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

黄飞老师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1

  《透明的红萝卜》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中有黑孩、菊子姑娘、小石匠、小铁匠四个主要人物,黑孩是主人公。故事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主要人物黑孩只有10岁左右,他是一个神秘的倔强的小孩,无父无母,在小说结尾,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小说主要写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与对温暖的向往,其中塑造的透明的红萝卜这个意象,在今天看依然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价值。黑孩这个人物形象,有莫言本人的色彩。莫言把他自己在农村曾有的孤独,投射到了这个小黑孩身上。他本人也确实曾在铁匠铺当过小工。黑孩长期沉默寡言,思维与别人都不一样,透明的红萝卜,是他眼里的爱和温暖的象征,却被小铁匠粗暴地扔到了河里。在写完这篇小说以后,莫言受到了主流文学界的欢迎。这小说里黑孩的牵人心弦,借助了两个很突出的物件,一个烫伤了他的手的滚烫的、蒙着灰白的铁钎,和一个他眼睛里金色、透明的红萝卜,前者写这孩子对苦痛的麻木,后者写这孩子对温暖的留恋。

  或许我们无法想象那个年代的生活、经历、心酸,但通过这部中篇小说,我们或许可以了解一下当时的境遇,与此同时,我们也真正地被故事中的黑孩的人物形象所打动。生活在当下的时代,人生的道路依然是曲折坎坷的,遇到问题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拥有一颗坚强、不屈服的心来面对任何打击,黎明前的曙光就一定会向我们走来。都说故事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每一个笔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会映射出自己的光芒,从而不断发散思维,折射出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2

  初读《透明的红萝卜》,我没有完全读懂,文中对红萝卜的描写并不多,初次出现已是文章后半段,它是象征的什么吗?它为什么只真正出现了一次?为什么只有在黑孩的眼里那是一个独特的萝卜?太多的疑问让我无法把握文章的主旨,所以我只能从一些细节中谈谈我的感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黑孩捡起刚刚烧过的钢钻,上千度的高温绝不是人能承受得住的,而黑孩却直接用手拿了回来,平静的仿佛什么事也没有,尽管他的手已经被烫的不成样子了……我想,黑孩并不是不疼,而是已经麻木了,一个孤儿,生活在“文革”的乱世中,受尽了虐待和冷眼,他已经被折磨的没有自我了,他几乎是一个傀儡,从不说话,也很少与人交流,甚至有点自虐,他是时代的悲剧产物——一个习惯了折磨,备受压抑的可怜孩子。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是“惶惑”,读到这时,我的心甚至揪了一下:当老铁匠轻声的问冬天里赤身裸背的黑孩冷不冷是,黑孩的反应不是感动,不是欣喜,而是惶惑,而当老铁匠将声音提高了八度又一次问黑孩时,黑孩的惶惑消失了……我感到很心酸,面对别人的关心,黑孩竟然感到惶恐、疑惑。我甚至不敢想象黑孩过着怎样的生活,他经历过多少人的嘲笑、斥责和冷眼,以至于习以为常。他从不会奢求别人的关爱,他甚至从不知道被爱是什么滋味,也更不知道如何去爱别人……

  小说好像有种奇幻色彩,黑孩能看到河上冒烟,能听到河里的鱼虾窸窸窣窣的声音,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还能曾看见一个透明的'红萝卜……这些为黑孩的生活增添的不少色彩,让他不那么孤独,不会对生活绝望,至少,有石头陪伴着他,有黄麻地陪伴着他,有虫儿鱼虾陪伴着他……相比纷繁杂乱的尘世,他与自然贴的更近。

  总之,这部小说是以“文革”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村庄里的故事。小说中有一些奇幻色彩,也有一些让人难懂的地方,应该只有二次精读之后才能有更深的感悟吧。

  《透明的红萝卜》读后感3

  我读了莫言的作品《透明的红萝卜》,我对里边的很多地方有很多的话要说。下面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可以不说就不说,莫言的奇怪印证了他的名字——莫言,不想说,不愿说,无声的世界是最美的,很多话,莫言愿意让自然和动物来代言。除了童年视角,他还喜欢从动物的角度来叙事,“从胡同里,鸭子们望见一个高个子老头儿挑着一卷铺盖和几件沉甸甸的铁器,沿着河边往西走去了。”讲的就是老铁匠被小铁匠挤兑出走一事。“老头子走了,又来了一个光背赤脚的黑孩子。那只公鸭子跟它身边那只母鸭子交换了一个眼神,意思是说:记得吧?那次就是他,水桶撞翻柳树滚下河,人在堤上做狗趴,最后也下了河拖着桶残水,那只水桶差点没把麻鸭那个臊包砸死……这个在前面也有叙述,”不知道用什么姿势他趴下了,水象瀑布一样把他浇湿了。

  他的脸碰破了路,鼻子尖成了一个平面,一根草梗在平面上印了一个小沟沟。几滴鼻血流到嘴里,他吐了一口,咽了一口。铁桶一路欢唱着滚到河里去了。……他呼呼隆隆淌着水追上去,抓住水桶,逆着水往回走。“我们关心的一直是人的世界,殊不知,动物也在用他们的眼光品评人,这就是莫言叙述视角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