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阿林老师

  知识与能力:

  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1、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小说题材接触过一些,对三要素的内容有所了解,但是理解分析、鉴赏文章主题和写作手法远没有形成系统,感性多,理性少。所以调动他们已有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体验感知,思考领悟,提高他们的品味鉴赏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4、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

  (播放歌曲)

  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二、检查预习

  1、读准生字音。(幻灯片出示生字)

  2、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解情况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3、与小说有关的文学常识。 (幻灯片出示题目)

  三、研读细节——“称呼”

  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么评价于勒的,包括怎么称呼他,怎么说他的?

  学生找,教师板书: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家的恐怖(坏蛋、流氓、无赖)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家伙,这个贼、这个流氓

  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学生讨论:

  请同学大致分分类,说说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样的态度?按时间顺序。

  3、明确:

  占钱——赶

  赔钱——盼

  有钱——赞

  没钱——躲

  4、教师小结情节。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一副对联来概括两部分的内容: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这家人盼于勒,盼了十年,希望与日俱增,甚至在脑海中出现了幻觉,明明远在天边,却如近在眼前,把骨肉同胞当成摇钱树,为了用于勒的钱订了上千种计划。一朝相逢,期望中的富翁变成了穷水手于勒,他们失望沮丧,本是同根生,相逢就是不相认,骨肉兄弟如同陌生的路人,前后之间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切因为什么?这幅对联少了一个横批。请同学们来拟。(出示对联)

  5、学生试拟横批,明确文章主题。

  参考: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

  四、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1、教师提问:前面的评价分别是谁说的?分别反映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注意下面的细节描写:

  ①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

  ②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④“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2、学生明确:“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等人的语言各有特色,通过人物语言的分析,让学生明确: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

  “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3、表情诵读这些语句。

  4、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造成他们态度多变的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

  五、拓展延伸——金钱观

  1、你如何看待本文的几个人物?

  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2、你如何看待金钱?

  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探究文章的主题。

  思考:菲利普夫妇是可笑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们不是什么大奸大恶,对于亲兄弟于勒,本来应该是互相帮助,和和睦睦,共渡难关才对。但他们展示给人们的只是人与人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请同学们想一想,形成这种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主题是什么?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请大家思考一下,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揭露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同时,寄予作者美好的愿望,希望人与人之间多一份关爱,多一份温情。

  结束语:与于勒相比,我们是幸运的,我们生活在*大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和谐,充满了关爱,让我们共同沐浴爱的阳光,呼吁爱的春风吹遍全世界,温暖全人类!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2

  一、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对于小说,应该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还应该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

  《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考。

  二、 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储备点:熟悉莫泊桑及其作品

  能力培养点: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

  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

  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课文,学生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考及教学方式设计

  本节课在师生平等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重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给予激励性评价,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考及设计:

  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学生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教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该鼓励学生超越多媒体所展示的内容。

  六 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导入

  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组画面。看过之后,你有何感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学习的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展示课题

  看画面,谈感受,读课题。

  运用温馨的图片,唤醒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课前热身

  大屏幕展示作者资料和需要掌握的字词(需要学生回答的先隐藏起来。)

  学生抢答

  迅速地了解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梳理情节

  大屏幕展示于勒个人简历的相关内容,待学生归纳后,出示课件。

  根据教师的提示,快速浏览课文,准备抢答,填写于勒个人简历。

  以于勒为线索,了解故事情节。

  品析人物

  教师提问:在于勒身世变化的同时,他的亲戚变没有?其中,谁给你的印象最为深刻?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并用两三个词语概括其特点。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找出描写印象最深刻人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语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可以读,也可以演,并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从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中去品味人物,得出他们自己的感受。

  提炼主题

  教师提问:1、本是兄弟,关系怎么会忽好忽坏呢?

  2、作者想通过于勒的遭遇告诉我们什么?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展示板书。

  学生可以立刻回答出:这一切都是因为——钱。

  结合自己的社会经历,谈出最深刻的感受。

  和教师一起完成板书。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表达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升华感悟

  教师提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我们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你想对谁说?

  学生畅所欲言,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

  引导学生认识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拓展延伸

  请充分挖掘你的想象力,续写语段:

  哲尔赛岛到了,菲利普一家正准备下船,这时,突然从背后传来一声:“喂,菲利普!”………

  发挥想象,续写语段。(课后完成)

  在充分认识人物的基础上,用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方法,加深理解。

  七 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可以是教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并照顾到每一位同学,在本课的课前热身和梳理情节的教学环节中,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信息技术手段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氛围,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课前热身就“寓学于乐”,提高了学习兴趣;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梳理情节就由难而易,品析人物就因繁就简,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在优化教学结构、激发兴趣、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多个感官等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胜,再加上教师精心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指导,有助于实现让所有学生参与学习,让所有学生有学习兴趣,让所有学生学有所获,更能体现课改精神。

  教学点评

  1、在新的各科课程标准中,普遍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面的教学目标,体现了中小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我的叔叔于勒》这一案例从教学目标的界定、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信息技术的运用等方面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原则。

  2、《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根据有关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全面的、综合化很高的教学目标,通过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课文情景的理解。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上述目标,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习任务,而且各任务及其教学环节切换比较自然,引导学生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学生参与热情很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学习、理解、和体会。

  3、本案例体现了利用信息技术支持上述多种教学目标,并服务于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原则: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显示文学常识和生字词,可以快速地检查预习情况。

  利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支持学生发言。

  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设计板书,深化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时运用的主要方法,《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二)能力训练点

  1、绘行写神,深入细致的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 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欣赏课文朗读视频,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要求学生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神态、语言等的语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通过设计启发性的问题,加以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 教学课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由于文章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充分欣赏课文朗读视频,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名篇。要在教学中体现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就应当遵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通过学生触摸文本,感悟习得语言的精华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结合交流、研讨和教师的点拨启发,去深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小说中的主题。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允许是多元的。”所以我的设想是在小说主题金钱说、虚荣说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做更深一步挖掘,要求学生抓住小说中人物的形象,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品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摒弃传统教学中给人物贴标签的做法,真正地去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并做出合乎情理的评价。在阅读鉴赏中,让学生认识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我们的社会并不都是弥漫着污浊的铜臭之气。

  一、教学目标

  1、触摸文本,感悟语言的精华,品味作品精雕细啄的语言张力。

  2、初步掌握运用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的方法。

  3、个性化地鉴赏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难点

  1、如何看待小说中的人物,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2、运用人物描写的方法,写片断短文。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学生齐背曹植的《七步诗》。

  教师总结。《七步诗》的内容是哥哥曹丕为了政治上的争权夺利而残酷迫害弟弟曹植。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我的叔叔于勒》则由于弟弟在经济上的穷困潦倒致使手足形同陌路。

  2、复述小说内容

  学生运用小说三要素,结合于勒在三个不同时期,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

  教师适时板书:

  败——恐怖(祸水)

  富——希望(福星)(语言、动作、神态)

  穷——恐怖(仇恨)

  3、触摸文本、感悟语言

  圈画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词语,结合于勒的两封信,你认为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自读、圈画、讨论。鼓励学生说出个性化的见解。学生可能会有各种认识:游手好闲的无赖、善良老实的人、不甘现状热爱生活的人、自食其力的有自尊的人等,只要能依据文本,言之有理即可。

  4、突破重点、分析鉴赏

  学生分角色朗读37—47节。教师可做朗诵示范。

  小组讨论“我”对于勒叔叔的态度如何,“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师可启发引导,(1)小说组织材料的线索。(2)作者理想希望的寄托。

  让学生理解作者独到的构思。

  教师进一步挖掘,提问: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躲开了日思夜想的于勒,你能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其中的原因吗?生活中,你会不会犯于勒兄嫂的错误,如果有,学了这篇小说,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代表发言。可能有的认为有女婿的原因、于勒的贫穷、菲利普夫妇的经济不宽裕、虚荣心、社会制度等原因,只要学生能依托文本,敢于表述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

  5、精彩语言研读赏析

  学生可自主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语或段落。教师有重点地与学生鉴赏评价。

  比如:

  (1)开头写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欣喜呀!”,父亲为什么说这句永不变更的话,你能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

  《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学设计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绘形写神,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刻画的写法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为中心的人与人的关系,批判极端的利己主义的人生观。

  (四)美育渗透点

  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的构思美。

  二、学法引导

  通读全文,理清情节脉络,然后从分析人物形象着手,理解小说的主题。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分析人物性格是本文的重点;

  2、理解作品揭示的主题,是本文的难点;

  3、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谁,是学习本文可能产生的疑问。

  解决办法:人物性格的分析,学生可以运用以前学得的方法;从文中找描写人物肖像(本文主要是神态),语言等的浯句体会。小说的主题,及主人公的理解,教师应通过设计启发性问题,加之适当的点拨来解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设计

  1、由于本文情节生动、曲折、有趣、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宜让学生充分阅读,从而理清情节,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2、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性问题的引导下,理解小说的主题。

  3、教师可利用本文情节大起大落的特点,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目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

  (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双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