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文章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则成语故事包含的意思。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们几年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了很多的寓言故事,能说几个故事的名字吗?
2、那你能说说这些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3、今天我们就再学习一篇则新的寓言故事,指读课题:自相矛盾。
二、提出要求、自读课文
1、打开课本,提出自学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b、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c、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a、请同学读书,其他同学评价。
b、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c、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扣词、精读课文
“张口结舌”的教学
在同学质疑过程中扣住“张口结舌”,问:什么叫张口结舌?课文中讲了谁张口结舌?他为什么会张口结舌?
“夸口”的教学
通过张口结舌的教学引出两次夸口的内容?
a、他夸口之下说了什么话?b、那你能读好夸口的语气吗?c、引导学生用“随你……都……”说几句话。d、这两句话一起说出来你会想些什么呢?
四、联系生活、揭示文章意思
1、同学们,现在你知道那个人为什么“张口结舌”了吧?(指名回答)
2、在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或者听说过这样的事例吗?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其实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非子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
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
七、作业(略)
八、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夸口
张口结舌
夸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仿编成语故事,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创编成语故事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活动:
分两组比赛,说一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1、试说“自”字开头的成语
(多媒体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不量力 自欺欺人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相矛盾
2、齐读成语。
3、引入课文,板书课题,简介矛与盾(矛:长矛,古代用于进攻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于防守的武器。)
4、播放《自相矛盾》的flash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初读课文
2、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3、“夸口”什么意思?(说大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学生勾画相关语句,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师: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4、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5、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能换一
个词语来替代吗?(哑口无言)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那个人售物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6、拓展: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要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
(四人一小组讨论。)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三、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原文: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四、仿编成语故事。
1、播放自相矛盾现代版
2、四人小组编成语故事。
3、交流,评价。
五、教师总结。
知识目标:
学会4个会认字和5个会写字。
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能够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能力目标:
朗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
掌握结合注释及查字典理解重点字词的方法,进而读懂课文内容。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画谜,激发学生学寓言的兴趣。(出示一些经典寓言故事的图片)
2、教师引导学生:低年级时,我们学过不少寓言故事,还记得吗?都有哪些?寓言就是以浅显而生动的小故事,向人们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但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则寓言故事与以往的表达方式上有些不同,是什么呢?打开书,快速浏览,你发现什么?——是两则文言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以前我们学过一些古诗,怎样才能将文言文读准确,有什么方法吗?请学生尝试自己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时注意断句。
2、指名读生字、词语。“矛、盾、锐利、坚固、祠、遂、弗”
请学生到黑板前,板书第一则寓言的题目。教师强调“矛盾”二字书写并字面解题。
3、教师范读课文。
4、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三、细读课文,深入体会。
1、指名读文章,讲一讲故事大意。
2、故事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学生读第一句。
教师出示: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从前楚国有一个人卖矛和盾。”“鬻”的理解学生是通过书下的注释了解的。在此提示学生学习文言文要善于运用书下注释帮助理解。
3、他是如何叫卖的?你知道了什么?
①分别请学生读那个人叫卖的两句话的。学生解释句子大意。
——理解过程中“坚、利、于”等词语学生在注解里无法找到解释,可引导学生翻阅字典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并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学生带着理解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③他为什么要这样夸耀自己的矛、盾?之前他会想什么?叫卖时的语气、神态、动作是怎样的?周围的人听会又会有哪些表现呢?出示填空:
自主思考,集体交流,四人小组内可以演一演。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讲一讲小故事,并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人群中,有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在听,更在想,于是他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指名读,谈理解。楚国人的反映怎样?——“应”:回答。“弗能应”:不能够回答。能用一个词语表达吗?——无言以对、哑口无言。
5、为什么“弗能应也”?——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矛、盾的作用,结果出现了自己说话相互抵触的情景。
6、那么,你怎样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呢?——比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尝试背诵。用现代汉语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成语,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通过以前的学习和课外阅读,我们已经积累了不少成语。下面,我们先来进行一场“成语大比拼”活动。请看大屏幕。
师:的确,中华民族有灿烂悠久的文化,成语又是其中一朵奇葩,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观察课文插图,理解“矛”和“盾”。(出示多媒体)
二、精讲课文。
1、想知道这个故事的内容吗?请自由朗读故事。
2、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3、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1)教给学生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先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经过、事情的结果。)
(2)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戳”(教师板书字形,动作演示“戳穿”)
在这个故事中,是什么“戳”什么?
(4)他是怎么卖他的矛和盾的?(边叫边夸)顺势帮助学生区分“买”和“卖”。
(5)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夸口)(板书)
3、“夸口”是什么意思?(说大话。)他是怎么说的?他先夸自己的
(盾———坚固得很—————什么矛————都不能戳穿)他接着又夸自己的
(矛————锐利得很—————什么盾———都能戳穿)。
(1)谁来读读这位楚国人的话。
(2)谁再来学学这位楚国人夸夸自己的“矛”和“盾”。
(3)听了这位楚国人的话,有人买吗?为什么?
对,他们没买,因为他们听出了这位楚国人话中有问题。有什么问题?
(他说话前后不一致,相互抵触)
4、如果你是其中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设置孩子、中年人、老人,让学生品味语气。)
(1)你是一位孩子,叔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是一位中年人,兄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是一位老人,年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有什么反应?
(1)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2)“张口结舌”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在围观者的反问中,那个楚国人XXXX,回答不出来了。(哑口无言,目瞪口呆,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4)他为什么张口结舌?他敢试给大家看吗?为什么?
(5)拓展思维练习:如果试的话,会有什么的结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说明盾不______,这跟他说的哪一句话相矛盾?如果矛盾不能戳穿盾,说明矛不________,这跟他说的哪句话相抵触,这两种结果,最终都使他的矛和盾________________。
四、课本剧小表演。
五、联系生活,明道理。
1、通过学习课文和刚才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说话、做事不要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实事求是。
2、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你的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后果?
六、拓展作业:
看看下列句子有无自相矛盾的地方?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我估计他今天一定不会来参加会议了。
3、昨天,下了一夜大雨。
4、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5、我国的艺术珍品很多,莫高窟中精美的壁画就是仅有的一个。
6、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七、质疑提问。
八、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课外阅读2—3个成语故事。
教学内容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学习《自相矛盾》中的生字词,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3.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教学
重难点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
资源
《自相矛盾》的原文
预习
设计
1.读成语故事,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理解“夸口”、“张口结舌”、“自相矛盾”的意思。
2.想一想第一则成语讲了一件什么事,给你什么启发?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3分钟)
1. 自相矛盾 滥竽充数
画龙点睛。
2.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10分钟)
1.学习理解生字。
(1)学生读准词语。
(2)多种形式理解词语意思。
▲戳:用手指或长条物的顶端捅。
学生做“戳”的动作。
▲说大话。
学生读句子。
▲张口结舌: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
哑口无言。
2.学生自读故事。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16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1)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感受。
(2)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读这两句话。
生练习读这两句话。
指名读,评价。
试着加上表情和动作再读。
指名反馈表演读。
3.嘲笑讽刺。
4.因为别人问,用他的矛戳他的盾结果会怎么样,他不知道怎么回答好。
5.学生各抒己见。
6.学生联系实际交流。
7.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10分钟)
学程单:1.学生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学生结合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赅、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今天我们要学的第8课——《成语故事》(读题),它里面就出现了三个经典的成语。你知道是哪三个成语吗?其实这里面的三个成语故事就是三则寓言。(板书:寓言)
2.那你知道什么是寓言吗?
(板书:故事、道理)
3.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成语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自相矛盾)(读题)
第二板块: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理解词语意思。
自相矛盾 张口结舌 楚国 买卖
锐利 戳穿 夸口
(1)指名读词语。
(2)理解词语意思。
▲知道“戳”的意思吗?字典上怎么说啊?
伸出手指头,做做“戳”的动作。
那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呢?
▲ “夸口”什么意思?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读句子)
▲“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呢?能给它换个词代替吗?
2.自读故事,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读准确。同桌再互相读一读,纠正评价。
第三板块:读懂故事内容,明白故事寓意。
1.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最能表现这个人骄傲、愚蠢、可笑的句子。
出示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1)指名学生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觉得他可笑、愚蠢?相机理解“自相矛盾”。
(2)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
3.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这时,有个围观的人是怎么问他的?应用怎样的语气来问?
4.那个楚国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了呢?
5.是呀,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6.现在如果你是卖矛和盾的人,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和盾?怎样才能不自相矛盾了?
7.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和事。
8.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8.是啊!做人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第四板块:初识古文。
1.读《一课一练》收藏夹中的古文《自相矛盾》。
2.指名读。
3. 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理解这篇古文意思。
4.齐读古文。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3.《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二、初读课文《自相矛盾》,学习生字词。
任务驱动
【学习单一】
(1)读准,读通故事。
(2)理解生字词:戳、茅、盾、锐利、坚固、夸口、张口结舌
1.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结共性问题,思考导学策略。
2.指名学生展示,通过答案的比较进行指导。
3.教师相机补充
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可以通过找近义词,做动作,用词说话等多种方式。
三、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任务驱动
【学习单二】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4.(相互抵触、不一致。)
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五、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这个故事有意思吗?(有)
这么有意思的一个故事,它出自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则寓言,如今它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一个成语——自相矛盾(读)。
任务驱动
读一读原文,尝试理解
1.出示原文:
2.都是古文,你有什么办法读懂它吗?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办法,可以结合我们刚才读懂的课文对照着学,这样很快你就能自己读懂它了。
3.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作业
设计
(1)抄写文中生字词。
(2)《一课一练》中《自相矛盾》的题目。
读熟课文,并将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教学内容
8. 成语故事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掌握重点词语在意思。
3.流利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多样方式的朗读,熟读课文。
2、通过个人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自相矛盾》让学生明白脱离实际地夸大某种东西的长处,往往会闹出笑话的道理。
2、《画蛇添足》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反而不适当。
二、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成语,激发兴趣。
1、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相信你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其中有些来自于神话故事,有些来自于历史故事,还有些来自于寓言故事。你能根据下列图片猜出分别是什么成语吗?
2、这些成语都出自寓言故事,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吗?
3、板书课题,认识“矛”和“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明确学习目标,回顾学法。
1、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2、回顾学法,谁来说一说怎样学习文言文寓言效果会好一些呢? 1、读。读正确,读流利; ○2、译。结合注释,读懂文本意 思; ○3、悟。明白文中道理; ○4、背。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
(三)、指导朗读课文
1、 全体学生自由读文(读文要求:一句一句地读,把音读准。)
2、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边听边划出节奏,标出重读之处。
3、课件出示朗读提示,指名读课文
4、范读课文,同桌同学互读课文,在互帮互助中,把故事读通顺。
5、齐读课文,小结朗读情况。
(四)、再读课文,尝试翻译文言文。
1、学生结合注释,尝试翻译文言文。
2、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翻译文言文
3、逐句翻译文言文(课件逐句出示文言文)
4、指名说说全文的意思。
5、课件出示译文,学生齐读。
(五)、自主探究,悟出文中道理。
1、楚人是怎样夸矛和盾的?请用书中的话说一说。楚人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他说的话应该是怎样的语气?
2、听了楚人的一番夸耀,旁人又是怎么说的呢?
3、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有什么反应呢?
4、面对旁人的质问,他为什么答不上话来呢?如果真用他的矛去戳他的盾,结果会怎样?1、戳不穿——说明 盾坚固矛不锋利 ○2、戳得穿——说明 矛锋利盾不坚固 ○(楚人言过其实,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这也是他的可笑之处。)
5、请说说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6、通过学习这个寓言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三、诵读背诵,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自相矛盾的情 况吗?举个例子说说。 (1)、我肯定李琳大概是生病了。 (2)、广场上到处是五颜六色的红旗。 (3)、昨夜,校园里漆黑一片,只有李老师办公室灯火通明。 (4)、我国的万里长城是世界上没有的奇迹。 (5)、我的家庭作业全都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2、请用“自相矛盾”造句。
3、作者介绍:《韩非子》书名。集先秦法家学说大成的代表作。韩非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死后,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的文章编成。共五十五篇,二十卷。提出了“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主张。重要的有《孤愤》、《解老》、《喻老》、《难势》、《问田》、《定法》、《五蠹》、《显学》等篇。有清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和今人梁启雄《韩非子浅释》等注解本。
4、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五、作业:
1、把“自相矛盾”的故事讲给家人听,与家人分享。
2、课外阅读二至三个文言版寓言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了解寓言内容。
3、了解寓言包含的寓意。
4、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关键性话语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1、古今词义和表达上的不同。
2、了解寓言所包含的寓意。
3、用自己的话表达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师:(响起古典音乐)中国被誉为东方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寓言更是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人们把“寓言比作理性的诗歌”,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一节课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寓言故事之中。
2、板书课题:14寓言二则——自相矛盾
3、在课前,老师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查找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谁愿意汇报。
4、同学们能从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本课内容,同时也锻炼我们的自学能力,开拓我们的视野。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矛与盾是古代作战的武器,课文围绕着矛与盾会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一同欣赏课文吧!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中字的读音以及句子的停顿和读音。
2、下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和句中的停顿,要把句子读通顺,难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3、谁愿意读课文。
4、看得出大家的掌声是对他的表扬,就让我们像他一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读后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翻译古文
同学们通过朗读,已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下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
1、第一句:
(1)理解“鬻”和“誉”含义。
(2)请翻译第一句
(3)读的语气
教师:让我们用炫耀的语气齐读这句话。
2、第二句:
(1)解释“利”
(2)请翻译第二句
(3)能用吹嘘的语气读出这句话。
3、第三句:
(1)翻译第三句
(2)找出文中古今意思差别较大字?
(3)读时注意什么
(4)设想一下,问话人的年龄、性格,读时语气怎样?试这读一读。
4、第四句:
师:第四句内容很少,我们改变下形式,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担任小老师,带领大家一同理解这一句。
(1)“其人弗能应也”中“应”什么意思?
(2)翻译第四句
(3)看图想象一下楚人此时什么表情?这句话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
(4)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
四、理解巩固文章内容
1、看得出同学们学得都非常认真。现在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寓言故事。(板书)
2、谁能说说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到了什么?
3、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理解的很深刻,希望你能把自己的理解溶入到朗读中。
五、全文总结
本文以短小精悍的故事情节、幽默的语言,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诚实,不要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这样的寓言故事有许多,它们蕴涵着深刻的道理,凝聚着宝贵的经验。希望同学们课下都来阅读,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人生教学设计参考
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爸爸和妈妈抚育我的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人生教学设计参考
窃读记教学设计及反思
爸爸和妈妈抚育我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古诗三首优秀的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妈妈睡了教学设计范文
负荆请罪教学设计最新
比本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看雪教学设计优秀案例
丑小鸭小学优秀教学设计
做什么事情最快乐教学设计
课文风筝的优秀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