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模板合集9篇

孙小飞老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蚕生长的整个过程及生长过程的几次变化。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观察、研究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及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介绍,导入新课

  1.出示"蚕"的图画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一个新朋友,是什么呀?(蚕)

  2.出示生字“蚕”。 板书:蚕(强调平舌音)。

  请小朋友把这个字的音读准。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

  3.谁见过蚕?能指着图来介绍一下吗?

  4.从字形看,蚕是“天下第一虫”,那它究竟能发挥什么作用呢?(它吐出的蚕丝织成美丽的丝绸,做成围巾、衣服……)

  5.古时候的人们把蚕称作“天虫”,蚕能吐丝结茧织成美丽的丝巾。蚕儿是个宝,蚕结的茧,可以缫丝,织绸,还可以入药。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丝绸就已卖到国外,丝绸是我国的骄傲。

  我们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宝宝",而这里小作者亲切地把它称作“蚕姑娘”。谁亲切叫它一声?(指名读)(出示文中蚕姑娘)

  6.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显示课题,读题)蚕姑娘。

  二、练读检查,读通课文

  1.按要求练读课文。

  ⑴ 第一遍自己大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号,圈出生字,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⑵ 第二遍与同桌按自然段轮读,同时指出对方读得错误或不流利的地方,并练习改正。

  ⑶ 第三遍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一遍,互评:读得正确、流利的打“★”。

  2.检查自读情况。

  ⑴ 出示文中去拼音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卵)

  ⑵ 全班齐读第一自然段,师评价。

  ⑶ 指名一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自我评价。

  ⑷ 指名一排学生读第四、五自然段,学生评价。

  ⑸ 男小朋友齐读第六、七自然段,女小朋友评价。

  三、初步理清课文内容

  1.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蚕姑娘的一生变化,蚕姑娘一生会经历哪几个不同的阶段?“蚕卵、蚕、蚕茧、蛾”怎样排序?

  2.找出各个阶段的段落:卵——1自然段 蚕——2-5自然段

  茧——6自然段 蛾——7自然段

  3.齐读全文。

  4.试填课文内容。

  四、学习记忆,指导写字

  1.认读本课生字:蚕 姑 娘 桑 旧 换 胖 盖 响

  2.共享记字好方法。

  ⑴ 比较法:响——向

  ⑵ 猜谜法:15天——胖(15天为半个月)

  24小时——旧(24小时为一日)

  上面的“羊”没尾,下面的“血”没辙——盖

  [3] 部件法:蚕姑娘

  3.田字格内范写“胖”、“响”“旧”“盖”,“蚕姑娘”,学生书空。

  4.习字册上描红、临写生字。

  五、小结

  蚕姑娘从卵转变为茧再转变为蛾,它们是怎样渐渐变化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六、巩固练习。

  1.熟读课文。

  2.给生字扩词找朋友。

  3.抄写生字。

  七、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蚕 茧 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蚕姑娘一课,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还了解到蚕姑娘一共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变化:卵——蚕——茧——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蚕结茧前的生长变化过程。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一自然段后指名答:你知道了关于(蚕姑娘的)什么?

  (蚕姑娘是在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表扬会读书的孩子。

  过渡:刚从蚕蛹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你怎么知道的?

  三、学习课文的第2—5自然段。

  (一)学习第一次变化

  1.我们先来看看她的第一次变化吧!请大家轻声读第二自然段,想想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

  2.读书,就要好好地读,读通,读懂,有耐心地读,再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这一次用默读的方法,并动动手,把第二自然段中描写蚕姑娘动作的词语圈起来。(出示课件文字:成长过程)

  指名答。(板书:吃 睡 脱 醒)

  3.睡前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的呢?(出示课件文字:睡前的样子)而当它美美地吃了几天桑叶,尽情地睡了一觉后,却变成了黄姑娘。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变化?(神奇的,有意思的……)

  指导朗读,齐读。

  4.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试着背一背第二自然段吗?

  出示课件:( )的蚕姑娘,吃了( ),就睡在( ),( ),脱下( )。醒了,醒了,变成( )。

  5.蚕不吃不动,这种睡叫“蚕眠”我们叫它头眠,后面的三次分别叫二眠、三眠、大眠。

  (二)学习第二、三、四次。

  1.过渡:瞧,蚕姑娘的睡眠这样有趣,那么二眠、三眠、大眠 与头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继续学习就知道了。

  四人小组同学合作学习:

  2. 自由读课文3、4、5三个自然段,和第2自然段比一比,有什么一样,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3. 汇报:

  一样的地方:都是吃 睡 脱 醒这几个变化的过程

  不一样的:分别变成白姑娘、一天天发胖、一天天发亮 板书

  师:蚕姑娘脱下黑的、黄的旧衣裳,换上了嫩白的新衣裳,一天变得漂亮起来,心情怎么样?越来越高兴。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4.指导背诵。

  师:细心的孩子会发现,3 4 5 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心再细一点,你还会发现,这其中个别的词语发生了变化。

  (1) 出示比较。就睡在蚕床上。又睡在蚕床上。为什么不用“就”而用“又”?举例说明

  (2)指导背诵

  师过渡:睡了四回的蚕姑娘终于睡足了,他要干吗了?指名读第六段。

  五、学习第6段。

  1.原来他要到蚕山上吐丝结茧了。(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⑴看课件理解“蚕山”。

  ⑵右边图片上画的是什么,(茧子,还可以说蚕姑娘盖的新房。)

  新房子盖好了,这可是蚕姑娘经历多少个日日夜夜辛勤劳作地结果呀!你能读好这一个自然段吗?

  2.指导朗读,重点读好“成了、成了”。

  六、学习第7段。

  1.字句:茧子里头的蚕姑娘,一声也不响,过了好几天,茧子开了窗。

  “开了窗”是什么意思?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出示出示图,师补充介绍:

  蛾姑娘从茧子里钻出来后把卵产在蚕纸上,产完卵就死去了。它产的卵在来年春天天气暖洋洋的时候再次从蚕卵里钻出姑娘,然后再次经历这样一个结茧、产卵的过程,继续着他的奉献。

  春蚕虽然只有不到两个月短暂的生命,但因为它奉献的精神,李商隐的《无题》中这样赞美它,春蚕到死丝方尽,你有没有被春蚕这种奉献的精神感动呢?把你的感受带到课文的朗读当中,书捧起,齐读,注意指导读书姿势。

  七、朗读全文。

  八、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换 桑

  2.学生交流记字方法。

  3.教师范写生字,学生练习写字。

  九、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2. 抄写课文词语。

  板书设计:

  2.蚕姑娘

  卵 —— 蚕 —— 茧 —— 蛾

  又黑又小 又黄又瘦 又白又嫩 又白又胖

  (吃 睡 脱 醒 变 )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的意思。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播放阎维文的《母亲》,出示歌词: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母亲)她就是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走进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母爱世界,一起去感悟那份浓浓的慈母情。

  出示课题:慈母情深,齐读。

  二、感知家穷

  同学们课前都已经预习过课文,我们知道事情的起因只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的书,请问,对于你而言,买一本一元五角的书容易实现吗?可对于当年的梁晓声,买这么一本书容易吗?(不容易)

  请你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哪些语句可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件容易的事?

  (感知家穷、理解失魂落魄。)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

  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所以母亲还从来没有一次给过我这么多钱。我也从来没有向母亲一次要过这么多钱。正因为此但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

  三、感受母爱

  1、梁晓声太想要这本书了,于是他打算鼓起勇气向母亲要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母亲工作的地方看看,自由朗读5~29自然段,把你看到的感人场面用波浪线划下来,说说你看到了一个(

  )的母亲?

  2、交流:

  ⑴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辛劳)

  瘦弱的程度怎样?这么瘦弱的脊背,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极其瘦弱、脊背弯曲、头凑近(承受生活重担,辛苦劳作)。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令人心碎。

  ⑵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疲惫)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此时,吃惊的仅仅是母亲吗?大家看看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自己的吃惊的?这里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来反复强调我的那份──吃惊,强调了这就是我亲眼看到的母亲,她疲惫、劳累。

  真想不到这就是我的母亲。谁再来读。

  疲惫的眼神告诉你什么?为什么用省略号?

  是呀!当我看到母亲的时候,我才深深切切地感受到我的母亲挣钱是那么辛苦。当你看到你的母亲这般劳苦,你的心里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是啊,这般劳苦的母亲让你感到了──心酸,让你感到了──心疼,更是让你感到了──深深的'敬意让我们再来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⑶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争分夺秒、坚强)

  读着,读着,哪个词跳入你的脑海,(立刻),立刻出现了几次?四个立刻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表示?

  母亲为什么要争分夺秒地工作?

  母亲真的不会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屏幕阅读)。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我以为母亲天生成就是那样一个劳碌不停而又不觉累的女人。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

  这样的母亲,你还觉得瘦弱吗?她是坚强的。

  读了这文字,与其说母亲是在挣钱,不如说母亲是在拼命。

  3、面对如此憔悴、疲惫,甚至可怜的母亲,我却来向她要钱,要她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要她累死累活一天也挣不来的一元五角钱。我犹豫了,我有点说不出口了,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

  母亲大声问:你来干什么?

  我

  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

  我要钱

  我本已不想说出要钱两个字,可是竟然说出来了!

  要钱干什么?

  买书

  多少钱?

  一元五角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龟裂是什么意思?请看一双龟裂的手。(出示图片)龟裂的手指使你明白了什么?龟裂的手指曾做过多少活?这双龟裂的手指仍然在做着什么?皱皱的毛票说明了什么?母亲掏出给我的仅仅是普通的钱吗?(血汗、爱、希望)她希望什么?

  4、母亲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了母亲的什么?母亲的那句话,时时在我心头萦绕,时时在我耳畔回旋,时时给我力量,时时催我奋进。

  四、总结

  慈母情怀是深深的爱,是母亲的爱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满怀深情地写下了这篇──再读课题。

  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再来听听这首《母亲》,此时此刻,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潘融和符耀熙的诗句。)

  潘融:春天在那蔚蓝的天空上,你看那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地跳着春的舞蹈。

  符耀熙:春天在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她给了风筝无尽的生命,让她们在天空中尽情飞翔。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课件出示生词)

  师:这些词语都会认了吗?先自由地读一读。

  (指名读生词。)

  师: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

  师:现在明白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吗?

  生:风筝指的就是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生:蝴蝶和蜻蜓围着花儿飞来飞去,就像花儿放的风筝。

  师:我们认识了生词,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了。也弄明白了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好了这首诗呢?

  生:不是。

  师: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

  生:要有感情的读。

  生:要读出问题。

  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

  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

  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

  三、品读诗歌。

  第一节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

  师:当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

  师:那你就试着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生再读。)

  天空蔚蓝而辽阔,风儿轻轻地吹过脸庞,多么让人舒服呀!大家一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诗句里去吧。

  (生齐读)

  生接下去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

  师: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

  生:这样写有意思一些。

  生:这样写读起来顺口,又容易记住。

  师: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

  (生齐读)

  生:“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显得更加轻快一些。

  师:谁来表演一下“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是怎么样的?

  (生上台表演。)

  生:我认为他表演得不好,他只有动作没有语言。

  师:那你来试一试吧!

  (这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边蹦蹦跳跳边喊着“哦!放风筝咯!”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样轻快的感觉来。

  生接着读“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生: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

  师:那我们首先来说说“渴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生:就是渴望,非常想得到。有个成语叫“求知若渴”。

  师:好,弄清楚了渴求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

  生:他们渴求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些。

  生:他们渴求风筝把他们的理想也带上蓝天。

  生:他们渴求更多的快乐。

  生:孩子们一个冬天没有放风筝了,现在终于到春天了,总算可以放风筝了。所以他们很渴求。

  师:“放风筝”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渴望放风筝的那一刻的快乐和自由的感觉,是吗?

  师:我们怀着这种激动和渴求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

  生齐读。

  师:大家想不想再齐读一下这一节?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生:想。

  生齐读第一节。

  第二节

  生齐读第二节。

  “这时,我们跳着,嚷着,远处的花儿也一样高兴。它们对我们说:“你们瞧,你们瞧,我们也会放风筝。”

  师:请注意,花儿是在远处对我们说话。我们对着远处的人说话会是怎样的?(老师边说边做了一个朝远方喊话的动作。)

  生再读。

  师:如果花儿离我们很近,那又该怎么读?

  一生练习朗读。

  师:看样子,我们朗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联系前后文,才能读得更准确。

  第三节

  指名读。

  师: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有的在上空盘旋滑行,还有的会在干什么呢?

  生:还有的停在花枝上,好像风筝被挂住了。

  生:还有的冲向了天空。

  生:还有的落在房顶上。

  师:看样子这个风筝是断了线的。

  生:还有的在空中跳着“8”字舞。

  生齐读这一节。

  师:花儿能让蝴蝶、蜻蜓、蜜蜂等等围绕着它们飞高飞低,一定是有一根无形的线在牵引着它们,这根无形的线是什么呢?

  生:是花的香味。

  生:是花的花粉吸引他们来采蜜。

  生:是花的形状很漂亮。

  师:是啊,是花儿的芳香和美丽深深的吸引着小昆虫们。

  第四节

  指名读。

  师:“突然,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和前面的“我们叫着嚷着”这两个“嚷”字是一样的意思吗?

  生:“我们叫着嚷着”的“嚷”是很高兴的意思,“一个小朋友嚷起来了”的“嚷”是说他急着告诉大家他的发现。

  师:那这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他的感情来?

  生再练习朗读。

  师:我们把整首诗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全诗。

  四、拓展发散

  师:在善于想象的孩子眼中,花儿也会放风筝,在生活中,一些平凡普通的东西,如果加上了想象,就立刻变得富有情趣了,我们来看两段文字:

  一个孩子无拘无束的光着脚丫在地板上跑起来,留下的脚印就像一条条游动的鱼儿。妈妈来了,她用拖把把这些“鱼”一“网”打尽。

  在一个钟表柜台前,晴朗摇着拳头念起来:“锤子,剪刀,布”。我们往墙上一看,原来墙上很多钟摆在来回摆动,还真像在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呢!

  师:你曾经看到过什么,引起了你美好的想象?

  生:有一天,我和妈妈去逛菜市场,这时,一辆摩托车开进来了,我想这摩托车司机大概是把菜市场当成了赛马场吧!

  生:我在放冲天炮的时候,冲天炮一下子冲上了天空,真像小火箭啊!

  生:有一天下午,我在窗边看天上的云,发现天上的云一层一层的,好像电影院的座位一样。

  同学们,希望大家在生活中能做一个有心人,你的世界会变得更加情趣盎然。

  下课。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会声母d、t、n、l,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辅导学生学会声母d、t、n、l与单韵母拼读音节与带调拼读音节。 3.引导学生会读儿歌。认识“大、乐、我”三个生字。教学重点: 声母d、t、n、l的发音及d、t、n、l与韵母拼读音节。教学难点: n、l的发音及n、l与韵母的拼读。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声母、音节卡片,“苹果树”。课时安排: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引入 1.谈话激趣:孩子们,今天有几个大家都熟悉的朋友来到我们的教室(课件出示ɑ、b、e、m、f、o、u、l、p、ü)谁能准确地读出它们的名字? 2.还有谁能找出这些字母里的声母来? 3.我们用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声母的?(唱儿歌) 4.齐唱儿歌。 5.导入新课:今天教师再介绍几个声母朋友给大家认识好不好?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看图说话学拼音4”。

  二、学习新课

  一)看图进入情景,练习说话,引出并学习d、t、n、l四个声母的发音。1.同学们请随老师到动物园去找新朋友吧。(课件出示书中情景图)。2.一走进动物园的门口,你见到了什么动物,它们在干什么?(一至三名学生说话,鼓励学生把话说完整。课件闪出dǎbǎ)。3.你喜欢这些小熊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小熊很遵守纪律。4.你会排队吗?在什么时候?5.“dǎbǎ”这两个音节里哪个声母是我们的新朋友?引出并学习“d”。 师讲发音方法、范读、指读、齐读。6.参观了小熊打靶,我们又去看看别的动物在干什么好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自由参观动物园。边参观边小声地跟身边的同学说说你看见了谁在干什么,还遇到了哪些新的声母朋友。7.学生汇报 注意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相机引导学生认读t、n、l三个声母。

  二)记忆d、t、n、l的形。1.孩子们,刚才我们学会了这几个声母的读音,现在我们来想想办法记住它们的样子。2.先请看一幅图(课件出示课本第13页第一幅图)。你觉得这幅图跟哪个声母朋友很像?3.你还有什么办法记住“d”,它跟我们学过的哪个声母相似?4.谁能编出一句顺口溜来记住“d”(左下半圆d d d)5.另外的三个声母t、n、l你们又用什么办法来记?6.请打开课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回忆一下学过的声母,想一想,把你的办法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再告诉老师。7.学生汇报。 相机出示书中插图,引导学生编出顺口溜(伞把向下ttt,一个门洞n n n,一根棍子l l l )。8.轻松一下。请把你们刚才编的顺口溜编进儿歌里,同桌间唱一唱,夸一夸。9.站起来齐唱儿歌。

  三)指导书写1.我们来写写这四个声母。2.请大家仔细看老师写。(老师示范写)谁能说说老师是怎样写d、t、n、l的(抽生名答一个)。3.谁能把这四个声母正确地写在四线格里?注意:写字时姿势要正确(四个声母各写一个)。

  四)指导拼读1.同学们学会了声母d、t、n、

  l。下面让我们来做拼读练习。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拼读口诀,叫做——“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2.(出示小熊打靶图)小熊打靶的“dǎ”,这个音节的声母是什么?韵母是什么?怎样拼?(示卡片) 指说、拼,领拼。

  3.谁能用dǎ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4.d和ɑ相拼的另外三个声调谁会拼。(指拼、齐拼)

  5.声母d还喜欢跟其它韵母交朋友,看谁会拼,(指拼、领拼de、di、du)。

  6.我们再来看一幅图,(出示塔)“tǎ”这个音节谁能来说一说,拼一拼。7.请用“tǎ”说一个词或一句话。

  8.t和ɑ相拼的另外三个声调谁会拼?(指拼、开火车拼)。

  9.声母t还想多交几个韵母朋友,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中完成te、ti、tu的拼读练习。

  10.用同样的方法指导拼读“ná”、“lǎ”。

  11.声母n和l还和其它韵母交上朋友,我把它们的音节挂在了苹果树上,请同学们练习拼一拼。

  12.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请一些同学上来摘下你拼读得最好的音节,大声地教大家读。小老师当得好的,老师就把苹果送给你。 通过游戏完成ni、nu、nü、li、lu、lü、le的拼读练习。

  三、巩固练习。 1.接顺口溜,看谁接得又快又准。左下半圆,右下半圆。一个门洞,两个门洞。伞柄向上,伞柄向下。 2.连线题:练习拼读:nù、nǚ、lù、lǘ、dǎ、dú、tǎ、tù。四、总结汉语拼音可以帮助我们拼读好多好多的音节,以后还能帮我们认识所有的汉字呢。所以老师希望你们永远都跟汉语拼音做好朋友!

  第二课时

  一、导入这一课时复习巩固声母d、t、n、l及其音节,认读“大、乐、我”三个生字。)

  二、巩固声母d、t、n、l及其音节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新朋友,请大家读一读(d、t、n、l)。 2.下面我们做一个小游戏,这里有一幅图(出示)我们的新朋友就藏在图里,看看谁能把他们找出来。(指名)

  三、指导书d、t、n、l

  四、练习拼读音节(出示课本13页中部音节)请同学读一读。

  五、读儿歌,学习会认字。 1.读同学们用手指着,看着音节自己读一读。 2.听老师读一遍,看看你刚才是不是都读对啦。 3.全班一起读一读。 4.全班边读边表演。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材分析:《詹天佑》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主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表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卓越才能,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学生分析:这篇课文有不少学生难以弄懂的难点。有关修筑居庸关、八达岭隧道和“人”字线路的两段课文最难,并非是“书读百遍”,就能“其义自见”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少,阅历浅,即使看挂图,也因是平面图而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贡献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领悟课文内容之前或之后,要注意抓住课文的拓展点,引导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扩大阅读面,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注意语文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通过读、议、画、实践操作,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琢磨文章内容,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学习方式: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内讨论、动手实践的方式。使学生易于理解文章难点,并学得生动、有趣。

  应用信息技术的依据或考虑:上网查阅资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

  课前准备:课前可要求学生上图书馆(室)或上网查阅资料,或向大人请教,以便对詹天佑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有较多的了解。教师准备詹天佑的画像、“人”字形线路挂图或投影片,以及有关京张铁路地理环境的地图。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出示:詹天佑是一位 -——————————————。

  (让学生各自说说自己对“詹天佑”的了解情况)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詹天佑》这篇课文,一起来深入认识这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 小组学习

  詹天佑克服的哪一项困难最能使你们感到他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小组朗读课文后,讨论商议,再以你们喜欢的方式汇报。(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 汇报交流

  1、 勇于承担任务,长中国人志气,灭帝国主义威风。

  2、克服恶劣自然环境,以严肃的工作态度勘测线路。

  3、根据自然条件,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

  四、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深入了解

  (一)理解第一部分

  ①交流资料了解当时社会背景,同时结合地图介绍一下京张铁路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环境。

  ②组织学生联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开展讨论:一个中国工程师在自己的国土上主持修筑一条铁路,为什么会引起国内外的轰动?分析重点词:阻挠、要挟、嘲笑。

  ③教师过渡:詹天佑就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的情况下,为粉碎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所以说他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二)理解第二部分

  出示自学要求:在勘测线路时,詹天佑是怎样勉励工作人员的?他是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分别用“——”、“_____”、“ ( )”在书上标出。你是怎么理解的,请写上批注。 (运用此读法引导学生抓住詹天佑的言语、行动以及想法的语句,体会詹天佑严肃的工作态度、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和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以“读”取代教师的繁琐分析。)

  (三)理解第三部分

  ①教师导言:面对崇山峻岭险恶的地形,詹天佑采用什么方法开凿隧道?请同学们自己当小工程师,边观察地形(书中的描述)边设计方案。

  ②将课前准备好的沙子倒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动手把沙子垒成居庸关、八达岭。学生认真读书,相互议论,按照詹天佑采用的方法开凿隧道。(从实践中体会詹天佑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方法的灵活的创新思维,以及他的创新设计来源于实践。)

  ③把沙子垒成陡坡,试走“人字形线路”

  (引导学生体会“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大胆,方法的巧妙,从而感悟詹天佑勇于在实践中大胆创新的精神。)

  五、给京张铁路取名

  京张铁路提前竣工,全国上下欢欣鼓舞。詹天佑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子孙,他没有辜负中国人民的期望,用铁一样的事实,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一记响亮的耳光!请同学们为这条铁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说理由。

  (参考:A、詹天佑路。因为这是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为了纪念他,取这个名字。B、争气路。这条铁路修筑成功,实实在在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C、爱国路。爱国热情是詹天佑克服困难的动力,修筑成功又是爱国精神的具体表现。D、中国路。这是中国人民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E、成功路。这项艰巨的工程,外国工程师都不敢轻易尝试,中国当时科技落后,詹天佑却克服艰难险阻修筑成功了。F、“人”字路。这是詹天佑创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这条铁路的主要特征。G、光荣路。这条铁路使每一个中国人感到无尚光荣、无比骄傲。)

  (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段。

  2、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4、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复习生字词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同学默写的词语,这位同学是个马大哈!写字总是缺胳膊少腿的。

  1、出示含有错别字的词语:

  师:你们这些小老师们谁来帮帮他?

  2、指名到前面来修改。

  (设计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乐趣中记住了词语的写法。)

  3、齐读。

  二、复习第一段

  1、回忆第一段讲了什么?

  板书:

  上来了

  2、齐读。

  三、教学第二段

  过渡:

  火烧上来了,地面上的一切都变了,真神奇呀!那火烧云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板书:

  变化

  1、默读第二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火烧云的变化?

  板书:

  颜色形状

  2、教学第二自然段:

  ⑴ 听录音。

  (观察图片)

  ⑵ 听了这一自然段,火烧云的变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

  多快

  ⑶ 从哪儿看出多,你能找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吗?

  (指名圈出)

  出示:

  照样子,找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语:

  红通通 ______ ______ ______

  茄子紫 ______ ______ ______

  (讲练结合,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能学到课堂以外的知识,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

  ⑷ 又从哪儿看出颜色变化“快”呢?

  (一会儿……一会儿……)

  ⑸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中的“烧”可以用什么词语来换呢?那作者为什么不用“?”而用“烧”呢?

  (“烧”写出了动态,表示了颜色,点明了课题。)

  (让学生反复推敲文章中的语言文字,体会精确的语言与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⑹ 指导朗读。

  (喜悦语气)

  3、教学第3~5自然段:

  过渡:

  火烧云的颜色是如此的色彩斑斓,瞬息万变,那么它的形状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⑴ 指名读,思考:

  这3年自然段写火烧云形状的变化,那它变成了什么形状呢?

  板书:

  狗、马、狮子

  ⑵ 齐读第3自然段,思考:

  ① 马出现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 马是怎样变化,又是如何消失的?

  ⑶ 自学第4、5自然段。

  ⑷ 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交流。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处设计让学生自学,与老师共同交流,体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⑸ 听录音,小结:

  谁能用《黄山奇松》中的一个词来概括火烧云的状变化?

  板书:

  千姿百态

  (回忆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

  四、指导背诵

  师:火烧云真是太美了,读了课文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美的景观你们愿意背诵下来吗?选择一段你喜欢的景色背诵下来吧!

  (此处设计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课文的积极性,选择自己喜欢的背,变教师要求的被动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主动。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1、学生选择背诵。

  2、指名背。

  五、作业

  观察天上的云,仿照课文中的写法写一段话。

  (作业的设计,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写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

  【板书设计】

  上来了

  颜色 多 快

  火烧云 变化

  形状 千姿百态 快

  下来了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分角色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了解故事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寓言的寓意。

  2、了解课文内容,以问题为线索,理解为什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而青蛙眼中天只有井口大?体会文章在对比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教师出示儿歌,师生共同拍手朗诵:小青蛙,呱呱呱,稻田里把害虫抓,保护庄稼顶呱呱。小朋友,请记好,保护青蛙很重要。

  朗诵完毕,师问:孩子们,喜欢青蛙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一则关于青蛙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给学生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让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生动的情境画面加之规范的课文朗读,为下面课文的进一步讲读做了很好的铺垫。教师可以结合PPT资源,让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进行初步感知与思考。

  2、听完范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识字。

  三、学习生字,了解词语

  1、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呈现本课要求会读会写的字、词:

  2、学生自学:

  ⑴ 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按要求自学。放声朗读,要求想办法把音读准。

  ⑵ 自学检查。

  ⑶ 纠音后再次朗读,教师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所学。

  ⑷ 教师结合课件和学生一起进行生字学习,进行有重点的指导。“沿”第五画是横折弯,不是横折弯钩。“答”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竹字头,下面是“合”。“蛙”右边是两个土,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组词。

  ⑸ 师:相信小朋友都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那么你能从课文中找到它们,并呼唤它们的名字和它们打招呼问好吗?教师请学生自由朗读。

  四、课后思考

  师:小朋友,你认为天大吗?说说有多大?那么小鸟和青蛙眼里的天有多大呢?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教师给学生出示本课的生字、词,请学生认一认。

  2、自由读生字、词,记忆词语。

  二、朗读感悟,细读课文

  师:小朋友,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认识了课文的主角小鸟和小青蛙,现在,大家再来朗读一遍课文,找出小鸟和小青蛙的三次对话,想想它们为什么对天的看法不一样?

  教师播放课件,给学生图文并茂地呈现课文内容,让学生更易更直观地熟知课文。

  课文呈现完之后,教师先请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问题,然后和学生共同找出小主角的三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

  ⑴ 指名读第一次对话。

  ⑵ 交流读懂了什么。

  ⑶ 指导孩子读出小鸟又渴又累的语气。并且加上适当的动作。

  (浅显易懂的内容让孩子们充分地读,以读代讲,并在读中感知。)

  2、第二次对话:

  ⑴ 自读第二次对话,画出青蛙小鸟各自的观点。

  ⑵ 理解“大话”,联系实际谈谈自己或身边的人说过大话吗?说大话对吗?

  (让孩子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点。)

  ⑶ 实验:用纸裹成呈圆柱形朝上看,发现了什么?

  (用形象直观的摸拟观察代替烦琐的讲解,让孩子们轻而易举的理解了看似很难的问题。)

  ⑷ 读青蛙的话,可以适当加上动作和语言。

  ⑸ 小鸟认为天有多大?理解“无边无际”,用“无边无际”说话。

  ⑹ 分角色读第二次对话,边读边评价指导。

  (课堂应是学生的,本环节注重孩子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听、说、读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孩子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创造性的再现了课文。)

  3、第三次对话:

  ⑴ 分角色读第三次对话。

  ⑵ 用“一……就……”说话。

  ⑶ 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第三次对话。

  4、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坐井观天”的意思。

  三、角色表演,情感定位

  1、孩子戴上头饰,进行角色表演,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表演后孩子评议。

  2、召开新闻发布会,小记者采访跳出井的青蛙,让青蛙谈自己的所见所感。同时采访结束时小记者把自己想说的话对青蛙和孩子们说说。

  (采用儿童喜欢的角色表演和采访的形式,给孩子提供一次语言发展、创造的机会。让孩子改变角色,走进教材,充当其中的主人公,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角色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让认知价值和趣味价值成为“黄金搭档”。)

  四、教师小结

  师:从同学们说的这些,我们知道了青蛙为什么错了,就因为它生活的范围小,看到的东西少,见识就少,又不相信别人,自以为是,连天大这样的简单问题都弄错了。青蛙将永远成为一只见识短浅的井底之蛙。哪位同学帮老师解答一下,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生:……

  师: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多用眼睛去看一看,并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那你将成为见多识广的人,可千万别像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五、拓展学习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说说“坐井观天”的含义吗?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你觉得自己有像青蛙的地方吗?想一想。

  3、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如果青蛙真的跳出井口,它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4、查查资料或者向些人请教,看看地球、月亮和太阳谁最大。

  【板书设计】

  井底之蛙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内容:

  这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高粱根的特点,赞扬了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1课时)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高粱令人敬佩的品性;学习它坚忍不拔的品格。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并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6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高粱坚忍不拔的品格。

  难点:理解父亲和伯伯对我说的话语的意义;体会这两段话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小黑板、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有这么一种植物,长着挺拔而粗壮的秆子,硕大而血红的穗头,强有力地抓住土地的根,这就是高粱。我想可能很多同学都没见过,那么高粱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认识一下高粱。今天我们学习第20课,(板书课题:高粱情。学习高粱的粱与梁的区别。)

  二、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02页看插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高粱,从图上看,你觉得高粱有什么特点?说一说。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很好,那么课文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高粱的特点的呢?下面我们就来看课文。

  三、指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找出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划下来。

  2、指名朗读描写高粱特点的句子,谈谈你的感觉和想法。然后概括一下高粱的特点。(边讨论边板书:正直的秆子、硕而红的穗头、紧抓土地的根。)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说高粱最具特点的是哪个部位?(在根下划△)课文是怎么描写的?用重点号划出这些句子。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所划部分。回答高粱根有什么特点?用简练的词语概括出来。(板书:坚韧、像鹰爪)并说说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5、再朗读,说说这些描写中蕴含着作者的什么感情?

  6、练习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四、读中激情。

  同学们,由于高粱具有坚韧不拔的品性,因而它的适应能力很强。千百年来,土地、人和高粱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课文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敬佩、赞美)

  请大家带着敬佩、赞美之情,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最喜欢的部分。

  ▲教学小结:

  高粱坚韧不拔的品格激励着作者顽强地生活。我想从今以后也会激励着我们大家奔向21世纪的未来。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内容:

  小学语文西师大版第十册第十八课:送你一片绿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掌握本课中的生字,并能正确、工整、美观地书写和运用。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从第一人称的叙述中领悟本文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不但要根据课文中的介绍,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在学文的过程中,逐渐领会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爬山虎的特点和对人类的作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2、领会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的实物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全班齐读课题,提出质疑

  (谁送你一片绿荫?这一片绿荫是送给谁的?为什么会送一片绿荫呢?)

  2、师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当作爬山虎,以第一人称我来介绍爬山虎,各朗读一段。(自由朗读做准备。)

  3、学生汇报预习生字新词情况,不明白的地方集体探讨。

  三、整体感知,归纳段意。

  1、师:课文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请同学们自由默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意思。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合并句意,借助关键词等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感受,既了解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情况,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另外,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培养的习惯和技能,更是初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也是应该要达成的目标了。】

  四、感悟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

  1、读了这么多遍课文,你一定对爬山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评价一下爬山虎。

  2、交流:无私、攀爬好手、环保先锋、绿荫使者、绿色屏障

  3、小结。

  那一片青青的爬山虎不愧为绿荫使者,而且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果可酿酒。下节课我们继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爬山虎是环保先锋、绿色屏障、绿荫使者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作用。

  二、研读课文,了解特点和作用

  (一)细读第1自然段

  1、爬山虎主动向大家推荐自己,文中用什么词表达了这个意思?(自荐:自己推荐自己)

  2、读了这段文字,你对爬山虎有了怎样的了解?

  (出示爬山虎的实物感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3、这段文字在全文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师明确:这是全文的总起段,后文都是我对自己的介绍。

  (二)细读第2、3、4自然段

  1、快速浏览,想想这几段写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和作用?

  学生交流,板书: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2、我占地少,生长快,绿化覆盖面积大。这一句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3、作者从哪些方面对我的这些特点进行了说明?这些特点对改善环境有什么好处?请大家找出相关语句加以体会。自由读,指名读。

  学生交流,师点拨,相机板书:作用:降低温度,吸收噪音、吸咐尘土、制造氧气。

  (三)细读第5、6自然段

  1、人们对爬山虎有什么疑虑?事实是怎样的?勾画批注。

  2、学生交流,注意引导学生完整而有条理地述说感受。

  3、自由练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四)细读第7自然段

  1、随和是什么意思?齐读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爬山虎的随和?

  2、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体会爬山虎好种易活的特点。

  板书:好种易活

  【设计意图: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经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领学生自主读书、感悟、交流、评价、探究、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个性化表达,与文本充分对话,在对话中强化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

  三、品味语句,感受表达方法

  1、师:本文的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写爬山虎,使文章读起来亲切、自然。这种写说明文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作者把爬山虎当人来写?

  2、交流词句,感受趣味。

  3、这篇文章不仅生动有趣,而且表达准确,描写具体,我们来看看这些句子。

  引导比较句子。

  ①我生长得快,绿化覆盖面积大。

  ②一根茎粗2厘米的藤条,种植两年,墙面的绿化覆盖面积便可达30至50平方米,三四年后,我便能把整幢房屋的墙面攀满。

  第2组

  ①我的叶片较大。

  ②我的叶片较大,宽10至20厘米。

  这两组句子中,哪一句说得更具体,更形象?用了什么方法?

  4、师小结,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能让人感到更准确、具体和形象。(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

  5、指导学生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一句话。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引导交流:你还知道哪些植物能为人类造福?

  2、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利用和对待这些对我们人类有利的植物。

  【设计意图:拓展延伸,实现课内外知识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对原文内容的感悟。】

  板书设计:

  18

  18 送你一片绿荫

  特点:占地少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好种易活

  作用:降低温度 吸收噪音

  吸咐灰尘 制造氧气

  说明方法:列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