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设计范文(精选三篇)

孙小飞老师

  故乡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说明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故乡》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兼备小说与散文的特长,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平实教学,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简介文体知识抓基础教学,熟悉文本;第二课时:生动教学,品析人物形象品读文章主题;第三课时:平实教学,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读写结合;第四课时巩固,品味语言特点,提示课后练习。本节课所说是第三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单元要求:学习这篇小说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对话描写和对比手法的特点及在小说中的作用,并通过学习,提高阅读小说和记人叙事的能力。故我拟定如下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本节课学习人物形象的描写:本文作者运用对比等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学习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对比描写的表达方法,提高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跳读/精读的方法品味人物描写,感悟对比手法的妙用。

  情感目标:感受名家名篇的艺术美,感知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教法、学法说明

  在学法方面,我选择“读写结合”法。先导读,引导学生跳读、品读,现学现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能力为主要目标,注意教学的灵性。运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多媒体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将以“对比手法”的分析为切入点,按“温故——知新——小结——延伸”的思路进列教学,过程如下:

  (一)首先以设问导入,设两问:(3分钟)

  1、我们所学的《故乡》的体裁是———?小说有哪三要素?回顾小说的三要素(多媒体显示)

  2、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故乡》中有哪些人物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对闰土有何印象?

  (二)从而引入学生对闰土两个不同形象的对比分析我将设置四个方面的问题,已达到学习对比手法的目的(22分钟)

  1、首先给学生介绍常见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列为描写、心理描写等,接着用设问引导学生探寻:《故乡》中闰土的外表有何变化?只是因年龄增长而变化吗?请运用跳读方法从课文中提取有关信息。(多媒体显示引导学生从文章里找出对比所在,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归纳、表达能力)作者通过外貌描写,表现出闰土的巨大变化,和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判若两人。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紫色的”圆脸变作“灰黄”,这是饥寒交迫造成的营养不良的结果;“很深的皱纹”是生活的重负刻下的痕迹。“小毡帽、银项圈”变成了“破毡帽”,“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都说明了生活的极端贫困;“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松树皮”,这是过度操劳的结果。教师引导:肖像的变化反映了家境的变化,家境的变化又折射出社会的变化。20年后的饥寒交迫、极度贫困、难以维持生计。正是当时中国农村经济破产、农民生活困苦的真实写照。

  2、语言对比。闰土与“我”的对话,从说话的态度到说话的内容分别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可见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之深,闰土不仅经济上困苦不堪,精神上也被严重摧残。听说少年好友回来,他“实在欢喜的了不得”、“这一点子青豆……请老爷……”又表现出他的淳朴、善良。他觉得本人的生活“非常难……总是吃不够”,原因是六个孩子、“不太平”(兵匪欺凌)、“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官绅压迫)、“收成又坏”(饥荒)、“总要捐几回钱”(苛税)、“又只能烂掉”(经济破产),但对于为什么会“不太平”,又为什么“什么地方都要钱”等又想不清,说不明。因而他“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他只是摇头”,“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的吸烟了”。)教师引导:本文语言描写虚实结合。前6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本人的心情和谦恭,结果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本人的苦况。这里(虚)把闰土内心不平,却又无力反抗,更不知道如何改变现状的苦闷心情刻画得非常形象、逼真。

  3、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在神态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可能提取的内容:重逢时的神情变化:欢喜——凄凉——恭敬。教师进一步引导:因少年好友的重逢而欢喜,因本人的现状而凄凉,因等级观念而恭敬。神态描写简洁而又能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交谈中用“仿佛石像一般”、“像一个木偶人了”两个比喻句来刻画闰土的神情,故闰土的“呆滞、麻木”给人以深刻印象。

  4、除此外,作者在写闰土时还进列了哪些对比?(小结闰土的各方面的对比。多媒体显示)

  5、刚才我们分析了闰土的对比,下面请大家各自分析“杨二嫂不同形象”,请大家自读课文完成表格。(学生简述杨二嫂的对比过程。目的同上。提示:寻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扬二嫂外貌、语言、动作、神情的语段,想一想,前后对比反映了杨二嫂的过去与现在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教师提示:杨二嫂20年的遭遇和生活变化也反映出城镇小市民阶层的贫困化,反映了当时经济衰败的另一个侧面。)

  (三)课堂小结:这样对比,对文章有什么好处?(3分钟多媒体显示)

  (1)突出人物形象。,令主题更加鲜明。

  (2)突出人物的变化,使人物生动形象丰满。

  (3)对比手法的运用还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注意:对比的运用是为主题服务的!要处理好人物主次关系,突出主要人物,淡化次要人物。

  (四)联想运用:(15分钟)

  课堂练笔:用对比手法写你熟悉的人物。注意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来仿写。也可以从某一方面进列对比。(提示:中小学同学、兄弟姐妹、老师父母等。如有人写妈妈:“唠叨婆”变成了大老板。)

  学生速读片段,教师简评。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前后对比中感情基调不一;抓不住人物的特征变化;对比描写没有为主题服务等等

  (五)课外作业:当然,本文除了闰土的对比外,还有闰土与杨二嫂的陪衬、现实故乡与记忆故乡的对比、闰土、“我”这一代同水生、宏儿下一代的对比。请同学们在自习时间选其中一方面作简要分析。

  五、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本节课我的教学理念:我以文章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教材的“思维训练的价值”,使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对比”手法的运用。贯彻“有效教学理念”,分解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实践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以设问来推进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否则教学效果不明显。

  故乡教学设计2

  一、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节课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分析“闰土”这一人物形象及其所表现的主题思想。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的基本鉴赏能力,为今后的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能力目标:掌握从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难点:从分析人物提升主题

  二、教法、学法说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向学生教授知识时,自然要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我的教学对象是初三六班的学生,这是本学期重新组合的班级,除了十个优生,大部分同学基础不好,学习的激情不高,尤其是对小说的鉴赏能力有限。《故乡》的教学是本单元小说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且《故乡》一课容量较大。我拟订四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对基础知识和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二课时对重点人物分析及主题的把握,第三课时把握其他人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第四课时写作手法、语言特点的体会。因此,我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十分熟悉课文内容,认真组织排演情景剧,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联想。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努力让学生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来把握人物形象,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多媒体演示。

  三、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教学中,将围绕“闰土”的形象展开分析,按“温习旧知识———讲解知识点———探究知识点———联想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过程如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

  1.复习小说的三要素及本文写作背景和情节结构

  2.鲁迅先生的故乡是怎样的故乡?(朗读2、12段)

  由问题故乡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点明本节课学习目标和重点,进入新课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来反映生活

  (二)、合作探究——人物分析

  1.谁是主人公(以辩论形式分析主人公是谁,“我”或“闰土”)

  教师归纳:小说的主人公不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的篇幅多少,而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

  举例 《七根火柴》

  2.分析闰土

  (1) 让划出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完成表格(多媒体显示)学生初步把握人物形象,并掌握刻画人物的各种方法

  (2) 为让学生更深刻的把握人物特征,更直观的感受人物的变化,让学生表演情景剧“少年闰土与‘我’”和“中年闰土与‘我’”。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从而把握的主题———————在鲜明的对比中,揭示了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制度下,遭受经济上的剥削,政治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也揭示了闰土们悲惨命运的深刻的社会原因是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

  3、简析杨二嫂

  因时间的关系让学生以杨二嫂自我介绍的表演形式来了解人物形象的特点。通过学生讨论分析“为什么要写杨二嫂?”引导学生更深一步的对主题把握。

  杨二嫂是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的代表,她的形象塑造有两个意义:一是用她的自私刻薄来衬托闰土的纯朴善良;二是用她的变化来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

  (三)、拓展延伸

  1.综合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或父母的故乡的变化及感受。 以此联系既可提高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挖掘能力(由小变化看社会大问题),又可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2.回忆你所知道的关于故乡的诗句。以此积累文学知识,加深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

  这是鲁迅先生一篇经典的短篇小说。由于课文内容离现今时代较远,有些句子比较深奥,人物较多,学生在主题的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以上因素,我在设计本篇教案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的实践中,让学生自主排演课文片段,深入把握、了解人物形象及人物身上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使真正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在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及能力,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对一些细节问题的理解学生没有深刻体验,教师归纳的稍多这点我认为是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对学生方面考虑欠缺,这些都暴露了自己的教学弱点。

  故乡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及理由

  《故乡》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篇经典小说。根据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个固有的特点,以及鲁迅先生思想的深刻性和现实教育性,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提示中的学习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两大方面:第一,理解景物描写和对比在小说中对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第二,感悟小说的主题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这两点又都建立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赏析上。

  二、采用的教学策略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基于篇幅较长,我将本课教学内容安排为2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解决人物形象分析,第二课时则重点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第一课时,首先以《故乡行》中的歌词导入,将学生带入到故乡情结之中,同时展示文中的“我”见到故乡时的不同于常人的“悲凉”感慨,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也就自然过渡到对本文的`学习探讨。在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后,会不难发现文中“我”回到故乡产生悲凉心境的原因在于在故乡的所见所闻,在于故乡所发生的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着重表现在景之变和人之变。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解析,我采取圈点勾画以及对比阅读的方法,要求学生找出能体现故乡“景”和“人”变化的语句,然后紧扣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其中人物分析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正是通过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前后变化展示了当时的整个社会风貌。对于人物的分析建议学生以表格的形式从肖像,语言,动作,称呼等各方面进行赏析,同时体会“我”对他们的情感。最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比较两个人物在写法上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刻画人物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并为表现主题服务。

  第二课时是以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导入到新课的学习的。紧接上文首先分析故乡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为了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我除了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还利用多媒体展示了本文的相关的背景知识,做到知人论世。其次是着重通过对“我”的情感体验,明确小说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关于这一问题,我还是通过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围绕课文最后三段的议论性文字一步步深入分析的。对于这三段文字的理解也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尤其结尾一句话鲜明地再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要求学生结合社会和人生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进行解读。最后是对两节课的内容进行一个总结,再次让学生对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基于还塑造了宏儿和水生这两个貌似当年的“我”与闰土的形象,而这两个人物身上也清楚地再现出作者的某种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为宏儿和水生今后的命运编故事的作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关于板书,做到简洁明了,又能充分展示课堂教学内容。

  三、实施情况及教学问题

  整个课堂教学也算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了,但是在分析最后三段文字时,学生难以很好的理解,在讨论无果时或是引导无方时,我的做法就是结合相关资料对学生进行直接讲授了,这样的效果自然不是很好,甚至是违背教学规律的,这也是我在这一课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我发现同学们几乎都很善待闰土,但对杨二嫂就比较苛刻,而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与他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应该是同呼吸共命运的,即使是被社会挤压而思想扭曲的尖酸刻薄的杨二嫂他也应该不乏深深的同情,但如何让学生在的学习中真正地把握住这一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学问题。另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合作探究问题时,总是会把文中的“我”与作者混为一谈,这也是一个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确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

  四、教学反思

  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其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上面提到的对于杨二嫂的分析上就值得反思,都说鲁迅作品难教,难懂,可能还是因为看得少,了解得少,如果我们能让学生多接触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深入地理解先生的思想,可能杨二嫂的身上就不仅仅只有尖酸刻薄了。另外在分析“我”与闰土之间的隔膜时,众多的资料都在显示是因为闰土深受封建等级制度的毒害,似乎原因在闰土,根源在社会,其实再追问一下,“我”的身上是否也存在问题呢?细读会找出很多不和谐之处。而作者鲁迅先生本就是一个敢于、严于自我批评的一个人,我想“我”对于闰土的态度上也应该体现出作者深深的自我批评,所以对于的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另辟蹊径,不为所谓的权威性的观点而论,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是一个困扰着我的难题。还有的就是本文是一篇小说,对于本文的教学,应该紧扣小说固有的特征,而我着重分析了人物形象,探讨了环境,也再现了社会生活,但忽略了小说的情节,这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