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历史上的名人有哪些(名字+事迹)

黄飞老师

鞍山历史上的名人有张学良、阎克林、尚可喜、张学成、张作霖、孙铁珩。

一、鞍山历史上的名人

张学良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张学良,字汉卿,号毅庵,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小姐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阎克林

战斗英雄

阎克林,1930年4月30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千山区大阳气镇大阳气村。1946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1947年10月在解放吉林的战斗中被俘,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战勇敢,勇于冲锋陷阵,多次立功受奖。1949年12月,随部队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阎克林夺过战友手中的弹药包,在火力掩护下,迅速接近敌人地堡,正当他欲拉导火线时,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仅19岁。

尚可喜

平南亲王

尚可喜,字元吉,号震阳,祖籍山西洪洞,后至河北衡水,公元1576年其祖父尚继官举家迁往辽东海州(今辽宁海城)。尚可喜戎马一生,身经百战,转战数万里,在清代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为清王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1675年,康熙帝下旨,晋封尚可喜为平南亲王,以示褒奖。同年12月,自觉时日无多的尚可喜在广州镇海楼上召集画师为自己绘了7幅画像流传后世。

张作霖

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首领

张作霖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政府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

张学成

民国时期东北军伪军总司令

张学成,字铸卿,是张作霖二哥张作孚长子,张学良堂弟。其父死后,他与胞弟学文及三个妹妹均由张作霖抚养成人。1928年6月,张学良执政东北,张学成开始怀有亲日倒兄的野心。因此,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在本庄繁的拉拢下,张学成当上伪自卫军总司令后,大肆招兵买马,扩大自己的势力。后在高山子一战,张学成和日本顾问等一伙日伪官员被击毙。

张志毅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高级将领

张志毅,数辽宁省台安县达牛镇赵荒村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张德江之父。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牡丹江炮兵第一训练基地司令员,第四炮兵学校校长兼书记,中南军区炮兵参谋长等职位。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张志毅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的组建及发展壮大作出杰出贡献,被称为“炮兵鼻祖”。

孙铁珩

污染生态学、环境工程学专家

孙铁珩,辽宁省海城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铁珩先生长期致力于污染生态学与生态恢复工程技术研究,在建立与发展污水土地处理和污染土壤生物修复为主体的污染生态环境工程技术体系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被评为国家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生导师等荣誉称号。

二、鞍山历史沿革

鞍山地区有多处古人类文化遗址,规模最大时间最久远者乃是海城小孤山古人类文化遗址(小孤山遗址)。经1981年和1993年中国著名考古专家的两次发掘考证,小孤山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有一万年到十万年左右,即旧石器时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

鞍山虽是远古时代人类发祥地之一,从考古发现的海城小孤山古人类遗址证明,在距今约2万年前,人类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此外,在海城境内的析木、牌楼、岔沟、腾鳌等地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石棚、石器;在鞍山千山区发现有战国晚期的青铜戈、铜镞等,进一步证明,在这里同中原一样,很早就进入了人类文明的行列,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远在战国秦汉之际,今鞍山市境域大部一直受辽东郡首县襄平县等县的管辖。今海城市境域则为西汉辽东郡新会县、辽阳县、台安市县辖地。今台安县境域则为西汉险渎县辖地。今岫岩满族自治县境域亦属燕国辽东郡襄平县辖。此后延续2000多年,或属于郡辖,或属于国辖(如西晋设辽东国),或属于道辖、路辖、卫辖、府辖、州辖,以至于省辖、县辖,其建置依代相续。

战国时,属于燕国辽东郡。秦时期,隶属于辽东郡。

西汉时,属于幽州辽东郡。东汉时,属辽东郡和辽东属国。

三国两晋时,隶属于幽州辽东郡襄平县、新昌县、辽阳县、安市县、昌黎郡昌黎县。

南北朝时,为高句丽所割据。

隋朝时,今鞍山市城区和海城市境域及台安县部分境域为高句丽所割据。今台安县境域辽河以西部分为隋朝直接管辖,属燕郡怀远镇。

唐朝时,今鞍山市大部境域,唐初为高句丽所割,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收归唐朝统割。在今东北地区实行道、府、州制。分属河北道安东都护府辽城州都督府、安市州和河北道燕州辽两县,巫闾守捉城。

辽时,属东京道辽阳府。金时,隶属于东京路、北京路、易苏馆路。

元朝时,属于辽阳路辽阳县,台安县境域隶属于广宁府路望平县。岫岩满族自治县隶属盖州路。

明朝时,隶属辽东都指挥使司辽中卫、海州卫、广宁卫、盖州卫。

清朝时,分别隶属于奉天府辽阳州、海城县、锦州府镇安县和盖平县、奉天行省东边道。

中华民国,隶属辽阳县、海城县。

1937年12月1日,鞍山正式建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在解放战争期间,鞍山市曾先后隶属于安东省政府、辽南一专署、辽宁省政府管辖。

1948年2月19日,鞍山解放。

1949年,鞍山市城区境域隶属东北人民政府(1952年11月15日改为东北行政委员会)。

1953年3月,为中央直辖市。海城县、岫岩县隶属辽东省政府。台安县隶属辽西省政府。

1954年6月19日,为省辖市隶属辽宁省。

1959年,管辖辽阳市和海城县;同时撤消辽阳县建制,并入辽阳市。台安县为沈阳市所辖。岫岩县隶属安东市(1965年改名丹东市)。

1961年,恢复辽阳县建制,辽阳市、县分置,均隶属鞍山市。

1965年,辽阳县、海城县划归辽宁省辽南专区管辖。

1968年,撤销辽南专区,海城县划归营口市管辖。

1973年1月1日,海城县划归鞍山市管辖。

1976年1月1日,台安县由盘锦垦区改为鞍山市管辖。 

1985年1月17日,海城县改为县级海城市。

1992年1月23日,将丹东市管辖的岫岩满族自治县划归为鞍山市管辖。

三、鞍山人口民族分布

2017年,全市共有42个民族,即汉、满、回、朝鲜、蒙古、锡伯、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畲、水、纳西、土、达斡尔、仡佬、羌、撒拉、毛南、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鄂温克、鄂伦春、拉祜族、哈萨克、高山、仫佬、阿昌、塔吉克、赫哲。其中少数民族41个,少数民族人口5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鞍山市常住人口为3325372人。 

  其中: 铁东区(含风景区)511574人、铁西区309397人、立山区406680人、千山区94729人、海城市1067905人,台安县300764人,岫岩县413007人、高新区122595人和开发区98721人。 

  全市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645884人相比,10年共减少320512人,减少8.79%。年平均增长率为-0.92%。全市共有家庭户1411251 户,集体户38026 户,家庭户人口为3177319人,集体户人口为148053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88人减少0.63人。

2021年全市户籍总人口333.4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143.6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78.7万人,农村人口154.7万人;男性166.6万人,女性166.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49.97%和50.03%。全年出生人口1.45万人,其中,男性0.73万人,女性0.72万人,出生率为4.33‰;死亡人口3.3万人,死亡率为9.79‰;自然增长率-5.46‰。

各县区人口( 单位:人、%)

地区 

人口数

比重

全市

3325372

100.00

铁东区(含风景区)

511574

15.38

铁西区

309397

9.30

立山区

406680

12.23

千山区

94729

2.85

高新区

122595

3.69

开发区

98721

2.97

海城市

1067905

32.11

台安县

300764

9.05

岫岩县

413007

12.42

全市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665873人,占50.1%;女性人口为1659499人,占49.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2下降为100.38。

各县区人口性别构成(单位:%)

县区

占总人口比重

人口性别比

全市

50.10

49.90

100.38

铁东区(含风景区)

48.50

51.50

94.18

铁西区

49.69

50.31

98.75

立山区

49.04

50.96

96.24

千山区

50.66

49.34

102.69

高新区

51.49

48.51

106.16

开发区

48.47

51.53

94.05

海城市

50.81

49.19

103.31

台安县

50.58

49.42

102.36

岫岩县

51.05

48.95

104.30

全市人口中,0-14岁人口为347577人,占10.45 %;15-59岁人口为2071271人,占62.29%;60岁及以上人口为906524人,占27.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612861人,占18.43%。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37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0.0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7.71个百分点。 

全市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39634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97423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706894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6706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9393人上升为13221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4766人上升为1495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由52139人下降为51329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由17977人下降为15839人。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479691人,占 74.5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845681人,占25.43%。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30630人,乡村人口减少351142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7.40个百分点。全市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1012461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355223人,流动人口为657238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23275人,省内流动人口为533963 人。

2024年马鞍山高温补贴是哪几个月

马鞍山的房价现在是多少钱

马鞍山所有高中学校排名及分

2024年马鞍山的大学排名一览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