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考语文优秀作文

秦风学老师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1

有部希腊电影,名叫《狗牙》,是个寓言式的电影。

故事里有一家五口,父母和三个孩子,父亲控制整个家庭,他为全家人的生活定下铁律,家人必须生活在远离城市的宅院里,不得外出,而他是唯一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的人,最重要的是,他发明了一套语言,把这套语言灌输给孩子,塑造他们对社会的认知,例如把橘子叫做苹果,把大海解释为沙发。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以及外来者的入侵,他们的封闭世界逐渐被打破。

现实中有类似的故事。一个男人,因为在社会上受挫,就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关在家里,由自己教育。终于有一天,孩子被解救出来重返社会,重新进入学校,他们被一个生活细节惊醒了,同样吃苹果,同学是把苹果切成片来吃的,而他们的父亲告诉他们,苹果只能啃着吃。

我们也是这样被塑造出来的,被社会,被家庭,被封闭和半封闭的环境,被父母有限的认知塑造的。这种封闭生活,还有被强化的趋势。以前的社会,家庭是半开放的,父母的权威还是有可能会被打破的,孩子有更多机会了解别人的生活。父母要打孩子,隔壁邻居就看不过眼了,他会说,啊,不能打小孩,要跟小孩好好说话,然后小孩就会知道,哦,打孩子是不对的。但随着家庭越来越原子化,越来越封闭,了解别人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你已经没有机会知道,别人家的父母是不是打孩子了。

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如何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是被哪些因素塑造的,这些因素里,哪些是正常的,哪些是不正常的,哪些是需要纠偏的,哪些是需要舍弃的,都要从现在开始。

去了解别人,去观察别人,去看社会新闻,去看看别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把别人当镜子,不要对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哪怕是吃苹果的方式,脱毛衣的方式,说话的方式,甚至习惯性的动作,身上的气味,不下任何结论,不急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去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去理解他们为什么成为他们,而自己如何成为自己。让自己知道父母的更多样貌,家庭的更多样式,苹果的更多吃法。

有了这些坐标,有了镜子,有了对照,你才可以为自己画像。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吃苹果,自己对世界有哪些认识,这些认识的根源是什么。

知道之后,如何塑造自己?如何让自己的画像,变得更好?把自己当人工智能来训练吧。你读的每一本书,浏览的每一个网页,看的每一个电影,吃的食物,穿的衣服,你选择的朋友,你说话的方式,都在成为你。都在吸引更多的书、网页、朋友,在向它们发出讯息,让它们走在奔向你的路上。

而最终,你才能成为你想描绘的那个自己。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2

成大事者,拘小节

与人相处,倘不拘小节,或许会给人洒脱、直率、豪迈的印象。但是,一个不拘小节者,有时也可能就是不懂礼貌的人,甚至不按牌理出牌的人。不拘小节者,擅长我行我素或者唯我独尊,以至于爽快之梯,有搭在别人墙上的嫌疑。

纵观历史,不得不承认,更多的拘小节者干出了更大的事。

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不要自己哼唱,也不要用手指敲打或者用脚踢什么东西;别人讲话时,不要插嘴;别人站着时,不要坐下;别人停下来时,不要自己走;和别人在一起,不要读书或看报。如果确有必要做上述事情,也一定要请求离开;事先没有得到允许,不要看别人的书或写的东西;别人写信时,也不要离得太近……这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14岁时抄在笔记本上的部分“守则”。可以说,这都是些小节,甚至是很拘束人的小节,然而,华盛顿却把它看做了成长所必须的“维生素”。假如他不拘小节,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很难想象他会把美国搞得花团锦簇。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而小节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春秋时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清朝廉卿张伯行以“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为铭;林则徐因自己有易发怒的弱点,自书“制怒”条幅挂于中堂;烟瘾特大的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坚持不抽一支烟……

一滴水见太阳,窥一斑而知全豹。小节相当于试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素质与境界。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命运的偏旁部首。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后天的修养使然。也就是说,日常生活中,他们注重细枝抹节。相反,那些所谓的气度不凡、不拘“小节”者,一不留神就因小“疵”而掩了大“玉”。

世上无小事,人间无小节。有一首外国民谣:丢了一个钉子,坏了一只蹄铁;坏了一只蹄铁,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

可见,不拘小节,无以成大事。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3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范文:我看管仲

有人认为,英雄应是站在荣耀之巅,享受无上的荣光和赞美。但我认为真正的英雄应是这样的。

春秋战国,硝烟弥漫,中原各国自相残杀。国内明争暗斗,北狄、南蛮、东戎、西夷大举侵犯中国。举世皆浊有一人独清;众人皆醉,有一人独醒。

“微管仲,吾将被发左衽乎!”

管仲,于战火纷争中崛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他先前侍奉于公子纠,面对公子纠的败落,他面临一个问题:死或不死。是用死亡来表达自己的忠心赤胆,亦或是保全姓名于乱世,完成自己治世之理想?他的同僚选择了死亡:召乎死之。而管仲则选择了后者:管仲请囚。他深知,他不能死,他要为更伟大的事业而奋斗,他不拘于此小节。“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他赢了,他赢得了齐桓公的信任,任卿相。助小白完成了北杏之盟、荆之盟,齐侯会宋公、卫候,会陈人、蔡人等一霸春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不拘于小节,有伟大的抱负和理想,并有与之匹配的才华。

管仲,于民族大义中抉择,以仁为本,解救中原!

狄人伐邢,救亦或是不救?救,对齐有何益处?邢国远于千里之外,路途遥远,风餐露宿,将士疲敝,能不能赢先不说,光是外出花销便会拖垮齐国经济的发展。不救,狄人距齐甚是遥远,一年两年似乎也打不到这里来。救还是不救?管仲给出的回答是“救”“夷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宴安酖毒,不可怀也。”诗曰:“‘畏此简书,且不怀归’请救邢以从简书。齐人遂救邢。”站在本国的立场考虑,自然不救为好,可是站在仁义、站在中原文化的角度来看,救,必须救,现如今礼崩乐坏,中原文化处于千钧一发之际。若不救,将使千古仁义毁于一旦,使千年的文明消失殆尽。他深谙此理,所以“纵千万人,吾往矣”。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大局面前,不顾及小家的利益。在历史兴衰面前,能敏锐察觉出时局的变化,做出有利于天下的决定,是的,是天下,不在一人,一家、一国,而是全天下。

真正的英雄就是像管仲一般,能于乱世之中崛起,不拘小节,真正的英雄应以仁义为本,以天下为己任,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4

屈原的《离骚》是政治文学、政治诗歌、政治辞藻。

“离”,就是被迫的结束了屈原的政治生涯,耻辱地剥夺了屈原的政治权利。”骚”,就是屈原的政治呐喊、政治反抗、政治忧愤、政治原则以及政治精神与政治人格。

《离骚》的文学品位,具有自传体性,又有叙事性和抒情性。其内涵多种情绪与情感的交叉交织,创造了一种既呜咽悲抢、激烈狂放、又坦然从容的浑辉气象。

《离骚》的政治品位,既反“皇帝”,又反贪官。它多次抨击灵修即怀王,是一代昏君,听信奸臣谗言,鼠目寸光,没有远见卓识;同时他看到楚国江河日下的趋势而感到忧心重重。爱国主义思想是屈原的基础理念,又是他的政治境界。

屈原在政治地位上受到打击之后,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他要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和精华,提炼他的高洁的政治情怀。“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大自然中许多植物,出污泥而不染,因为它们质地优秀,其品质不会腐朽。他在朝廷尽管奸佞小人满堂,但他的理想抱负始终坚定,从不敷衍塘塞,也不阿谀陷媚。

他走在开阔的田野间,他穿着五彩缤纷衣服,又有许多花草树叶点缀装饰,阵阵的清香散发,他觉得已是大然中的一员,已与天地田野山河与庄稼融为一体,他内心的清气与自然的清气交织了新的诗歌。

他在自然界的狂放中,他向四面的山河游目,他觉得遥远的山河在向他招手,它们放出的神气在向他扑去,他并不孤立。他觉得呼呼的大自然清风,正在压倒和吹散有人对他的恶语和诽谤。

他在自然界中陶醉,他不由自主的歌唱,歌唱他潇洒的游乐。“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他的歌词离骚至今还在那里激荡,几千年来屈原的天籁之音久经不衰。

屈原是战国后期,具有帝王血脉的、一流的楚国贵族政治家。但由于楚怀王和楚顷襄王的昏庸无道,屈原的政治主张不但未能实现,反而身受其害。这是屈原《离骚》辞章的大背景。

屈原身上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他常以巫师的装扮出现在民间,似乎有的疯疯癫癫装神弄鬼的模样。当今有人认为,屈原政治上失意后,他滑进了巫医之术,消极的放弃了原有的政治信仰。我认为不能这样推断。屈原用巫师的装扮正是他的一种政治智慧的应对,起到麻痹政敌对他的进一步打击和谋害,保护屈、昭、景三大贵族的安全。

屈原在离骚中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的意思是,天下人各有自已的爱好,我独自爱好巫师那样的装扮,也就不必大惊小怪。我的政治的主张坚定,即使五马分尸也不改变,难道我受了冤屈就后悔彷徨了吗!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5

____将"公则生明,廉则生威"这句话作为他的人生信条,于是,我们看见了一个公正无私、威严廉洁的高大形象。

"公则生明",单单四字,意韵深远。公正,不偏私地想问题、办事情,则处理问题明智正确;反之,带有主观色彩,便不能公正无私地认识和处理问题。而人往往受主观影响,难以对事物做出正确深刻的认识,所以要做到"公则生明"并非易事。

人们首先得克服感情上的亲疏远近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韩非子》中一则寓言日:宋国一富人,一日大雨把他家墙淋坏了,他儿子认为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家老人也如此认为,是夜,果然富人被窃。富人于是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邻家老人为窃贼。可见,富人对被窃一事,完全受感情亲疏所左右,自己的儿子、偏私地认为聪明,邻翁却是怀疑对象,这样不客观,很难认识到真相,或许,事情的真相恰恰相反也未可知。所以,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判断,要想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理智客观地分析研究事物,不带一丝感情色彩。

历览古来圣贤人,无不在对事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处理事情上力求做到公正不偏私。

我们要向包拯学习,他公正廉洁,不包庇一切罪行。他的铡刀上斩昏君,下斩黎民,只要是真相,就能在他面前闪光,只要有罪恶贪婪,一律逃不过他公正无私的眼睛,于是,才在青永远携刻着他的名字。

我们要向岳飞学习,他训练的岳家军,行军迅猛,杀敌勇武,这与他的公正无私是分不开的,儿子岳云,犯军规违纪按军法处置,不因他是自己的儿子而有所偏颇,于是全军上下,无人不服,元人不赞,因此,岳家军才使金军闻风丧胆,才使得北宋得以保全,岳飞的精神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论是故去的古人,还是现存的今人,只有做到公正无私,才能在对事物的认识上得到真理,才能在对事物的处理上得到赞美。感情上的偏私只能陷人于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之中,我们要坚决拒绝让感情主宰理智。

"公则生明"这句话犹在耳边回荡,让我们掘除感情的干扰,理智公正地在世为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