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之声的教学设计

马振华老师

关于音乐之声的教学设计

  篇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⑴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⑵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⑶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

  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⑷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篇二:

  教学目标:

  1、 能专心聆听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

  2、 能对有关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行简单的评述,并能哼唱一两首作品的音乐主题。

  3、 能自信、大胆地参与各种音乐表现活动。

  教学重点: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联想欣赏法、引导表现法。

  教具准备: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 用组织抢答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列举我国五种民族乐器。列举我国五种传统乐器。列举我国五首优秀民歌。

  2、 设置情境:组成“音乐文化交流团”赴亚洲各国交流传统音乐文化。

  3、 展示亚洲地图,确定“访问”方向。(学生在对祖国传统音乐文化自豪之余产生对亚洲各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兴趣。)

  二、感受与表现

  (一)东亚音乐欣赏

  1、 在去东亚的“旅途”上,播放歌曲《樱花》让学生感受日本音乐的特点。

  2、 播放日本传统器乐曲《五木摇篮曲》。

  3、 提问: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4、 提问:这首乐曲使用的乐器与中国哪些民族乐器相似?(展示课件)

  5、 引导学生尝试用一种中国民族乐器来演奏旋律或乐曲。

  (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踏上”旅途,学生轻松的得到审美感受。对于农村学生来说演奏一首乐曲有些难度,只要能奏出一些旋律来就足以得到表扬,因此第5步我尽量亲切地鼓励更多学生来尝试,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兴趣。)

  (二)东南亚音乐欣赏

  1、“坐轮船”去印尼,播放印尼歌曲《鹦鹉》。

  2、组织学生讨论印尼音乐的风格和特点。

  3、鼓励学生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学生在哼唱歌曲主旋律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歌曲的音乐风格。)

  (三)南亚音乐欣赏

  1、“乘飞机”去巴基斯坦,“空姐”介绍著名的巴基斯坦歌曲《美丽的国土》。

  2、播放歌曲。

  3、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4、提问:能不能说出一两首赞美和歌唱我们祖国的歌曲。

  5、坐上飞机再去上印度,欣赏《拉格》

  6、西塔尔乐器及《拉格》曲式结构介绍

  (四)西亚音乐欣赏

  1、“坐上骆驼”迈向沙特阿拉伯,播发沙特阿拉伯舞蹈音乐《阿拉伯舞曲》。

  2、鼓励学生随音乐律动。

  3、学生随乐曲律动,体会阿拉伯人民的生活情趣。

  4、“骆驼”走向土耳其播放土耳其歌曲《厄尔嘎兹》。

  5、和全体学生一起随歌曲旋律歌唱。

  (学生在听赏各国音乐之后,能大胆、自信地参与各种表现活动。)

  三、讨论与评述

  引导学生就本课听赏的音乐作品谈谈它们在音乐情绪、风格、表现形式、主题等方面有什么异同?

  用表格的方式展示答案,并肯定学生得出的结论。(展示课件)

  四、整合与拓展

  请学生课后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一个国家,搜集该国的风土人情及图片,下次课交流共享。(延伸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三: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七年级上册的最后一个单元,这个单元中的内容限定在中外影视音乐上。既有影视主题歌、插曲,也有器乐音乐。从选材的角度看,有较大的难度。这不仅是因为可供选择的材料比较丰富、多样,人们的`喜好程度与掌握材料的范围也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着对这部分内容的认识。我们力求从音乐与影视这两种姊妹艺术的结合点出发,将音乐与影视不同的结合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力求突出音乐自身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由于影视音乐的特殊性,它的画面被美术编辑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移植了进来,有较好的视觉效果。

  二、教学安排

  本单元可以安排为2~3课时。第一课时可安排“唱歌”,第二课时为“欣赏”和一些参与性音乐活动,第三课时可安排欣赏和情景剧表演等。在教学中应结合音乐体验引导学生总结影视音乐的不同类别(如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等),并能够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本节课为这一单元的第一课,《雪绒花》的蓝本是一首古老的奥地利民歌。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象征着人民渴望幸福、安宁的生活。这首歌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男主人公在家中被孩子们甜美的歌声惊呆了而唱;第二次是全家出逃时慌称去音乐节上演唱,抒发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以欣赏电影《音乐之声》部分优秀歌曲为主,其中重点学习歌曲《雪绒花》,使学生对电影歌曲及音乐产生兴趣,同时希望通过歌曲的学习,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本歌曲为再现的单二部曲式,采用三拍子和中等的速度,旋律朴实感人,格调优雅恬静,赞颂祖国和祝愿祖国之情贯穿全曲。

  【学生分析】:初一上学期的学生处于小学升中学的过渡阶段,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小学音乐教育主要以游唱和律动为主,初中的音乐受种种因素的限制,游戏和律动相对小学要有所减少。而学生在演唱歌曲的情绪上比较喜好走雄壮路线,对于抒情歌曲的情感处理把握的不太好,而且对出现在小节中部的休止符处理不太到位。在本课的学习中我截取了大量电影歌曲片段,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音乐的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3/4的强弱关系、划拍方法,知道电影音乐的相关知识。

  2.能力目标:学唱《雪绒花》,能以对祖国满怀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学习用二声部演唱,各声部注意相互配合,声音要求和谐统一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影片《音乐之声》中《雪绒花》两次出现片段,体会人物表情、情感方面的变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重点难点】:

  1、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为重点。

  2、体验二声部的学习,进而能更深入的感知音乐为难点。

  【教具】: 电子琴或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组织上课

  二、导入:

  现在开始上课, 大家最近都看了哪些电影?你对哪一部电影的印象最深刻?回忆看过的电影,并不由自主的说出几部电影的名字,可以让学生单个回答,也可七嘴八舌进行议论。用谈话式导入,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课件,播放课件中的电影片段《DO RE ME》选自《音乐之声》电影,引

  出今天的主题《音乐之声——雪绒花》。

  三、简介电影:

  1.简介电影《音乐之声》的获奖状况。

  教师:音乐剧《音乐之声》是作曲家理查罗德杰斯与剧作家奥斯卡哈默斯坦于1959年合作完成的。1959年改编成同名电影,同年该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2.简介影片《音乐之声》故事情节

  教师:20世纪30年代,奥地利萨尔茨堡一个教堂的修女玛利亚性格活泼,会弹吉他、喜欢唱歌。后来,玛利亚到特拉普特上校家担任家庭教师,上校用军队管理方式管理七个失去母爱的孩子,玛利亚却用爱心与音乐和几个孩子相处得很好。在上校离家期间玛利亚和孩子们排练了合唱。孩子们用甜美和谐的歌声迎接上校回家,歌声深深的打动了上校,在家庭聚会上,上校也情不自禁的演唱了《雪绒花》。

  四、新课:

  播放《音乐之声》中第一个片段的《雪绒花》

  教师:在播放前,老师这里有三个问题。

  1.这首歌是几拍子?强弱关系怎样?

  2.演唱者演唱整首歌曲运用了哪几种演唱形式?

  3.歌曲唱了些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希望同学们可以带着问题来认真观看这一片段。

  五、学唱歌曲:

  回答问题一:

  简单介绍3/4图示拍的打法,课件中展示出雪绒花的歌谱,划拍跟琴轻声唱词。唱不好的地方重点练习。

  回答问题二:

  教师:片段中演唱者采用了独唱和重唱的方式来演唱这一歌曲,谁还知道还有那些演唱方式?

  学生:合唱

  学生:齐唱

  简单介绍重唱与合唱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教师:那我们现在就来为刚才的《雪绒花》配上二声部的旋律,老师先演唱

  一遍,同学们仔细听,第二遍同学们跟着音频和老师一起唱(注意分析难点与正音)

  教师:现在大家已经学会了二声部的旋律,接下来老师要请右边的同学演唱

  第一声部,左边的同学演唱第二声部,我们组成一个小合唱,感受合唱的魅力

  六、情感分析

  教师补充:交换声部再演唱一遍,这一遍我们要注意把三拍子的强弱关系明显的表现出来,当时上校是怎样的心情(激动 、开心、欣喜),我们要怀着同样的心情来演唱这首歌曲

  回答问题三:

  在回答第三个问题前,老师要先向同学们介绍接下来的剧情

  不久,德国纳粹分子占领了萨尔茨堡,并强迫上校为他们的军队服务。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音乐节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当

  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宁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齐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播放电影片段)

  师生共同分析:这首歌曲前后两次出现的地点、对象、内涵有什么不同

  教师:同一首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不同的地点、对象,表达了不同的内涵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歌曲在不同的场景下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老师引导,同学思考后回答)

  教师:当然,电影音乐的作用远不止这些,在以后的课堂我们再去更多的学习和了解它。

  七、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通过赏、合唱,齐唱三个方面对美国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雪绒花》进行了学习,相信这首来《雪绒花》已经深刻的印入了我们班每一个同学的脑海,《音乐之声》的插曲除了课前同学们欣赏的《哆来咪》,我们今天学习的《雪绒花》之外,还有很多,老师这儿还有一首,我们一起来听听。(播放《孤独的牧羊人》)这是一首很好听、很有生活情趣的歌曲,以后我们会学到,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咏歌之,咏歌之不足,舞之,蹈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陶冶人性情的熔炉。只有在歌咏或舞蹈者本人对音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了浓烈的情感,才能对音乐进行精彩的表现和创造。本课充分营造情景:教师充满深情的故事讲述和故事片插曲《雪绒花》演唱片断的欣赏,将同学们带进一个神圣的殿堂――有关于美的音乐的,有关于爱国的,有关于人间挚爱与真情的??学生体验各不相同,共同的是他们的情感得到了一次荡涤。由此,他们产生了浓烈的学习愿望,在赏、唱的教学环节中,他们尽情展示着对音乐的理解,表现着美的情感。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在课堂上得到体验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