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方案范文集合10篇

阿林老师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亲近自然,了解动物生活习性的基本常识,知道动物对人类的贡献。

  重点:

  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贡献。

  活动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的好朋友动物知道我们上《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课,也来跟我们一起上课呢!请你听听,有谁来了呢?(课件出示)

  1、 猜一猜:听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动物?

  2、 学生自主上台,模仿动物的声音、神态、动作,再介绍动物的习性(食物、居住地等)。

  那你最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来扮演扮演它让同学们猜猜,再给大家介绍你喜欢的动物朋友,可以介绍它们的样子、喜欢的食物,居住的地方等。

  3、 猜谜语:猜猜我是谁,再出示相应的动物图。(课件出示)

  听到同学们介绍得这么好,我们的动物朋友也出来介绍自己了,请你猜猜它们是谁?(课件出示)

  4、 有趣的动物睡觉图及介绍。

  多可以的小动物啊!动物们不但可爱,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呢!比如它们的睡觉,请看(出示课件)

  5、 游戏:送小动物回家。

  请学生在黑板上在相应的动物家里贴上动物图片。

  同学们真棒,对动物这么了解,可是,小动物遇到难题了,它们跟你们玩得太高兴了,忘记了家在哪里。我们一起来帮帮它们,送它们回家吧!请有动物图片的同学出来把图片贴在它们的家里

  活动二:比一比,谁认识的动物多。

  1、 抢答,课件出示课本P36—37的图片。

  谢谢同学们送小动物回家,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这幅图(课件出示),看谁认识的动物最多!

  2、 想一想,说一说,还有哪些动物是图中没有出现的?

  3、 我们的家乡有哪些动物呢?

  活动三:小小动物贡献大

  1、 动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

  小动物不但可爱有趣,还为我们人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呢!请看(课件出示)

  出示课本P40的图片介绍动物的作用。

  2、 你还知道动物为我们的环境做了什么好事吗?多生答(课件)

  总结设疑:

  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对我们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这些可爱的动物朋友们呢?我们下一节课再讲。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使幼儿了解龋齿形成的原因以及预防龋齿的有关知识

  2、知道坚持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养成早晚刷牙的良好卫生习惯。

  3、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身体奥秘的兴趣

  教学准备:活动前两天把洗净蛋壳浸在醋里;活动前几天收集的幼儿的漱口水;龋齿形成过程课件、《爱吃糖的老虎》课件;投影仪、电脑;每人一面小镜子;磁带、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利用课件引出主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森林里最凶的动物之王是谁呀?可是现在小动物们谁都不怕他了,你们知道怎么回事吗?那让我们来看看故事吧!播放《爱吃糖的老虎》课件,提问:狐狸想出了什么办法哪?老虎的牙齿怎么了?引出问题找找自己是不是也有坏掉的牙齿哪?

  二、找龋齿

  1、用小镜子找一找自己的牙齿有没有变黑或坏掉的?

  2、观察长有龋齿的幼儿的牙齿

  3、变黑坏掉的牙齿叫“龋齿”。

  三、利用实验探索龋齿形成的原因

  那小朋友的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那?(请幼儿讨论)

  出示幼儿的漱口水,请幼儿观察里面有沉淀物质,请幼儿闻一闻是什么味道?(酸的、臭的)

  这种酸的、臭的物质会对牙齿产生怎样的影响哪?

  坚硬的鸡蛋壳就像我们的牙齿,还记得我们前几天尚老师把鸡蛋放到了什么里面了?(醋)醋就像小朋友刚刚问过的漱口水,那蛋壳经过醋的浸泡会发生什么变化哪?

  现在请小朋友们每人从碟子里拿一块没有用醋泡过的鸡蛋壳,和泡过的鸡蛋壳比一比,看看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可能发表多种意见,对的加以肯定,不恰当的加以引导。)

  醋里浸过的蛋壳为什么会变黑、变软?

  那我们就请个小朋友带我们到小小的牙洞里面看看吧!(看《我为什么会蛀牙》课件)

  小结:食物残渣在细菌作用下会分解成酸,酸会腐蚀牙齿变黑,成为龋齿。

  四、讨论如何保护牙齿,预防龋齿

  那我们既然知道了龋齿是怎样形成的,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哪?(请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保护牙齿的方法:少吃甜食、早晚刷牙、吃完东西漱口(利用诗文:漱口及刷牙)

  有一首歌就是告诉小朋友该怎样保护我们的牙齿的,我们来一边听着这首刷牙歌一边把我们的牙刷刷干净把!随音乐《刷牙歌》做律动出教室。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教材简说:

  口语交际是“说说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点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习作根握口语交际内容来选取合适的角度来介绍自己。我的发现中安排是的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方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有两种类型:

  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

  2、肯定形成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

  让学生体会两组句子之间存在的意思相同,而语气上存在的差异。“读读记记”选取了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还有思想方法的谚语。“成语故事”《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

  教学目标:

  1、以介绍自己为话题,进行口语交际。

  2、能抓住自己的特点,写写自己。

  3、能发现并体会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既反问句是表示肯定的意思。、

  4、积累打比方的句子和谚语,阅读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1、问问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

  2、小黑板

  教学课时三课时(3月26日)

  教学过程:

  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说说我自己,与班队活动相结合,之前,请学生去向老师、朋友、同学了解自己,看看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样的。)

  一、班队形式展开活动(主持:老师)

  同学们,课前,你们都做了采访,知道了在别人眼里的自己。组织一下,请你们来说一说。

  (抽一部分学生说说别人眼中的自己)

  通过三年的同班学习,老师和同学对你一定都一定的了解,但肯定不全面,而且很多关于你自己的一些方面,我们也许不知道,有兴趣向大家介绍一下真实的你吗?

  二、老师自我介绍

  三、组织语言,小队交流

  1、想好自己要介绍自己什么?

  2、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3、评一评,谁说出了自己的特点。

  4、请小组上台演示。

  四、招聘启示“找朋友记者”

  1、挂招聘启示牌。要求介绍自己。

  2、由介绍得好的几位同学一起担任评委。

  五、找朋友游戏

  1、边唱边找朋友,介绍自己。

  2、金话筒采访。让别人介绍自己。

  同学相互评价。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各种活动形式,同学们与同学们的距离更加接近了。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更能相互理解、愉快相处。

  习作

  一、结合口语交际导入。

  师:同学们都做了自我介绍,可惜有些同学还没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就把介绍自己的内容写下来,上次如果是面试的话,这次是笔试。

  二、范文引入

  (我叫~~,是个男孩,已经11岁了。你要问我长得怎么样啊,一个词——其貌不扬。奶奶却说我喜相,俊着呢,眼睛小却黑珍珠似的,嘴角向上翘,一看就会侃,再加上一对大耳朵往前扇着,准是个有福人。)

  这段介绍是向谁介绍的?

  1、自己的老师,同学,朋友?

  2、新来的朋友?

  3、 不认识的人?

  三、下笔写作。

  四、评价,修改。

  1、自评自改

  2、听取别人意见,修改。

  3、在班级交流,师生评。

  五、优秀作品赏评。

  老师读一读, 同学们猜一猜。

  我的发现

  修辞法引入

  一、学过的修辞方法

  师:同学们,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我们学了不少修辞方法,谁能举例说一说。

  (比喻、拟人、夸张等)

  二、修辞的好处

  师: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文字更优美,表达更加清楚。语气不同。)

  交流新的修辞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修辞方法,叫反问句。

  学生质疑。

  老师留悬。为什么是反问?与问句有什么区别?

  出示句子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就越远了。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自已体会,有什么不同与相同?(语气不同,表达意思相同)

  归纳反问句的特点: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成表达出来叫反问。

  句式转换练习

  题: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

  改成反问句。

  同学互相出题,相互转换。

  日积月累

  一、读一读。想一想。

  以下的句子分别出现在什么课文中,写出课题/

  抽生上台写一写。

  (结合读读记记与平时对课文的熟悉度。)

  青的草,绿的叶,各式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燕子》

  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翠鸟》

  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荷花》

  我挑着满满的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珍珠泉》

  二、想一想,这些句子好在哪里?

  比喻句或是拟人句

  分一分,哪句是比喻句,哪句是拟人句。

  读读背背

  一、回忆语文园地二

  上次我们读读背背的内容是?

  抽生背一背

  都是描写什么呢?(与风景有关)

  今天的与什么有关呢?读一读。

  (都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的。)

  二、小组合作背诵,比一比,赛一赛。

  成语故事

  自读故事,读熟短文

  1、自己练心读短文,读准生字

  2、找好朋友练一练,看谁读得好~

  3、检查朗读。

  自读自悟

  根据下文理解椟的含义。

  理解成语告诉我的道理。

  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设计理念

  教学的本质是“复杂的会话”,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与文本、老师、同学及环境的对话过程。本设计试图变传统语文教学片面强调教师、课文的单因素为强调教师、学生、课本、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语文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使课文的教育性、审美性在学生完全自觉的情形下产生。

  教学目标

  1闭莆毡究10个生字的音、形,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2备形蜓嘧庸海的辛苦和艰难,对燕子产生喜爱、敬佩之情。

  课前准备

  1庇胮owerpoint制成的有关燕子的各种图片、文学作品、生活习性介绍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一。

  2庇肁uthorware制成的有关大海及表现燕子过海辛苦、艰难的多媒体课件二。

  教学过程

  课前

  播放课件一。

  评点课前休息时间内播放课件一,让学生在轻松、随意的浏览过程中,捕捉有关燕子的背景知识,酝酿对燕子的喜爱之情,为下面的学习做认识、态度、情感上的铺垫。

  一、谈话揭题(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倍链视铩

  2卑涯闳衔最难记住的一个词语在本子上写二遍。

  3绷废啊#ㄑ∽匝生预习作业)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并由出题者批改。

  4倍量挝摹#ㄑ生自由选择段落朗读)

  评点有效的预习过程应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因此预习应具有开放性,学生预习时设计的字词练习,既是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充分肯定,更是体现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过程。

  三、整体感知课文

  听课文录音,交流:你觉得燕子过海____________。(辛苦、艰难)(板书)

  四、学习第一、二段

  (一)理解燕子过海的艰辛。

  1毖嘧庸海为什么那样辛苦、艰难呢?读课文的第一、二段,找原因。

  2毖生自学,小组交流。

  3毖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板块一:诵读“海有多大,天边水,水边天,望也望不到边。”

  (1)体会并读出海的大。

  (2)领悟通过对大海的描写,

  反映燕子过海的艰辛。

  板块二:诵读“他们要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去,在海上不分昼夜地飞呀飞。”

  (1)领悟并读出句中蕴涵着的燕子过海时气候之复杂、路程之遥远、时间之漫长的艰辛。

  (2)借助个人经验及课件二,想像燕子过海可能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带着想像中可能出现的危险、困难继续诵读句子。

  评点诵读是达成“对话”的一种途径。因此,这里安排了板块式而非线性教学,同时十分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课文上有的',引导学生读深读透,读出自己的理解;课文上没有的,鼓励学生调动原有经验大胆想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感知“燕子过海是那样辛苦、艰难”。

  (二)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1蹦阍敢庾约阂渤晌一只坚强、勇敢的小燕子,在海上不停地飞呀飞吗?

  师:秋天来了,天气凉了,小燕子依依不舍地向我们告别,勇敢地起飞了。(学生表演)(演示课件二)2北硌葜校师生对话,老师追问燕子飞越海上时的感受,并及时鼓励。

  如:“啊,海上所有的小燕子,请你们来告诉老师:海上没有休息的地方,你们害怕吗?”

  3北硌莺螅交流体会:现在你们对小燕子除了喜爱,还多了些什么呢?

  4比梦颐腔匙啪磁逯情,一起来读课文第一、二段。

  评点在特定情境中表演,在表演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本环节通过教师动情的语言,学生真实的表演,感人的音乐、画面等情境的创设,把课本上的平面、一维的语言变成一种“立体的交响”,从而使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其中隐含的生命价值。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机器人是怎样的。

  2.就自己感兴趣的地方与同学交流讨论。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上网查询并下载智能机器人的图文资料及课文插图。

  2.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观机器人表演。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猜想

  1.(板书:机器人)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大家都来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2.(板书:果园机器人)让我们来大胆地猜想一下果园机器人是什么样子的、会干哪些活。

  自读自悟

  1.打开课本,认真朗读课文,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3.找出文中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有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想。

  小组交流

  1.小组内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组内成员共同讨论文中果园机器人新奇有趣的地方。

  全班交流

  1.(出示文中的两幅插图)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小组认为果园机器人最新奇有趣的地方。如:

  a.机器人的样子设计可爱合理:它的外表就像一个淘气的孩子;各个部位都设计得非常科学合理,它的电子眼能够发现浓密枝叶后的每一个成熟的水果;胳膊可随意弯曲旋转伸缩,手上戴有手套,不会将水果抓伤;它的脚能够依据地势保持平衡。

  2.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的第2~5自然段,来表现果园机器人的神奇有趣。

  感悟积累

  1.抄写三句文中加有引号的句子,同桌间说说自己的体会。

  2.给大家读一句你感到最有趣的句子,并说说原因。(如,“让果农在大片密密的果树林里一个个地去找‘饿倒’了的机器人,那可太麻烦了。”本来人才知道饿,饿了没有力气就干不动活,那么机器人没电也干不了活,作者说它们被“饿倒”了,让我感觉到它们就像一群饥肠辘辘的工人,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躺在果树林里向果农抗议,感到非常生动有趣)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资料,说说机器人还能干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学习,要使学生在情感与态度上,认识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间的数量关系,能够设计精美的图案,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在民主、和谐、合作、探究、有序、分享发现快乐,感受学习的快乐。对于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对知识的探究,经历发现知识,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道路上坎坎坷坷,达到深刻理解掌握知识的目的,达到漫江碧透,鱼翔浅底的境界,在经历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算能力,使所有学生在数学上都有不同的发展,尽可能接近其发展的最大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提高学生素质。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教材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如下:

  第十六章 分式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式的概念,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与通分,分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整数指数幂的概念及运算性质,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第十七章 反比例函数 函数是研究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一个重要模型,本单元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后,进一步研究反比例函数。学生在本章中经历:反比例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经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探索过程,在交流中发展能力这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经历本章的重点之二:利用反比例函数及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应用过程,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会作反比例函数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以及提高数形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八章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重要的性质,如两个锐角互余,30度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本章所研究的勾股定理,也是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而且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第二节介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第十九章 四边形 四边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一种图形,尤其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等特殊四边形的用处更多。因此,四边形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章是在学生前面学段已经学过的四边形知识、本学段学过的多边形、平行线、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也可以说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系统的整理和研究,本章内容的学习也反复运用了平行线和三角形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章的内容也是前面平行线和三角形等内容的应用和深化。

  第二十章 数据的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极差、方差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学习如何利用这些统计量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情况,并通过研究如何用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和方差,进一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三、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七认真工作。把教学七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指导成立课外兴趣小组的民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要照顾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教学设计方案 篇7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其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故事意思,体会出课文蕴涵的寓意,从而教育学生要表里如一。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4、搜集与龙有关的寓言、成语或故事等。

  教学准备

  录音机等。

  教学重点、难点

  虽然学生接触过古文,但是它与白话文相比,在用词造句上还是截然不同的。学生能否正确的断句,流利的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要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从理解课文来看,难点在于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中蕴涵的深刻道理。由此可见,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利用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画面,创设情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是突破本课教学重难点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成语入手,激趣导入

  1、交流课前搜集情况,引出课题。同学们,能说出有关龙的成语或诗词吗?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叶公好龙。

  2、点出课题,激发兴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龙有关的寓言故事。“叶公”是谁?“好”是什么意思?应读几声?想不想知道叶公和龙之间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寓言,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的音。(让生自由读,这里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读文、认字。提示学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不会读的句子,可以查一查字典,可以问一问老师,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猜一猜。)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出示本课的生字)谁来把这些生字读给大家听听?字音都读准了吗?同位之间互相读一读,教师巡视,听出不准的字音,及时纠正。全班齐读一遍。

  3、读文感知意思。谁能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认真听,每一句话都读对了吗?再找学生读,评价、纠正;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全班齐读,边读边体会课文的大体意思。

  三、回顾学法,合作解疑。

  1、前后联系,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想:我们上学期在学习《刻舟求剑》一课时,是怎样解决难读、难记、难懂的句子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学习古文的许多好的方法。

  2、由难入手,自主提出问题。课文的大概意思差不多读懂了,能大胆地告诉老师在预习、读书时遇到的难题吗?学生边说,教师边把重点句、词或共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一角。

  3、运用方法,自主、合作译文。(出示古文)刚才,我们一起总结了许多好的学习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用,就用哪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当然,也可以提出你的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看看哪个小组自学得好自学得快。老师也参与到你们中间。

  4、集体讨论,研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你都解决了吗?你解决了哪个问题?(学生可能谈到的词句:“写龙”、“窥头与牖”、“施尾于堂”、“失其魂魄”、“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是怎么理解的?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个句子呢?你能把它读给大家听听吗?

  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你是通过学习,自己解决了?你也可以提出来考考大家。

  老师这里也有问题,看谁能解决?⑴、有些字的字义,古代与现代有很大不同,你能找出有哪些字吗?⑵、“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的?谁把它读给大家听听?

  四、由文明理,拓展延伸

  1、回归整体,挖掘寓意。根据你的理解,说说这则寓言写了个什么故事?你觉得叶公是一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你想到了什么?

  2、联系生活,拓展开去。同学们,你喜欢叶公吗?为什么?你想对叶公说点什么?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展开想象:真龙回到天上以后,会怎样想?叶公回家之后又会怎样做

  五、演一演,背一背

  下面我们请两位同学上台来演一演这则寓言。第一次可以先用现代话演,然后启发学生:如果用古文来演效果肯定会更好,怎么样,有信心吗?在此基础上,促使全班学生都能背过。

  六、探究作业

  1、把《叶公好龙》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考考他们。

  2、给叶公写信,告诉他如何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

  3、继续收集与龙有关的资料,办一次“我所知道的龙”手抄报。

  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关注过程,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特别是小学生,接触文言文不多,更应该多读少讲,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明理,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设计方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教学设计方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3、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4、进一步巩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识,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6、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初步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进一步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关联旧知,激趣导入

  1、出示《识字3》的内容,生自主朗读,说说在这一课中“青”字加上偏旁组成了哪些新字。

  2、师激趣:其实在汉字中,像“青”这样特别爱交朋友的汉字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板书:包,指名生认读)。

  3、师质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变成哪些新的汉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趣味识字”吧!

  二、学习“趣味识字”

  1、生自主阅读小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生朗读小儿歌,正音识字。

  (1)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出示词语卡片:吃饭、能干、吃饱、茶水、泡茶、轻轻、抱着、鞭炮。

  (2)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强调:“能”既是鼻音,又是后鼻音;“茶”是翘舌音;“轻”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抽读卡片,巩固学生认读。

  (3)生再次练习朗读小儿歌,将儿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3、巩固识字。

  (1)单独出示儿歌中出现的八个生字,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识记方法。在此过程中,师适当指导:“饱、泡、炮”这三个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构成的;“饭、茶”也可以通过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轻”与“经”比较记忆。

  (3)师再次随机出示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发现规律。

  (1)师引导学生找出儿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组成的六个汉字,交流这六个汉字是由“包”加上什么偏旁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师出示六个汉字:饱、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说说这六个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适当小结:相同点是六个汉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读音与“包”相似;不同点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鼓励学生结合儿歌内容说说这六个汉字的偏旁与汉字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4)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小结:“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了六个汉字,这六个汉字的读音与“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汉字不同的意思。像“饱、泡、跑、抱、袍、炮”这样的汉字叫做形近字,与我们在《识字3》中学习的由“青”字组成的一组汉字一样,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汉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声字。

  三、学习“我的发现”

  1、师过渡:同样的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很多新的汉字,同样,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汉字也可以组成新的汉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吧!

  2、生自主认读“我的发现”中的三行汉字,读准字音,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生分行朗读汉字,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汉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汉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汉字都是足字旁。

  4、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行汉字在字义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第一行四个口字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都与嘴巴的动作有关;第二行提手旁的汉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动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汉字是与脚部动作有关。

  5、拓展巩固。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汉字的意思是不是与偏旁有这样的关系。

  (2)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喊、喂;打、抱;路、跃。师教读,并适当讲解意思。

  (3)师出示三点水旁、木字旁,鼓励学生写出几个带有这样偏旁的汉字,进一步体会带有相同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偏旁有关。

  6、师小结:我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关注汉字的偏旁来理解这一类汉字的意思,这样识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很多的汉字朋友,而且发现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有趣联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识字中,也能关注到这一点,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能力。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2、进一步巩固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教学过程

  一、出示汉字,谈话导入

  1、师出示几组同音字:香—乡;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认读,说说这几组汉字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师小结:每一组的两个汉字读音相同,意思却不一样,这样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师谈话:汉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虽然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区别它们。

  二、辨析同音字

  1、生自主朗读“选一选,填一填”中的句子,尝试将正确的汉字填在括号中,再读一读。

  2、指名生朗读句子,并交流自己所填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填这个汉字。

  3、根据生的交流情况师明确:

  “青”指的是一种颜色,“清”是三点水旁,一般用来表示水很干净,所以第一句话应该这样填;“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见、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所以第二句话的括号中应该填:“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师出示相关练习:

  qīng:()色、()水、()蛙、()洁

  zài:()会、()哪里、()也不会了、我()早晨读书。

  (2)生根据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进行填空,并说明原因。

  5、拓展练习。

  (1)师出示另外两组同音字:香—乡;夕—西。指名生认读。

  (2)鼓励学生分别用“香”“乡”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香”指的是味道;“乡”指的是家乡、故乡。

  (3)鼓励学生分别用“夕”“西”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夕”指的是傍晚、夕阳;“西”指的是一个方向。

  6、师小结: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根据汉字的意思来正确区分。

  三、巩固音序查字法

  1、出示“语文园地三”中学习的《音序查字法口诀》,生齐读,并指名生说说音序查字法的几个步骤。

  2、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步:找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栏下找到相关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这一面,依次寻找,就能找到这个汉字。

  3、根据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到“溪、解、准、楼、伯”五个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这几个字的,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四、学习“日积月累”

  1、生自主朗读这四则歇后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短语。

  2、指名生分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师适当正音。

  3、正音后再次让学生练习朗读,师提醒学生每行短语的中间部位要注意停顿。

  4、师举例引导学生体会歇后语的表现形式:

  (1)出示第一则歇后语,指名生朗读,指名生交流这个短语中出现了什么物品(小葱、豆腐),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葱拌豆腐”。

  (2)师出示“小葱拌豆腐”的图片,生结合图片和生活体验说说这两种物品放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有绿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读第一则歇后语,师引导学生体会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5、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生自主朗读并比较每则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6、指名生朗读剩下的三则歇后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师适当讲解并小结:这几则短语,前半部分讲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现象,后半部分则是一种比喻的意思,整句联系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像这样的语言形式就叫做歇后语。

  7、大致理解这四则歇后语的意思。

  师描述一种情况,鼓励生说一说用哪一条歇后语比较适合。(如:一位同学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当他拿着试卷回家的时候,心里十分紧张,担心爸爸妈妈会批评他,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来形容。)

  8、通过师生对读、自由朗读、联系意思等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歇后语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歇后语,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它们。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狐狸和乌鸦》,分角色朗读对话。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狐狸是怎么骗到乌鸦口中的肉的。

  3、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4、初步了解《伊索寓言》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1、出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指名生说说这两种动物的了解。

  2、师相机小结:在人们的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坏主意;而乌鸦呢,浑身长着黑色的羽毛,叫声也很难听。这两种动物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3、师板书故事标题:狐狸和乌鸦。指名生朗读题目。

  二、初读故事,了解故事大意

  1、师播放故事的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学生或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狸主动向乌鸦打招呼,乌鸦没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乌鸦还是没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狸夸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

  第5自然段:乌鸦得意地唱起了歌,结果肉从嘴中掉了下来。

  第6自然段:狐狸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师适当引导学生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狐狸想骗乌鸦嘴里的肉,就主动向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乌鸦的羽毛和嗓音,结果乌鸦上当受骗,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了。)

  三、再读故事,理解被骗原因

  1、师过渡: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故事,看看狐狸都用了哪些方法?乌鸦的反应又如何?

  2、生自主阅读故事,边读边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指名生交流,师在以下地方重点指导:

  狐狸的表现:

  (1)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眼珠一转”体会狐狸在动脑筋,想办法与乌鸦套近乎;抓住“亲爱的”“您”这两个称呼体会狐狸对乌鸦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赔着笑脸”体会狐狸为了达到骗到肉的目的,不在乎乌鸦的不理睬,通过问候孩子来向乌鸦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摇摇尾巴”这个动作体会狐狸继续讨好乌鸦的心理。

  (4)师质疑:狐狸是真的喜欢乌鸦,才会主动与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赞乌鸦的吗?引导学生在刚才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狐狸是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才主动与乌鸦打招呼套近乎、问候乌鸦的孩子、说假话来拍乌鸦马屁的。

  (5)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结合狐狸的动作和表情读出狐狸的虚伪和讨好的语气。

  乌鸦的表现:

  (1)指名生交流乌鸦的变化:没有回答—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结合狐狸的表现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乌鸦在狐狸一步一步的讨好下,逐渐放松了警惕,把狐狸的假话当成了真话,最终上当受骗。

  4、鼓励学生探究乌鸦上当受骗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爱听好话和假话,喜欢别人奉承,就会让别人抓住你的弱点,从而上当受骗。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狐狸和乌鸦》这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师多媒体出示《伊索寓言》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 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32页和第33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

  2.借助学生熟悉的米尺和格子图等实物,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数与分数的关系,经历探索小数意义的过程,在探索交流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3.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及良好的数学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及其进率。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交流资料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小数,收集了吗?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汇报交流。

  如:一袋方便面的价钱是1.2元;一个笔记本的价钱是2.6元……

  (二)师出示图片

  师:王老师也找了一些图片,看大屏幕。

  请你认真读一读,并说一说每张图表示什么含义。

  生读小数并结合图说小数表示的含义。

  (三)小结

  看来小数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三年级时我们已经对它有所了解,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小数(板书:小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猜测,实践体验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大家伙,(师举起给学生们看)什么呀?(生:米尺)它有多长?(1米)可以干什么用?(测量物体的长度)今天这节课上它的功劳是最大的,借助它我们会掌握很多新知识。

  请两位同学合作测量一下课桌的高度及它表面的长度,谁愿意?

  两位学生测量,其他学生观察,教师板书记录:桌子长60厘米多,高80厘米。

  师:如果用米作单位,不够1米怎么办?

  生:可以用小数。

  小结:在我们测量和计算时,往往得不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设计意图: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际测量活动,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小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直观感知

  1.借助课件,引导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观察,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生:1分米)写成分数是几分之几米?(生:十分之一米)像这样的分数也可以用小数0.1米表示

  师:那3分米、7分米如果用米作单位,用分数和小数怎么来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汇报。

  生:3分米是表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表示其中的3份,用分数表示是十分之三米,也可以用0.3米表示;7分米则是……(生汇报的同时课件出示。)

  师:0.3米里有几个0.1米呢?0.7米里又有几个0.1米呢?1米里面有几个0.1米呢?

  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师出示米尺教具:谁能在我的米尺上指出0.1米、0.3米、0.7米及0.9米……

  生台前汇报结果,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你们太棒了!通过观察以上分数和小数,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生:像这样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认识,理解一位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并渗透小数的计数单位和进率。)

  2.借助直观迁移,理解两位小数的意义。

  课件出示32页图片

  师: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生:1厘米)1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一百分之一米)也可以用0.01米表示。那么4厘米、8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呢?生独立思考后组内交流。

  汇报整理(课件演示)

  师追问:那么12厘米、38厘米用米作单位用分数怎么表示?小数呢?谁来老师手里的米尺上指一指呢?

  生找,指,并说为什么,那么1米里又有多少个0.01米呢?(100个)

  师:你们又有什么发现呢?

  生: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师板书)。

  3.直观迁移,独立探究,理解三位小数的意义。

  师出示课件,33页的图。

  生独立思考后完成书中练习,然后小组交流。

  师追问: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到其他小数吗?(如:0.006,0.015……)

  你又有什么发现呢?

  汇报:分母是1000的分数也可以用三位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独立探究、小组交流等方法理解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具体意义,突破了难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又一次渗透了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4.迁移推理。

  师:试想一下,什么样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来表示?五位小数呢?

  生:分母是10000的分数可以用四位小数表示,分母是100000的分数可以用五位小数表示……

  小结:分母是10、100、1000……这样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迁移应用,已经对小数的意义有一定的理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推理下去,有助于学生清晰而深入地理解,从而感知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归纳出小数的意义。)

  (三)认识计数单位

  师:整数有计数单位,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你知道小数的计数单位吗?尝试说一说。

  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

  师课件出示,并要求学生齐读(板书上显示)

  追问:通过观察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生:10)

  板书: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小数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这部分知识我采用让学生试着说一说然后直接出示,提高了学生探究的自主性。)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33页“做一做”,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2.完成书36页1、2、3题,要求:认真读题,独立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这几道基础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并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总结

  1.师: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收获。生畅所欲言。

  2.齐读书33页“你知道吗?”内容,了解小数的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加深对本课内容的认识、理解。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小数产生的历史,对学生进行了数学文化的渗透。)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意义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六、布置作业:

  完成书37页7、8题

  七、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亲自经历测量活动,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时,加强了对小数产生的必要性认识。

  在教学小数意义这部分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教具相结合,直观引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都可以用小数表示,然后抽象概括出小数的意义,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借助迁移类推,合理安排引导和放手的时机,给学生创造了大量的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