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孙小飞老师

《选读》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的第一课是《为政以德》,怎么上,能够让学生对于这门课产生兴趣,并且乐此不疲地去学,这很有讲究。在教学《<论语>选读》这门课前,我做过一个学生阅读《<论语>选读》的感受,这种感受可用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单调、枯燥、深奥。原因大致有三点:其一,《<论语>选读》都是文言,即使有注解,子曰子曰太单调;其二,《<论语>选读》都是语录体,背景材料少,一节一节太枯燥;其三,《<论语>选读》多为孔子的话,孔子是大儒,他的思想太深奥。在这种情形下我又认真地研读了《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对于选修课的要求和《<论语>选读》中《前言》规定的学习要求。《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意见》对于选修课的要求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有的侧重于实际应用,有的着眼与鉴赏陶冶,有的旨在引导探究与研究。文化论著的研读,应指导学生阅读论著、调查和梳理材料,增强文化意识,学习探究文化问题的方法,提高认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能力,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论语>选读》中《前言》规定的学习要求有五点:一是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二是探究传统文化在现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三是提高个人精神品质,四是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五是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咂摸“课标”和“前言”的要求,两者强调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让学生阅读评价文化论著的能力得以提高。

  鉴于此,我们在实施教学时,一要帮助学生梳理文言基础知识,整理章节思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文本,领会文本。二要多呈现背景材料,多联系现实生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进行课后研习探究题的探究。第三,《为政以德》是《<论语>选读》的开篇,宜慢行不宜快跑,要让学生觉得《<论语>选读》有所学,耐咀嚼。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通过朗读和探讨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的为政主张。

  3、理解推行德政对于国家和百姓的重要意义。

  重点:把握德政的内涵。

  难点:课后研习探究题的探讨乃至领会。

  课时安排:3课时(包括课前学习一课时)

  课前学习:

  1、了解孔子的生平及人格世界。

  2、了解《论语》的精神内涵。

  3、了解孔子提出“为德以政”主张的背景。

  教学引导:

  一、解读“德”字、导入新课:

  由“德”的本义——心正为德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选点突破,以点带面:

  “为政以德,譬如星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三、整合内容、梳理字词、多维论证、厘清观点:

  1、富民(3、4、8)

  2、教民(2、3、10、11)

  3、举贤(11)

  4、正己(4、5、6、7、8、9、11、12)

  四、合作学习、对话探究:

  探究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探究二: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课外延伸:

  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韩非子:“故治民无常(没有永恒不变的常规),唯法为治。法与时转(法律随时代而变化)则治,治与世宜(治国的措施适应社会现实)则有功。”

  在“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与韩非子各自提出了不同主张,你对此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