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篇

黄飞老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初步感悟人物形象,结合相关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司马迁——司马,复姓,文学家,史学家。发愤——决心努力战胜了很多困难。史记——名篇巨著。

  3、同学们能读懂课题,很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再读一遍课题。

  4、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预设:他是怎样发愤的?《史记》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不理解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看字典。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教师指导巡视)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文章是有感情的,词语也同样被赋予感情,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那么谁能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由于出现的词语比较多,这样我们按照顺序来说好吗?(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指导。)预设交流: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

  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师简介酷刑: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作奇耻大辱,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上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因为他失去了男人的尊严,与那些半人半妖的太监为伍了,你们能明白吗?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出示随后一段)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如在导入环节未能展开“发愤”,则在此环节进行提升,现在同学们理解为什么课题是发愤了吗?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

  1、本周我们自主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1)《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他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它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介绍了帝王将相、豪杰平民的等几千名历史人物。共有130篇,其中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是一部五体俱全的综合体史书,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交流预设:(追问3000年间的历史朝代,幻灯片展示《朝代歌》。)读第一节。是啊,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山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所以他从小在滔滔的黄河水中便懂得了历史,几千年前大禹曾在黄河岸边治理泛滥的洪水、几百年前项羽曾在这里大破秦军,古代英雄们的故事以及父亲的影响,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2)司马迁做了太史公后,有了阅读重要史料的机会,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良好条件,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几乎天天埋着头整理和考证资料。

  交流预设: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父亲那临终前的遗言,时时闪现在司马迁的脑海: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父亲临终时的嘱托以及司马迁所作的努力。引读:司马谈临终之时……

  (3)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写史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影响深远,语言生动,同时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记叙了他下狱后的经过和著书的报复,为历代传诵。

  (4)司马迁被叛死刑,死刑的两种减免方式:

  一是交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但不愿受辱,几次想到自杀,但想到逆境中成功的人,孔子、孙膑、屈原等人以及父亲的嘱托,于是有了信念,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

  交流预设:一个小小的史官出身的家庭,怎么可能拿出这么多钱,遭受冤情,也只能受刑啊,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就这样降临到了他的头上。此时他心里是在做着怎样的斗争啊?

  (5)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会经过调查研究,这不仅增加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同时也让司马迁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胸襟。交流预设:是啊,功夫不负有心人,吃再多的苦都值了,整整13年的时间,司马迁创造了奇迹,他完成了中国历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父亲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每个段落归纳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板书:四处游历,积累资料牢记嘱托,整理文献飞来横祸,悲愤交加耗尽心血,终成巨著。

  3、结合今天学过的内容,请你试着把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梳理一下,已人物、事件、结果的顺序来进行总结。

  4、教师小结:美丽的浪花是在和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那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正因如此,屈原被放逐写成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写成了《国语》、司马迁遭受宫刑后发愤写成了《史记》。今天我们先讨论到这里,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教学结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整理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卡片,以便今后继续研究。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

  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

  指鹿为马 破釜沉舟 卧薪尝胆 毛遂自荐 四面楚歌

  完璧归赵 负荆请罪 纸上谈兵 一字千金 图穷匕见

  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

  《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

  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发愤就是很坚决。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所以我们要怎么读?)

  再读课题,说说从课题上想到了什么?(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他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又是怎样发愤写的?结果怎样?)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说说本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小结

  (略)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引导学生抓住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通过感受人物的思想斗争展开合理大胆想象,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使人物更丰满。

  3、学习本文数字描写的方式,是文章更真实,更让人赞叹。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指名回答)

  二、品读课文,领悟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原因

  过渡: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

  板书:原因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

  2、汇报交流: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小结:“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源于母亲河的熏陶;“古代英雄的故事”令他十分激动,源于历史故事的感染。

  (3)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2)是的,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努力读书,他还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

  可以说:发愤源自环境的影响,父亲的影响

  出示父亲说的话: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边读边想,这句话里的“千万不要忘记……哇” 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愿望是什么?(2)为了完成父亲遗愿,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

  (3)指导朗读:想象司马迁听着父亲临终前的嘱托,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

  可以说,发愤源自于父亲的嘱托

  三、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

  1、自学课文2、3自然段,画出课文中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有关语句,,在旁边简单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并带着感受读读画出的句子。

  2、生自学交流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1)、每天忙着,忙的忘记了——(时间),忙的忘记了——(吃饭),没有忘记——(写史记),他在发愤写——(史记)

  (2)、读到这儿,你认识了怎样的司马迁?(孜孜不倦 废寝忘食)

  (3)、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勤奋吗?

  你还找到了那些句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3

  一、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最终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的精神。

  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条例,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四、教学准备:课件;通过网络或图书资料,了解有关司马迁的故事。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理清课文的条理,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这个故事的。学习课文第一段。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板书:司马迁——齐读

  师:有谁听说过这个名字?有谁知道他是什么人?——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并导出——《史记》

  2、板书:《史记》

  师介绍《史记》——《史记》是我国历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

  质疑:司马迁是如何完成《史记》这部宏篇巨著的呢?

  3、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把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读通顺,读流利。

  (3)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和新词,指名读词语。

  入狱酷刑泰山耻辱隶字

  游历嘱托飞来横祸残生发奋前无古人

  (2)指名说说对词语的的理解。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4)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说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三、再读课文,根据问题提示,理清课文的条理。

  1、师:刚才大家初读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大致的理解,现在请大家再认真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司马迁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3)他“发愤”努力的结果怎样?

  根据上述的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并用简洁的话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同桌交流讨论,教师巡视。

  3、指名交流,归纳: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4)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四、深入阅读课文,质疑。

  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1-2)

  (一)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

  3、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撰,仅仅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吗?

  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二)交流、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的理解与收获。

  3、质疑:嘱托是什么意思?找个近义词是什么?能够互换吗?为什么

  游历是什么意思,能够用游览代替吗?

  4、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课堂作业

  1、描红

  2、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3、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嘱托游历飞来横祸前无古人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司马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完成《史记》的,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化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理解和感悟。复述课文。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上一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通过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司马迁立志完成《史记》的编写工作,与他的父亲有什么关系?为了完成《史记》的编写,司马迁作了哪些事?

  3、师小结: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而司马迁年轻的时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他后来的编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司马迁编写史书,又会遇上怎样的坎坷呢?面对不幸的遭遇,他又是怎样表现的?

  二、讲读第部分(第三自然段)

  1、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为什么说是“飞来横祸”呢?这一场横祸又是怎样引起的呢?。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简要介绍关于司马迁为李陵辩护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

  3、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4、遭受了酷刑后的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朗读讨论: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2)后来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是怎样作的。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自己父亲的嘱托,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三、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整整13年52万字耗尽了毕生心血――用生命写成)

  2、小组学生讨论。

  3、指导朗读。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课堂总结

  1、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为什么说司马迁发奋写史记了吗?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司马迁的“发奋”?

  2、复述课文。

  五、作业

  书面完成课后练习题四

  完成补充习题部分

  附板书:

  司马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亲的影响与嘱托

  甘受酷刑发愤写作

  整整13年52万字耗尽毕生心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这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

  3、你理解“发愤”吗?可以给它找些近义词吗?

  (二)新课

  1、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司马迁为写史记是怎样努力的?自己读读1、2自然段,找出表现司马迁勤奋刻苦的句子,做上记号,并在最能体现刻苦 的词语下面做上着重记号。

  2、交流(多媒体)两处“受父亲……”“司马迁牢记……”

  (提示:“搜集”能否换成“收集”?为什么?)

  3、齐读这两处,体会司马迁的勤奋刻苦。

  4、小结:从这两句中,我们知道了,司马迁为了能写好《史记》,(板书:勤奋刻苦)做了充分的准备。由司马迁四处游历的求知过程,也让我想到了前不久学的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讲到这儿,我不禁有个疑问,不知大家能否帮我解决,既然这儿写了司马迁如何勤奋刻苦的,那我们的题目不是可以换成司马迁勤奋写《史记》或司马迁努力写《史记》?而为什么用“发愤”呢?还有其他意思么?(还有在逆境中努力,不屈的意思)

  6、现在我们就来看第3自然段,了解司马迁在怎样的逆境中怎样发愤的?

  7、点名读第3节。

  (1)怎样的逆境?理解“飞来横祸”“酷刑”

  (2)对于司马迁的遭遇课文中尽用了两句话,后来我上网查找了当时的情况,我们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资料)

  (3)自由读,从这段历史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或你想说什么?

  (诚实善良、刚正不阿、蒙受了不白之冤)

  (4)课文中的酷刑也就是这儿讲的“宫刑”,什么是宫刑呢?宫刑是比死刑更为残酷的刑罚,是所有刑罚中最卑贱的一种,虽不致要命,但他让司马迁像太监一样不男不女,它让一个男人失去了做男人的尊严,是一种奇耻大辱。这种耻辱往往令人难以承受,很多人会以死来结束这种耻辱。(多媒体出示)

  (5)被处以宫刑后,教师读

  (6)看了这段话,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司马迁此时的心情吗?(痛苦、痛不欲生)

  8、但是,同学们,此时司马迁能死吗?不能,为什么?你们听,他的'耳畔还传来了这样的声音,(范读父亲临终前的话)

  9、对呀!写《史记》是父亲的遗愿,更是他的理想和追求。所以这时,他想:“(多媒体出示:想的内容)(自由读)

  (1)你能读懂这段话吗?反复读。(死的几种价值)

  (2)怎样是“重于泰山”?举例。怎样是“轻于鸿毛”?(举例)“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要轻吗?”怎样死了?

  (3)于是,司马迁下定决心:强调“一定”

  (4)后来,人们将这句话作为了司马迁的名言:(多媒体出示:齐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5

  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进行交流。

  设计思路:

  抓住核心——“发愤”,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

  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

  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1、自由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合作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用笔做上记号。

  2、交流讨论(基本学路:“我来解决××问题,文中是这样说的……”)

  (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电脑出示:“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前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指导朗读,读出父亲的殷切期望。

  B、你从父亲的嘱托中知道什么?

  C、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司马迁在想些什么呢?

  板书:不忘父命

  (2)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一场飞来横祸……入狱受了酷刑。”

  A、“将军”指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学生自学补充资料“辩护受刑”。从这个事件中,你认为司马迁是怎样的一个人?

  B、就是这样一位史官,他仗义执言得罪了权贵,被判入狱,受到“宫刑”。(学习补充资料--“宫刑”)“宫刑”残酷地摧残了司马迁的肉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倔的人格,从此,他再也不能昂首挺胸做男子汉了,这是司马迁最大的耻辱啊!

  ⑶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电脑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A、司马迁因()而“悲”,因()而“愤”。他真想()。

  B、“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引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什么人的死比泰山还重?

  介绍历史上逆境中分歧而有所作为的例子:从前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

  C、引导学生说话:

  司马迁悲愤交加,一想到,就想血溅墙头,但想到,又让他放弃了轻生的念头;一想到,就想了此残生,但想到,又让他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最后,他想到了,所以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D、埋在心底的是个人痛苦和耻辱,留给后人的是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司马迁写史书一丝不苟,矢志不渝。

  板书:忍辱负重

  三、抓“巨著”,体会情感,

  电脑出示:就这样,……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

  2、“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可以看出他具有什么的精神?(板书:坚持不懈)

  3、你从那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司马迁在坚持不懈地写《史记》呢?13年52万字

  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根据插图和课文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1)冬天,大雪纷飞,寒气逼人,司马迁;夏天,烈日炎炎,蚊蝇乱飞,司马迁。

  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一个年代的人、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遇到他人讽刺和挖苦时,他。

  3)白天,司马迁;晚上,司马迁。

  4、司马迁是不是只用了13年就写出了《史记》?为什么呢?

  (1)年轻时: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资料为写史书打下基础)

  (2)父亲死后:牢记嘱托,每天都……

  (研究、阅读、整理、查对,工作量大,非常辛苦,这是为写史书作准备,这项工作司马迁整整做了四年。)

  过渡:是呀,没有司马迁早年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就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没有司马迁的不忘父命、忍辱负重、坚持不懈的发愤写作,也不可能有《史记》的诞生。这“发愤”包含的是他不忘父令、忍辱负重的写作。读最后一句话来体会他用自己的一生在写《史记》。板书:生命铸就

  5、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学习补充资料)

  ⑴关于《史记》

  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⑵关于司马迁: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司马迁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

  出示司马迁像,面对司马迁和他留给我们的《史记》,我们心中感慨颇多。让我们一起读出心中的真挚情感。(齐读)

  四、总结课文,了解人物。

  1、同学们,今天,我们是从“发愤”一词走进了了司马迁内心的,从“发愤”一词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司马迁。

  2、总结板书,我从发愤一词看到了()的司马迁。

  3、可以这样说,没有司马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辉煌巨著《史记》;没有司马迁,我们就不能很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没有司马迁,我们就看不到一种发愤的可贵精神。

  五、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1、下面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

  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

  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

  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

  2、感受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学习他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精神。读词。

  3、课后多了解有关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

  【教师板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不忘父命

  忍辱负重

  坚持不懈

  生命铸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6

  一、谈话导入

  1、读题;

  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xx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

  二、布置自学

  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三、交流汇报

  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

  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

  小时侯语段

  1、出示;

  2、指名读

  3、提供龙门资料;

  4、再指名读、齐读;

  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

  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

  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受酷刑后

  1、出示语段;

  2、指名读;

  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

  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

  四、总结延伸

  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

  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

  3、教师用诗歌总结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是本单元教材的第三篇有关历史人物故事的文章。作者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文章的语言形象准确,特别是描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段落,让人仿佛真切的感受到司马迁的当时忍辱负重,坚定写史的决心。此篇文章,应该重点指导学生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在读中积累语言。

  设计说明:

  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注重了学生的读。引导学生反复地读,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用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形式,读了好几遍课文,体会司马迁的感受以及自己的感受,想象司马迁写《史记》的艰难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让学生抓住“悲愤交加,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几个词来体会司马迁当时所受酷刑对他的影响。让学生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一定要写”感悟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的精神。并利用多媒体出示插图,从图中观察,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等,看图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实践点的落实,来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最终,记住课文中关键词达到既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又能感受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子,并学会这种理解文章的方法,逐步在以后的阅读中运用。

  4、在理解品味语言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制作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放大、加粗、红色、斜体)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

  2、学贵有疑,读了这个课题我有个疑问,发愤是什么意思呢?

  3、再次读课题。指导读课题,读出勤奋、努力、振作

  4、读到这里你想问什么呢?

  司马迁是谁?

  《史记》是什么书?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

  是的,知道了这些,我们对司马迁这个人,对《史记》这本书,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就会有更深的了解。

  二、学习一、二自然段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呢?快速浏览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到有关内容,用一句话告诉我们。

  (1)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

  (教师总结: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英雄能从逆境中站起来。是啊,黄河文化熏陶了他,英雄故事激励着他,所以他要写史书!)

  (2)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3)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

  同学们,你们已经读懂了(指课题)“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原因。那就是由于黄河文化、古代英雄故事的熏陶,父亲对司马迁的耳濡目染,最重要还是父亲临终前让刻骨铭心的嘱托。(板书: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的确,正是父亲临终嘱托给了他动力,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用心去读父亲的话,体会父子分别时的情形。齐读

  (4)指名读父亲的话

  2、从父亲的话中你能听到什么?

  (1)先说在读,指导朗读。

  千万不要忘记啊,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我们的祖辈,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啦!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所以司马迁牢记——(引读)

  从这里我们知道了他怎样进行写作?第三段有个成语告诉了我们。

  专心致志 (板书:专心致志)

  2、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意外发生了。 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谁能找出来,并读给大家听听。

  (1)那你们知道什么叫“横祸”吗?

  只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就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这突然来临的灭顶之灾,就是—— “飞来横祸”!(板书:飞来横祸 注意读音heng4)

  (2)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 ?

  据史书记载,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又叫“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这种刑法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在精神痛苦。古往今来的所有的刑罚,都没有腐刑这么残酷的。在司马迁看来,腐刑比死刑要严重多了,因为死刑不过是丢了性命罢了,而腐刑它是对人格有着极大侮辱,让人的觉得生不如死。他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

  3、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

  学生回答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残生!)

  (1)用你的心去读,就读这三个词、十二个字。感受这刑法对司马迁的打击!(点击变红: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板书:悲愤交加 血浅墙头 了此残生)

  (2)你能理解司马迁此时的感受吗?你可以先说再读,也可以先读再说。(齐读)

  4、背负着痛苦与耻辱的重压,面临着求生与求死的抉择,司马迁该怎么办呢?在书中找出答案!

  (1)司马迁选择了生。因为,他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什么道理呢?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至“还轻吗?”)齐读

  (2)司马迁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出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在司马迁看来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什么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呢?(板书: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5、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勉励自己(出示:“我一定要……我一定要……”)

  指导朗读,让学生联想,感悟!

  6、(出示图片)请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还能看到痛苦和绝望吗?那你能看到的是什么呢?

  7、(齐读“尽力”至“隶字”)。 (楷体变隶书)这就是隶字,它是我国汉代一种通行字体。体会隶字的形体。

  四、那司马迁发愤的结果是什么呢?请自由读课文最后一节。

  (出示:就这样……《史记》。其中“13”、“52”变红色)

  1、看看这些数字,它们说明了什么?

  2、是啊,人生能有多少个13年啦!想象这13年司马迁是怎样度过的?

  ……

  我们的语文书大约五万字,而史记是五十二万字啊。而且没有任何的先进设备,就靠他一页页,一行行,一个个地写出来的呀。真不愧为一部辉煌巨著呀!(板书:辉煌巨著)

  3、(出示: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指名读!

  (1) 什么叫“前无古人”?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样的形式说说你的理解。

  (出示:在此之前,从来没有 ,这就叫前无古人。)

  (2)现在,如果再有人问起我们,《史记》是什么?你能自豪地告诉他吗?

  (3)鲁讯先生也曾说过,《史记》是——(出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五、回顾课文

  然而,它的诞生过程是多么艰难啊,齐读下面的词语,它可以勾起我们对这段历史的回忆。 (音乐响起,回顾板书,齐读)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司马迁。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 《史记》。让我们步入历史的长河,去寻觅司马迁和他的《史记》所走过的历程吧。

  作业设计:

  课下读一读《史记》,选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1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耳濡目染 刻骨铭心 专心致志

  飞来横祸 悲愤交加 血溅墙头

  了此残生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辉煌巨著 前无古人 毕生心血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不懂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

  2、多媒体资料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讲授新课,精读课文。

  第二课时:拓展练习,巩固延伸。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板书司马迁 写史记

  2、再读一遍课题,你觉得这个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突出发愤

  3、你理解“发愤”吗?

  4、指导学生“态度坚决”地读。

  5、面对司马迁的“发愤”,你们想问什么?

  预设: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发愤的结果是什么?

  师: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司马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感悟发愤

  (一)感悟“为何发愤”

  1、师:同学们,提出问题就要解决问题,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请大家默读1、2自然段,想想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2、交流:黄河文化的影响,历史故事的感染,受父亲的影响。

  3、出示父亲的一段话:

  (出示父亲说的话。)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同学们,用心去读读父亲的话吧,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掂掂临终嘱托的份量。(自由读)

  师: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你看,仅一个“临终之时”,就会让我们想到许多许多……昏暗的油灯下,父亲躺在病榻上,他老人家已经……。同学们,他老人家怎么样了啊?

  师:这就是父亲临终之时的情形啊,你们再去读这段话,特别关注画横线的部分。(学生自由轻声读)

  师: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

  师:同学们,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读)

  师: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说。从中我们听到了什么,失望?绝望?这里也有着父亲满心的……

  生:希望啊。

  生:读。

  师: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这是父亲一辈子的愿望,现在成了他最后的愿望。

  生:读。

  师:千万不要忘记啊。孩子们,不要以为父亲只是了自己。他想告诉我们,记住了历史,就是记住了

  我们的祖宗,记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人不能没有根啦!

  师:让我们一起读这段话,牢记这份临终的嘱托吧。

  生:齐读。

  师:望着父亲那渐渐合上的双眼,司马迁一定有许多话要对父亲说,他想说什么呢?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9

  一、教材分析:

  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叙述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素,含混的,太多太多。如果真的要深入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具体真实的故事入手,来丰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切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

  不仅难在引导学生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思想斗争应该是受刑之前就开始的,生存还是毁灭?应该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考。

  1.展示《史记》,走近司马迁:

  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

  ⑵揭示课题: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⑴根据自测汇报读书。(组织学生互评--好的鼓励,不过关的全班学生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个性化朗读要求:呈现:读出思考--既要尊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思考。

  ①理解课题:读着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理解发愤。

  ②感知整体构思:默读全文,想一想,围绕着发愤;主要写了什么事情?每一节各写了什么意思?哪几节可以合并起来?

  3.探究文字韵味:汇报自己读懂的内容,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引导梳理问题: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如果作为读懂的内容汇报,就直接循着学生的思路开讲。)

  (二)感受发愤的原因。

  问题一: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从哪儿看出来?(学生提到哪里就学哪里)

  ㈠在家学渊源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发愤的条件—指导朗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出了文字后面的哪些东西?组织交流:

  ⑴龙门:

  ①读出感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指名读相关内容。

  ②读出思考:a.是啊,北望龙门,东望黄河,小小的司马迁禁不住浮想联翩:他在想什么?(成龙的理想)b.年十岁而颂古文,少负不羁之才。--再读读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博闻强记,积累史料等,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少壮功夫老始成)

  ⑵四处游历:

  ①读出内容:20岁的司马迁,他会游历哪些地方?(到苏州饱览湖光山色,游离庐山,考察大禹治水的事迹;登上会稽山,参观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到九疑山,查明了顺帝南巡治水的历史;到汨罗江凭吊屈原,到江淮访韩信故乡,到曲阜瞻仰孔子故居,还到邹县薛城,看了秦始皇刻石的峄山,还有孟尝君的故居。到楚汉相争的彭城,访问了当年的西楚霸王。到丰沛观看了刘邦的故居,西北的扶风,西南的巴蜀、昆明……)

  ②读出思考:再读读这些文字,你想到了什么?--(可以谈生活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三次游历,为史记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生活积累。也可以谈对司马迁的认识等。)结合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条件:

  ⑴引读:所以,他才有可能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生的。)

  ⑵探究:请注意几个数字:18年--一部史记,仅仅用掉他18年的时间吗?(体会厚积而薄发,实际上,他是用上一生去写作。)60岁--实际上没有那么大,他大约只活了四、五十岁。

  ㈡在临终遗言的殷殷期盼中,感受发愤的动因—

  1、指导朗读:

  ⑴指导读好父亲的话:万般情怀言辞中。一位临终老人的心愿,谁来读?一位泪流满面的老人,在倾诉着他的心愿,谁来?一位紧紧拉着儿子手的老人,拉着他毕生的心愿,谁来

  ⑵走进司马迁的内心:看着奄奄一息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看着泪流满面的父亲,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的嘱托,司马迁—

  ⑶读出父子情深(引读):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⑷第二次引读最后一节,感受发愤的动因: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绝宾客之知,亡家室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呈现),用了--整整18年的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18年,用的是他对父亲……这洋洋洒洒的52万字,写满着他对父亲……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三)探究发愤的过程:

  问题二: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哪儿令你感动?(交流时)

  1、历史材料尽量让学生去补充,补充不出来的,教师讲。)

  ㈠飞来横祸:--汉武帝好大喜功,经营西域告一段落,又派遣最宠爱的夫人之兄李广利做统帅,李广的孙子李陵为副将直捣单于老巢。李陵带兵五千,异常勇敢,深入敌后扎营,遇敌八万人,转战十余日,歼敌万余人。终于因为矢尽粮绝,外无援兵,内有奸细,战败被俘。消息传到长安,武帝愤怒,朝臣诽谤。司马迁看不过胜时朝贺败时毁,虽然自己和李陵并无接触,但是根据平时的观察,非常赏识李陵的为人:侍母孝,待友诚,轻财、谦虚、甘居人下,却时时想着报效祖国。司马迁认为他有国士之风,认为李陵被俘,生死未知,但绝不是贪生怕死,对朝廷不负责任,或许另有苦衷。再者说,他杀伤万余敌人,功过足以相当。认为李陵失败不是他的错,有可能假降,饲机回报,要武帝等等再说。汉武帝非常生气,认为他有意替李陵辩护,打击他的小舅子李广利,因而把他投入监狱。

  ㈡酷刑:什么样的刑罚称得上酷刑?想象一下,会受到什么样的酷刑?

  ⑴了解真实的历史: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然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司马迁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⑵了解真实的想法:身非木石,牢中的司马迁矛盾极了,他一定在想—

  ㈢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⑴读出血溅墙头的字后意思:

  ①走进人物心灵:假若不选择死亡,就只能接受宫刑,成为不男不女的太监。悲愤交加中,他想血溅墙头的,仅仅是他的生命吗?(做人的尊严,积淀的信仰)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⑵读出初步理解:

  ①司马迁的想法,你懂吗?懂得了什么?

  ②读出自己的理解。

  ⑶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①让我们来听听司马迁的内心独白吧: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为什么去死是不一样的。最重要的是不能使祖先受辱,其次是不使自身受辱,其次是不使脸面受辱,其次是不让别人用文辞和教令来羞辱,再次是身体被捆绑受辱,再次是换上囚服受辱,再次是披枷带索被刑杖拷打受辱,再次是剃光头发、颈戴铁圈受辱,再次是毁伤肌肤、砍断肢体受辱,最下等的是宫刑,受辱到顶点了。所以,古书上说: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考察他们成败兴衰的道理,上自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

  也是想借此探究天道与人事的关系,贯通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著作。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确实是想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志同道合的人,让它在通都大邑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偿还从前受辱所欠的债了,即使受到再多的侮辱,难道会后悔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②读出对司马迁新的认识。

  ⑷读出深层理解:

  ①士可杀,不可辱,不是到了不堪忍受的地步,他怎么会想到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然而,这奇耻大辱却是他自己选择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②把体会送进去读。

  ㈣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⑴看看书上的这幅图—

  ①他的心就像座下的草堆一样蓬乱,挣扎着,不停地对自己说:……他仰望苍天,好像看到了冥冥中的父亲……他透过监狱的铁窗,好像看到了滚滚黄河边遥远的龙门……他还在想……引读:是啊,他是活生生的、有感情、有尊严的人,他不是神仙他不是行尸走肉,他不能心静如水。写着写着,他恍惚了,不由得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他的汗哗哗而下,湿透了头发,湿透了衣服,他多么想……但是,他又想到……

  ⑵指导朗读:

  ①每一次主题说话,就把看图的感受送到句子里,反复练读。

  ②齐读第三节:黑暗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来寻找光明。哪怕是死亡的威胁,哪怕是精神的摧残,哪怕是人格的剥夺,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司马迁的信念--齐读。

  (四)思考发愤的结果:

  ㈠引读最后一节: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⑴18年,和毕生不是矛盾吗?

  ⑵为什么说是他用生命写成的呢?

  ㈡引读全文,练习说话:回过头来看吧—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司马迁—听着父亲殷殷期待的临终遗言,司马迁—想着蒙受不白之冤,忍辱含垢的司马迁—就这样,他用如椽的大笔,写下了这部—就这样,他为了这项不朽的伟业,一次次咬紧牙关,强行嚼碎了他作为男人所遭受的天大的屈辱,用写下了。

  ㈢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写好读书笔记:

  1、再次呈现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谈谈理解。

  2、推荐书目(呈现阅读片段):《史记》: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写《史记》,52万5600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司马迁写君、写臣、写诸侯、写侠、写义、写奸佞,无不酣畅淋漓,跃然眼前,充溢着一股浑厚而明慧的气韵。《司马迁》:两千多年后,有个叫高光的作家把笔伸向了司马迁,然后向世人交出了一部与《史记》的文字量几乎相等的长篇历史小说《司马迁》。高光的全部努力,就是要告诉人们司马迁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写作《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之中和之后,其内心世界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落寞、煎熬和震颤。这是一部充满激情并令人震撼的作品。作者将书中所有的人物都放置在历史和生命的十字路口--他们在迷茫、在徘徊、在选择,同时也在自我袒露与解剖。

  3、回过头来看课题。这发愤二字,究竟隐藏着那些东西?

  4、你从司马迁的故事中,读出了哪些思考?指导写作读书笔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0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体会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愿矢志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准备:

  1、与课文相关的生字词、重点句子

  2、引导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司马迁的图片和资料。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

  1、出示画像,简介司马迁。

  谁知道司马迁?给大家介绍介绍。

  2、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们历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它总结了中华民族三千年的发展史,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书的体例。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事件,记述了历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及帝王、公侯、将相和其他重要人物的事迹,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也是一部优秀的史传文学作品的汇编。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

  板书: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你看了课题想知道哪些问题?

  3、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呢?他又是怎样发愤写这部书呢?让我们来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

  2、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内容

  大声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顺。

  1、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注意读准多音字“载”和“横”。指名读,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

  (3)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全班讨论。

  交流时说说通过什么方法掌握词语意思。

  2、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课文,思考:

  ⑴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发愤写《史记》?

  ⑵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⑶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⑷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问题,找出相关的自然段,并归纳段意。

  (3)交流:

  第一段:(第1、2节):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第3节):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三段:(第4节):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四、指导书写生字

  老师示范:迁 啸 廷 狱 刑 泰

  学生描红,老师巡回,交流学生描得好的。

  五、作业

  1、抄写词语

  2、多音字组词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提问,我们昨天围绕课题提了哪些问题?

  (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

  2、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学课文。

  二、讲读第一段

  1、自由读,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找出写"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的句子读一读。

  (父亲司马谈是。.立志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2600年间的历史。)

  3、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怎么做的?

  (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

  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后两句子。将两句句子并作一句,用什么关联词,怎样连接?(不但。.还。.)

  4、小结:由司马迁的求知过程,我们可以联想到陆游的千古名句:纸上得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过渡: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引读父亲叮嘱司马迁的话。

  6、再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齐读(相机范读)"我死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啊!"

  三、精读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正当司马迁专心写作的时候,飞来一场什么横祸?

  2、讨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②这场飞来横祸是怎样降临的?指名读相应的句段。

  ③齐读

  ④什么是酷刑?(十分残酷的刑罚)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怎样的人?

  他受刑后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3、交流:

  a、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b、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c、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所受的酷刑是最野蛮的腐开,这对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的身心遭到极大残害,所以。.)

  d、他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e、逐句理解"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

  "有的重于泰山"指有的人的死有价值,在有生之年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有的轻于鸿毛"指有的人的死,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没有价值,没有意义就比鸿毛还轻。

  把"我如果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改成陈述句。

  小结:司马迁想到的正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观:有生之年干一番事业,就比泰山重,有价值:如果为自己的私利奔忙,就比鸿毛轻,无价值。于此他才打消了"了此残生"的这个念头。)

  f、感情朗读。

  g、他是怎么做的?投影片出示有关句子。

  (他。.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个人的耻辱、痛苦"指什么?

  h、指导朗读,体会他事业高于一切、把个人的耻辱痛苦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5、齐读第二段。

  6、过渡:司马迁这样忍辱负重的发愤努力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一段。

  四、讲读第三段

  1、出示这一段,指名朗读,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讨论:

  3、朗读。

  4、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5小结:同学们我们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经过中,我们感受到了他那忍辱负重、发愤著作的精神。

  五、作业

  1、感情朗读课文

  2、课后第四题。

  3、复述课文。

  4、课外阅读有关司马迁的故事,在班级读书交流会上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

  (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声音比较小),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有的学生朗读情真意切),读出了司马谈那深情的嘱托。

  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

  (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3)、我想:雁过留声,人死留名,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为了立功立业。

  师评点:你能利用生活的俗语来解释,很不错,很有见地。你真会学习,善于查找资料。

  (4)、因为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深深地知道: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他发愤立志写史记,是要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是宫中太监所受的刑罚,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师过渡: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生:

  (1)、在昏暗的油灯下,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里,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书。

  (2)、在昏暗的油灯下,他一会儿忙着研读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和自己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一会儿又拿起笔写啊、写啊,他要写出自己心中的屈辱,写出国家的兴亡,写出历史的进程。

  (3)、在昏暗的油灯下,他写啊,写啊,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我要写清楚从黄帝到汉武帝近3000年的历史。

  ……

  师点评:针对学生的发言,我频频点头,不时的赞许:“你很会读书”、“你的语言真规范”、“你善于想象”、“你们合作得真好”、“你的发言很投入,有感情”……

  师: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4)、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5)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作业: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我从繁琐的问题中抓住两个问题统领全文,其一: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其二: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学生们通过阅读很快找到原因:受父亲临终的嘱托,想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其它的原因同学们没找到,然后我让他们再读第一自然段找原因,又找到两处:1.家乡黄河流域丰富的历史文化从小对他的熏陶;2.父亲的影响让他喜欢历史。指导学生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感受司马迁从小喜欢历史,要尽孝道,所以要写史记。

  对于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先让学生明白“发愤”一词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理解为“一场飞来横祸”造成。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接着抓住“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司马迁所受的屈辱是常人所不能想象的,他想象一个男子汉一样光明磊落的活着,可是现实却不容他如此;他想象男子汉一样壮烈的死去,可是父亲的遗志没有完成,理想没有实现,他只能忍受着悲愤苟活着,活着的理由就是要完成史记。

  因为开始提出的问题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重点,贴近了文章的主旨,有利于学生深入地读书感悟、熏陶、内化,充分地开发文本的教育资源。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司马迁受酷刑时“悲愤交加”的情景,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司马迁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里打下深深的烙印,效果很好。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

  一、教材简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了13年时间编写辉煌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二、目标预设: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三、重点、难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紧扣“发愤”二字进行层层剖析。通过,朗读、自学等多种形式,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他们在走进文本的同时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五、设计思路:

  本设计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上网查资料等形式对司马迁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感悟司马迁的形象。在第二课时中,我紧扣“发愤”,深入品读,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放司马迁的生平事迹。

  2、谈话导入。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讨论问题1

  1、 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 讨论交流。

  3、 指导朗读。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着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痕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父亲是怎样吩咐的?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

  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讨论问题2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讨论交流。

  3、点拨。

  (1)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出示(文字2)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A、指导朗读。

  B、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C、讨论问题3

  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 :

  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A、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B、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C、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生命结晶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小结:对啊,可见时间之长,可见意志之坚强,工程艰巨,可见写作之艰辛。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总结课文。

  你觉得司马迁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你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六)、作业:

  1、本册练习7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

  2、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板书: 20、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受影响子承父业

  遭酷刑矢志不渝

  功成就名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