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萝卜图片、桃树画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电脑动画课件。
小兔子:“嗨,你好!我拔了6个萝卜,想把它们分给我的好朋友们,你能帮我分一分吗?”
小仙鹤:“哎呀呀,这个问题太难了,快请教一下咱们的小朋友吧。”?
小兔子:“对对对,我怎么没想到。小朋友们,我想把6个萝卜分给几个好朋友,可以怎样分呢?你们能帮帮我吗?”?
[评: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小兔子分萝卜的情境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亲切感,营造了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创造了条件。]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
谈话:同学们赶快行动吧,用眼前的萝卜图片摆一摆,分一分。看谁最聪明,分的办法最多!
2.汇报交流。
让学生把自己的分法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可能有:分成3份,每份2个;分成3份,一份1个,一份2个,一份3个;分成2份,一份是2个,一份是4个;分成2份,每份3个……)?
[评: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新理念所倡导的。这里教师设计的“摆一摆,分一分”,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为学习的平均分提供了背景材料。]
3.认识“平均分”。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你能根据每份分的个数相同与不同,把这些分法分成两类吗?
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提问:你们是怎样分的?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讲述:(结合板贴)像这样每份都是2个,或者每份都是3个,我们就可以说每份分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学生之间说说什么是“平均分”。
小结:(结合板书)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不仅帮助小兔子解决了问题,还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评:教师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空间,在学生观察比较的基础上认识平均分。既使学生清楚地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又锻炼了学生观察、比较、判断、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4.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特点。
谈话:现在同学们每人面前有8个桃子图片,如果把这8个桃子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动手试一试。分完后,给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集体交流。
小结:同学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想出了不同的分法。虽然分成的份数不同,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
[评:学生由于有了前面分萝卜的基础,而且又是在自己动手中认识平均分的。此时,让学生平均分桃子,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5.探求平均分的方法。
谈话:现在正是桃子丰收的季节。瞧,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板贴:挂有8个桃子的树)
老师正想把它们分给同学们。数数看,一共有多少个桃子?
如果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呢?
(板书:每个小朋友分2个,可以分给_______个小朋友。)
同学们,每个小组也有一棵这样的桃树,小组合作,试着分分看。
小组合作分桃子。(找一组上黑板分桃树上的桃子)
集体交流。
小结:8个桃子,我们可以把2个桃子作为一份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分了这样的4份,就是分给了4个小朋友。像这样把每几个作为一份来分,也是平均分。
[评:教师设计摘桃子、分桃子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地学习、愉悦地探索,进一步体会平均分的方法,体验着学习知识的快乐。]
三、组织练习,深化认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观察题中插图,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第2页“试一试”。
教师说分小棒的要求,学生一起动手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想想做做”第2题。
先看上面一题的图,弄清是怎样圈的,圈一圈,并填空。再做下面一题,指名读题目要求,一起动手圈,圈后填空,同桌学生相互订正。
4.“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目要求,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方法(用小棒摆;在图上圈一圈;画14个△,再圈一圈……),把分的结果填在书上,再说说是用什么办法分的。
[评:安排练习目的明确,层次清楚。先是安排判断练习,加深对平均分意义的理解,再安排操作练习,借助动作思维把平均分的概念进行具体运用,最后让学生自己选择策略解决平均分的问题,为以后学习求商做些经验积累。]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讲述: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练习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的平均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分的概念,能将具体事物平均分。
2、通过学生具体操作平均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实践能力。
3、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朴素的人人平等思想。
【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
【教具准备】
课件、演示教具(12个盘子、15个乒乓球、1个大碗)。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5个乒乓球、1个大碗、5个小碗、12枝铅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师生交谈。
师:过年的时候,你们去做客了吗? (去了)如果我们班的同学去你家做客,你准备用什么招待他们呢?(苹果、瓜子……)
2、师:我们就去看看小明为同学们准备了什么。
出示图1。(桌上放了10瓶水,每2瓶放在一起)
师:看!准备的是什么?这些矿泉水是怎么分的呢?为什么要这样分?
生:我们可以说分成了5份,每份是2瓶。
出示图2。(桌上有9个面包,每2个放在一起,有1个面包在外面)
师:再看,这是什么?这个面包应放在哪?为什么?
出示图3。(桌上有14个橘子,每3个放在一起,有l份只有2个)
师:看看,还有什么?仔细看看,想说什么呢? (学生说)
小明真是个热情好客的好孩子,猜一猜,小明还准备了什么招待大家?
出示图4(桌上每6块糖放在一起,有两份只有 5块糖放在一起)
你们想说什么呢?
3、教学例l。
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食品,请看图(第 13页例1),你们认为老师分得怎么样? (不怎么样)你们说说应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样的分法你们能取个好听的名字吗?叫什么分呢?
(学生取名:平分、公平分、平等分……)
在数学上,我们把它称为“平均分”(板书课题)。
4、巩固练习。
第13页“做一做”。
二、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1、引导。
师:元宵节你们都吃汤圆了吗?元宵节里吃汤圆象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下面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汤圆”(用乒乓球代替)。 (学生拿出学具)
2、数一数。
师:有多少个小碗?
3、说一说。
师:老师会让你们干什么? (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成5份)
4、分一分。
师:小组同学合作把大碗里的汤圆平均分在5个小碗里。
5、小组展示不同分法。
(1)1个1个地分;
(2)2个2个地分;
(3)3个3个地分。
6、师:你们更愿意选择哪种分法?为什么?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师:大家表现得这么好,我很想送一些奖品给大家。这样吧!送给每组同学一捆铅笔。(送铅笔)
学生提出疑问:我们怎样得奖品呢?
要求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 (先数数有12枝铅笔,再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得几枝?)小组合作完成。
2、练习三第2题。另两种分法错在哪里?
3、开放练习。
师:你们都有奖品,老师也希望有奖品,你们每个组数出3个汤圆给我吧!你们还剩几个?(12个)
老师的问题是:这12个汤圆你准备请多少人来吃才能够平均分呢?看看有多少种答案?
分组上台展示不同答案。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吗?
四、总结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最喜欢的是什么?
【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中“平均分”的教学内容与九义教材相比是加强了的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学的,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强了对教学过程的探索。
主题图是让学生感性体会平均分,例l是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例2是让学生探讨“平均分”的方法。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1)根据本班实际,改变主题图的`情境,因春节刚过,学生在新年里会到处串门做客,主人就要准备好食品招待客人,引出主题图,主题图分步展示,出现一定的坡度,让学生有充分的感性认识,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每份同样多”。
(2)通过例l的教学引出“平均分”的概念,这里设计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给这种分法取名字,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语言对这种体会做出一种概括,加深他们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
2、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例2是让学生体验原始含义的平均分,体现出人们认识平均分的过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的卢江主任谈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例2教学时学生很容易就直接用到了第三种方法,而没有经历原始的平均分法。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设计的,总数不给学生,大碗里装的乒乓球(代替汤圆,以便于操作)有多少,学生一下子也看不出来,这样容易使学生用到最原始的分配方法(1个1个地分)进行探索,经过探索后,有学生发现了总数(15),决定用以前的乘法知识直接解出答案。因为3X5=15,所以每份应该是3个乒乓球。
这样就使学生经历了从原始平均分到最优平均分的过程。这时教师应该肯定最好的方法。
3、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1)通过教师发奖品,不经意地引出实际问题。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捆铅笔,而不是发给每一个人,这可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用今天学到的“平均分”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先数出总数12枝铅笔,再看看分给4个同学,每人得到几枝,可以直接得出答案。
(2)开放练习。这里设计的是12个“汤圆”准备请多少人来吃能够平均分,有多种答案,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一点比例思想, “汤圆”总数不变,吃的人数多,每人吃到的就少;吃的人数少,每人吃到的就多。这样的活动设计能对学生的心智活动起到一定的启迪、激励、挑战的作用。
(3)让学生说说生活当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平均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初步感知平均分现象,概括出“平均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探究,操作“平均分”,体验从原始化平均分到最优化平均分的过程;最后,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可见数学现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分段)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P131~133。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学会求平均数。
2、学生经历探究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合作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件、小正方体、学习评价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展示校园篮球场上四(1)班和四(2)班篮球比赛的精彩片断[四(1)班的得分明显落后,学生观赏。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四(1)班的教练,这时你准备怎么做?你在换运动员上场时,会考虑哪些因素?
出示两名运动员平日训练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如下:
现在就请你当教练,根据上面统计表中的数据,你会选谁上场?并说出自己强有力的理由。(学生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评析:教师恰当运用CAI课件,创设一个学生熟悉且比较喜欢的真实生活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提出在比分落后的情况下“需要换人”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这样,不仅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通过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又将生活化问题转化为根据“平均分”换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产生的需要,为下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动力与明确了方向。]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怎样计算7号和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呢?下面,请同学们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和手中的操作材料,小组合作,共同来探讨。注意:一个小正方体代表一分。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
1、小组合作探求算法。
2、汇报交流。
操作法:重点让学生把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讲明白。
小结:刚才同学们都是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多的移走补给了少的,使它们变得同样多,这个同样多的数就是它们的平均分。
计算法: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分除了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来外,还可以先求出各场得分总数,再除以上场的次数,也可以得出每个队员的平均分。
小结: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了选谁上场的问题。因为7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1分高于8号运动员的平均分10分,所以应选7号运动员上场。同时,我们知道求平均数有两种算法,数据少的时候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多的时候用计算的方法会更方便。(板书课题和算式,如下)
(9+11+13)÷3=11(分)(7+13+12+8)÷4=10(分)
[评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了自主性、探索性与合作性。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放手让他们在开放的空间里运用手中的材料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解决了问题。这既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也是一个相互交流的过程。教师只是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融入学生的活动中,和他们平等相处,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引领学生归纳概括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对10分的理解:你对10分这个数是怎样认识与理解的?与它的各场得分相比较,你有什么发现?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
对11分的理解:11分是7号运动员第三场的得分吗?为什么?它是什么?
小结:平均数比大数小,比小数大,介于二者之间。它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可能存在于一组数据之中,也可能不存在。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板书:比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较好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评析:在学生的亲自感受中,他们用自己质朴而稚嫩的语言道出了他们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虽然这只是粗浅的,但却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实践运用,体验生活
在生活中,你见过平均数吗?
(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平均数的例子)
在我们的生活、生产,特别是在统计当中,平均数的应用非常广泛,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整体水平与分析存在的问题。
评价时,师问:看着王红的成绩,你想对她说点什么?
不计算,估一估他们的平均身高会是哪个答案?(让学生谈观点,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先不计算,同学们估计可能会是多少?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一下,他们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次?
4。过河问题。
身高145厘米的小华,要过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到底有没有危险?(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平均数的意义)
通过这个题目的思考,你觉得应该对大家说点什么?(没错,徐老师希望同学们每天都能安安全全地来校,平平安安地回家)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形式多样,且能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实际,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肯定都想知道自己表现如何。现在请拿出学习评价表,给自己一个诚恳的评价吧!(附表,如下)
学习评价表
本节课,你认为自己的表现怎样?请在相应栏目中填上相应的分数,并算出平均分。(优秀90分,良好80分,一般70分)
(小组交流后,学生展示)
看着自己的评价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你觉得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师评价:其实,从平均分可以看出你整节课的表现还是非常不错的!徐老师相信在评价过程中,同学们又一次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评析: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自己给自己打分及平均分的计算,既强化、巩固了本课学习的内容,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体现了课程标准倡导的评价形式多元化的思想,同时还为随后的课堂小结作了巧妙的预设,可谓“一举三得”。]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 使学生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3. 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列式:8 ÷4=2 ,在这个算式里 8 称为什么数?(总数) 4 称为什么数?(份数)得到的 2 称为什么数?(每份数,也叫平均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求平均数,大家看看今天学习的与以前学的又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平均数
二. 探求新知
1.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是爱卫生、保护环境的小朋友吗?大家看到黑板上,这里是小红、小兰、小亮、小明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到的废瓶子的统计图。
(1)出示统计图。
(2)观察:从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问:他们收集到的废瓶子是一样多吗?在统计图上怎样才能使 4 个人收集的废瓶子一样多呢?大家来想想办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一种:“移多补少”,在统计图上引导学生把多的移到少的地方去。
二种:列算式,假如没有统计图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先求出他们的总数,平均分给了 4 个人,再除以 4 )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并板书:
( 14+12+11+13 )÷4
=52÷4
=13(个)
“ 13 ”在这里也叫什么数?
(4)巩固提问:这里为什么要除以 4 ?
(5)教师小结:像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求出他们的总数,再看他们是平均分成几份,就除以几,这样就求出了他们的平均数。
三. 巩固提高
1. 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12厘米,6厘米,10厘米,4厘米)
(1) 指名学生汇报,并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平均数的。教师板书。
(2) 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教师小结。
2、一本书,小明第一天读了12页,第二天读了20页,他平均每天读了多少页?
3、 活动:求平均年龄
在小组内说出每个同学的年龄,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根据记录要求学生独立求出本小组同学的平均年龄。
4、想一想:下面哪个列式才对?
下面是一只母鸡六个月产蛋的统计表。根据题目中给的数据,算出这只母鸡平均每月产多少蛋。
月份个数
一月20
二月23
三月26
四月28
五月30
六月29
5、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
6、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4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 全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觉得自己学的怎么样,学懂了没有?
五.布置作业,课后拓展延伸。
自已调查家人的身高及体重,算出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
教案说明:用谈话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热爱卫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来导入进新课(教学例题)。
最后的巩固提高也是按从易到难来设计,先让学生求小棒 的平均数巩固好已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然后用课堂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2、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
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具、学具准备:
PPT等
教学流程: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平均数
1、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
2、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
3、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 板书:平均数 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
4、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满了好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
二、构建新知
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观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
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
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
3、探索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
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
①小组活动讨论。
②汇报交流。(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
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
三、初步应用,内化拓展。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索出了许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
四、课堂总结
1、你现在所认识的平均数是什么?
2、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五、随堂作业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设计模板
关于草原的优秀教学设计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八篇
教学设计:给应用题填条件
小柳树和小枣树 教学设计模板
关于草原的优秀教学设计
实用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合集八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给应用题填条件
第五册习作一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只有一个地球教学设计模板
画里少了什么教学设计方案
陕旅版小学五年级英语教学设计(精选六篇)
饮酒教学设计模板
内蒙访古教学设计范文
课文窃读记教学设计范文
音乐欣赏课牧歌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要下雨了第二课时的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