十分险峻的地步,几乎无路可走了)“回环曲折” “险峻”
第三段“崎岖险路”、“崎岖的境界”
第四段“崎岖险阻”
第五段“艰难境界”、“崎岖险阻的道路”、“艰难的国运”
(2)“雄健”精神是由以下一些词语来表现的——
第一段“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此处“全”与上一句不一样,它强调的是无一例外,含有“必须依靠”的意
思。“冲”是雄健精神的一种标志,面对艰难,面对险峻,面对崎岖,没有“冲动”——这种雄健的精神,是过不了关的。
第二段“浩浩荡荡”“宽阔”“一泻千里”
第三段“坦荡平原”“老于旅途的人……”(“老”字义项有17中之多,此取“经常”、“往往”讲。这样就突出了不安于现状,
甘为国家民族奋斗的精神)
“愈……愈”(层进关系,点出了征人即老于旅途的人的人生境界)
“美趣”“奇趣”(充分显示了先驱者非同寻常的审美观念)
第四段“奇绝壮绝”“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浩浩荡荡”“浊流滚滚” “一泻千里”“高唱”“最有趣味”
四. 反复朗读课文,力求把文中磅礴的语势体现出来。
五. 回家作业 (讨论一下) 完成练习三:课文末了三段强调了一个“趣”字,如“冒险的美趣”、“壮美的趣味”、“最有趣味的事”。这些词语表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职高高一语文教学教案最新案例3
一. 教学目标 与教学设想
1. 向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学习,落实到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或面对困难),仍充满必胜的信念:站得高看得
远;爱得深看得清。
2. 通过本文的学习,了解H版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做好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过渡与衔接。
3. 初步品味语言。(1)关键词语的品味。(2)通过反复朗读,领会这些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二. 课时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作者简介和题解,默读朗读课文,了解大意,解决下列问题:
1 课文共分五段,各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是什么?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教学步骤 :
一. 由题解及作者简介等导入 新课
(一) 板书课题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提问 1 几个词(7)
2 几个虚词(2助1连)
3 几个实词(2形2名)
4 何种短语(并列)
5结构分析(见图:框式图解法)
(二) 猜猜H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开卷第一篇编者意图
参考答案:1 缅怀先烈
2 激励奋进(艰难的求学之路与雄健的求学精神)
3 品味语言(早期党务工作者都擅长演讲宣传,如列宁、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如毛泽东、
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李大钊亦如是)
李大钊生平介绍:李大钊同志,字守常,一八_年十月二十九日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坚强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
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一九二二年七月在党的二次代
表大会上选为中央委员。一九二七年四月六日不幸被捕,在狱中历尽磨难,顽强不屈,四月二十八日壮烈牺牲,时年仅三十八岁,
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坚贞的崇高品质。
这里录一首李大钊留学日本时(一九一六年)作的《口占一绝》以志纪念:
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
(诗歌大意):我们怀抱着救国救民的雄心壮志分别了,从此海角天涯,各自一方,但是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命运,时局的艰辛,
并不容许我们发愁啊,快把离愁别恨统统抛到滚滚东流的水中去吧!何日消灭了窃国大盗袁世凯,且让我们尽情开怀畅饮,庆功祝
捷,到那时候,我们一定会回想起今天小饮饯别时共同约定的诺言,高高地筑起一座神州风雨楼来纪念这伟大的胜利。
听写练习(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铭记一段李大钊的话语:人生的目的,在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
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
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三年前,我执教此篇时正是李大钊就义七十年祭,当时我说,为理想献身的必是勇士,我的叔伯父(宜兴官村人)也是殉道者
中的一个,当时他任中共苏维埃团中央书记。让我们再次带着对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先驱者的崇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分段,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
2.由学生分段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课文各段的主要意思:
1 总领全文,揭示题意,点明主旨。
2 自然现象
3 从人生道路三个方面具体形象地阐发了险峻环境与雄健精神的关系。
4 民族史路
5 用扬子江、黄河精神高度概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战斗风貌,号召民众以雄健精神,用顽强斗争创造未来。
三.分组轮读后,思考“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相互讨论,要求在原文中寻找答案。
(1) 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 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 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讨论归纳。
由此可见,“艰难的国运”有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
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
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四.分组轮读后,思考“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1.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
应具备的品质呢?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
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
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
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参考答案:“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
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
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五.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个别朗读。
齐读。
职高高一语文教学教案最新案例4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二、了解作者: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
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 清除阅读障碍。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3、“艰难的国运”的含义:对二十年代的国家命运,作者在文中是怎么样比喻的,你了解当时的历史吗?----------了解写作背景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 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 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1、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2、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文章,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理解写作目的。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3、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4、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职高高一语文教学教案最新案例5
教材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所作的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眷恋乡土是一种具有共通性的感情,而作者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对作者来说,关东原野是失去的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因此,眷恋乡土就有了让人产生共鸣的强烈的爱国色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增加词汇积累。
2.学习文中呼告、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独白式的创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展示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调动学生的情感。
2.朗读课文,圈点勾画本文出现的关键意象,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沦丧的故园的眷恋以及誓死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析文中关键意象的含义和关键语句的作用。
难点:品味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厚情感。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情境教学法
通过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再通过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母亲、故乡母亲等视频感染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便于学生感知、理解文章内容。
2.质疑探究法
语文课堂要激发学生多向思维,设置一些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大胆交流回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激趣
教师导入语: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强行进攻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关东原野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播放视频战火中的故乡情)
观看视频,感受东北沦陷后的家国之痛、民族之恨。
以形象的画面、视频最直接、烈地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
知识链接
(读读记记)
1.关于作者。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曹雪芹》,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2.写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端木蕻良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表明了作者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
3.东北作家群。
20世纪30年代中期,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不屈的人民融成一团,显示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4.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端木蕻良(hóng)
炽痛(chì)
嗥鸣(háo)
谰语(lán)
亘古(gèn)
默契(qì)
田垄(lǒng)
污_(huì)
(2)词语释义。
炽痛:热烈而深切。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亘古:远古。
默契:①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②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了解作者的创作情况,对写作背景和“东北作家群”有初步了解。
1.了解相关文学常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了解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内容探究
1.播放情境课文记忆中的故乡。
2.请学生诵读课文第一段,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点拨: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结合课文内容及你对东北地区的了解,交流东北印象(包括历史与物产)。
提示:“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
(3)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然后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点拨:例句:“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4.播放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
5.研读课文第二段。
播放情境课文故乡母亲,画出课文中令我魂牵梦绕的故乡生活。我对故乡的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提示:故乡的生活:“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誓言:“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_和耻辱。”
1.观看情境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的诗意和情感。
2.分组讨论,谈自身的理解和体会。
3.观看微课如何做圈点批注,学习阅读时利用圈点批注,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使用呼告手法的句子,分析和理解呼告的作用。
呼告:“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作用:运用呼告手法,更有利于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
2.找出文中使用拟人、排比手法的句子,分析、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拟人:“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作用:作者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表现出作者对土地像对母亲一样的眷恋和热爱。
排比:“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意连贯,语言气势逐渐增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在教师引导下,分组讨论,然后发表看法、意见。
指导学生在写作时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
课堂小结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片土地上发生的美好往事,表达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以及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热爱故土、热爱祖国是人类恒久而深沉的感情,我们都应该热爱故乡,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讨论回答。
全面掌握文章内容。
布置作业
查找秦牧的《土地》与本文作比较阅读。
按时完成。
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回忆东北大地:丰富的物产、优美的景色
倾诉: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
誓言:回到母亲(故乡)的身边,为她而战斗而牺牲
教学反思
略。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庄子的读书心得450字范文10篇
关于读书的比赛演讲稿五篇
教师工作通用收获总结
我爱读书初中演讲稿800字作文五篇
巩乃斯的马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百合花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荔枝图序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项链高一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琵琶行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巩乃斯的马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游黄山记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瓦尔登湖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寡人之于国也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三年级名师精编教案设计五篇
夜雨寄北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