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孙小飞老师

关于《我的老师》的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学习此文,应该重视健康的感情、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懂得怎样对待老师、体会老师的一片爱心,引导他们懂得爱人和怎样爱人。课堂教学,应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人要放到事件中写,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写出人物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文中一些含义比较丰富深刻的句子。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本文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应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然地受到感染,思考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的特殊性在什么地方。文章篇幅不长,文字阻碍不大,重在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把握要点,不必详细分析。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在小学学过一篇文章叫做《厄运中的海伦》。在这篇课文里,提到海伦的老师,她的名字叫——安妮·莎利文。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海伦·凯勒写的一篇关于她的老师的文章,看看老师是如何教育它的。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标好自然段,解释词语,并注音。

  2、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3):写莎利文老师初到“我”家。

  第二部分(4--26):写莎利文老师教育“我”。

  第三部分(27):写“我”对莎利文老师的感激之情。

  3、体验“感觉剥夺”。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们可能对海伦成长的苦恼和苦难不够了解。现在,就让我们体验一下海伦学习的艰辛。同桌的两个同学,左边的同学用布条蒙上眼睛,用耳塞塞住耳朵;右边的同学在其手掌上写字让其辨认,说一个词,让其根据口行进行重复。然后,互换角色做一次。活动结束,请大家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引导学生讨论

  问题一:海伦·凯勒为什么把莎利文老师来到自己身边的那一天看成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问题二: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它有什么作用?

  问题三:莎利文老师是怎样

  “我”认识具体事物和引导“我”认识“爱”的?

  问题四:本文题目是“我的老师”,但是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写自己?

  一个小组讨论一个问题,教师巡视,师生交流。

  (要点提示:1、海伦·凯勒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莎利文老师为“我”开启了外部世界的大门,并以极大的温和和耐心,克服种种困难,完成了对“我”的教育。特别是培养了“我”对生活的信心,让“我”尝到了在黑暗中寻找出路的激动滋味。莎利文老师教“我”学会了拼写,增长了知识;教“我”热爱自然,同时,又让“我”直接地感受自然,更深刻地了解自然。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还教会“我”爱,引导“我”向生命的新境界奋进。

  2、第12段用了一系列动词,包括“骚动、颤抖、抓牢、刮下、怒、摇晃、打断、跳下、动弹、留、感到、坐、倒下、抓住、扶、搂住、踏”等。这些动词,使景物、场景的描写非常生动传神,既渲染了环境氛围,又生动写出了海伦当时感到陌生、无助、非常害怕、非常孤独的心情。

  3莎利文老师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首先让海伦接触具体事物,感受特征。再用手势教她拼写这个物体的单词,让她“懂得了每样东西都有名称”,即物体与名称相对应,实物与名词相匹配,这样就在海伦的大脑中建立了一套语言符号系统,从而使她认识了具体事物。当她认识具体事物之后,总以为一切东西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有行有色的实物。莎利文老师利用情感体验法,在她手上拼写“我爱海伦”,让她真切体验“爱”,通过用“云”来比喻,最终让海伦认识了“爱”的内涵。

  4、文章写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写自己识字时的美好感受,写来到田野中的快乐,写暴风雨来到时在树上的恐惧,写自己对爱的追问……这一切都是从侧面写老师的可爱和可敬,同时,文章还多次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如在老师来之前自己“纳闷和痛苦”“疲倦和寂寞”,和后来对生活的乐观相对照,从反面衬托了老师的耐心与用心良苦。总之,莎利文老师已经成为海伦生活中的一部分,作者写自己,实际上也是在写莎利文老师。

  (四)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第八段)“那天晚上睡在床上,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来临。”学会了几个新词,就能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吗?

  (点拨:这实际上反映了海伦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学而不厌的性格,而这阻挡了她在黑暗中沉沦,让她对世界有着持续的热心和爱心。)

  问题二(第九段)“她从一开始就这样使我胸怀大自然,使得自然界成为我思想的一部分。”这句话应该如何理解?

  (点拨:莎利文老师为了避免僵化的课堂教学方式,把海伦带到了能够探索和发现周围一切事物的广阔天地之中凭借随时得到的经验组织教学。所以海伦最先掌握的词汇是大自然种种可触、可摸、可嗅、可以叫得出名字的动植物。这培养了海伦对大自然的终生热爱,所以她才这样说。)

  问题三:“爱”看不见、摸不着,既不能称,有无法斗量,更没有颜色和味道。然而“云”虽摸不到却看得见。所以,“爱”就像云一样,比喻得不贴切。对不对?

  (点拨:这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海伦问莎利文老师“爱”是花的香味吗?温暖的阳光是“爱”吗?作为一般的比喻,这本没有什么不妥。但莎利文老师为了强调“爱”是一种过程,具有非物质特性,所以才予以否认。“云”可以带来“雨”滋润万物,“爱”可以带来“温情”滋养心田。“云”和“爱”相似点是摸不到,都可到来甜美。当然,“爱”看不到,而“云”能看得见,这个比喻又有点勉强,这正应了一句名言“任何补语都是有缺陷的”。)

  问题四:课文写了海伦与莎利文老师初次见面、初次学会拼写、初次理解单词意义、初次理解大自然、初次学会理解抽象名词的意义。她们相处了几十年,为什么只选择“初次”来写呢?

  (点拨:诚然,作者与莎利文老师相处的岁月里,有着大大小小许许多多的往事。而所有的“初次”是她记忆犹新、末齿难忘的事情,每次“初次”都有一份独特的心理感受。文章就是用“我”的心理感受串起了全文情节,是文章不断向前推进。)

  (五)小结

  马克·吐温说过:“十九世纪最使人感兴趣的人物就是拿破伦与海伦·凯勒。”对于又盲又哑的小女孩海伦来说,她真是太不幸了——不得不像一般动物那样活下去,然而,她又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一个改变她命运的人——莎利文老师,是她将海伦培养成享誉世界的作家、教育家,在教育领域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这座丰碑的碑文可写上这两句话:“海伦·凯勒具有发奋图强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莎利文老师具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六)、作业

  你从海伦·凯勒的事迹中得到哪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