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家庭教育缺少了什么

黄飞老师

  小家庭缺乏独立养娃的意识

  近日,随着毕节儿童自杀事件在网上引起的热议,几经被提及但至今仍未有所改善的留守儿童问题被再次推到了聚光灯下。网友们大呼“不是贫困,是家庭的撕裂”杀了那些可怜的孩子。扼腕痛惜之余,我们是否也该进一步想想,当今的中国家庭,到底缺少了什么导致了如此巨大面积的家庭撕裂呢?

  民众一直对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其实学校对孩子的影响远远不如家庭带来的。在撕裂的家庭中,家庭教育往往会是扭曲的。

  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真的不是金钱的问题,也不是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的问题,而是思想意识上的问题。现在的小家庭缺少了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尤其是在带孩子方面。

  隔代养娃现象非常普遍

  其实让老人带孩子的现象并不是农村独有的。城里的小俩口一旦有了孩子,把老人叫来帮着常年地带孩子或者把孩子直接托给老人管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曾经跟一个年纪轻轻就事业有成的大学教授聊起带孩子的问题。他的孩子正在读小学五年级,功课越来越多,他自己的工作又特别忙,经常要到外地出差,他的太太在外企上班,也是满世界地飞个不停。夫妇俩根本没有时间亲自管孩子的教育问题。好在外公和外婆身体都还不错,又乐意帮助带孩子,所以他们孩子的上学放学,周末兴趣班什么的几乎全是由外公外婆轮班管的。他也为此感到愧疚,说“现在实在没时间自己带孩子,等到孩子长大成家,有了孙子,我帮着带孙子作为补偿吧。”

  这话从一个大学教授的口中出来,可见这种把孩子托给老人管的观念在中国是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在这一点上城里人和农民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就连旅居在外的华人也是如此,以至于美领馆看到年级大点的人去美探亲就会问是不是去带孩子的?

  逼婚,催生时就已经开始了扭曲

  中国人为什么会普遍形成这样的共识和默契呢?几千年来形成的大家庭观念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四世同堂之类的大家庭盛行的时候,中国还主要以农业和手工业等小型经济为主,大家庭的产生能够很好地增加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小家庭倚靠大家庭而生的观念如烙印般成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如今的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变。日益深化的社会分工把劳动力从大家庭里一个一个地脱离出来。小家庭对大家庭的依赖也日趋减弱。小两口大多意识到经济上要独立,却还没有意识到养娃也需要有独立自主的精神才能保证下一代的健康成长。

  观念的变化常常落后于社会的发展。现在年长一些的中国人的大家庭的观念还是蛮强的。他们如果有能力却不为子女的小家庭出力就会有愧疚感,甚至把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都定为为子女多多地积攒钱财。所以现在还是很少有父母不为子女的婚事出钱出力的。

  对于子女来说,在结婚时接受父母经济上的资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结婚时如果不接受父母的钱财一定会被看成是怪物。这样一推一就,一个新产生的小家庭在一开始就已经失去了完全独立的基础。这样,父母在子女的婚姻和育儿问题上当然应该要有很多的`话语权。”父母会出钱给你办婚礼,难道催你早点结婚都有错吗?”“乘我们现在身子骨还行,早点生个娃,我们还能帮你带……”诸如此类的逼婚,催生的情节就都顺理成章了。

  对于小夫妻一方来说,如果真的只是在被逼婚,被催生的大潮中随波逐流而前进,基本不会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面临人生中这个最大的转折点----为人父母。一旦小生命降临,一边是生活突然变得七零八落,一边是家中巴巴等着想多抱抱孙子的父母。于是又是一推一就,顺理成章地让中国千万个儿童由隔代长辈带着长大了。

  不少老人甚至认为年轻人就该去闯,多多赚钱,不能被管孩子之类的琐事缠着。否则会被视为懒惰,没有进取心。同时也把管孩子作为自己退休后唯一有意义的事来做。

  于是中国有大批的年轻夫妇义无反顾地把年幼的孩子托给家里的老人,出去闯世界。拼命地工作赚钱,试图用金钱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和责任。于是中国家庭的撕裂和家庭教育的扭曲就越来越成为常态。

  这种做法在短时间内看似问题不大,但其实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所带来的问题会越来越难以用金钱来弥补。从孩子一方来说,孩子如果在童年得到父母的爱大多是物质方面的,那么这个孩子很可能会成为问题儿童,不知道感恩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人。从父母这一方面来说,没有亲自带孩子不仅会丧失自身成长的重要一课,还很可能会失去宝贵的亲子关系,最终导致一辈子无法弥补的伤痛。

  如何破解家庭教育的扭曲

  其实只要在思想上能够产生“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来带,长辈的帮助只能是辅助,不能成为主力”观念,很多家庭就算经济状况不好,或者是工作实在繁忙,都应该能想出妥善的解决办法的。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就唤醒中国小家庭独立自主带孩子的意识,再过二十年,这种扭曲的家庭教育的仍会延续。要打破这个怪圈光靠政府是做不到的。只有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一起来强调父母亲自带孩子的重要性。只有当这种社会共识形成之后,中国的家庭教育才可能形成一个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