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组歌节选的教学设计

阿林老师

有关组歌节选的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1.理解、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璀璨、长吁短叹、盛气凌人”等词语。

  2.了解纪伯伦及其艺术风格

  3.了解可闻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4.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肌理和层次。

  5.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6.领会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情的艺术构思。

  7.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发挥想象力,引导学生热爱自然。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深透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感受体会诗的辞色和音韵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自读点拨法。为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通过点拨和练笔,扩展学生的阅读体会,培养创造性感受和表达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歌曲 教学资料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诵读,整体感知文意。点拨研习,理解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比较延伸,体会纪伯伦天籁自鸣散文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多媒体显示)“人的嘴唇所能发出的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同学们,知道这句格言出自谁手吗?

  生答,教师引入:对。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详细认识的西亚诗人兼画家——纪伯伦。正如这句格言所浸透的对母亲的赞美一样,纪伯伦一生的创作就是以“爱”和“美”为主旋律。

  二、作者简介:

  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三、预习检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请一生来读读看,师生共同评点。

  炽热(chì) 祷词(daǒ) 执拗(niù) 俊俏(qiào)

  衷情(zhōng)馈赠(kuì) 憔悴(cuì) 真谛(dì)

  天穹(qióng) 璀璨(cuǐ càn) 镶嵌(xiāng qiàn)

  翱翔(áo) 长吁短叹(xū) 千山万壑(hè)

  2.生齐读字词一遍,掌握基本词汇及解释。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浪之歌》。

  1.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问:通过初步预习,大家认为这首诗歌该怎么读?

  明确:清丽。柔和。优美。(可引导与《雷电颂》的朗读进行比较,学生更易得出感受。)

  2.学生自选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在散文诗旁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

  如《浪之歌》开头写浪花对海岸的深情,浪花的性格是活泼的,她像一个纯情的姑娘日日夜夜嬉戏在海岸身边……

  学生讨论、交流。

  3.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试读一遍,表达自己的感受。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朗读的同学给予评价。

  引导学生欣赏文章之美:

  (1) 美在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2) 美在意蕴: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3) 美在表达:《浪之歌》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自然物理特性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

  学生在阅读分析时,教师可以给出相应板书,帮助学生加深领会。

  (板书:美 形象美

  意蕴美

  修辞美

  想象美 美在表达

  语言美 )

  (二)理解海浪的形象

  1)通过刚才几位的朗读,同学们可以发现,文章使用了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是?

  明确:拟人。将海浪赋予了人的形象。

  2)海浪在诗中是一个温婉的女性呢?还是一个刚强的男性?你说说看。

  引导学生分析:海浪是在诗歌前四节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从诗第二段可以看出“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1)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2)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3)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4)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3)海浪仅仅是在恋爱中的女性吗?她还做了什么工作?

  引导学生明确: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她为美人鱼伴舞,为少女分担痛苦,与礁石分享,救助过人,还赠送了海底的珍珠给美人们。这样的博爱,在作者的眼里就是一种“奉献”。

  4)俗话说:“爱屋及乌”,浪爱海岸,也爱与海岸连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对待礁石的呢?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也因此,我们方可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爱情的脾气是不喜欢睡眠的”,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

  7)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15年,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师生共同探讨,教师板书:

  (生活)热恋的女性 与爱人难舍难分 ——对祖国的炽爱

  诗人—— 浪 奉献者

  (工作)博爱的女性 与世人分享分担——对人民的炽爱)

  (三)语言表达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句式来说一段话。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四)学习《雨之歌》

  1.配音齐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2.理解文章丰富的内蕴。

  问:说说看,雨同样作为一个奉献者,为世界做了哪些事情?

  装点千山万壑

  镶嵌绿野大地 奉献世间万物

  滋润花草山河 景与情的融合

  帮助云彩田野

  启迪敏感心扉 启发窗前的人

  明确:作者借助丰富的想像,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之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写雨的精魂,精魂离不了形体,从形体描摹入手,从与各种各样外物的关系中展开,不求工巧,而求离形得魂,从一枝一叶中让人想见全貌。如第四节写雨在云彩和田野间传信,天低云暗,雨丝绵绵,似乎把云彩与田野连结起来了,雨霁风止,云淡了,龟裂的土地平复了,确实如“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雨”是旷达的,对于自己的放逐,虽然有过泪,但它明白。“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对“死”的淡然态度,把“死亡”看成是必然到来的结局,因此甘于牺牲自己,造福万物。

  五、拓展阅读

  教师向学生推荐纪伯伦<组歌>中其他三首:<美之歌><幸福之歌><花之歌>,要求学生用旁批的形式写下自己的短评,并摘抄散文诗中的佳句。以下是《花之歌》原文: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去,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比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尚未完全领会。

  七、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浪和雨,对我们来说,如此普通的意象,却能在诗人的笔下幻化成美好的灵魂,万物有情。正应了雕塑家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擦亮你们的慧眼去发现美吧。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如果你是文中的美人鱼、有情人、礁石、海难生还者、美女丽人,请你以“ 的浪,我想对你说”作开头对浪说一句或几句感谢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