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追“星”》教学设计

阿林老师

《我也追“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星,正确对待追星问题。

  2、培养学生清楚、简洁、准确地表述观点的能力。

  3、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展示明星风采,正确看待明星。

  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追星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活动:设计调查问卷,共设三道题:列出你最喜欢的三位名人;简单阐述你喜欢这些名人的原因;如果你有机会与崇拜的名人接触,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了解到学生们对“追星”问题的认识肤浅、片面,进而找到了教学重点,同时按照学生喜爱的名人类型划分合作学习组,安排课前准备活动。不愿参与到这些小组的同学另结成两个合作调查组,调查中学生及家长对“追星”问题的看法,作为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问题的切入点。在学生收集资料期间,教师定时检查了解学生收集材料的成果。

  学生活动:学生自主结合成六个合作小组,分别收集相关资料。第一组位“IT精英”组,收集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的资料;第二组为“军事奇才”组,收集军事家诸葛亮的材料;第三组为“体育明星”组,收集篮球明星麦克格雷迪的成绩;第四组为“流行歌星”组,收集歌星周杰伦的材料;第五组为“调查一”组,调查“中学生追星现状”;第六组为“调查二”组,调查“成年人如何看待中学生追星问题”。材料收集全面后,组员共同筛选、整理,并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追星”是现今社会上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说到“星”,一般人心目中就会想到歌星、影星。其实,“星”的概念远远超过了这些,还涵盖了伟人、专家、学者等各类名人。从课前的调查中,我知道同学们心中也有“星”,而且“追星”的方式不同。“追星”可以像小品中的人物那样疯狂地迷恋,也可以像咱们的同学一样极度地崇拜,还可以学习和效仿,它有不同的程度,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追星问题。

  二、围绕“追星”交流、辩论

  1、“星”光灿烂──展“星”

  (开场)首先,我们进入第一个版块──“星”光灿烂,看看同学们追的是什么“星”。同学们在课前已经收集整理了很多“星”的材料,并按类别结成了四个合作小组。我们就先请各组派一位代表来展示一下本组所崇拜的“星”的风采。希望各组能介绍得具体生动。

  学生分组介绍本组所崇拜的明星。

  第一组:IT精英──比尔·盖茨

  第二组:军事奇才──诸葛亮

  第三组:体育明星──麦克格雷迪

  第四组:流行歌星──周杰伦

  2、“星“际旅行──议“星”

  ⑴ 各组派一名代表分别概括四位名人的魅力。

  (引言)同学们心中的“星”确实很耀眼,但是“星”的这些表面的光彩是我们追不到的。我们能够追“星”的什么呢?下面我们进入第二个版块──“星”际旅行。请各组同学根据收集的材料概括一下你们追的是这颗“星”的什么?

  ⑵ 调查组展示“中学生追星现状”的调查结果,全班对中学生普遍追影星、歌星的现象发表自己的观点。

  (设疑):我们追这些“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多数中学生都在追什么“星”呢?我们班的第一调查组对这一问题做了调查,我们来看看调查结果。(学生汇报调查结果)

  (诱思)对这一现象,同学们怎么评价?请用清楚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要有理有据。

  (探究)追什么星要统一吗?

  (点拨)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阅历不同,追的星自然也就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

  ⑶ 调查组展示“成年人看待中学生追星问题”的调查结果,全班对家长的限制进行讨论。

  (讨论)对于追什么星,我们有了一定的共识,家长们是否也

  能理解我们呢?请我们班的第二调查组汇报他们的调查结果。(汇报结果后)你怎么看待家长的意见?我们怎样做才能让父母理解我们?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的看法。

  (点拨)父母爱我们,对我们有很高的期望,而且和我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不一样,我们在和他们沟通的同时,也应该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适度地追星。相信他们也是会接受的。

  三、总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讨论,大家在“追星”问题上有什么新的认识?请用准确的语言概括。

  教师小结:处理好追星问题应该注意两点:即明确追什么和把握怎样追。同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看问题不要只看表面,要看本质;看问题不要片面,要全面。

  四、作业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对中学生“追星”的建议》。

  课后小结

  本次活动设计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训练的层次,学生在展示和讨论中的口语要求由清楚到简洁再到准确,得到了充分的口语表达训练。另外,活动设计也充分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明星话题,采纳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展示。发言的同学因在展示中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聆听的同学在丰富的视听资料中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从而对探究的问题进行认真地思考,热烈地讨论。教师若能更熟练、更巧妙地进行课堂调控,课堂气氛会更加活跃。

  【课堂片断实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追星问题】

  师:大家追这些“星”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多数中学生都在追什么“星”呢?我们班的调查组对这一问题做了调查,下面来看看调查结果。(展示追星排行榜及数据比例图)

  生:从这个排行榜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所追的星多数是歌星、影星。我们也调查了中学生追这类明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容貌出众,二是歌曲好听。

  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怎么评价?

  生1:我认为中学生目前的追星现状不是很好,很多学生只为听明星的歌不惜浪费时间和金钱,很盲目。

  生2:我认为追歌星、影星也未尝不可,但要适度。有的同学迷恋他们,不惜牺牲一切,有些同学对这些明星不理不睬。其实两者都不可取。我们可以在课余时间去听他们的歌来丰富课余生活。

  生3:我们可以追这些明星,但要学习他们可贵的精神,而不是追他们的外表。

  生4:我认为还是追科学家、文学家比较好。他们能对我们有很多好的影响。

  生5:我认为可以追这些影视明星们,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也可以学习。

  生6:我觉得追这些明星挺好的。因为你喜爱他,所以会因此学习他的很多优点,有积极的一面。

  师:同学们有这些不同的观点很好,那追什么星需要统一吗?

  生:不需要。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喜欢的明星也可以不同。

  师:对!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阅历不同,追的星自然也就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因此,追星没有好坏之分,却有品位的高低之别。如果“追星”只注重容貌与歌曲,品位相对就低了。只要处理好追星的两个问题,即明确追什么和把握怎样追,每位同学追星的'品位就会提高。

  【教学反思】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中一个全新的课型,关于这一课型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中做了清楚的阐述:“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而,综合性就成为教师在设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而在课堂实践中,教师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感受──“这还是语文课吗?”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语文性就成了教师目前进行教学设计的难题。因此,我在本课设计中特别实践与探索了这一问题,并初步形成了一些认识。

  第一,语文是一种学习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应该体现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形成读懂其他资料及生活中阅读的各种文字材料的能力。

  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阅读与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有:“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阅读材料时,“能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写作方面,要求学生“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准备活动就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学会阅读和剪裁文字材料。

  在《我也追“星”》这节课的准备中,我就从文字材料入手,要求学生收集大量的有关名人的文字材料。只有读懂这些材料,学生才能归纳出明星的闪光点;只有理解这些材料,学生才能辨识出哪些事迹有典型性;只有掌握这些材料,学生才能有条理地编排材料。在准备过程中,我不断对学生筛选、整合的材料提出疑问──这位明星和同类明星中的其他人有何不同之处?这件事能突出这个明星的突出成就吗?只介绍这一事迹能突出你们在“追”吗?……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反复阅读比较分析材料,不断完善整合的成果,最终“军事奇才组”的同学选择了“空城计”来展示诸葛亮兵法之奇;“IT精英组”的同学选择了比尔·盖茨的财富及处理财富的方式来展现本组追“星”的不同;“篮球明星组”的同学选择了最引人注目的35秒得13分的比赛片断来表现偶像麦克格雷迪的高超球技;“流行歌星组”则借周杰伦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东风破》来突出他的音乐才华。

  在这样的训练过程中,学生们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了一些筛选、归纳、整合的技巧。同时,也为处理其他学科的信息材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语文是一种生活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语文性应该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中。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在生活中则表现为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个活动中,学生往往以“说”学习成果为主,同时也要“听”别人的观点,“读”他人展示的材料,“写”活动的收获。这是语文性最集中的体现。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在《我也追‘星’》这一课的教学环节设置上做了反复修改。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在最初设计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时,就仅想到让学生们以“说”为主──“说”自己的偶像,“说”追星的原因,“说”追星的方式。但这些“说”之间有怎样的联系?这样的“说”是否能有效地锻炼学生表达能力?这样的“说”怎样与听、读、写相结合?后来我将训练的环节与层次做了进一步的细化。训练环节分两步:第一步为展示,一部分学生转述整合好的材料;第二步为讨论,全体学生表达自己对“追星问题”的看法。在这两个环节中,学生不仅练习了“说”,而且要学会“听”同学表达的重点,“读”投影上展示的文字与数据,这样就能有的放矢地发表意见,在课后的“写”也才能更具体、更充分。为了能够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我在训练的难度上也做了精心设计,表达的要求逐步提高──由清楚提高到简洁,进而达到准确,以求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

  第三,语文是一种思想工具,“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性应该体现在向学生渗透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上。语文课中的课堂写作训练一般都表现为口头作文或笔头片段练习中,但有时因课堂时间有限无法在课堂做“写”的训练,这时我们不妨在分析问题、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思维方法的训练,这也应是语文性的一种表现。

  我所设计的《我也追‘星’》一课要求落实写作,我便尝试训练学生看问题的方式。在学生展示了“中学生追星现状”的调查后,我设计了一道讨论题──你怎样评价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学生能对明星做一分为二的分析,也能对追星问题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潜移默化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成人看待中学生追星现象”的调查分析后,我又设计了“怎样看待家长反对追星的态度”的讨论,学生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家长的心态,进而对追星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在作本课总结时,我将对追星问题的分析做了进一步推广,总结出看问题的两个角度──深入与全面,从而让学生体会一种写作思维和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总目标中,要求语文学习“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可以细化为训练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从学生课后完成的作业──《给中学生的“追星”建议》来看,学生们能从多方面分析追星的利弊,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安排严密的逻辑关系。这样的思维训练可以为以后议论文的阅读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关注语文性的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本节课的形式以口语表达为主要活动形式,综合性体现不足。因而,怎样将语文性与综合性自然地结合起来,我在这一问题上需要进一步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