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九年级教学设计

王明刚老师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蝈蝈与蛐蛐》: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它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歌颂大自然美如诗歌,运歌声不断,运充满生机。

  这首诗构思巧妙,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来点出主旨;又分别描绘感受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的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科两季的景象;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揭示的都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规律,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做新颖独创、相思颇具匠心。

  这首诗注重氛围的营造,动静相衬,意境优美,情中浓郁。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可喜的划丛,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的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的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与前面的氛围既形成对照,又十分和谐,反衬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以人们感到那声音/仿佛就是蝈蝈在草上鸣叫结尾,将前后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以冬天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蝈蝈的乐音,交织成一首此起彼伏的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这首诗的意境即精微伏美又广大深邃,使人们深深感受到诗人地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夜》: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夜的静谧美丽,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

  诗的第一节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世界的一切都归于寂静,河水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这里既有听觉也有视觉,还有与白日的联想和对比,第二节接着写寂静的夜色中,溪水在轻轻的歌唱,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美,然后再由听觉转入视觉,借助月的光辉,描写静夜的美丽,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反复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韵律美,令人深切的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教学建议】

  1、建议对这两首诗歌进行联读教学,不宜多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揣摩语句,感悟内涵。

  所谓联读,是指将内容主题相近的课内外文章合在一起进行朗读教学的一种教学设计思路,这种设计或增大课堂容量,或加深课文理解,或进行学法迁移,或开拓文学视野,运用这种设计思路的关键在于教者需精心挑选课文的姊妹篇,让其相得益彰,因课堂容量的限制,此种设计思路特别适合教材中精美的短篇或精彩的`片段。

  2、《蝈蝈与蛐蛐》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欣赏《夜》一诗要抓住夜景的静谧、美丽的特点,体会蕴含其中的诗人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意象,感悟诗歌内涵。

  2、有感情的朗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懂大意,想象画面

  1、指导朗读:

  ⑴ 注意几个词语的音、形、义(投影显示)。

  ⑵ 注意几个句子的语气、语调、语速、重音(投影显示)。

  2、理解大意:

  让学生用一句话大致说说对诗歌的理解。

  要求用填充式表述:借助 的意象,表达了 的情感。

  3、想象画面,分别根据两首诗的诗意,在头脑中再现幽美的画面。

  二、读出感情,理解主旨

  1、品味精粹语言,理解句子蕴含涵的感情及深义:

  ⑴ 《蝈蝈与蛐蛐》一诗中,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⑵ 《夜》这首诗着力展示夜的美静谧,可为什么在第二十节却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这种写法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⑶ 在《夜》这首诗中,先后数次写到夜的静谧和美丽的月色,这是简单的重复吗?有何作用?

  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令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诗人情感的波荡和律动。

  2、有感情的朗读。

  三、读出异同,把握全诗

  1、深入探究,比较两诗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

  ⑴ 题材相同,都是田园诗。

  ⑵ 写作手法相似,都是以大自然极常见的事情作为感情表达的意象,情味浓郁,意蕴悠长。

  ⑶ 两位诗人都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

  主要表现在构思方面:《蝈蝈与蛐蛐》一诗,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仅仅描写了蝈蝈与蛐蛐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丰墨不多,都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叶赛宁的《夜》,纯然写景,反复吟咏,在写景中渗透着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四、熟读成诵,再次体味

  联读,是一种大容量,高质量的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其优点在于:

  1、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

  2、能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

  3、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有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6、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课外搜集一些外国诗歌,读读,背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