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版高二《留侯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
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思路。
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课前预习
1、写作背景
张良,字子房,与萧何、韩信并为汉初三杰,为辅佐高祖刘邦得天下之大功臣。子房本为韩人,当秦灭韩之时,曾以重金求刺客,得力士以大铁椎狙击秦始皇,事败不成,乃匿名逃亡。后楚汉相争时,子房运筹帷幄,辅佐汉高祖打败项羽,事成不居功,自请封于留,高祖乃封之留侯。
2、内容简介
《留侯论》是一篇史论散文。本文根据《史记 留侯世家》所记载张良圯上受书以及辅佐刘邦统一天下的事例,论证了“忍小忿而就大谋”“养其全锋而待其敝”的策略的重要性。文笔纵横捭阖,极尽曲折变化。留侯一生事迹很多,可论者不少,作为一篇史论,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有重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材料,苏轼则是紧紧围绕题旨--“忍”。作者在留侯一生丰富的材料中,只选取了两件最能体现留侯能“忍”的典型材料,一是圯上受书老人教“忍”,二是留侯辅佐刘邦定天下并教之以“忍”。前者是留侯之“忍”的来源,即“得忍”,后者是留侯之“忍”的历史作用,即“用忍”。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其非凡的才华。
3、预习课文
(1) 结合课下注释自读文本,把重要注释写到文本中。
(2) 给下列括号前的字注音。
卒( )然临之 圯( )上老人 刀锯鼎镬( )
贲( )育 倨( )傲鲜( ) 腆( )
彼其( ) 不称( )其志气 肉袒(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学案中的字音。
2、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和断句。
3、理清全文思路。
(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
(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
(5)写留侯用“忍”。
(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1-3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 )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 )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 )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 )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 )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 )见( )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世人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 )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 )刀锯鼎镬( )待天下之士,其平居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无所复施( )。夫持法太急者,其锋( )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 )亦已危矣!千金之子( ),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材,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 )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 )傲鲜腆而深折( )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 )大事,故曰:“孺子( )可教也。”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
2、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观察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自己意见的,都是圣人贤士相互间劝诫的道理。
3、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
一个立法严厉、苛刻的政权,它锐利的锋芒不能触犯,而当它走到末路时就可以乘虚而入了。
4、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所以,老人故意用傲慢无礼的行为重重地刺激他,让他能有忍耐之心,然后才可以去完成伟大的事业
(三)课文内容分析
1、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作者所谈论的中心是什么?采用什么方法突出这一中心的?
匹夫之勇和大勇者的不同表现对比,表明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为能忍
2、从第二段文字出发,分析圯上老人出现的用意是什么?
抓重点句:且其意不在书
简说有关张良的传说,指出第二节为破典引事,从而证明作者的独辟蹊径。
3、读第三段,从文字中可以看出一个人成功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提示:研讨重点语句“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之计谋,以侥幸不死,此固圯上之老人所为深惜者也”
明确:首先要有杰出的`才能,其次要有过人的气度。突出了作者对“贤而能忍的重视”
补充引导:张良存在的不足是什么。 张良只具其一,未具其二,是以老人教之。 从而得出一个观点,忍小忿而就大谋。
《留侯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人:何绪奇
一、检查预习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所以微见(表现)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4-6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 )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
2、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三)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4、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留侯论》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
必有过人之节(节操) 卒然临之而不惊(突然)
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怎么)
所以微见(表现)其意者 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互相)
其平居无罪夷灭者(杀戮) 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只是)
二、课堂探究 学习课文4-6段
(一)梳理基础知识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庄王曰:“其君能下( )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 )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平生之素( ),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惊( ),而项籍之所不能怒( )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惟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 )用其锋( )。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是妇人女子,不称( )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二)当堂检测,翻译下列重要句子
1、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
如果只有报仇的志向,而没有屈从忍耐的功夫,那不过是普通人的所谓刚强。
2、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观察汉高祖刘邦所以取胜、而项羽所以失败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忍耐或不能忍耐。
3、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高祖刘邦能够忍耐,保存强大的兵力以等待项羽的衰亡,这是张良教会他的。
4、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由此看来,刘邦还有刚强而不能忍耐的盛气,除了张良,又有谁能替他补正呢?
(三)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上文“太公、伊尹”和下文中的“高祖、项羽”,说说论及这些人物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正衬和反衬,有力地证明了能忍则成大事,不忍则坏大事的道理
2、太史公的猜测之误,对表现张良以及文章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张良名显天下,不是因为魁梧奇伟,而在于贤而能忍并成就了大业。再一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3、苏轼的《留侯论》并没有全面论述或评价张良。那么,这篇文章选取了他的哪些人生经历呢?通过这几件事,苏轼认为张良能够最终获得成功的主观上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⑴寻人刺秦;⑵圯上受书;⑶辅汉建功。在于有“能忍”的过人之节,“忍小忿而就大谋”。
4、谈谈文章是怎样以“忍”字贯串全篇,评述张良一生的?
明确:⑴第一段,提出论点,认为所谓豪杰之士的过人之节是“能忍”。
⑵第二段,圯上老人授书,“其意不在书”,而是为了使张良“能有所忍”。
⑶第三段,以郑伯和勾践为例,说明“能忍”足以成大事。
⑷第四段,以楚汉相争为例,证明张良以个人的才能和“能忍”的度量,辅佐刘邦建立功业。
⑸第五段,以张良的貌不惊人,说明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因一字之功文章旨意毕现,可谓“一字立骨”。文章以“忍”字为中心,贯穿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我们从中感受到的又是张良的心灵成长的历程。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学设计
有关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
难忘的泼水节优秀教学设计
有关师恩难忘的教学设计
白杨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精选三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范文
声声慢获奖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师说优秀教学设计
语文第五单元的课程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经典教学设计三篇
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微课教学设计范文
优秀语文教案小母鸡种稻子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数学广场——分段教学设计
语文课文谈生命的教学设计
笋芽儿的优秀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