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与日俱增、十拿九稳”等词语。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
3、了解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方法
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如从情节分析人手,探讨作品主题。
3、续写法在把握原作主题,抓住人物性格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流畅自然的结局续写,以深层揣摩课文立意和波澜起伏的情节铺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了解情节发展的因素。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法国小说家巴尔扎克在《高老头》中说:“没有一个讽刺作家能写尽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的确。金钱能够影响到人与人的关系,这不仅在过去、在国外,即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关于金钱对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曾有过精彩论述。
投影:
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没有别的联系了。”
马克思说:“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便是纯粹的金钱。金钱能使冰炭难容、势不两立的人亲密起来,同样,也能使亲密无间的人形同陌路。法国优秀的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以他卓有成就的小说对此作了准确犀利的阐释。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去体会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链接
作者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小说和6个长篇小说,其中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小说内容,勾画并疏解疑难字词。
投影:
拮据(jie2ju1):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阔绰(chuo4):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sha4):由于恐惧、愤怒或某些疾病等原因,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诧异(cha4):觉得十分奇怪。
褴褛(1an2lu3):(衣服)破烂。
张皇:惊慌,慌张。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十拿九稳:喻很有把握,也说十拿九准。
栈桥(zhan4)牡蛎(1i4)
2、学生听读全文,明确人物关系,尝试复述故事梗概。
要求:找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及其态度的.变化。
教师明确: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菲利普夫妇: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3、学生讨论:
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人胜,关键在于设置了悬念,构思巧妙,请找出文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如:开端部分,菲利普一家人为什么每星期日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曾是灾星的于勒,现在为什么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等。
4、学生精读全文,思考:
(1)文中的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尝试从课文内容中归拢于勒的“简历”。
(2)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FI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为什么?
(4)小说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展开曲折的情节。试根据下面的提示。多角度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原因一结果(逻辑)
期待一破灭(心理)
开端一发展一高潮(情节发展)
悬念一结局(技巧)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归结:
(1)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一些钱,因而被家里的人看不起,甚至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生意赚了钱,并且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同住。于是,哥哥、嫂子把他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之后,重又潦倒落魄,沦落成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被弃之家门外。
(2)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了以前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做着一桩很大的买卖;而且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嫂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于是“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定了婚。
(3)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①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②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③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④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⑤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⑥是菲利普夫妇的金钱利己意识造成的。⑦是社会文化造成的。
教师引导:其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逻辑)
于勒发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解困。于勒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了。(心理)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情节发展)
菲利普一家等待于勒归来,为什么?于勒在海外发财了。不料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失望怨恨而归。(技巧)
四、研读探究
1、分角色朗读。
角色分配:“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长。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2、学生合作探究:
(1)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的主题的?
(2)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但是从行文看,对于勒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着墨,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幅。那么,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学生研讨,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明确:
(1)阅读这篇小说,使我们走进了19世纪的法国社会,去体验当时法国平民百姓的酸甜苦辣。小说描写的是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生动勾勒出了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市民的剪影。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于勒的身世浮沉,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
有关作品的主题可以理解为: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恰如马克思、恩格斯说:“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筑在资本上面,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也正因于勒的恶行,将一家人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生活的艰辛,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可现实是他们遇见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面对无奈的现实,他们的选择无疑是艰难的。势利,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象,是超越时代、地域的。
(2)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未来。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即短短的一幕。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寄予自己的情感评判的。因此,小说的主人公应是菲利普夫妇。“我”作为叙事主体贯穿全篇。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展开合乎情理的想象,依据下列情境提示,续写小说的结局:
(1)游船在翡翠般的大海上继续向哲尔赛岛前进。……
父亲急忙向我们跑来。“克拉丽丝!克拉丽丝!”他眼睛里放着光。脸涨得红红的,像熟透的苹果。“快去看啊,那个吃牡蛎的极有风度的先生怎么那么像于勒!在他身旁还有一位高贵的妇人呢!”显然是由于狂喜,父亲抑制不住激动大声地说道。“是吗?太好了!上帝保佑!可把他盼回来了!”母亲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她与丈夫的同样的心情。“快,快去……看看咱们的亲弟弟……”
(2)假如破了产,又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请抓住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创造性描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词析句,引导学生揣摩小说语言。
2、把握小说人物形象,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与反思。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互相交流各自富有创意性的结局续写,并以小组为单位推举优秀习作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读品味
1、请学生表情诵读全文,思考:投影:小说在人物塑造上的独到之处在于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1)请同学们品味下面的语句,揣摩母亲在希望破灭时的心理和感情。
①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②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
③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2)“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默念的三句话意思有什么异同?为什么重复写?这表现“我”的什么心理?
学生思考后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勒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地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地“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以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性格,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地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2)这默念的三句话中,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没有什么不同。但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境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无义寡情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2、合作探究,体会匠心构思。
(1)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文中关于于勒去美洲前后的情况,是运用什么方法交代的?这部分内容对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
(3)写二姐婚事的成功,全家决定举行婚礼之后到哲尔赛岛旅行,这与整个故事情节有什么关系?
(4)安排两位先生请两位打扮得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这样一个细节,作用是什么?
(5)“我”给于勒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一段描述,对表现主题起什么作用?
学生合作探讨后回答,教师点拨;
(1)这样叙述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他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都急切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2)插叙。介绍于勒的经历,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更突出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归来的急切心情,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
(3)二姐婚事的成功,引出了去哲尔赛岛旅行,从而创造遇见于勒的机会,把故事引入对中心事件的叙述。
(4)这一细节牵动了菲利普的虚荣,使他也产生了请家人吃牡蛎的念头。而由此才使菲利普与于勒进一步接近,并终于认出了于勒,使情节发展急转而下,同时也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
(5)这段描述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惟利是图的本质暴露得十分充分。
三、体验反思
1、教师简要归结文中主要人物形象: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而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精细、刻薄、泼辣。文中的“我”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于勒则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受害者和失败者。
2、请同学们畅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和启示。
学生探讨交流,教师点评:
(1)不要把理想的实现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奋斗、去争取。
(2)在金钱和亲情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课文以于勒的遭遇为引线,精彩的情节发展犹如一把利剑,劈出了病态社会中人性的扭曲。经济的世界,金钱的关系,把于勒推入了人生悲剧,使菲利普夫妇淡漠了爱心和同情,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观照生活,思索人生,我们找到了健全、美好心灵的答案。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反映当今社会人际关系的小作文,文体不限,立意自定。
2、有人说,势利是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衍生的生活现象,它是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菲利普”永远不会绝迹。你是否也这样看呢?请以短文阐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
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激导入,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
亲情是人事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的材料。
师用多媒体明确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
1、了解课文内容:
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讲清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讲故事。
师评价所讲故事,是否讲清了小说三要素,按照怎样的顺序讲述的。
2、提炼课文内容:
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
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变”字,也有一部分认为用“钱”字,找出重点情节共同梳理故事:
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
富穷穷
四、各抒己见评人物
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并且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形象的方法。
1、问题: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
这种性格在哪一情节表现最为突出?
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钱的原因;其他原因。
虚伪、爱慕虚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等等。
在见于勒这一情节最为突出。
2、重点研读二十五到三十八自然段:
问题:这一部分主要从哪些方面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
生通过具体的例子分析从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
问题: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揣摩人物心理。
师用多媒体打出典型的句子。
生通过典型的句子揣摩人物心理。
五、惟妙惟肖演故事
生分角色朗读上一环节重点研读的部分,学生进一步揣摩人物心理。
生评,师评。
六、探根求源识主题
分析:这是篇经典小说,对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普遍认为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淡化了仅仅从政治、阶级的角度去分析人物时,这篇小说的主题就更深刻。另一方面,这篇小说反映的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在资本社会存在,其他社会形态也存在。为了深入挖掘小说主题,就要在若瑟夫这一人物身上寻找突破口。
师引导学生重点研读二十九到四十九这几个自然段。
问题:若瑟夫遇到叔叔于勒时有怎样的反应?(与菲利普夫妇对比。)
怎样理解若瑟夫心中默念的三句话?
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师生交流讨论这三个问题。
明确:若瑟夫先是观察叔叔,心里默念,给叔叔小费。
三句话强调于勒与自己的亲缘关系。
告诉我们儿童的纯真、善良,呼吁保持一颗童心。
总结:在金钱与物质的世界里,把于勒这些人推入了人生悲剧的深渊,也扭曲了菲利普夫妇这些人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对人的爱和同情。但人与人之间除了利益关系,还有亲人之间的关爱,朋友之间的友爱,普通人之间的爱这些美好的关系。
七、设身处地话感想
假如你是若瑟夫,你见到分别了十年之久,穷困不堪的于勒叔叔时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述说自己感受,进一步深化小说的主旨。
八、名言警句记心间
师生共读卡耐基、茨威格有关亲情的名言。
结束语:同学们都有一颗善良、纯洁的爱心,希望在过了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后,我们依然童心不改,爱心如故。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培养构思情节的能力。
2、学习通过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发掘主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创造性构思情节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通过对比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发掘主题的能力。
四、德育、伦理渗透点:
体会人情冷暖和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课时安排:
二课时
六、教法设计:
研究讨论式
七、师生互动设计:
1、通过复述和补充复述情节,让学生体会小说构思的精妙。
2、通过口头作文的形式,为课文另拟一个结局,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3、分组讨论、深刻体会本文的写作特点。
4、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师生共同探求小说的主题。
八、教具:多媒体
九、教学思路
1、预习。完成注音解释并熟悉课文。
2、介绍作家作品(投影)
3、点名复述故事情节并由其他同学补充。
4、提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点名回答
5、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菲利普夫妇为什么不认于勒?(此为开放性题目,不拘一个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6、口头作文:(选一题目)
想象一: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
想象二:当菲利普夫妇回来时,船发生了意外,最后是一个像于勒的人救了他们……
想象三:当他们乘坐圣玛洛船回到家时,发现那个老水手竟然在他家门口等候他们……
想象四:假如于勒知道菲利普一家在船上,他会怎么想呢?
教学目标
1、小说表现的主题
2、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及曲折的故事情节
3、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好处
重点难点
1、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观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构思新颖巧妙悬念的设置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
二、板书课题:
《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三、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四、情节:
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从文中找出词语)
五、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六、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七、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八、发散训练
1、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2、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3、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2、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这是为什么?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按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思考下列的题:
⑴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⑵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小组讨论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巩固提高
假设在船上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请你设想一下众人的反应。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小说要借助形象表现主题。于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于勒展开。因此,本课时先从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也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范文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9篇
藤野先生教学设计(通用五篇)
教学设计方案汇编五篇
草原上的鹰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精选教学设计方案模板锦集9篇
地球爷爷的教学设计
语文春精品教学设计
小乌鸦爱妈妈 教学设计
湘教版小学音乐第六册母子情教学设计
秋秋找妈妈阅读指导课优秀教学设计
妈妈的爱的教学设计
关于一年级美术手形的联想的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集锦十五篇)
关于语文园地二的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