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童年》教学设计

李盛老师

小学音乐《童年》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1.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唱《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深切地体现本课《童年》的主题和“音乐与人”的亲密联系。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初步了解速度在音乐表示中的作用。

  3.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初步能唱准,具有一定的音准能力。

  教 学 内 容?

  聆听《童年的回忆》 教学基本要求?

  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基本要求?

  编创与活动

  扮演《摇啊摇》

  扮演《小酒窝》

  教 材 分 析?

  1.钢琴曲《童年的回忆》

  这首通俗钢琴曲音乐清新潇洒,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作者为法国的图森。经钢琴演奏家理查·克莱德曼的演奏,这首乐曲和其他同类的乐曲(如《水边的阿第丽娜》)同时流传世界各地,为人们所熟知和喜爱。

  乐曲为三段体结构。

  当乐段末尾的旋律停留在主和弦三音( )时,A段欢快的旋律又骤然响起,乐曲进入再现部,最后在琶音和弦的烘托下,再度奏出B段的抒情动机结束全曲,主和弦的三音使童年的回忆绵绵不时。

  2.合唱曲《我们多么幸福》

  这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描绘了少年儿童的幸福生活,表达了他们为了祖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的决心和远大理想。

  歌曲由主歌和副歌两个局部组成。第一局部旋律常作跳进,“ ”节奏多次出现,增强了弱拍上的力度,给人以爽朗明快的感觉,儿童们的天真神态跃然于歌声之中。副歌为两部合唱,旋律以级进为主,优美流畅。“哈哈”的旋律音调使笑声既生动真实而又不失其音乐性,在欢笑声中,人们仿佛看到了小朋友们绚烂的笑脸。歌曲最后,以歌曲中惟一的上行四度跳进达到高音区 形成了歌曲的高点,表示了小朋友们幸福、激动的心情。

  这首歌曲在1980年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歌曲评选中获一等奖。

  曲作者—郑律成(1918-1976) 生于朝鲜南部,自幼喜爱唱歌。当时朝鲜处于日本侵略者统治之下,1933年随亲人来中国参与朝鲜革命组织,同时坚持学习音乐。抗日战争迸发后在上海参与抗日宣传活动,1937年到延安学习工作。1950年入中国籍。作有300多首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中歌曲《延安颂》、《八路军进行曲》(即《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等均是知名之作。

  3.歌曲《摇啊摇》

  这是一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婴幼儿,一只馒头一块糕”歌词用上海方言,非常口语化,好像妈妈在哄婴幼儿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第一乐句前两小节旋律相同,音调的起伏富有荡漾的小船或睡在摇篮中小婴幼儿的情境。第3小节的四度跳进,在情绪上出现了一个小高潮,从而把喜悦的心情释放出来。第二乐句在前句和后句中曲调和节奏运用了宽与紧缩的变化,五度和七度的音程大跳,展现了婴幼儿和外婆之间的亲热情景。歌曲的末句采用了换尾重复,使歌曲前后呼应,旋律趋于平静,表示了婴幼儿沉溺在甜美的睡梦之中。

  4.歌曲《小酒窝》

  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儿童歌曲。2/4拍,五声羽调式。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格,旋律欢快、活泼,歌词生动,富有童趣,抒发了在温馨家庭中小朋友甜美生活的欢乐心情。第二乐句在第一乐句上进行了上移五度的旋律模进,并分别运用了富有弹性的顿音演唱效果,欢快的情绪,即刻在我们面前浮现出一个长有小酒窝、甜美欢笑的可爱儿童的形象。第三乐句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和带装饰音的相间的间奏,在形象与情绪上更显天真活泼,“爸爸也喝”、“妈妈也喝”真实地表达了小朋友对家长给予自身的爱而掩饰不住内心喜悦心情的流露。歌曲的结束句重复了第四乐句,在尾音上以高八度出现,使全曲在舒心欢笑的歌声中结束。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求:

  1、 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示中的作用。

  2、 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音。

  3、 背唱《摇啊摇》,并进行扮演。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歌曲

  1、 请小朋友们说说最喜欢上学期的哪首歌曲/

  或弹一段前奏问同学歌名。

  2、 唱一唱。

  三、提出本学期要求

  1、 分组

  2、 宣布平时成果记载项目(采用竞赛法)

  3、 常规教育

  四、新歌教学

  1、导入 :

  听《劳动最光荣》,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扮演。

  听《共产儿童团歌》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扮演。

  听《摇啊摇》说说乐曲情绪,并用动作扮演。

  2、出示童谣同学朗读

  3、出示书上插图,让同学尝试怎样读更能表示图上的意境,教师采用两种方法让同学选择,同学边划船边朗读。

  4、 说说用以上哪段音乐配比较合适,为什么

  5、 放《摇啊摇》录音,同学感受歌曲情绪。

  6、 放《摇啊摇》录音,,同学做划船律动,体验6/8拍的'强弱感。

  用‘LU’哼唱。

  7、 放录音,同学轻声唱歌词,让同学发现最后一句唱2边。

  8、 再跟唱一边,找一找难唱处,

  重点练唱: 3 5 1 6 │5 5 │

  摇 到 外婆 桥

  跟琴模唱,要唱得连贯流畅,像小船在河中匀速前进,

  5拍时值唱足。

  9、 连唱

  边唱边用动作扮演(即兴扮演)

  10、跟唱歌谱

  五、编创与活动

  1、 让同学说说三角铁有哪两种敲法。

  2、 分组尝试选择滚动式和按强拍打击三角铁如何为歌曲伴奏。

  3、 分组展示

  同学评价

  4、 出示:

  3 6 5 │3 6 5│

  3 5 1 6 │5 5 │

  让同学试着敲一敲,说说有什么特点(在长音处用 )

  5、 一局部同学边唱边扮演,一局部同学用打击乐伴奏。

  6、 除选择三角铁伴奏外,还能用什么打击乐同样渲染《摇啊摇》的意境。

  7、 用三角铁、碰铃、沙球等为歌曲伴奏。

  六、小结,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聆听《童年的回忆》

  1、 导入 :

  师:小朋友们,在小的时候,最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呢

  让同学交流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放背景音乐)

  2、 初听音乐

  边听边用手势按图形谱的形状划动。

  3、 同学随音乐模仿小兔跳。

  再随音乐模仿乌龟爬。

  师:说说谁的行走速度快谁的行走速度慢

  板书:

  快 慢

  从人的一般行走的速度与乌龟比较。

  可请一个同学扮小兔跳 ,一个同学扮乌龟爬,再和老师走进行对比,

  引出“中速” 并板书。

  4、 再听《童年的回忆》

  说说第1、2 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第3段速度怎样情绪怎样

  完成书上练习。

  三、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 导入 :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 初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

  幻灯出示歌词

  3、 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 复听,同学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A、 流畅的三拍子曲调,你想象当年的同学们在什么场景中

  B、 歌曲的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C、 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你感到幸福吗

  6、 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放录音,同学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

  四、听辨练习

  1、 用LU模唱3 5 6 三个音

  2、 听一听老师弹奏的两个益鸟中哪个高哪个低用手势表示并用LU模唱。

  3 5 5 3 5 6

  5 3 3 6 6 3

  五、小结,师生再见。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演唱《小酒窝》,并进行扮演。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歌

  二、复习《摇啊摇》

  边唱边扮演

  三、新歌教学

  1、 导入 :

  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

  老师有一首歌,请小朋友听听又是怎样的呢

  2、 听录音

  同学交流

  3、 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

  边听录音边按一二击拍。

  4、 用LU哼唱

  重点: 3 1 0 6│3 0 │5 3 0 5 │6 0│

  5、 按节奏朗读歌词

  重点读准:

  左边 0 一 │ 个 0 │ 右边 0 一 │ 个 0 │

  读准八分休止处

  6、 放录音,轻声跟唱。

  找一找喜欢唱的歌词,并唱一唱。

  找一找难唱句,大家一起练唱。

  教师范唱A B两句,各4小节。

  设问:A 请大家仔细听,老师唱的两句歌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提示: 歌词 、节奏 、曲调。

  设问:B 听我唱曲调,你能听出曲调中出现最多的音是哪几个音吗

  重点练唱:

  3 1 0 6│3 0 │5 3 0 5 │6 0│

  左边 一│个 │右 边 一│ 个 │

  唱准八分休止处,采用跟唱法。]

  7、 连唱

  唱到“呀子喂”处与同桌互相拍手,节奏为 “ХХ Х”

  让同学编创其他节奏型

  边唱边拍手。

  8、 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同学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9、 跟老师轻声唱歌谱。

  10、分组排练扮演唱。

  分组展示

  师生评价。

  四、小结,师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