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课后第3题)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
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透彻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一、回顾课文,直入文本中心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个词语说说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留给你的感受吗?(无私、临危不惧、舍己救人、爱与责任、高尚……)
2、学习第12自然段
过渡:面对死亡,谭千秋老师来不及做出更多的选择,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个特殊的生命姿势——《最后的姿势》。
默读第12自然段,思考文中用了哪些词语
过渡: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用自己的生命书写着“人生的价值”,诠释着对学生的“爱与责任”。本节课就让我们继续走进他的生命、解读他的师魂。
二、学习第一段,初步感受谭老师的爱与责任
1、现在请大家将视线转移到课文第1自然段,自由朗读,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来的?
(爱家人、爱工作)关键词:给小女儿、早早、平常
2、
三、学习第二段,深入感受潭老师的爱与责任
过渡:谭老师和千千万万的老师一样,爱家人也爱工作,从教26年来,他对工作始终热忱负责,直至
2、默读课文,圈画描写谭老师语言和动作语句并在旁边作出简要批注。要求:
交流:
①在危急时刻,谭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的安危,他拼命呼喊自己的学生快速离开,具有先人后己的
②说说你读懂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临危不惧、以学生为重等)
③
过渡:千钧一发之际,如何保住来不及逃生的四个孩子?
①
这段细节描写连续用了三个动词写出了在危难时刻,谭老师舍己救人的场景,
谭老师那种在危机时刻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学生的生命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②重点知道三个动词的理解:
拉:在楼房即将坍塌的瞬间,谭老师没有选择躲避,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他从死神面前把四条活生生的生命拉回了。
撑:为课桌底下的四个孩子撑住从屋顶掉下来的瓦砾和楼板,撑起生命的天空,撑起一个老师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板书:最后的姿势)
(二)感受人物品质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
(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
(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
(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
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
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
(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
(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
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
(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
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组读环境描写句子,一组读描写谭老师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
师:地动山摇,破裂的钻块、水泥……楼房塌陷了……谭老师已深深地被埋在废墟中,当人们在营救过程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一幕呢?
(三)评价人物品质
学生浏览课文8——10小节,文中写了三个人物的语言,分别是怎样说的?
1.出示:(1)“我们发现他的时候……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2)“地震时,眼看……身上。”
(3)“如果……希望留给学生。”
2.学生默读文章句子,思考:从句子中你又能体会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谭老师的品质(抓住重点词:扑留)
(这一扑说明了……这一扑说明……这一扑又说明……)
3.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写出谭老师的伟大品质,在学生眼中,谭老师的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中,他是最疼爱学生的人,从教26年来谭老师教学成绩显著,被评为特级教师,他在校园中哪怕看到一块小石头都要捡起来,原因是生怕学生们在玩耍中受伤,然而这一切再也看不到了,留在老师和同学们脑中却是这
出示:张开双臂……姿势
这样最后的姿势,这样的姿势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你知道其中的目的吗?(学生讨论,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谭老师的一切行为,如果将这一切行为都化成一个字的话,那是一个什么字?(爱勇……)如果把他那张开双臂的姿势定格为最后的姿势的话,我们还可以说这是怎样的姿势?(英勇的姿势顽强的姿势爱的姿势师德崇高的姿势……)
师:这是多么崇高的姿势呀,多么充满爱的姿势,让我们一切缅怀谭老师,缅怀谭老师那永存的姿势——齐读句子
师:谭千秋一个普通的老师,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教师的爱与责任,说爱,那是因为,说是责任那又因为。同学们,俗话说“大爱无痕”,谭老师就是将自己的大爱化成了最后的姿势,所有人们这样赞颂——
出示: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师:英雄人已逝但不死的是。
四、升华情感
师:谭千秋的精神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脑中,他的英雄事迹将载入史册,在事后有位老师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
《我该想到》
1.学生自读文章
2.齐读文字
师:此时此刻相信你也有很多的话语想对谭老师讲,想表达自己的情感,请你们拿起笔写下自己最想说的话。
3.学生练笔。
4.集体交流。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捍卫爱与责任。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捍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一、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是谁最后的姿势?这个姿势是怎样的?课文讲述的故事给你怎样的感觉?
3、是呀!这是一个悲壮、令人感动的故事,请你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找描写最后姿势的句子。
1、要求:那课文中几次写到了谭老师最后的姿势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笔把相关的句子划出来。
2、交流。
三、第一次(最后的姿势)
1、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过渡: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次描写谭老师最后姿势的句子。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这句话中抓住了谭老师的哪几个动作,从他的这些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交流、相机提示:拉、撑、护,从这其中我们体会到了谭老师对学生的爱。动作的快。读好句子。
2、过渡:那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品读品读,细细地体会。
3、谁来说说,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
(情况十分危急,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4、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为什么这句话会让你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
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读得这么慢,对吗?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
出示: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从这儿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
要地震了,谭老师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很镇定的感觉,怎么来表达呢?
5、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情况十分危急的?(情况越来越危急了!)
出示:第五自然段
你从这句话的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情况很危急的?(提示:刺耳的吱吱声,尘埃腾空而起说明了什么?)读好句子。
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
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这短短的几秒钟,根本容不得谭老师多作考虑,谭老师立即,(引读句子。)
是啊,在危急关头,他选择了用自己的双臂守住孩子们的生命之门,他选择用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姿势面对死亡。(再读句子)
6、范读:地洞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一切到这儿似乎已经结束了,但事实上并没有结束,看,这儿有个省略号,请你想一想,这儿省略了什么?
(齐读:请同学们把自己此时的感受融入你的朗读中。)
(省略了人们的惊慌逃逸,省略了谭老师对四位学生的鼓励,省略了人们的哀嚎)
地震了,情况万分危急,作者通过对危急环境的描述,更加烘托了谭老师的光辉形象,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谭老师情急下唯一想到的是他的学生。让我们拿起书,一起重回那危急的一幕。
7、齐读47自然段。
四、学习第二次(最后的姿势)
1、过渡: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对谭老师最后姿势的描述,出现在人们的话语里
,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八自然段,找一找,谭老师这最后的姿势给人怎样的感受?(震撼)
这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震撼的?请你自己读读,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2、死死地。想象: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是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但谭老师: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请你把你的感情融入你的朗读之中。
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被深深地震撼了,谁再来读好这句话。
3、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9、10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品读体会。
出示: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获救的学生这样回忆。
你是从哪些词语上感受到震撼的?飞身、扑,这两个词语让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奋不顾身)
谭老师面对危险,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守住了生命之门,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4、出示:一位老师说: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你觉得老师说的话有没有道理?如果他不顾那四位离开教室,他如果他要留在教室里,保护四位学生,他这就叫生死攸关。(读词)是呀,他明知道留下来是死,但他还是果敢地留下来了,飞身扑去,怎能不让人震撼呢?(读好句子)
5、谭老师为什么会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守护生命之门呢?
导出第三自然段,出示: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是大公无私,是为他人着想,为集体着想,为国家着想
这就是谭老师的人生格言,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谭老师?是呀,谭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所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他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这句话,出示: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再读这句话的时候,你心中是否有了更深的感受?现在你的眼里,这是一个怎样的姿势?
6、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作者通过对救援人员、获救学生、老师的话得描述,通过侧面描写的方法,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谭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挂在嘴上的,更多的是表现在行动里的。他最后的姿势,让我们深深地震撼。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读好第八到第十自然段。
五、学习第三次(最后的姿势)
1、引读十一自然段,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教师眼里,谭老师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音乐起),同学们再也听不到谭老师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出示: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2、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是否和老师一样,涌起了千言万语,请你用:谭老师,我想对你说写写你此刻的感受。
3、交流、
出示: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
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更重要的它表达的是一种
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读(最后的姿势:张开)。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地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读
4、难怪人们会赞颂他:英雄不死,
六、
1、其实,在5.12中,在那灾难爆发的那一刻,不仅仅是谭千秋老师,还有很多很多的老师,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学生的生存,他们都用自己最后的姿势震撼了所有的人,他们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含义,让我们一起瞻仰那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图片、音乐)
2、欣赏时,师解说。
3、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满怀敬意、满怀感动,再一次读课题:最后的姿势。
七、作业
搜集汶川地震中,让你感动的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教材简析:
《最后的姿势》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人间真情”为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根据发生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8.0级特大地震中的真实事件改写的感人故事。课文记叙了地震来临的瞬间,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展现了他恪尽职守,一心为学生的无私大爱,赞颂的是一位老师对学生的情,是他对学生的爱与责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4、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教学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本课的设计,我力求凸显阅读教学“以读为主,以读代讲”的教学策略,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通过多种读书形式,把激发学生的情感融入到文本的感悟和有感情的朗读之中,以情激情,以情生情,以情导情,知情并育。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1、课前谈话。
2、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无间道伤感曲》配乐)老师深情地配画外音:2008年的那次汶川大地震,震动了大半个中国,许多人在地震中不幸遇难,昔日的教学楼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
3、大灾无情,大爱无边。在与死神的搏斗中,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也涌现出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孩子们,让我们继续走进那场大地震,再次感受灾难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幕。
4、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齐读课题。
二、潜心会文,体会情感
(一)、感受情况危急
过渡:画面中山在颤,地在抖,惨不忍睹,那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了解当时的环境。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的语句。
2.指名读,大屏幕出示句子:
天空阴沉沉的。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
楼房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
地动山摇。碎裂的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下来,楼房塌陷了……
3、请用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再读读这些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或问题来。
4、交流,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
5、除了这些文字,从哪里也能体会到情况的万分危急?谁再读这段话?谁还想读?谁能读出情况的万分危急?大爱千秋
6、我们不愿触碰那些画面,记忆却已刻骨铭心。(播放地震视频)大灾无情,让我们捧起书,身子坐正,一起再读读这段文字。
(二)、体会谭千秋的恪尽职守,无私大爱
过渡:教学楼即将坍塌,在这紧要关头,在这短暂的瞬间,谭千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架起了不倒的丰碑,他最后的姿势将永远定格在人们心中。(出示课文插图)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用“----”画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反复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让你的感动打动同桌。
3、汇报交流:要求先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再说出你的体会。(以学定教,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句子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说。请把你的体会送进句子中再读一读。
(2)对这句话,谁还有不同的理解?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孩子们,会读书还能将一句话读成几个字,请小声再读读这句话,哪几个字叩击了你的心扉?(拉,撑,护)从这三个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4)孩子们,此时此刻,在你的眼中,这三个字还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三个动作吗?请带着你的感受再读。
师引读,生接读:
师:它是一场殊死的战斗----
师:它是一次生与死的抉择----
师:它是一位普通老师对学生无尽的爱与责任----
(5)师总结:在灾难来临的瞬间,一双大手拉回了四个孩子,一个身躯撑起了一片天空,一个生命呵护了四个生命,人民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
过渡:循着坍塌我们走进了惊心动魄的一刻,走进了最后的姿势,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山崩地裂,家园变色;2008年5月12日那一晚,凄风苦雨,震撼人心。
继续汇报。
句子二: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还活着!
(1)孩子们,会毒蛇湖,也能将一段话读成一个词或一幅画,这句话中的哪个词也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放开声音读一读,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指名说。
(3)指导朗读:谁还想读一读这句话?谁敢和他比一比?谁还想读?举手的同学一起读。
(4)你们的朗读也感染了老师,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砖块掉下来了,砸得谭老师鲜血直流,但谭老师仍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楼板压下来了,谭老师后脑被砸得深凹下去,但谭老师依然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鲜血喷涌,疼痛难忍,谭老师依旧张开双臂,死死地护住学生。
(5)睁开眼睛,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融入朗读中,男女生赛读。、
(6)面对灾难,面对死神,谭老师在用血肉之躯与之抗衡,救援人员看到这一幕已是眼含热泪,他们被深深地震撼了,让我们再一起读。
(7)此情此景,怎能不震撼着每个人的内心?然而更震撼人心的还有,还有废墟下谭老师的声声鼓励。孩子们,假如你就是谭老师,此时此刻,你会怎样鼓励你的学生?
(8)那声声鼓励,成了人们记忆深处的绝响,人们这样赞叹----出示句子: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齐读。大爱千秋 ----
句子三:地震时,眼看教室要倒,谭老师飞身扑到了我们的身上。
(1)你又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2)面对危险,谭老师将生死置之度外,他飞身一扑,用他的双臂为学生牢牢地生命之门,怎能不令人震撼?男女声轮读。
过渡:面对这一幕,被深深震撼的还有谁?
句子四:如果要快速逃离现场,论条件,老师离门口最近,最有可能离开。但在生死攸关的一刻,谭老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学生。
(1)理解“生死攸关”。
(2)指导朗读:指名一名生读,其余同学小声伴读。
(3)渗透写法(侧面描写),分角色朗读。
(4)是啊,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品味课题,内化情感
过渡:谭老师是一位特级教师,在学生眼里,他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在老师眼里,他是最爱孩子的,他在操场上看到一颗小石子都会捡起来,生怕学生玩耍时受伤。然而,同学们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讲台上再也见不到那个充满活力的身影了。
1、齐读课题
2、这最后的姿势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爱,它还表达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人师应有的精神,那就是爱与责任。
句子五: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
师引读,生接读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镌刻在四位学生的心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像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汶川大地震中----
师:这最后的姿势将永远矗立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瞻仰丰碑,升华情感
面对废墟中惨不忍睹的血肉之躯;面对那钢铁压不弯的脊梁;面对那羽翼下鲜活的生命,谭老师用生命铸就如天大爱,诠释了最高尚的师德灵魂,演绎了爱与责任最深刻的内涵,让咱们全体起立,共同瞻仰那座不朽的丰碑!齐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它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人们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
自由表达,抒发情感
地震无情,人间有爱,我们不愿去回想灾难来临时的惨烈场面,但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对英雄老师谭千秋说,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英雄的哀思、钦佩吧!
板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学中,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更应该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二)学生情况
本班很多学生从电视等媒体上知道了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出现了很多值得赞颂的人物,在第一课时他们就认识了谭千秋这个人物,对谭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的感受和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这句话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的意思。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五、教学流程示意图
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
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
借助文本,拓展迁移
↓
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六、 教学过程
(一)观看画面,情境导入。
多媒体播放2008年汶川地震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他就是——谭千秋。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画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识字5教学设计
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教学设计
画教学设计
荷叶圆圆的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识字5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库尔班大叔喜洋洋的教学设计
除法的验算数学教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二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花边饺子教学设计范文五篇
藏戏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锄禾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四年级蝙蝠和雷达公开课教学设计范文
夏、商兴亡教学设计
毛遂自荐教学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