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读了不少书,增长了不少知识。现在我想来考考大家,考什么?考古诗。能接受我的挑战吗?你可得把题目给听清楚了。在你知道的古诗中有哪些诗篇写到了小孩子,你能背给大家听吗?
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个古代的孩子,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这个“氏”怎么理解?)这个“氏”啊,在古代是家族的意思,那么“杨氏”就是——“杨家”的意思。
认识他了吗?谁来说说他是谁?(杨家的小孩子)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课文中的小孩是杨氏之子。请问你姓什么?那么在古代你就是——(可以连续问两个学生)(同学们活学活用,真不简单!)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
1、这个题目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一篇古文,古文是古时候的人写的文章。第一次接触古文,同学们试着来读一读,看看古文与现代文有何不同?
2、刚才我们算和古文有了第一次接触,说说她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怎么样?(难读,很拗口,难理解)
第一次接触古文,碰到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困难,其实都非常正常,现在由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这古文,我念一句,你们也念一句。
看样子,大家读着很用心,要不自己学着老师的样子,再找找刚才的感觉,碰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
3、刚才有很多同学都读了三遍了。老师问问,有不认识的字吗?有难读的句子吗?
诣。谁知道这个“诣”是什么意思?拜见。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真是个善于学习的人。学习古文,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等下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4、解决了这些问题,同学们再准备一下,一会儿老师要来检查检查大家课文读得如何?
检测:请两生来读,相机指出读的不当之处。引导如下:
第一次接触古文就读的这么好,读得字正腔圆,停顿得当,把生字都念准了,把掌声送给他。谁还想再读?
老师最喜欢他读的这个地方“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把“家禽”分开来读,的确,这里的“家”和“禽”各自表示独立的意思。现在的“家禽”指的是家里饲养的鸡、鸭、鹅等动物的总称。
5、文章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杨氏子),一个是(孔君平)。看看课文中5句话,分别写了谁?同学们来读写杨氏子的话,老师来读写孔君平的话。
读到这里,有哪位同学能试着说说,这篇古文大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说的真好!)
同学们自己来对照着下面的注释来学习学习,看看能不能把每个句子意思自己学懂。
(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甚:很。聪惠:聪明有智慧。
说说你是怎么学懂的?(看来这位同学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利用注释来学习古文的方法)
(2)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其”在这里是“他的”,“他的”指谁的?
(3)为设果,果有杨梅。(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4)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此”指的是什么?(杨梅),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同学联系上下文来学习古文,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君家指谁家?君家和下文的夫子家都是尊称,夫子家就是您家(孔家)。(板书:杨梅 杨家)
(5)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知道什么是“应声”吗?(如学生说不知道,可以追问:到底知不知道?像刚才同学们这样的就叫应声答。现在懂了吗?)
“未闻”是什么意思?(“耳闻目睹”、“百闻不如一见”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6、弄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有滋味。
三、深究文本,深化主题,感悟语言巧妙
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谁来说说: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地方?
出示: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同桌来读读两个人的对话。
2、想象一下孔君平当时的神态和动作,一起做做动作带上表情来读一读。
3、怎样的回答是应声答?(脱口而出、飞快地、接着声音,不假思索)从应声答中,你体会到了这个小孩怎么样?(反应敏捷)
4、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孩子敏捷的反应。(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感觉你们好像缺了点什么?想象儿童的神态、动作、心理。(自信、机灵、微笑着、眼睛咕噜一转、淘气可爱、故作疑惑状。)
再次角色练读。
5、现在大家推荐一位我们班课文读的好的同学而且反应敏捷的同学,和我一起来演一演。现在老师就是孔君平,那么你就是——杨氏子。哈哈,我们现在都是古时候的人了。准备好了吗?
预设效果如下: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杨梅是你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没有听说孔雀是孔家的鸟。
师:(师作指状)“此是君家果。”
生:(生作摆手状)“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此儿反应甚敏捷!尔等皆须学之!
6、你们觉得文中小儿的回答巧妙在什么地方?(1、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
7、如果你就是孔君平,听了小儿的一番回答,有什么感想?是啊!这九岁的小孩真是了不起啊!实在太聪慧了。再读这充满着智慧的对答。
8、大家记住杨氏小儿吗!看看能不能把文章背下来?
请一生背。(配乐)
全体同学一起来背一背。
9、《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全书共有一千多个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像这样聪慧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道边苦李、咏絮之才等等,同学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世说新语》。下课!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杨氏子 孔君平
孔雀 杨梅
孔家 杨家
甚聪惠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是在有梯度的反复的朗读与欣赏中得到品味和体悟的。
教学目标:
1、在迁移中感情古文这韵味,在轻松的对话中初步培养喜爱古文的情感。
2、通过师生的对比读的不同处,展示矛盾,探究原因,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3、围绕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立足“未闻”、“应声答曰等词的品味,感受杨氏子的聪慧过人。
4、通过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学会用注解理解“惠、曰、禽”三生字的意思。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句品味杨氏子的聪慧。
教学难点:
通过古文朗读的停顿来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全文演示文稿
教学过程:
板块一:课前游戏,玩学合一
1、玩“背古诗”的游戏。
2、通过古诗引入古代的另一种文体——古文,略讲古今用词的不同:真棒——善哉;我——吾;我们——吾等;你——尔;你们——尔等。
板块二:解题导入,迁移运用
1、读题,读题中哪个词叫“姓杨的人家”?那姓王、姓周的人家该怎么说?
2、题目是什么意思?“之”在此作何解释?
3、你能用这样的方式介绍自己吗?(注意“女”的转化)
板块三:初读古文,学习生字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学生读完后检查“惠、曰、禽、诣”的读音,指名学生读古文。)
2、学习生字,理解意思。
(1)你读懂了哪些生字的意思,你是怎样读懂的?(学法指导——学会看注解学古文)
(2)简介通假字——惠同慧,理解“禽”即鸟类和家禽的意思。
3、朗读课文,掌握学情
指名读→听师读→跟师读→自由读→齐读
板块四:探究停顿,读通全文
1、细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画,老师读的与你读的有什么不同?并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读?
2、借助注释探究:为什么要这样停顿?
预设一:“孔君平诣其父”中孔君平是人名故在此要停顿。
预设二:“孔指以示儿曰”中的“孔”指就是“孔君平”故也应停顿。
预设三:“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禽”与“家禽”的区别,故在“家”后要停顿防生畸意。
3、按此停顿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这
板块五:深层对话,悟杨氏子之“甚聪惠”,品古文语言之精妙。
预设一: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1、师生对话,你听懂了他们话的意思了吗?
2、孔君平的话什么意思?理解字面意思——杨梅是你们杨家的水果。
3、再读一读对话,孔的话“言外之意”是什么?——你和杨梅同姓,你和杨梅乃一家人也。孔君平这是在干什么?
4、想象孔说这话时的神态、动作,他会看样说?神情兼备地说一说。
预设二: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感悟对答之巧,一叹“聪惠”
(1)杨氏子听懂了孔君平的话的意思了吗?读一读,找出这两句话中对应的词,师生进行对对子一样的读。
(2)你觉得杨氏子这样对有什么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3)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2、感悟“未闻”之妙,二叹“聪惠”
(1)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此句去掉“未闻”二字与原句对比读,想一想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引领学生体会杨氏子的有礼)
(2)再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3、品读反应之快,三叹“聪惠”
(1)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杨氏子的“聪慧”?
(2)“应声”可以换用什么词?为什么从这词看出“聪慧”?
(3)师生、生生对读。
(4)第三次引读中心句“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板块六:诵读古文,迁移成趣
1、美美地读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把课文读背,进行诵读。
3、假如来“诣其父”的是“李、梅、柳、兰君平”,杨氏子该如何应对?(指名应对)
21.杨氏之子
创新教案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 “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初步接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6.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7.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过程:
一、简介文言文,导题解题。
1.简介文言文。
(1)指名背诵《自相矛盾》。
(2)教师简介文言文: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2.导入课题。
(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节选自《世说新语》的文言文──杨氏之子(板书:杨氏之子)。学生齐读课题。
(2)理解题目: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杨”是姓,“氏”放在姓后表示尊重,“之”的意思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3.教师介绍《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作者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初读感受。
(1)自由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2)再读课文,注意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指名读。相机评价。重点指导朗读:“孔指以示儿曰”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两个多音字:为、应)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理解:家禽)
2.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1)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学生练读。
(4)比赛朗读: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读文言文不但要读正确、读流利,还要读出它的节奏来,这样才有古文的韵味。
3.再指名读,齐读。指导学生读得有滋有味,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三、探究交流,理解意思。
(一)理解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甚”是什么意思?(很,非常。)“惠”是什么意思?(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2.再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杨氏子的年龄只有九岁,比大家还要小,但是很聪明。)3.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
4.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字用得好?(“甚”字用得好。一个“甚”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
5.指导朗读,不仅读出了杨氏子的聪明,还要读出内心对杨氏子的喜爱。
(二)研读“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1.谈话过渡:课文中除了杨氏子,还有一个人。你知道是谁吗?(孔君平)你知道孔君平是谁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孔子第26代后人,晋朝人,孔坦(285-335),字君平,居会稽。任世子文学,后补为太子舍人,迁尚书郎,任吴郡太守,后迁尚书,疾笃未任。累迁廷尉(掌管刑法),所以也称孔廷尉。晋元帝年间,建议申明贡举之制,崇修学校。死赠光禄勋,谥“简”。
2.孔君平来干什么呀?(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
3.孔君平见到杨氏子的父亲了吗?(没有。“父不在”)
4.孔君平发现杨氏子的父亲不在,他是怎么做的?(就把杨氏子叫了出来。)
5.从孔君平的做法中你了解了什么?(孔君平经常来杨家玩,彼此比较熟悉。)
6.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的意思吗?(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7.指导朗读。
(三)研读“为设果,果有杨梅。”
1.“设”是什么意思?(摆放,摆设。)
2.“为设果”谁为谁设果?(杨氏子为孔君平摆出水果。)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上一句讲了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所以应该是杨氏子为孔君平设果。)
3.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水果中有杨梅。)
4.从这句话中,你还可以读出什么?(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
5.指导朗读:读出杨氏子的热情好客,读出对杨氏子的赞美之情。
(四)品读“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谈话过渡:
师:一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不由让孔君平心生喜爱之情。现在又见“果有杨梅”,于是——
生: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师:儿应声答曰——
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读一读,了解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过孔雀是您家的鸟。”)
3.体会语言的巧妙。
(1)理解孔君平的话.
①你听懂了孔君平的言外之音了吗?(学生各抒己见。)
②孔君平为什么单单指着杨梅说,不说其它水果呢?(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
③教师小结: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 ——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
④谈话过渡:杨氏子是怎么回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理解杨氏子的回答.
①自由读一读。想想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什么呢?(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
②对比理解,感悟巧妙。
孔雀是君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第一句生硬,没有礼貌;第二句委婉回应了对方的问话,又不失应有的礼貌。)
③理解“应声答曰”。
a.这么巧妙的回答,杨氏子一定思考了很长时间吧?(理解:应声答曰:不假思索,几乎想都没想。)
b.那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思维敏捷、机智,说话有礼貌。)
4.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对话的巧妙,在朗读中表现出杨氏子的机智敏捷,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杨氏子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赞“聪惠”。
1.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是什么样的神情?他又会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说一说,也可以写下来。
2.学生独立思考、书写。
3.小组交流。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暗想:我原本是想借杨梅和姓杨的字一样,来考考这个孩子是不是真的非常聪明,没想到,他居然拿孔雀和我的姓来反问,回答得又是那样婉转,真是了不得!于是他笑着说:“耳闻杨氏之子甚聪慧,今日一谈,果然名不虚传哪!真是可喜可贺!”
五、熟读成诵。
1.谈话过渡:课文中,刘义庆用了短短的五句话留给我们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一个聪慧、礼貌的杨氏子展现在我们面前。老师觉得,像这们的文章,我们应该把它给背诵下来。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小组同学比赛背诵,男女生比赛背诵、小组间比赛背诵。
课文分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学习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都要用语言进行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准确表达
2、板书课题,齐读。谁来说说这个课题告诉我们?(重点理解“氏”“之”的意思。) 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3、读读课题,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可能回答:不太好懂;像古诗的语言……
教师
4、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5、自由的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
二、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三、指名朗读课文。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四、熟读课文,理解意思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
“为设果,果有杨梅。”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小孩应声回答:“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五、质疑问难,试着练习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练习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想象情境,感情朗读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读读这两个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讨论交流,领悟幽默
1、这个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喜欢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
板书:杨氏之子杨梅
孔君平孔雀
(“杨梅”是一种水果,其中的“杨”与姓杨的“杨”没有关系。孔君平故意将它们联系起来,开玩笑地说:“这是你家的水果。”这样说话,因为没有道理而显得风趣幽默,也非常亲切。杨氏的儿子,用“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来应答,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的一说一答,使见面的场面非常轻松愉快。杨氏之子只有九岁,却能迅速领会孔君平表达的内容和技巧,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应对能力。)
三、延伸拓展
生活中不乏精妙的语言,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类似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资料)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
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从熟读中领悟,并且要求他们在读的过程中配合头部动作,以初步领会文言文的特点。要读好古文,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首先要让学生自己合作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适时的停顿朗读。学生当然不懂,于是我范读,学生练读,整整读了半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我明显地感到学生朗读进步了。在读的过程中,我不忘提醒学生边读边品味文中的对话。然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读了文章,杨氏之子应答如何?没想到孩子们都想出了一妙所在:杨氏之子巧用姓氏作答。然而二妙“未闻”之语气婉转却鲜为人知。我想: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再读,可惜还没有答案。于是,我只好拿出“孔雀是夫子家禽”来做比较。光这样读还不行,要把句子放在语境中。我们读了以后,果然许多孩子明白了“未闻”之妙用。我没有及时揭穿,而是让他们从对比中对读,再让他们在小组中讨论杨氏之子的回答。不一会儿,他们竟已意会,情感朗读亦水到渠成。
一、教材简析
二、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三、教学重难点
读懂全文,感受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聪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收集有关《世说新语》及刘义庆的资料。
五、教学时间
1课时
六、课前谈话
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与人交流沟通,说到语言,我国古代言语非常精练、简洁,例如以前我们学到过的子曰:(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古文中“曰”就是说的意思(2)“我”在文言文中读什么?(吾)那“吾等”就是?(我们)(3)那么你怎样讲?(汝)你们该怎样讲呢?(汝等)。(4)问你吃过饭了吗?可以说?饭否。(5)很好很好可以怎么说?善哉善哉。(6)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说?孺子可教也
师
七、教学过程
(一)活引话题,激发兴趣:
1、刚才我们说到的语言称为文言,以文言写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
2、读题,解题。“氏”指对有身份有地位人家的尊称,“杨氏”可以解释为杨家,“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竺,在古代就是——那你就是——(指2个不同性别的学生回答。)
(二)反复朗读,感悟添趣
1、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板书:文言文),文言文中每个字或词也许包含丰富的意思,在朗读上和白话文也有很多不同之处,先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请你用停顿线在文中做上记号。
2、校对。你的停顿记号做对了吗?校对、修整好了就赶紧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把字音读正确,注意停顿把课文读出味道来。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开火车读——正音——请同学帮助读。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为应(多音字,读第四声)
(2)引导学生读准停顿:家禽
(平时的家禽指的是?这里的家禽意思是?这里的“家”和“禽”各自独立表达意思,因此要停顿。齐读句子)
(3)连起来读——齐读
4、那杨氏子何许人也?课文中怎么介绍的?出示句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1)读句理解意思。
(2)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注释
5、剩下的四句话,请同学们一边读句子一边借助注释来理解意思。
6、检查,你们读懂哪些句子的意思啦?一句也行。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理解意思。
7、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8、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请男生问,女生来答。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9、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再来读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10、
(三)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后人读这
2、杨氏之子也巧用姓氏作答,让我们来读读这精妙的回答。师生对话——男女生对话
3、杨氏子的话外之意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心中不得不承认: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齐读
4、从对话中,你们还从哪里看出杨氏子甚聪慧?应声可见他反应敏捷?还可以换成什么词?你们能否应声答老师的话?师生直接对答两人对话——
5、惠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那课文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老师在课前查了《辞海》,《辞海》中“惠”主要有这么3层意思:1、仁慈2、柔顺3、跟“慧”相通,意思是聪明。仁慈、柔顺合起来就是说有礼貌、有教养,说话做事得体,那你们还从哪些词句看出来杨氏子有礼貌、有教养?(未设果、夫子、未闻:去掉未闻比较读)
6、妙哉妙哉,杨氏子迅速巧妙地婉转应答使孔君平不得不叹服——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7、小练笔:当然孔君平也绝非凡人,后来官至为九卿之一的廷尉———掌管国家的刑法,他知道低估了杨氏子了。如果你是孔君平,会夸怎么杨氏子?而聪慧的杨氏子而如何拱拱手谦虚地应答呢?可以学着古人或现在我们说话的样子来写写他们之间的'对话吗?
课件出示:孔君平笑曰:“____________。”
儿拱手答曰:“____________。”
8、交流:展示白话文和古文两组对话,在对比中进一步感受到文言文精炼、简洁的特点。
9、
(四)熟读成诵,课外延趣
1、课文只有短短5句话,仅仅55个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这么有趣的故事,能把它背下来吗?指名背1个——你怎么背出来的?(多读、抓住关键词,理解了背)指名背2个——齐背
2、《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像这样生动睿智的故事还有很多,例如: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3、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也可以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我们一起来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六)板书设计
文言文10杨氏之子杨梅
简练孔君平孔
教材简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我们每天都在用语言交流,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与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古代有一个九岁的孩子,回答别人时语言风趣机智,妙趣横生。他的故事被记录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里,大家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文――《杨氏之子》。古文也叫文言文,是古代的汉语,跟我们现代汉语有所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怎样学习古文。
2.读题,解题。( “之”相当于“的”,“杨氏之子”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二、初读课文,读好课文。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这篇课文,看看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读的时候注意标出难读的字。
2、学习生字
梁 惠 诣 乃 为 曰 应 禽
3、现在看谁能把课文读好?(屏幕中出现句子)
(1)指导学生读准每句的节奏、每字的读音、把握好感情。
(2)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自由读。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这篇古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有哪些人物?(板书:杨家的儿子、孔君平)
2、杨家的儿子到底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个聪明的孩子)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知道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梁国有一个姓杨的小孩才九岁,非常聪明)
“非常”是原文中的哪个字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介绍理解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看注释”。
谁能把这句话读一遍,要求读出它的意思。
3、你说杨家的儿子很聪明,有证据吗?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小儿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板书:杨梅 孔雀)
(2)“家禽”是指我们现在的“家禽”吗?(家里的鸟)
(2)“孔指以示儿”什么意思?(刚才我们用了学习古文一种常用的方法“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3)这里并没有说是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梅呢?(从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4)理解这个句子用了我们学习古文的另外一种方法“联系上下文”。
4、学习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杨家小儿为孔君平摆出水果,招待孔君平,水果中有杨梅。)
(3)到底谁为谁设果?(杨家小孩子为孔君平设果)你怎么知道?
5、出示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
请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
6、同桌之间讲讲这个故事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1)出示对话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提示:可以根据板书的内容和句子中标红的字来阐述。)
(2)我们说在与人交流谈话时,首先得要听明白对方的话,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话的弦外之音。(孩子的回答妙在:(1)孔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2)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的方式,这样回答既准确又婉转。)
2、对比句子: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不是夫子家禽
五、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所以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六、拓展
1、给“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
草儿青青,何忍踏之!
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师: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别吻我,我怕羞”
“我不是碰碰车”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10 杨 氏 之 子
看注释 杨氏之子 杨梅
扩展词语连词成句 孔君平 孔雀
联系上下 聪慧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风趣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马克·吐温的故事,默读: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故事,请大家看看。(投影出示)
有一次,马克·吐温乘火车去一所大学讲课。由于要在预定的时间内赶到,所以他十分着急,而火车却开得很慢。这时,查票员过来了,问马克·吐温:“您有票吗?”马克·吐温递给他一张票,查票员发现这是一张儿童票,就说:“真有意思,我看不出您还是一个孩子哩!”马克·吐温不紧不慢地说:“现在我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票时还是孩子。您要知道,火车开得太慢了。”
生:(默读故事)
师:看懂了吗?想想,马克·吐温真的是在孩子时买的票吗?
生:不是。
师:那他为什么这样子说呢?
生:他的意思是说火车开得慢,我买票时是孩子,但是我长大了火车还没有到目的地,可见火车是开得多么的慢。
师:是的,马克吐温的确是这个意思。他用夸张诡辩术非常幽默地表达了此时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且对火车的慢速度进行了委婉而辛辣的嘲讽,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古代的故事,这是一篇文言文,(示题)齐读课题──杨氏之子
2、引入课题,解题:
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生:这篇课文讲了杨氏的孩子的故事。
师:“杨氏”的意思是姓杨的人家,哪“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
生:“杨氏之子”的意思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师:如果你姓李,那你是?(李氏之子)
二、读通课文
师: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看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读通。文言文和白话文在朗读上有不同之处,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1、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请一个学生读课文,检查字音。(根据学生读时标出“为”“应”的读音)
师:第一次读文言文的感觉怎样?
3、师范读。
4、生自由读,边读边画节奏。
5、示节奏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生看大屏幕有节奏地读。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自主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读完课文,大家都知道《杨氏之子》讲了两个人。他们分别是谁啊?
生:杨家的儿子和孔君平。板:扬氏子
孔君平
师: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2、同桌交流自己的理解:
(学习古文我很多方法,其实我们最常用的有根据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书等,我们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课文的意思?)
师:我们同桌合作,看能不能一起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学生展开学习)
3、全班交流自己的理解。
4、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师: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
生: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四、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出示思考的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
师:南宋诗人、哲学家朱熹提出了“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读书方法,请你再细细地读,静静的思考,你一定会有新的体会。大家就大屏幕上的话题一边读一边思考,可以在书上作批注,现在开始。
2、品读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独立学习思考,并做好批注。
4、四人小组交流:
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的体会。
5、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⑴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⑵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⑶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师: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谁来?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的妙在于他说:“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师: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
生: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孔君平是在取笑杨家小儿,你姓杨,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
师:这样说有道理。
生: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师:体会得真好!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
生: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师:还可以说──
生:如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那杨梅当然不是我家的水果!
生: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很言语巧妙,反映敏捷,体现了语言的艺术。
(生掌声)
如果杨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比较,你认为哪一句更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显得生硬,有顶嘴之嫌,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反映出孩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
6、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师: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会有什么反映呢?
生:这孩子真聪明。
生:孔君平无言以对。
生:孔君平会暗自佩服。
7、揭示中心词“聪惠”:
师:可以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杨氏之子。
生:聪惠。
师: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生:智慧。
师: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来读读课文,然后请一个同学读。
2、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试着把它背下来好吗?全班背诵。
3、个人背诵(时间允许)。
六、拓展延伸
杨家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啊,他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来体会语言艺术魅力。
1、让路(名人幽默系列)
有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只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自负傲慢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先开口道。“我却正好相反!”歌德说完,笑着退到路旁。
2、德国大诗人海涅(1797—1856年)是犹太人,因此常常遭到无端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发现了一个小岛这个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
海涅不动声色地说:“看来,只有你我一起去那个岛上,才会弥补这个缺陷!”
师:我们的日常语言是千变万化的,同一个意思在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巧妙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交流、沟通,机智的语言能使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把我们的生活装伴得更加美好!
作业:综合学习
学习了这篇课文后,我们还要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阅读“综合性学习”,自选活动方式,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是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首先我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先自由读去感觉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不同,读了之后感觉到不好读,不顺口。然后我来范读,再和学生一起划节奏,学生再读(整体、个别、男生、女生、整体),让学生读通读顺短文。然后再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的意思。先让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意思,和同桌交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看自己能学懂多少,还有什么不懂。然后再全班交流,解决还未理解的地方。让学生提问题同学帮助解决,这样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交流,学习的气氛浓厚。在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来体会杨氏子回答的巧妙在哪里,这里是难点,突破得不是很好,虽然学生最后在我的指点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是过程不是很流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孩子们,来咱们先进行一个听记练习,听好了,看谁听得准,记得牢。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些都是孔子的名言,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论语》。
2、同学们准备好了吗?咱们开始上课。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文言文。板书:杨氏之子(齐读)
这篇文言文选自哪里?板书《世说新语》。
师:《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里面有很多有趣的小故事。我们今天学的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交流展示:
(一)朗读展示
1、昨天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下面来展示自学成果。首先进行第一个环节朗读展示。请先在三人小组内交流!
师:注意,如果发现伙伴有字音读不准的,断句不好的地方,你们可以帮帮他,也可以讨论一下谁读得正确。
2、请看这两个多音字谁读读?
为设果 儿应声答曰
3、谁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指名读。
4、出示课文,指名读。
5、看着大屏幕上的标记,读好断句。重点指导: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我刚才听你读时,你故意在“家”后面停顿了一下。有的是把“家禽”连起来读?
c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按照这些停顿符号读是不是更有节奏感了。但是也不能像蹦豆子一样,要声断气连。
(1)孔/指以示儿/曰 (点击出现停顿符号)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请同学们再自由练读,注意读好断句。
师:看来,要读好文言文,首先要注意断句。这几个难句解决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全篇读好。
师:请大家按照停顿标记,自己先来练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读,出现错误,纠正,再指名读,齐读。
(二)疏通大意
师:孩子们,初读这一关完成不错,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说说古文意思。谁来汇报?
预设:
1、你们几个汇报得真精彩!这可是我们本学期学的第一篇文言文,你们一定有自己的好方法。谁来介绍一下?
a多读
b看注释
c查工具书
d查资料
师:真是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1、这么有趣的故事,想不想把他讲下来?请大家在三人小组内试着讲讲。
2、谁来给大家讲讲?
3、谁还想给大家讲讲这个有趣的故事?《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及反思 相关内容:介绍一本书(听说训练)《学和做(2)节约用水》网络教学说课稿《修鞋姑娘》教学纪实与点评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一《开国大典》拓展阅读教学设计《有趣的汉字》教案20珍珠鸟(第一课时)《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反思查看更多>>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三、 品味语言的精妙。
1、师:故事讲得真精彩!你觉得课文中的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惠,那么,你从哪儿看出来杨氏之子非常聪明呢?他的回答妙在哪儿?
2、出示:这个对话该怎样读好呢?想想当时孔君平是一种什么语气?杨氏之子呢?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全体读。
五、读出文言文的味道。
师:多么精妙的语言!
1、师:孩子们,让我们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篇古文。谁来先试试?
2、你读的真美,听了真是一种享受!我们一起读读。
3、棒极了,孩子们,把大拇指送给你们!
4、师:俗话说:“熟读成诵”,我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背了。会背的请站起来勇敢地展示给大家。
六、拓展延伸
1、了不起孩子们!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篇《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来,看谁能先读懂它。
出示大屏幕: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戏:玩耍 然:对 瞳子: 瞳仁
人语之曰:有人对他说 譬如:比如 若:若是 令:让
出示:
学习方法: a 朗读 b说说大意 c体会语言的妙处。
总结: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不仅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而且学以致用。《世说新语》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一篇简短的小古文,根据单元重点感悟语言的艺术和本课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把教学主要目标放在读好古文,会讲意思,体会语言妙处,和拓展阅读几个环节上。执教后获得一些教学反思。
1、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这篇古文短小易懂,在试讲的过程中,发现孩子通过自己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读懂短文。于是我就定位在学生自学交流和拓展延伸上,充分体现孩子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只是起到点拨指导作用。由于是高年级孩子,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只要预习充分,孩子的自学成果展示是非常丰硕的。
2、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由于有了预习,学生的学习起点就不可能是“0”。我们的教学内容要有所深入,有所提高,有所扩展。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原则是:学生已懂的,少讲甚至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利用学生的资源及教师的教学帮助他们搞懂。本课在设计上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检查初读时预设两种情况,孩子读好如何处理?读不好怎样指导?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达到以学定教。
a刚才我听出大家两个句子没有读好。这一句应该这样读?谁来试试?
b既然大家读通顺了,我出两个句子考考大家。
充分的预设是很重要的,但是面对预设之外的问题,能机智应对,顺学而导更重要。
3、教给方法,培养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学,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鱼”,那么我们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多读,看注释,查工具书,查资料。从而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由于本课古文易懂,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学习起来就更容易,如果只学一篇,感觉课堂的容量较小,不能体现高效。于是拓展了《世说新语》的另一篇小短文。目的一是为了巩固学习古文的方法,二是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语言的精妙。
5、鼓励创新,生成浪花
在孩子们讲故事的时候,很多孩子只是讲出文中每一句的意思,而有两位同学能够发挥自己丰富的想像,想像故事的情境,生动描述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讲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不足:课堂生成较少,老师的点评指导有些还不够到位。每一个环节如果走的再扎实一些,再放开一些会更好。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创设情景法;感情颂读法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
课时1课时
板书
10 杨氏之子
杨修 杨梅 透彻
聪惠? 未闻 委婉
应声 敏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说话吗?那我再问,你们能把话说好吗?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什么样的语言才受人欢迎呢?自读第47页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本单元学习中,我们将走进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要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学生说)
板题:杨氏之子
二、初读课文,读懂大意
1、了解作者、出处
2、简介文言文。
3、理解“诣”、“聪惠”
3、指名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师范读
(3)指名读
4、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5、同桌讨论。
6、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7、表演背诵
三、理解语言的妙处
1、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你从哪些具体表现能看出来?
(1)“应声答曰”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夫子家”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2、再读课文,背。
3、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后会是什么反应?
四、拓展阅读
鼓励阅读《世说新语》
五、作业
将短文变成小故事讲给他人听。
教学反思
《杨氏之子》是小学阶段的第一篇文言文,初次学习古文,学生普遍感到很新鲜。但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一种好的“第一印象”?该让他们学到些什么呢?
我首先在备课上下了一番功夫。我查阅了许多资料,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把重点放在读通文章,理解句意上,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虽然所花时间很长,但是,我不觉得浪费。我明显地感受到了学生是越读越好,越读越有兴趣。读着读着,学生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于是,我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引导学生借助语文教材上的注释进行学习,再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课后,我发现学生确实老练了许多,他们饶有兴趣地和同学探讨古文的深层意思,而且摇头晃脑地朗读,或是文绉绉地细读,给你一种返古的感觉。随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读、品味,学生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我抛出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应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这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当然,还有一个巧妙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归纳不出来,于是我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语言的婉转,表现出了应有的礼貌。
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
学习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2、朗读课文,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杨氏之子的聪慧。
3、能说出课文的意思,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评价设计:
1、目标1通过课前预习、课上检查了解学生对生字的掌握情况,全班100%的学生完成。
2、目标2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教师点拨、读悟结合、课堂观察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使全班100%的学生能够熟读,85%以上的同学达到有感情的朗读。
3、目标3通过教师点拨、师生交流、课堂观察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至于 产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要通过课下的阅读课等兰检测。
教学重点
1.能理解课文意思,做到感情朗读。
2.能在生活中运用精妙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语言的巧妙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和我们一起上课,你们高兴吗?是的,怪不得古人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今天我们这么多人一起学习,你一定会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的。
刚才我们的交流中,这两句话是与我们平时的表达方式不一样的。(多媒体出示两句话、齐读)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知道是古人的表达方法,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古文,也叫文言文。(板书文言文)它是我们祖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是非常著名的一部文言文著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
二、读课文,初识文言文味道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吧(多媒体出示白话文杨氏之子)
古时候,梁国杨家有个孩子,才九岁,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他父亲不在,就把孩子叫出来。杨家孩子为他摆设了果品,果品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让杨家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杨家孩子马上回答说:“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这是我们平时的说话方式,是现代文,我们也叫他白话文。这个故事到了刘义庆的笔下,就变成了(多媒体出示文言文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之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觉得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文言文有什么特点?
2、解释课题
听了这个故事的两个版本,我想你应该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了吧,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
3、初学课文
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也是读古文的诀窍,让我们用心地读这篇文章,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字音都读准了吗?老师来检查一下。(课件出示)
字音都读准了,课文肯定能读得更棒,是不是?(指名读后,正音)
听大家读得那么起劲,我也想读了。古时候,诵读诗文是一种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朗朗。
听我读,想一想古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什么?(师范读)提示: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
大家试着读一读吧,当然还可以读给你的同桌听。(多媒体出示文章)停顿的地方可以把音拖得长一点;谁来读给大家听?重点指导:指名多人练习。来,想读的一起读吧。相信你们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三、熟读课文,品味语句
大家读得可真有韵味啊,不过,学习古文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重点来读懂它。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再认真地读一读,体会一下杨氏之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甚聪慧)
请你再读读课文,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杨氏子甚聪惠?请把你的发现在文中做好批注
学生回答。
(课件出示)
比较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为设果,果有杨梅。”你怎么知道是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呢?引导学生明白联系上下文理解,并随机理解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教师做积极地评价,并随机指出学习古文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碰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做批注)。
四、熟读成诵
师:这么聪惠又懂事的孩子,你们喜欢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出喜欢的感受,读出古文的韵味,请几个同学读。(课件配乐)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知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遇到难句——反复多读几遍、还读不懂的——做批注。相信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用上这些方法,去读懂其它的古文,是不是?
五、总结
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下课,谢谢孩子们!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理注释解词句,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第二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词三首》,谁背给大家听一听。
2、刚才我们背的是古诗词,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人写的另外一种体裁的文章,叫文言文(板书),题目是《杨氏之子》(板书、齐读)
3、文言文的学习能增长我们很多知识,所以我们要好好学,将它学好。
二、梳理全文
1、文言文的朗读、停顿和现代的白话文是不一样的,文言文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确的朗读,听老师来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出示有停顿符号的课文)
2、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自由地读一读。
3、抽两生读课文。(及时纠正)
4、生齐读课文。
5、这篇课文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板书:杨氏之子)
6、理解课题(“氏”指姓氏,“之”是“的”意思,是一个助词。“杨氏之子”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7、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杨氏之子?请同学们拿起笔,轻声地读一读,划一划。(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惠的人,他不是一般的聪惠,他可是一个甚聪惠的人。板书:甚聪惠)
8、理解“甚聪惠”。(“甚”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你采用了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基本的方法:“看注释”【板书】看来你很会学习;“惠”字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理解,谁来解释一下?)
9、指导写“惠”。(智慧源于心,“惠”字在写的时候,下面的心要写得稍大一些,这样惠字才能站得劳。)
10、除了杨氏之子外,文章还有一个和重要的人物是谁?(板书:孔君平)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11、引出第二句,理解第二句。(这句话老师读了很多遍,其中的“诣”字【板书】,我不是很明白,谁能帮助我来理解一下?“诣”字就是拜见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看注释],看来你真能学以致用,老师也运用你的这种方法来理解后面半句话的意思。)
12、杨氏之子是怎么招呼客人的?你是从哪一句话中知道的?(抽生读出来)
【为设果,果有杨梅。”是谁为谁设果?你是怎么知道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前一句中讲到了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你采用的是“联系上下文”(板书)的方法来理解,真不简单。】
13、这句话中重点强调了那一种水果?(杨梅)所以“果”字后面要作停顿,请同学们带着停顿来读一读。
14、杨氏之子“甚聪惠”体现在文章的那两句话中?(出示,抽读)。【“孔”指谁?“指”指着什么?这两个字都需要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理解。“曰”是说的意思,“曰”字在写的时候将它写得宽一些,扁一些,千万别写成“日”字,汉字是很注重长短变化的。(师板演)同学们在作业纸上写两个。“君”是你的意思,“果”可以理解成水果,也可以理解为杨梅。谁来将孔君平说的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杨氏之子听了孔君平的话后回答道(引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生齐读)。“夫子”是何意?“禽”和我们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吗?谁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15、杨氏之子回答得和巧妙,巧妙在何处?(孔君平以杨梅联想到杨氏之子的姓,杨氏之子马上以孔君平的姓联想到了孔雀,两人这样一调侃,使得见面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融洽。)
16、如此巧妙的回答,如此充满艺术的话语,同学们好好地来品读一番。
1)同桌分角色读
2)抽两生表演读
3)再抽两生表演读
4)男女生分角色读
17、这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18、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同学们肯定能够将文言文所包含的韵味读出来。(齐读)
三、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两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老师从《世说新语》中选了一篇文言文,同学们试着来理解一下。
2、抽生理解。
四、小结作业
1、在学习中,我们只有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方能收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2、《作业本》1—3题。
板书设计:
杨氏之子
文言文 杨氏子 甚聪惠 惠
看注释 杨氏子 孔君平 诣
联系上下文 杨梅 孔雀 曰
【练习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shèng)聪惠。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wéiwèi)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yīng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qíng)。”
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⑴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三人行,必有我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温故而知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学而时习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择《世说新语》中有趣的故事阅读,并与伙伴交流。
【资料链接】
《世说新语》故事两则:
(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二)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一、揭题导入:
1、 出示课题:老师:今天我们学习-----《杨氏之子》。指名读题,齐读。
2、 解题:
老师:知道题目意思吗?
学生:杨氏的儿子。
学生: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马老师父亲姓马,马老师就是------生(马氏之子)
老师:(指名) 你父亲姓 ----王,你是-----王氏之子
老师:你是----李氏之子 你是----
二、节奏诵读文言文:
1、 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觉得可以了就举手示意。
2、 检查自读情况。
老师:有人读就有人听,读文言文时要要有停顿,同学们要仔细地听。
学生朗读,评价。
学生:读得太快。
学生:句号处要停顿。
再指名朗读,评价。
老师:有没有什么地方和他们读得不一样?
学生:……
老师:有些地方没有标点,但你们有停顿,是哪些地方?
学生:孔君平 ? 诣其父 中间有停顿 (老师马上在中间处打上问号。)
学生:家 ?禽
学生:杨氏子? 儿? 父?
3、再读课文,释疑,读出节奏。
老师:文中有个多音字。为wèi 而不读wéi 同学们,有问题我们就要读课文,下面我们再读课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看看注释,想想意思,你肯定会有收获。
学生再读课文
老师:读着读着,想着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自学互助,读好句子: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学生:孔君平是人,后面要有停顿。
老师:孔君平是去干什么?
学生:拜见杨氏。
老师:拜见,怎么知道的?
学生:下面注释写着诣就是拜见。
老师:现学现用,马上就知道字义了。
学生:孔君平拜见杨氏,杨氏不在,把他儿子叫出来。
老师:再读这句,上面的问题解决了吗?
学生:解决了。(老师划去先前画的问号)
老师:是的,一个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读好句子: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那 夫子家 ?禽呢?我们现在家禽要连起来,指什么?
学生:鸡鸭鹅
老师:听说过养孔雀吗?(没有)孔雀是指什么?(鸟,会飞的鸟。)那么夫子家禽就是----
学生:夫子家的鸟。
齐读。
老师:知道句子的意思吗?指名说。
学生:从来没有听说孔雀是父子家养的鸟。
读好句子: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老师:君家 后面要停顿吗?
学生:要
学生:君在古文中是对别人的称呼。
老师:这里谁为谁设果?
学生:为孔君平设果。
老师:谁为孔君平设果?( )为( )设果,果有杨梅。课件
学生:杨氏之子为孔君平设果,果有杨梅。
老师: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之后感觉怎样?学生:简洁明了。
师 :为什么不是孔君平为杨氏之子设呢?
学生:应该主人为客人设。
老师:你很会学习,感谢你。
老师:同学们,读读注释,想想意思,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三、会意文言文:
1、 齐读课文。
2、 了解文章大意。
老师:古文跟现代文写法上有些相似,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是围绕一个句子来写的,哪个句子?
学生:第一句。
老师:浓缩成一个词是什么?
学生:子九岁。
老师:是吗?
学生:聪慧
学生:十分聪慧
指名读,齐读。
老师:甚聪慧就是---
学生:很聪明。
老师:这么简单的故事,杨氏之子甚聪慧又从哪儿知道的?
四、领会妙处,运用文言文:
结合学生的体会,引入人物对话,感受语言的精妙。
再读课文,杨氏之子甚聪慧从哪儿知道的?
学生:从对话中看出了他的聪明。
老师:谁愿意和老师合作?(以下是师生合作读的内容。)
老师: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 “此是君家果。”
学生: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学生笑。
老师:为什么会心地笑?
学生:老师一次比一次读得重。
学生:比较好笑。
学生:老师说个没完了。
学生:老师把提示语去掉了,同学也把提示语去掉。
老师:你觉得老师在刁难他吗?
学生:不是。
老师:你更感到什么?
学生:他们两个在开玩笑。
老师:孔君平把玩笑开在哪里?
学生:开在姓氏上。杨氏姓杨,杨梅中也有个杨字。孔君平的玩笑开在水果上。
老师:琢磨一下,你明白了什么?
学生:他把杨氏子和杨梅联系在一起,杨梅和杨氏成了一家人。
老师:这么会听的孩子。用一句话就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老师:仅仅表现他会听吗?
学生:他还很会说。
学生:也跟孔君平开了个玩笑。
老师:孔君平说此是君家果。杨氏子说,------未闻孔雀是父子家禽。
老师:杨氏子真会听,回答得如此巧妙。他的聪慧还表现在哪里?
学生:应声答曰就是马上回答,脱口而出。
老师:还有其他词吗?
学生:不假思索 毫不犹豫
老师:多么聪明的孩子!不仅会听,还会应答。这真是“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
同学们和老师合作读,感受一下。老师是孔君平,你们是杨氏子。角色朗读。
老师:我们换一下,老师是杨氏子,你们是孔君平。角色朗读。
学生:此是君家果。
老师:孔雀是夫子家禽。
老师:这样可以吗?
学生:不可以。
学生:未闻不仅让孔君平下了台阶,还不让他尴尬。
学生:不能去,杨氏子是个小孩,应该有礼貌。
老师:语言要婉转,像张老师这样,太没礼貌了。
老师:杨氏子只有九岁,但他却说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真的很聪慧。
五、背诵积累,延伸拓展:
老师:这篇文章出自一本书《世说新语》,有兴趣的同学课外可以去看看。文章中的生字我们再来记一记。出示课文填空题。
此时铃声响起。
老师:课文填空题同学们可以课后填一填。
老师:这篇古人一共只有55个字,会背诵的同学面朝下面听课的老师背诵一下,不会的也没有关系,可以看着读一读。
老师:谢谢聪慧的孩子们!
一、教材分析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不失形象生动。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正是这样一篇文言文。它以精练的笔触,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首句总领全篇,“甚聪惠”实为文眼,统照全文。后四句叙事,详写杨氏之子的 “设果”与“应答”,凸显“聪惠”之内涵。全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
本文是高年级学生接触的首篇文言文,又编入“语言艺术”的主题单元。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近历史先贤,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文化素养的积淀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体会字里行间浓郁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对话,感悟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四、教学准备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图片、音乐和文字资料,制作成PPT电子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形成期待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题,从中了解课文主要写的是谁。
2.教师扣题引疑,了解学生读了课题后想知道什么。
3.教师梳理主要问题,启发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初读课文,教师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多读几遍。
2.教师指名读课文,强调学生注意倾听,相机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读音:lianɡ hui yi nǎi yuē qin
梁 惠 诣 乃 曰 禽
多音字的读音:wei ying
为 应
重点指导学生读通以下句子:
①“孔君平/诣/其父”
②“孔/指以示儿/曰”
③“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集中交流初读课文后的发现和收获。
(教师相机板书“甚聪惠”,指导弄懂“甚”和“惠”的意思)
(三)品读课文,读出韵味
1.默读课文,读懂语句
大屏幕出示要求:
默读课文,对照注释,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并思考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
2。交流讨论,互学释疑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1)围绕“课文通过一件什么事表现了杨氏之子的‘甚聪惠’”,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进行概括。
(2)出示课文中的四句话,结合学生交流情况,在朗读及感悟人物形象上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检测、指导。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重点指导——
①读懂“诣”“乃”之意;
②指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人物心情,读好句子。强调:学习文言文,不仅要读懂其意思,更要读好节奏。
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学生齐读。
为设果,果有杨梅。
重点指导——
①指名说句意,思考:这里是谁为谁设果?是怎么知道的?
②联系上下文,学生讲明句意。
③出示原句,全班对比朗读,初步体会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重点指导——
①读懂“此”的含义,说清句意。
②启发学生弄明白孔君平说这句话有什么用意,认识“杨梅”和“杨氏之子”之间的联系。
③读懂“君”指的是谁,以及这一称呼的韵味。
④想象当时人物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指导——
①读懂“孔雀是夫子家禽”,体会杨氏之子“善听”“妙答”——一悟“甚聪惠”;
②读懂“应声答曰”,体会杨氏之子“反应快”——二悟“甚聪惠”;
③读懂“未闻”,体会杨氏之子回答语气委婉,且回应有力——三悟“甚聪惠”。
(教师相机板书:答得妙 反应快)
④指导学生将上句连起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体会文中语言之妙趣,感悟文中人物之形象。
4.运用语言,活化形象
(1)出示课文第一句,教师总结全文,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夸一夸杨氏之子。
(2)朗诵全文。
(四)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学生练习背诵;指名背诵;全班背诵全文。
2.教师简介《世说新语》,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此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课文,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
3、情感目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具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收集幽默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出示罗斯福的故事。
同学们今天这么多老师到这儿来听课,你们紧张吗?请大家看一则小故事放松一下。
故事: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之前,曾在海军中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的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小声问他的朋友:“你能保密吗?”他的朋友回答:“能保密。”罗斯福接着说:“我也能。”
2、生默读故事
3、看懂了吗?罗斯福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告诉朋友了吗?你从哪儿知道的?
4、对,你读懂了这个故事。罗斯福拒绝了朋友,但是他并没有正面的拒绝,而是采用了一种委婉的方法,这里就体现了语言的艺术。本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就是“语言的艺术”。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经典故事,古今流传的很多,刚才大家读的故事是白话文,今天我们要读一篇古文,也叫文言文,齐读课题――
5、引入课题,解题。
读了课题,你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
你能根据自己的姓氏用这种古人的方式来介绍自己吗?
二、读通课文。
1、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哪我们就先来读读吧,把每一个字音读正确。自由小声初读课文。
2、杨氏之子是我们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读这样的课文,什么感觉?
3、由于古人离我们时间久远,语言发生了变化,古人说的话我们现在就比较难懂了,还有些句子好像停到哪儿也不确定。老师告诉大家一个方法,咱们课文的下面有注释,边读边看注释能帮我们读懂文言文。再去读课文,看看这次,你是否有收获。
4、指名读课文。
5、师范读。(老师的朗读和他们有不同 ?)
理解文意后相信大家就能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停顿了。
三、理解课文大意。
1、读了注释,你对课文的哪些词句还有疑问?
理解“为设果”谁为谁设果?你怎么知道的?刚才你们是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这句的。
通过刚才探讨的两种方法,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请大家读最后两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你们认为文中的“家禽”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家禽”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看法。
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夫子?对有学问的成年男子的称呼和君一样属尊称。孔君平能称夫子吗?为什么?孔君平官至廷尉,相当于最高人民法院院长。
2、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3、带着理解朗读课文。
有了自己的理解,我想你再来读课文,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来试试。齐读课文(读出了停顿)
4、去掉标点读古文。
四、 品读句子,体会杨氏之子应答的巧妙之处。
1、现在杨氏之子在你眼中是个怎样的孩子?板:甚聪慧
2、比较句子,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全班交流。
重点点拨:
(1)、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语言很风趣幽默。(板书:杨梅)
(2)、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并立刻做出反应,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
(板书:孔雀)
(3)、品位杨氏之子的话外之音:
如果你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你家的鸟罗!
杨家小儿的回答妙在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他的意思是说,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杨家小儿的意思是说,如果您认为杨梅是我家的水果,那—孔雀就是您家的鸟。
4、设想: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会怎么说?
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聪惠”
接着课文用文言文或现代文写一两句话。
5、如果来的不是孔君平是李君平,会怎么回答?
6、揭示中心词“聪惠”
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
对,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
7、小结
(总结)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思维之敏捷,言语之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其实,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同样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讲,会达到不同的效果。
五、熟读成诵。
1、 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如果现在朗读课文,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请一个同学读。
2、 师:学到这里,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一起背一背。 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
3、 全班背诵。
六、拓展。
1、给你家小区花园的“严禁践踏草坪”换一种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几年前像“禁止践踏草坪!”这样生硬的,带着指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但是,现在,你走进公园,你会发觉,这样的语言少了,同样的意思,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体现语言的艺术。
小草要睡觉,请别打扰!草儿青青,何忍踏之!花草美,爱花护花人更美!
多么温馨的提示,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
2、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
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大家分享。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别吻我,我怕羞”
师:这个“羞”字一语双关啦!
生:另一个意思是“我怕修”
生:还有的说:“我不是碰碰车”
师:大家为什么要笑,因为它幽默,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
3、总结。
师:我们的母语汉语言有着无穷的魅力,有“口吐金兰”的语言香气,有“唇枪舌战”的语言战争,有“妙笔生花”的语言表达,有“舌战群雄”的语言典故,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也会大相径庭。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继续语文的学习之旅吧!
4、作业布置
阅读《世说新语》。
附板书:
语言的艺术
杨氏之子
聪惠(智慧)
杨家小儿
孔君平
看注释
杨 梅
孔 雀
联系上下文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学习本文应重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注意恰当的停顿。本文虽然行文简洁,不足百字,但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9岁孩子的应答的精妙之处,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同,体会这个孩子应答的委婉和机敏。
【教材分析】
《杨氏之子》出自鲁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第三组的专题是语言的艺术。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人物语言特色鲜明。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和背诵。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停顿和语气。《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九岁男孩风趣幽默、机智巧妙地应答他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尤其是“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充分显示出九岁孩子的聪明机智和超强的应对能力。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初步感知文言文,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能通过注释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
4、理解课文,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聪慧和他回答的巧妙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
2、 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机智。
【教具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机智问答的故事、多媒体课件。
【教学策略】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所以开课时对文言文进行简单的介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把课文读正确是理解的前提,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较少,读起来有困难。虽然文章短小,但通过最初的读是不能了解内容的,在不理解的基础上读,也造成了读的困难。所以,把课文读正确、通顺是一个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一遍一遍的反复读,很容易枯燥,所以在读的形式有很多种。范读、引读、对应译文读、用原文句子回答问题也是读。读好文言文。读好文言文是有技巧的,同样需要抑扬顿挫,不过,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需要在理解的过程中反复诵读,一遍一遍读,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体现读的层次。这篇课文要读出故事的有趣,读出孔君平和小儿对话的幽默,尤其是小儿机智的回应。
文言文的理解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文言文的语言凝练,一些字有古义和今义的区别,不能简单地凭着字的今义去歪曲文本的原义。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要体现理解文言文的学法指导。文言文的理解方法有:1、看注释。一些字的意思在注释里,直接把注释里的意思还回原文帮助理解。2、扩展词语,连词成句。古文里的字一般都是一个字独立表达一个意思,可以将这样的字进行意思的扩展。例如:聪惠是聪明和智慧;家禽是指家里的鸟。把字的意思经过扩展后连成一句话,就译成了白话文。如:“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智慧”。3、联系上下文理解。古文因为惜墨如金,所以一般句子较短,有的句子省去了主语、宾语。如:“为设果”,是谁为谁设果,没有写明,但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为“杨家小儿摆出水果,招待客人孔君平。”联系上下文理解是很重要的方法。4、质疑解疑。在学习文言文之初,学生会有一个似懂非懂的阶段,其实,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时机,提出疑惑的地方,然后对为题进行梳理,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诵读。学生刚开始的质疑一般停留在对字句的理解上,可采用讲解和看注释的办法解决;当文章的意思基本理解后,学生会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则采用讨论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个办法可以串讲文言文的传统模式。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示课件)精练得当的语言,能使我们有效地和别人沟通;机智巧妙的语言,能帮助我们摆脱可能出现的尴尬局面;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愉悦我们的身心,活跃我们的生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组课文,语言的艺术(示课件)。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个小孩子,杨氏之子(板书课题),齐读,并理解意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同学起来读一读课文。
2、你发现了本篇文章与我们前面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认识文言文特点】
3、 师讲解文言文的特点。
三、再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理解意思。
3、学生读一句,理解一句,并注意停顿。
4、师示课件,讲解停顿,并重点指导以下两个句子的理解。
(1)为设果,果有杨梅。
示课件:( )为( )设果。体会意思。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重点理解“家禽”。
5、集体读课文,注意停顿。
四、深入理解文章含义。
1、找中心句。
2、找重点词。
3、从哪里能看出杨氏之子甚聪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来,并体会。
4、全班交流。
教师出示课件:
比较: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改成:
如果( ),那么( )。
体会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
出示:应声,感受杨氏之子的思维敏捷。
并进行师生对答,体会“应声”意思。
五、背诵课文
学生齐背文章。
六、作业
1、搜集《世说新语》中的小故事,读一读,体会意思。
2、熟练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9 杨氏之子 甚聪惠 孔君平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暖心小年祝福语短信大合集35句
二年级数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好朋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圆的周长优秀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教学设计
好朋友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矛与盾的集合教学设计十五篇)
光影变幻教学设计
人教版静夜思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五篇)
毽球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桥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他发明了什么教学设计范文
看雪的教学设计范例
穷人教学设计十二人教版
宋庆龄和她的保姆教学设计
过生日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