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刘备的诚心诚意,能根据文本内涵大胆想象,写其中一位的想法。
3、情感目标: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第 二 教 时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接触了《三国》中极为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故事——《三顾茅庐》,知道课文就是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现在,老师请大家回忆一下:第一自然段主要写——,第二自然段主要写——。课文详写的是“三访孔明”这一部分,也就是“3、4、5、6、”自然段。
2、初读三顾内容,要求:1、长话短说,能否用一句话说说主要写了什么?学生交流
3、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对直接写刘备及侧面写天气、张飞等语句的品读,已经感受到了刘备的那份真诚,对吗?板书——诚
师:老师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诚心的语句划下来,学生默读课文。
二、学习第三段,推敲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屏幕出示“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重点点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
师:老师不明白了,刘备他们为何不快马加鞭,扬起一路灰尘打马到草堂前呢?学生交流(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高高在上,古人对特别有地位的人有这样的要求,叫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表示极大的尊敬。板书——下马步行)
哦!原来如此,你们可真懂刘备的心哪。指导朗读,读指名——(点拨:真会读书,在“半里多地,下马步行”这几个词上加强了语气,感觉刘备的心意更诚了,来,我们学着读读这句话。——齐读。
2、出示句子:“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理解“恭恭敬敬”,从字形上感受“恭敬”——表演“恭敬等候的样子”,师:你认为要读好这句话应该强调那几个词呢?(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指名读——齐读。板书——阶下恭候
3、第5自然段
(1)从语言中可见身份、地位不同。
(2)“赶紧”板书——下拜谒见
师追问: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按照道理应该是诸葛亮给刘备下拜才是啊。但刘备并没有计较自己的身份与地位,主动去结交有德、有才的人,刘备的这一番举动让你想到了哪个词?板书——礼贤下士
小结:同学们,就因为作者关注到了刘备“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这一些细微举动,才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情真意切,真是——细微之处见真情啊!还有吗?
4、、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你不用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1)大家有印象吗?这可是张飞第二次受到刘备的斥责了,找到“第一次斥责”之处,并读一读,
(2)大家看,张飞第一次受斥责是因为——(言语不恭),那这一次斥责呢?是因为——(做法粗暴,无礼……)指导朗读两次斥责的话
(3)张飞人称莽张飞,他性格急燥,想法简单,哪里了解大哥一次次恭恭敬敬去拜访诸葛亮的心意呢?不过老师知道在座的各位都是聪明人,刘备的心思肯定已经被你猜着了八、九分,能说说吗?(…… )指导朗读男读张飞、女同学读刘备,师读其他部分。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懂刘备的心思,但张飞不了解,所以才有先前的“叫”,到后来的“捆”,甚至是“烧”,而他的言谈举止又恰恰反衬出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看来,我们今天的研究很有成效,人物的性格,人物的品质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体现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对人物的理解,自选一段,读出人物的形象,读出人物的味道,读出人物的神韵来。
三、课内练笔,丰满人物形象
师:那么,诸葛亮值得刘备为他如此诚心相邀吗?请读最后一段话,找到理由。
你知道有哪些胜仗?屏幕显示:
(火烧新野,火烧赤壁,七擒孟获,三气周瑜,智降姜维,空城计,草船借箭……)
师:你们的知识真丰富!诸葛亮帮助刘备打了很多很多胜仗,而且最后建立了蜀汉王朝。顺势理解“辅佐”你想,到那时,张飞、刘备、诸葛亮回忆当年三顾茅庐时的情景,心里又会怎么想呢?请你写在书本上。
想起当年三顾茅庐的情景,(张飞、刘备、诸葛亮不禁感慨万千,他想:( )
学生交流,随机补充《出世表》
2、师:是啊,所以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方能成就大业。古时候是如此,在知识就是经济,人才就是财富的今天,就尤为突出了,所以“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到今天也成为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代名词了。
完成板书——求贤若渴
三顾茅庐
斥 责 张 飞
诚 下 马 步 行 礼贤下士 阶 下 恭 候 求贤若渴
下 拜 谒 见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 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 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 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作者是如何描写观察的?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一、学习目标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三、观看录像,交流感受。
四、拓展结课,深化主题。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本课重点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中国的四大名著是哪四大著作?你知道《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的故事?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茅”,齐读课题。
二、质疑导读,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文与题对照,思考用一句话解释课题的意思。
2、指名读第一节,其他同学思考:这段课文中的哪个词写出了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呢?
3、默读第二节课文,思考:这段课文中哪个词写出了刘备、张飞、关羽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吗?
4、张飞是以怎样的态度邀请诸葛亮的呢?这一节中,作者把张飞与刘备邀请诸葛亮的态度对比着来写,从这样的对比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1)指名读第三节中描写卧龙山岗景色的部分,体会第一句话的描写所采用的手法。通过偏旁,引导学生理解“蜿蜒起伏”词意;通过文中句子,引导学生理解“秀丽宜人”意思。
(2)学习第三节后面部分课文,其他同学画出描写刘备邀请诸葛亮时“诚心诚意”的词句。通过这些句子,你体会到刘备是个怎样的人(重点抓住“恭恭敬敬”一词)?
6、学生第四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比喻手法的运用。
7、齐读最后一节,引导体会“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赏读回归整体。
1、自由朗读全文,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虔诚态度。
2、总结延伸:《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
四、作业布置:
1、把本课生字认真描红后再每字临写两遍;
2、练习感情读文,这篇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有改动。课后请把原著找来读一读,比较课文与原著的异同,体会原著的语言风格以及编者用意。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
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
1.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
2.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刚才我们观看的“三顾茅庐”的故事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段佳话,是导演根据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改编而成的,生动地再现了刘备三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那么,小说是如何表现这一情节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原作,共同去体会和感受其感人之处。
二、研读课文。
1.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
拜谒呕心寰宇荷锄篡逆猝定斡旋
匡扶朔风邂逅不省慵懒千仞不栖熟谙
薰沐鄙悃悒怏荏苒揲蓍愧赧存恤
2.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刘备拜访诸葛亮之前,司马徽赞诸葛亮。
刘备一顾诸葛亮未得,遇崔州平,论天下事。
刘备二顾诸葛亮未得,遇亮友、弟、岳父,留下书信。
刘备三顾诸葛亮,孔明隆中对策,感其诚,出山辅佐。
三、作业。
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
1.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
刘备:谦虚、礼贤下士、不耻下问、求贤若渴、气度宽宏。
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衬托(张飞、关羽)。
诸葛亮:淡泊名利、高雅不群、超拔不凡、不出门便知晓天下事、足智多谋。
手法:语言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及景色的烘托陪衬。
(此处具体分析见教参。)
2.文中诗词对于表现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
从不同的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生追求。(具体分析见教参。)
3.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
情节曲折,悬念迭起,结构精巧,跌宕多姿。(具体分析见教参。)
4.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
崔州平所言的中心内容是:“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意思是现在的天下形势是历史的必然,非人力所能改变,这与司马徽的看法是一致的,后来小说的结局的确如二人所预料的那样。
5.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
一方面是肯定诸葛亮找到了他值得辅佐之人——刘备;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卧龙虽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得到刘备这样的明君,但是生不逢时,纵使再怎么努力,都只能是“呕心血”,却不能改变天命,即不能如刘备所愿“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是对诸葛亮的才华得以施展感到一丝慰藉,但更慨叹他多舛的命运。(具体分析见教参。)
6.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小说通过刘备“三顾茅庐”,既表现了他为兴蜀汉大业而礼贤下士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求贤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二、作业。
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
3.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
4.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
5.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三、布置作业。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 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
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
(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
(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 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 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问: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辅助他实现统一中原的大业,诸葛亮真有这样的雄才大略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刘备在请诸葛亮出山后,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问:诸葛亮对刘备的三顾茅庐可以说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的,甚至是刻骨铭心的。这是为什么呢?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四、作业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三顾茅庐
两次拜访没见到 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 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 见面前
见面后 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同学们,这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造就了这样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6、讨论:你对诸葛亮有了什么了解?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认识到诸葛亮的才能?(引导发现另两个比喻句)指名读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说明了什么?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
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
【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
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
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
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
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
【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
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
三、三顾茅庐表“诚意”
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
【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
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
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
【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
四、察言观行话“尊重”
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1—4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落实目标5—7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解题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听写复习生字词
过渡: 同学们,上节语文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三顾茅庐》,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顾茅庐》。下面请大家读课题。
1、学生读题,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你能把课题说出完整的一句话?
2、请学生根据短文和拼音听写生字。
刘备两次请zhū ɡě(1)亮出山辅助自己,都没有见着。第三次时,张飞要把诸葛亮捆来,刘备怪他不尊重人才。他们来到隆中,只见这里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yí( 2 )人。诸葛亮正在草tánɡ(3)午睡,刘备ɡōnɡ ɡōnɡ(4)敬敬地站立等了半shǎng (5)。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刘备听了他的策略后,茅塞顿开。后来,诸葛亮出山,刘备经常和他tǎo(6)论天下大事。这就是三ɡù máo(7)庐的故事。
3、大屏幕出示答案,订正并自由朗读。
第二板块:欣赏美景,感受“才华”
过渡:我们知道: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于是他带着关羽、张飞第三次来到隆中去拜见诸葛亮,可这里却先插入一段隆中的景色描写,你觉得是否合适?找出来,读一读,体味一下。
1、欣赏美景,出示图文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读这段话,里面写了哪几种景物?
(松林、溪流、竹林)
(2)积累词语
怎样的松林? (疏疏朗朗)读好这个词组 (疏疏朗朗的松林)
是啊,稀疏而又清晰的松林,上面或许还有可爱的小松鼠在跳来跳去呢!
怎样的竹林? (青翠欲滴)读好这个词组 (青翠欲滴的竹林)
那颜色绿得都快要流出来了!
怎样的小溪? (清澈见底) (潺潺流动)
读好这个词组。(清澈见底的小溪)(潺潺流动的溪流)
我猜想,那里面的溪水一定非常甘甜!
(3)这里的景色秀丽宜人,谁来读好这句话?
过渡:诸葛亮就住在隆中的卧龙冈,这是一条怎样的山冈?
2、感受“才华”
a、出示图文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1)读这句话
(2)什么叫做“蜿蜒起伏”?看图做手势理解。
(3)在这句话中,作者把什么比作什么?
(4)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因为什么?
(作者把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卧龙除了因为山冈的形状像卧龙,还要说明隐居在这里的诸葛亮就像一条卧龙一样等待着施展才华的时刻到来。)
(5)引出二顾茅庐时诸葛均吟诵的诗歌,进一步感受诸葛亮的才华和等待时机。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
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垄亩兮,吾爱吾庐
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这就是此处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与写法。你觉得这部分的景色描写需要吗?(需要,太需要了!)
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段美丽而神奇的隆中景色。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过渡:诸葛亮果真是个有人才的人吗?(板书:人才)(是)是的,他不仅才华横溢、雄才大略,还在等待时机,你看,就在那个茅草屋里,刘备听了他的话茅塞顿开。
b、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什么叫“茅塞顿开”?(本来不明白,现在一下子明白过来。)
过渡:后来,刘备对他们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说——
c、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这三个句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都是比喻句)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要是这样写就具体了,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形象具体的说明。)
(3)读好这三个比喻句。
第三板块、分析“言行”,感受“尊重”
过渡:刘备是怎样请到诸葛亮的呢?请同桌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前二次没见着诸葛亮,第三次去请的时候,张飞说些什么?刘备说些什么?分别是怎么说的?
(一)语言
1、同桌分角色读第二自然段。
2、交流。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1)什么叫“嚷”?谁来读一读张飞的话?
过渡:刘备听了怎么说?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2)点出“生气”。刘备怎样“生气”地说?谁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3) 只要抓住了张飞和刘备说话时样子的词就能把这两句话读好,
(4)从这次人物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刘备的诚意;对人才的尊重。)让我们分角色再读读这两个人物的语言。
过渡:刘备这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二)行动
1、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刘备动作的词。
2、交流
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进、恭恭敬敬地站、等候、快步走进
3、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1)为什么离诸葛亮住处半里多路就要“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见? (怕惊着诸葛亮)
(2)“轻轻敲门”说明了什么? (怕惊扰诸葛亮)
(3)童子说诸葛先生正在睡觉,刘备“轻轻地走进去”,说明了什么?(怕吵醒诸葛亮)
(4)“恭恭敬敬地等候”又说明了什么? (对诸葛亮有礼貌)
这一等等了多久?
(5)当诸葛亮醒来时,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又说明了什么?(不想让诸葛亮等得太久)
4、读好这些词语。
(1)“下马步行”:脚步轻一点,不要打扰了诸葛先生;
(2)“轻轻敲门”:敲得轻一点,显得自己有礼貌;
(3)“轻轻地走进去”:走得轻一点,可别惊醒了正在睡觉的诸葛先生;
(4)“快步走进”:动作快一点,可别让诸葛先生久等了。
5、把这些词语送到这段话中读一读。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过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6、你们是从行动中体会到刘备的诚意的,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感受这些地方,先让我们一起回到“三顾茅庐之隆中相见”这一历史时刻,你可要细细地去品味呦!(观看录像)
7、看!诸葛亮在温暖舒适的床上高卧不起,刘备却在春寒料峭的门外恭恭敬敬等侯,面对着此情此景,面对这感人的一幕,你能把书上描写刘备动作的语言读好吗?谁来读这部分。(同上)
8、刘备呀刘备,你可是刘皇叔呀,刘大将军呀,怎么对一介村夫如此这样呢?假如你就是刘备,你会对陪同的义弟关羽或张飞说什么呢?
◇ 你们真是刘备的知音啊!
◇ 嗨!还真跟刘皇叔心有灵犀呢!
◇ 如果我是刘备,我会对你说:知我者,非×××莫属也!)
9、同学们,你们真是刘备的知己呀,你就是刘备,就怀着这样的想法,这样的诚意,加上你们的动作,再读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传达给大家。
10、提升
“下马步行”是“尊重”;“轻轻敲门”是“尊重”;“轻轻地走进去”是“尊重”;“快步走进”还是“尊重”。“尊重”、“尊重”,除了“尊重”,还是“尊重”,难怪张飞说要把诸葛亮捆来时刘备生气地说:(读)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1、把诸葛亮请了山后刘备又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
大家或许并不知道,刘备当时已47岁,诸葛亮才27多岁,整整比诸葛亮大了20岁;刘备是当时大名鼎鼎的“刘皇叔”,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一无文凭,二无地位”的农民,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见他对人才的“尊重”。(板书:尊重)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课前: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与片头画面,为学生创设意境,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诸葛亮的面。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这次终于成功了。刘备是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
(主要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红笔板书:诚心诚意)
2、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这还需要我们去细细的体会。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提示:可以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在边上写写你的感受,这就叫不动笔墨不读书。
(1)出示: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师: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
师:刘备为什么要责备张飞?(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
师: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师:该怎样读好这两个人的对话呢?谁来做一次“猛张飞”?你说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要去请?)
师:“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呀!刘备怎么说的?(齐读)
师:让我们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男生读张飞,女生读刘备)
师: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更突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文中还有什么地方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呢?
(二)到隆中,耐心等候。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
分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半里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跟前呢?
生: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
师:刘备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这说明他——(他把诸葛亮当成了自己的老师。)
师: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轻轻”敲门说明他怕惊醒诸葛亮,对他尊重、诚心。
师:噢,抓住了“轻轻”,连敲门声都是那么小心翼翼。生怕惊醒了诸葛亮。还有哪些地方?
生:“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师: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
生: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
师: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
生: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
师: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师: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哎呀,了不起啊!
生:还有这里也能体现出刘备的诚心诚意。“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封建社会是分等级的。大臣参见皇上的时候是站在阶下,而此时,刘备是首领,诸葛亮不过是一介村民,刘备却站在阶下,可见他诚意。
读读看,看谁能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谁就是小刘备。
生齐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才悠然醒来。……”
转折
师:刘备轻轻敲门轻轻地进去,恭恭敬敬地等,等啊等啊,诸葛亮翻了个身,又等啊等啊,等了半晌,才悠然醒来,刘备先前等得那样耐心,这时刘备怎样?刘备为何那么“快步”?
生:刘备想见诸葛亮。
生:刘备见诸葛亮醒来很兴奋,想马上进去和他讨论国家大事。
师:谁能用一个成语形容他此刻的心情?(迫不及待)
(三)见面后,茅塞顿开。
师:噢,刘备真是求贤若渴,那诸葛亮到底值不值得刘备这样“诚心诚意”地去请呢?读读最后两节。
生:读最后两节。
师:刘备迫不及待地想要见到诸葛亮,想要听他的高见,诸葛亮有何高见?(生回答)
之后播放PPT
师:(出示图片)当时曹操在北,孙权在南,诸葛亮要刘备先拿下荆州为家,再夺取西川建立基业,和曹操、孙权形成三分天下之势,最后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隆中决策”。
师:刘备没见到诸葛亮前,他对天下形势是怎样的一种感觉?现在呢?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师: “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师: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这就叫(板书:拔云见日)
生齐读这句话。
师:作者这样描写刘备当时的心理,对表现诸葛亮起到了什么作用?(板书:雄才大略)
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你读了有何体会,刘备为何“三顾茅庐”你看出来了吗?
生:他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水一样,这叫什么成语?(如鱼得水)
师:噢,我刘备是条再大的鱼,没有水又有何用啊!
你读过《三国演义》吗?诸葛亮帮刘打过哪些仗?(出示幻灯片)“火烧赤壁”、“草船借箭”……
师:诸葛亮一出山就在博望大败夏侯淳,接着又在新野把曹军烧得焦头烂额(即“火烧新野”)草船借剑的成功;巧设空城计等故事都证实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学生接一些成语)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夸诸葛亮)
诸葛亮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原”的目标,竭尽全力,最后战死疆场,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对刘备有多么重要,再读读这句话。
师:(延伸)刘备“三顾茅庐”靠他的诚心诚意请出了诸葛亮。“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三国的故事,那今天我们学了这故事又有何作用呢?
生:待人诚恳,谦虚
生:不要摆架子
生:对人要尊重……
师: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干一番大事。(板书:尊重人才 礼贤下士)
师:课文有一处秀丽的环境描写,你找到了吗?请看刘备在前往隆中的路上所看到的风景。
出示:(生读)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这里又有一句——(生接:比喻句)
师: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
师:人们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师小结: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为统一中原——出力。
师:隆中美不美?
师: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美?
生:交流(交流时教师把握:写了哪几个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
师小结:山冈蜿蜒、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竹林青翠,这些景象与隐居其中的诸葛亮的品格多么协调啊!因为诸葛亮为人刚毅,执法严明,敢于抗争,从不苟且,正直无私,正好与山冈、松柏、清流、翠竹相媲美;尤其是将山冈的蜿蜒起伏比喻为宛如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写作上叫——(环境烘托)让我们美美地再读这一段文字。
生读,读出美感。(配上画面)
师:我们也来写一处景色!
出示:课后练习:认真读读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师:你最想写哪一处景色?
生:学生交流,交流中抓住要点:这一处景色有哪几个重点景物?它们各有那些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后学生习作。
三、拓展延伸
归纳: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旷世奇才,他为辅助刘备“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人写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美这则历史故事,齐读: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一、以杜诗导入
PPT出示杜甫《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同学们知道杜甫写的这句话中“三顾”指的是什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国演义》里的经典故事——《三顾茅庐》。
刘备是在什么情况下三顾茅庐,而他请诸葛亮出山,又是为了什么?
出示地图,介绍时代背景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才华横溢、足智多谋,想必请他出山辅佐的人一定很多,为什么只有刘备成功了?你觉得刘备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相机点拨同学们可以到第一自然段找关键词)(板书:诚心诚意)
什么叫“诚心诚意”?(
刘备三顾茅庐,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意到底有多真?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走近刘备,听其言,观其行,感其心。
二、听其言,感诚心
谁来读一读第2自然段?
朗读指导:读书应该读出人物的特点,看看提示语,张飞是怎么说这句话的?(理解“嚷”:大声叫)那应该怎么读?(生读)就这一句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飞?(鲁莽、急躁、粗鲁)张飞说的这句话里面哪个动作最能表现他的鲁莽、粗鲁?(“捆”),再读一读,读出莽张飞的感觉。(生读)一句话,一个字就刻画了一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名著的魅力!接着读下去——
从刘备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生气、尊重人才、求贤若渴)
刘备和关羽、张飞是什么关系?当年桃园三结义,这么多年南征北战,同生共死,手足情深,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怪自己生死兄弟,这足以说明刘备对人才的——
当时刘备是什么身份?(大将军、汉朝的皇叔,地位尊贵)诸葛亮是什么身份?(普通百姓,一介村夫)在特别注重身份地位的古代,都是百姓拜见将军,而刘备身为将军却一而再、再而三拜访一个平民百姓,这足以说明刘备拜求贤才的——
一句斥责之言,我们听出的是刘备对人才的渴求与尊重啊!(齐读刘备的话)
三、观其行,感诚意
过渡:刘备拜访贤才的诚心不仅表现在他对张飞的斥责之言中,还表现在他许多细微的动作中,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感受到刘备对贤才的敬重与诚心?
不要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个自然段,用笔画出那些打动你的地方,好好体会体会,我们被打动了,诸葛亮才会被打动。
交流:刘备的哪些举动让你感受到他拜访的诚心和对诸葛亮的敬重?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
▲下马步行
“一里”是500米,“半里”就是多少米?(250米)“半里多路”就是三百米左右。这么远的路,他为什么不一直骑马到跟前呢?(他怕马蹄惊扰了诸葛亮,骑在马上有高高在上之感。)
补充介绍:古代人看到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文官就会落轿,武官就会下马,以表示极大的尊敬。现在,刘备远远地就下马步行,说明什么?
这一切,诸葛亮看得见吗?万一诸葛亮不肯出山,这段路不是白走了吗?(越是看不见,越能体现刘备访求贤才的“诚心诚意”)
▲两个“轻轻地”
轻轻敲门:使敲门声不要太大,体现了对贤者的礼貌、尊重。
轻轻地走进去:尽量放轻脚步,防止惊醒先生。
▲恭敬等候
(出示“恭恭敬敬”)一起读这四个字。“敬”就是(尊敬)“恭”字
想想刘备是怎样站的?谁来表演一下(身体直立、微微低头,双手抱拳,很有礼貌)这就是恭恭敬敬刘备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了多久?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那么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就是“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如果让你站这么长时间,你会觉得怎样?《三国演义》原著中用了四个字“浑身倦困”。
这是怎样一幕动人的情景啊!
一个在草堂上躺着,一个在台阶下——
一个是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一个是赫赫有名的——
一个是27岁的毛头小伙,一个是——大家猜猜刘备多大?47岁,整整比诸葛亮年长20岁!47岁的大将军、刘皇叔却要站在台阶下等候一个27岁的毛头小子,
孩子们,假如你看到这样的情景,会对刘备说些什么呢?
这一站,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这一等,等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渐渐地,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相信此刻,一个诚心诚意、恭敬虔诚的刘备已经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带着我们的感动,轻轻地读一读这段文字。
指名配乐朗读。
四、隆中对,感真情
刘备下马步行走出了诚心,恭恭敬敬等出了诚意,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心感动了,见面后,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
再次出示地图,引读第4自然段,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值得刘备这样去请。
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三顾茅庐前,刘备对天下形势看得清吗?就像浓浓云雾遮住了青天,层层茅草堵塞了心口,而现在,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话,刘备一下子就明白了,就像——堵在心口的茅草立刻——这就叫——茅塞顿开。难怪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
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概括成一个成语就是——(如鱼得水)
鱼和水是什么关系?谁是鱼?谁是水?刘备把自己比作鱼,把诸葛亮比作水,想说明什么?
这两句话,既是写刘备,又是写谁?其实文中还有一个地方也写了诸葛亮。
五、赏美景,悟写法
出示: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水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引读)那里的山冈——,几片松林——,潺潺的溪水——、茂密的竹林——,景色——。
明明写的是隆中的美景,哪里写了诸葛亮?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是——(诸葛亮)人们恰好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诸葛亮虽然身居隆中,其实他时时关注国家大事,等待时机——出山。
诸葛亮为人刚毅如山,正直如松,心明如水,谦逊如竹,与山冈、松柏、溪水、翠竹是何等相似;尤其是将蜿蜒起伏的山冈比作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又和“卧龙先生”扣合,暗示了诸葛亮的非凡才略。这在
六、出师表,忆真诚
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建立了蜀国,刘备去世后全力辅助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动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肺腑之言:(背景音乐声中大屏幕出示《出师表》节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也许大家未必能读懂诸葛亮的每一句话,但我们却能够感受到诸葛亮对刘备的一片真情,找一找,这段话里哪里提到了二十一年前的事?
诸葛亮眼含泪花,深情回首,心怀感激,他念念不忘二十一年前(指板书)刘备还有半里多路就——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站在台阶下等候的诚心诚意!他念念不忘刘备一直站了半晌工夫再加——的诚心诚意!
于是,“三顾茅庐”作为《三国演义》经典中的经典,千年流传;
于是,“三顾茅庐”成了“诚心诚意”的代名词,流传千年。
——这就是经典的影响和魅力!
(播放片首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顾茅庐》只是《三国演义》里的一个精彩故事,课后,让我们翻开《三国演义》这部鸿
板书:9三顾茅庐
刘备诚心诚意诸葛亮
尊重人才责备张飞雄才大略
下马步行
阶下恭候
同吃同睡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读了《三国》吗?你知道刘备是什么人吗?(相机示刘备图片,介绍刘备资料)
2、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关于刘备的故事---(示课题)《三顾茅庐》。课题中“顾”是什么意思?“茅庐”呢?谁能来解题?(提示说清人物、地点、事件)
二、初读课文
1、汉室皇叔刘备为什么要一请、二请、三请这个一介草民诸葛亮?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课文,将读不准,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是什么原因?书上是怎么说的?哪一小节告诉我们?(指名读第一小节)
三、聚焦刘备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预设交流:
a:“我冒着风雪,就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
天气这么冷,还去——说明诚心诚意。(还有那些写天气的词?数九寒天、雪花纷飞,还有天寒地冻)
b:“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
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师导:是呀!诸葛亮在温暖的被窝里呼呼大睡,刘备却恭恭敬敬地候在门外,那可是早春,春寒料峭,挺冷的。(教师作恭恭敬敬地等候地样子,持续5秒钟)
师导:我想,刘备的人是傻傻地站着,他的脑袋肯定是骨碌碌地转着。你想,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一些什么?
c:“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d: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a、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b、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c、刘备和张飞的关系,能说的具体一些吗?介绍“桃园三结义”故事
d、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小节)
我和你一起来读读好吗?(老师读张飞的话,学生读刘备的话。)
e、配上表情、动作分角色朗读对话。
e、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a、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快步,表现处了刘备对诸葛亮的尊敬和渴求,也可以说明他很诚心诚意。
b、刘备为请诸葛亮怒斥张飞,冒着风雪寒冷,三顾茅庐,还有半里地就早早的下马步行,还在房门外恭候多时,终于见到了诸葛亮,赶紧见面……现在,你是诸葛亮,你耳闻目睹了刘备的所作所为,你会怎么想?
c、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就走上了为了国家统一大业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三、探究张飞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四、拓展延伸
1、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2、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学习目标:
1、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
一、诗句导入
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 大贤 谒见
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 《求贤》
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
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学生读课文)
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
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
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
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
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
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
d、创新对读
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
同桌说——全班交流
(2)抓行动品读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
四、总结升华(幻灯4)
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2、找到课文中的问句,意思不变前提下,能改成陈述句的都把它改过来。
3、根据例子写词。例:伟大的事业叫(大业),隆重的典礼叫(大典),处理重大事情的权利叫(),事情发展的总趋势叫(),很有钱的人叫(),很用名的明星叫(),主要的内容叫(),很胖的人叫()
4、把故事讲给3—5年级的同学听,并且把这个故事缩写成200百字的短文,也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写一首诗。
板书: 三 顾 茅 庐
刘备 →仰慕→ 诸葛亮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学设计
三年级奖给父亲的勋章的语文教学设计
花钟优质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一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山行教学设计
三年级奖给父亲的勋章的语文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花钟优质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关于献给母亲的歌的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感受父母的爱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课文要下雨了的教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身边环境污染问题研究优秀教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观潮的优秀教学设计
家是什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如何巧妙的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