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孙丕扬传(节选)》的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录功,进右副都御史。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指劾之。诏起官时,调南京用。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起应天府尹。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徵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召拜刑部尚书。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寻奏,帝报从之。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帝称善,优诏褒纳。自是刑狱大减。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丕扬奏捕,卒论戍。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赠太保。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②言路:言官。③公移: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4.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官名,掌刑法,北齐置大理卿,隋唐之后沿之,此处指大理寺。
B.畿辅,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拜,有“授予官职”之意,在文中含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D.刑部,中国古代官居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物的机构。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居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生性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5分)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5分)
参考答案
4. B(解答此题要注意文言标志性词语。在本题中,抓住“大理卿”“高拱”“丕扬”“事”这些关键词即可断句。)
5. C(“起”有两个意思:一是第一次做官,二是重新起用。不含“升任”之意。“出、左”一般表示贬官)
6. D(“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错,按原文“事白,起故官”和“居正已死,事乃解”。)
7.(1)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
(译出大意给2分;“按”“憾”“讽”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
(译出大意给2分;“推毂”“耆硕”“寝”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参考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嘉靖三十五年考中进士。他被提拔为御史。依次巡视京都附近、淮、扬等地,纠正过失雷厉风行。隆庆年间,被提拔为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徒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孙丕扬被革职等候查办。高拱被罢免,事情水落石出,孙丕扬被起用任原官。
万历元年被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察保定各府。他采用严厉手段治理政事,下属官吏都很恐惧。巡视关隘,增设御敌的城楼三百多所,修筑边防墙一万多丈。记载功勋,升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附近,张居正嘱咐孙丕扬替冯保修建牌坊,孙丕扬拒绝不答应。孙丕扬知道他们两人一定会生气,万历五年春天托病辞官回归故里。
这年冬天大规模审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的意旨而弹劾孙丕扬。巡视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对孙丕扬痛恨不已,暗地里劝告西安知府诬陷孙丕扬贪污受贿。知府派遣官吏告知御史,官吏(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等再派人去告知,张居正已经死了,事情于是才停止。孙丕扬起任应天府尹。朝廷下诏任命孙丕扬为大理卿,提拔他为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黄河以北大闹饥荒。孙丕扬的故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百姓到了采石作为食物的地步。孙丕扬感到哀伤,把数升石头进献给皇帝,趁机对皇帝说:“现在全国百姓被额外征收的赋税所困,贫穷的并非只有吃石头的百姓。应该减轻赋税节省开支,罢除那些额外的`收税派捐项目和不紧急的事务,减少官方收益而增加百姓的收益,来保护百姓性命。”皇帝被他的话感动,很多赋税被减轻或罢除了。
不久,孙丕扬由左侍郎升为南京右都御史,因病辞归。后来朝廷又把他召回任命他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里滞留很多囚徒,是由于被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制约。商议刑部、大理寺各添置名册,凡是案子呈上刑部,第二天就详细呈报给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没有长期滞留的囚犯了。不久上奏朝廷,皇帝答复说听从这样的建议。后来分条呈上减免肉刑、死刑和处罚的各三十二件事。皇帝称好,用褒美的诏书来嘉许并采纳了。从此刑部案子大大减少。有个宫内小臣杀了人,逃匿到帝王所居的宫内。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他,最终将其发配边关。孙丕扬改任左都御史。
孙丕扬年老还去上朝,认为不是举荐贤能之士就不能用来报效国家。先后举荐隐居山林年高而有德望的人,皇帝素来的意思是不任用旧臣,全搁置不答复。虽然孙丕扬年迈,(但)皇帝推崇他年老持重品德高洁,更加优待他。可孙丕扬不停地乞求辞官,上书二十多次。他知道不能请求辞官退休后,便在第二年二月上奏章后直接回到了故乡。在家居住两年后去世,享年八十三岁。朝廷赠封孙丕扬为太保。天启初年,孙丕扬被追赠“恭介”的谥号。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初冬夜饮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乌江自刎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六韬文韬赏罚的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
初冬夜饮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乌江自刎项王乃复引兵而东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六韬文韬赏罚的原文及翻译
春游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2篇
玉树后庭花原文翻译及赏析三篇
寄内原文、翻译及赏析五篇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原文翻译及赏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春兴原文翻译及赏析汇编8篇
溪居即事原文翻译及赏析
采莲曲原文翻译及赏析(10篇)
月夜忆舍弟阅读答案附意思翻译赏析
停云原文注释及译文
贫贱不能移富贵要济世的原文及翻译
临江仙淡水三年欢意原文翻译及赏析
管子酗的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兄弟争雁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野田黄雀行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牛峤定西番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红毛毡佚名原文赏析翻译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