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教学设计

李盛老师

  设计背景

  1、本课近代日本“不甘处岛国之境”而妄想用战争手段吞并中国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后通过回顾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的史实,使学生产生疑问“日本一个弹丸小国为什么会有这样强大实力去实现它的狼子野心?”,从而引出本单元的内容---日本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出现,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到日本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摆脱了民族危机,完成了明治维新,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迅速成为亚洲强国。

  2、本课的重点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本课的难点是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和特点。通过重难点分析让学生掌握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一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本课内容涉及到日本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对于研究日本的历史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知识点。在世界的发展过程当中,日本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对本课的学习,是对了解世界发展过程的重要环节。

  本节课在高考中要求:

  ①考查理解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从普通语言中捕捉信息,将普通语言转化为历史语言。

  ②考查1868年明治政府进行近代化政治改革的内容: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改革,并且提倡“文明开化”、社会生活欧洲化,大力发展教育等。

  学情分析

  基础知识储备:高二的学生已经接触过高中历史一年了,对于历史有了大概的了解和认识,对于历史事件都有一个基础的掌握,但是在运用知识、知识迁移、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还是欠缺。所以对学生们分析、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应该加以重点锻炼。

  教学班级特点:通过我的观察与任课教师的交流,以及和课代表的交流,本班学生特点如下:活跃好学,思维敏捷,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但是能力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不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因为是新组建班级,学生还在适应小组合作模式的阶段,不知道该讨论什么,该从什么方面着手,缺乏合作意识,不善于探究。基于这种情况,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使得每个小组成员优良均衡、活泼与文静平衡,以实现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

  预计困难之处:学生还不习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讨论中能否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进来,并有效地去按指令展开讨论是一个挑战。

  对策:给小组成员分工(可分为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并下达清楚的指令,让学生清楚环节该干什么。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的.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讲述废除旧体制,让学生明白政治改革对经济的影响;通过对明治政府发展经济措施和特点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其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而通过对明治政府文化和军事方面的学习,又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对待外来文化以及在学习中应注意的等问题。时空观念

  日本明治维新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把课堂定位在当时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这段历史有准确的理解。史料实证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去认识。通过问题探究和史料的研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培养。历史解释识记废藩置县、四名平等、币制改革、土地改革、殖产兴业、文明开化、教育改革、生活西化、军事改革等基础知识点。改革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主发言,衔接高考41题出题模式,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模式;家国情怀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日本的改革使日本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使学生明白符合时代潮流的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从而获得感悟,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突出措施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并将重点内容进行板书,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时通过多媒体演示顺利突破重点。

  难点

  明治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措施及其特点。

  突破措施

  通过设置阶梯式由浅入深的探究问题让学生有效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在分析不全不透彻的地方教师加以引导讲授。

  学法与教法

  学法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利用问题串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内部的合作,使学生学会交流、分享、展示,增强团队意识.

  教法

  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合作探究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亲身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