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范文

马振华老师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1

教学目标

1、法国路易十四的改革;重商主义经济政策;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普鲁士腓特烈二世的改革;奥地利特蕾西亚女皇及其子约瑟夫二世的改革。

2、通过课下分组查阅各国改革的资料,使学生掌握各国改革的原因、目的、主要内容及结果;通过课堂上对各国改革异同点的分析、比较,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的改革反映了17-18世纪欧洲向在资本主义过渡的总趋势。

3、通过学习欧洲主要国家的改革,使学生认识到:17-18世纪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洲向资本主义迅速过渡的历史发展总趋势;而改革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一种途径,一个人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会有所作为。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

17、18世纪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发生在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各国封建君主以富国强兵为己任,从而出现了法国的“路易十四时代”,以及欧洲的新兴强国俄、普、奥。尽管各国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迫的,但在客观上,它却使一个涣散、紊乱、封建的欧洲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再一次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的阶段特征。

重点分析

路易十四统治下的法国改革以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因为:首先法国是近代欧洲的一个主要国家;同时,法国的改革具有代表意义。其次,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如何看待封建国家的改革,这对于了解那个时代,把握欧洲主要国家在资本主义发展中这一阶段的特点和各国的联系十分重要。总的来看,18世纪的开明君主的改革,是从改革道路向资本主义过渡的起点。尽管改革的道路不如革命道路来得猛烈快捷,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实现过渡,但它却是多数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的途径,爆发革命的国家毕只占少数。改革道路一般都会保留较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然而它也有相对平稳、保持经济连续发展和破坏性极小的优点。革命和改革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利杠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以法、俄、普、奥四国为例,让学生思考“这些国家封建统治者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特征?”通过这些问题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成为当时欧洲历史发展的主流,这个时代的主流面前,“适者生存,逆者亡”的历史规律。又可让学生比较中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与欧洲17-18世纪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区别,从中再次理解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对后来历史发展的影响。

难点分析

腓特烈二世改革与普鲁士军国主义扩张政策的联系及对欧洲封建国家改革的评价。这是因为:第一,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扩张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同时,它对近现代德国的对外政策,对两次世界大战的发生,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第二,如何客观、全面地看待17—18世纪欧洲封建国家的改革,直接影响到对这一历史时期阶段特征的总体把握。

课内探究活动

在课前,安排学生分组查阅、整理17-18世纪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以WORD文档形式或PORPONT形式向其他学生展示、讲解。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设计思想

在多元智能理论、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指导下,利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了解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的功效。

三、对改革的评价

1、反映了欧洲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特点。

2、改革是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和封建王权的暂时联盟的条件下进行的。

3、改革的怎样内容是加强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所以,改革在加强封建国家的国力的同时,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以及资本的原始积累。

4、改革没有改变封建统治的基础。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2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的*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新课学习

一、伟大的转折

“-”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但是,由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中“左”倾错误的长期影响,个人崇拜仍在束缚着一些人的头脑,国家前进的脚步十分艰难。

-结束,中国将向何处去?1978年邓小平的一次重要讲话和党的一次会议给迷茫中的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78年底,在*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讲话,着重阐述-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个讲话,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新理论的宣言书。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的*道路。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展示: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和中共十五大图片

以上事件对于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各起了什么作用?

1.形成过程

(1)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i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的*。

(2)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了*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会议第一次对建设**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他指出,*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

(4)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的*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合作探究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南方谈话是把改革开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邓小平理论的内容

邓小平理论内容十分丰富,除了新时期建设*的*的论述外,还包括很多方面。如:(1)*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在祖国统一问题上,他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推动了香港、澳门

的回归,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等等。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在*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其他*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如何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第一,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把人民利益作为政策出发点。第二,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三,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调查研究等方法。第四,邓小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发生了许多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又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在建设*的*事业道

路上不断开创新局面。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其地位和意义是什么?

1.提出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以-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3.地位和作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怎样建设*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邓小平理论解决了“-”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的关键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变化的新形势,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课后习题

高考真题: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选择题

1.(2012o山东基本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将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科学发展观

③邓小平理论按照形成的先后顺序填入空格,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①②

2.(2010o天津文综)20世纪50年代,-为探索*建设道路所发表的主要著作有()

①《论十大关系》

②《论人民民主专政》

③《新民主主义论》

④《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解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为*的党中央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的。

答案:D

2.解析:《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1940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于1957年。故本题选B项。

答案:B

板书

板书设计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2.过程

(1)*工作会议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内容②意义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创立-20世纪80年代

(1)明确提出

(2)系统概括

2.逐渐成熟

(1)南方视察

(2)中共十四大

(3)中共十五大

3.内容

(1)新时期建设*的*的论述

(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4.评价

(1)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2)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背景

(1)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变化

(2)中共面临新问题

2.内容

(1)代表发展要求

(2)代表发展方向

(3)代表根本利益

3.地位:中共十六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意义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3

秦朝统治

教学建议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和秦朝的历史地位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

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例:以下有关秦朝封建-主义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B.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

C.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D.导致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 D

对焚书坑儒的认识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文化-,它表明秦期不仅要取缔与-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即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而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焚书坑儒虽对巩固维护统一的封建集权新制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整体上看却适得其反,因为不同学派、学术观点不是单靠行政说压手段所能统一的。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

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用来巩固统一的法家思想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秦始皇没有认识到守成与进取不同,应变换指导思想,采取不同的统治手段,反而日益迷信法家学说,一味强调法治,结果愈益加强了对人民的压迫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秦旋即灭亡。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战国时期,而不是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开始。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开始开发西南,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流域,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这是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开发西南地区的开始与中央政权设置郡县地方行政机构是两个不同的历史现象。

例:我国西南地区的开发,始于

A.战国时期 B.西汉 C.蜀汉建立以后 D.南朝时

答案 A

教学目标

典型例题

例1 下列有关秦朝修长城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长城起到了少受少数民族侵扰的作用。

B.修长城的耗费,是秦灭亡的原因之一。

C.中国历最早的人工城防

D.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和智慧

分析:这是一道否定选择题,主要是选出对长城不正确的描述,如果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长城的修建,作用和评价的把握正确,答案就迎刃而解了,秦长城之前,秦赵燕以有长城,答案C

例2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

A.焚书坑儒 B.推行郡县制 C.强化中央机构 D.统一文字

分析:此题属于材料选择题,难度较大,考察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还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材料大意是天下长期受战争之苦因为有诸侯,天下刚稳定,再建立侯国是再生战争,想求安定不就太难了.基于此秦始皇反对分封,于是推行郡县制.答案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然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响应……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贾谊《新书·过秦论》 请回答:

①上文中的“废先王之道”是秦亡的原因吗?

②上文中的“焚百家之言”是指什么事件?应如何全面评价其作用?

③你认为秦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分析:做材料题有一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步,1.读懂材料(包括选自书本和问题)2.联系课本的相关知识3.分辨问题做答.

答.①不是。 ②指“焚书坑儒”。它一方面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另一方面又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统

一。 ③是秦的-激起的农民大起义-了秦的统治。

应从客观上的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探索秦统一的原因。 (l)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 ⑤长期的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

一。 (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①秦国社会改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 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秦具备完成统一的主客观条件。 (3)历史地位 ①结束了长期-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②开创了对中国历史有深远影响并被后世继承的政治、经济制度。 ③秦朝因-而亡,给予汉及后世统治者以深刻教训。 ④秦修筑的万里长

城是影响深远的古代伟大工程。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 被称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无论是历,还是现在,一直是争议较大的历史人物。建国以来,史学界对其评价有四种观点。

第一,功大于过说。这派观点认为,秦始皇对当时的人民,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都是有很大贡献的,一方面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与实现统一、巩固统一分不开,另一方面他开创的-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官僚政治体制为历代王朝沿袭,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起了积极作用,把其称为暴君是不当的。

第二,前功后过说。秦始皇一生活动应分三个时期,完成统一大业时期,统一后的几年为中期,后来的焚书坑儒、修造阿房宫、骊山墓为后期。其前期是丰功,后期是显过,中期是功过相兼。可以说,他是一位“前功后过,功过并重的一代君主”。

第三,功过参半说。在秦始是身上就同时存在极端相反的两个方面——光明和黑暗,伟大和-。他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

第四,功大过亦大说。秦始皇在中国历是一个功大过亦大的人物,集中在他身上的矛盾重重交错。综合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一般都肯定其在统一中国历史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同时指出其-、严苛压迫和剥削人民的一面。 秦朝的封建-主义制度体现了封建主义的-性,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对我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非秦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

这里应把“秦的-”和“秦朝封建-主义制度”区别,封建-主义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各个朝代的主要的政治制度,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封建-主义制度下,容易产生“-”,这是因为-主义制度具有其-性。但是,封建-主义制度不等于“-”。“-”是超越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的过度的剥削和压迫威胁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基本生存的统治。所以,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不是封建-主义制度,而是“秦的-”。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4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宗教改革的背景,西欧国家宗教改革中的主要教派;德意志、法国、英国宗教改革;尼德兰资本主义发展和各种社会矛盾;尼德兰的地理概念;尼德兰人民争取独立的历史过程;尼德兰革命的历史意义。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对宗教改革背景和性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由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在思想领域通过宗教改革的形式进行反封建斗争。通过对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这次革命是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封建专制和西班牙统治者的暴行的认识,引导学生发展痛恨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情感。

(2)通过了解尼德兰人民独立斗争的经历,引导学生体会珍爱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感情和不畏强暴,敢于对恶势力抗争的精神。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

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并列,是早期资产阶级的一场反封建斗争,而且,它更加广泛、深刻,因为它触及了每个人的精神世界、还同他们的经济、政治利害息息相关。而尼德兰革命既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又是一场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革命的成功同时宣告了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中的胜利。北方独立后,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学习,培养学生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和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的能力。

(2)通过对尼德兰革命的原因和后果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历史的能力。

(3)通过对与尼德兰革命相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地、全面地理解和认识问题的能力。重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1)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宗教改革是早期资产阶级的另一场反封建斗争,其影响比文艺复兴更为广泛、深远。(2)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尼德兰革命是世界历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革命成果——荷兰,发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重点的突破方案

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②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③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④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⑤宗教改革的意义⑥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⑦尼德兰革命的影响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和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难点分析

本节的难点是: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高中学生追踪历史演变进程、理解历史中的因果关系的能力还较差,还不能较好地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原理认识历史。因此,在理解上述问题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难点的突破方案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①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宗旨及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②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③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④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等问题,使学生理解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以及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课内探究活动的设计

学生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有目的的自学本课内容。对于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采取组织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的方式解决。 教学设计示例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重点:宗教改革的原因、影响;尼德兰革命的前因后果

难点:德意志宗教改革;尼德兰南北分裂的问题;尼德兰革命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教学手段:使用投影仪出示学习标准,引导学生自学的阅读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文艺复兴的性质、作用二、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⑴中世纪西欧的天主教教会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⑵为什么早期资产阶级会反对天主教神学?反对天主教会的实质是什么?

⑶西欧哪些阶层要求进行宗教改革,为什么?

⑷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⑸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派、代表人物及其宗旨。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

⑹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为什么当时进行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改革的形式?

⑺英、法宗教改革的特点以及意义

⑻英国国王为什么进行宗教改革,英国的资产阶级在宗教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

⑼宗教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⑽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⑾编写尼德兰革命大事年表、

⑿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⒀尼德兰革命中南北分道扬镳的原因何在?

⒁尼德兰革命的影响

学生在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时,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到:人文主义者的观点,为宗教改革派提供了攻击天主教会的炮弹。

在解决“为什么说加尔文教是新教中的激进派”这一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路德教与加尔文教教义的不同入手。

关于“为什么尼德兰革命在加尔文教的旗帜下进行” 这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尼德兰地区的主要矛盾:尼德兰的资本主义发展与西班牙封建统治之间的矛盾;民族矛盾也很突出;天主教和新教的矛盾;剥削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矛盾。教派矛盾从根本上说是既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矛盾的反映。西班牙在尼德兰残酷地迫害新教徒的行为,不仅激化了宗教矛盾,也使民族矛盾变得不可调和。

关于“尼德兰的分裂的原因”。应引导学生从尼德兰地区居民的文化和语言背景、南北方的宗教信仰、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三、小結

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

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学习本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制定学习目标、对学生学习加以引导、点拨和适当的讲解,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四节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一、宗教改革

1.宗教改革的背景

2.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3.加尔文教派

4.法国的宗教战争

5.英国的宗教改革

6.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二、尼德兰革命

1.主要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革命

3. 革命的影响

宗教改革和尼德兰革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教案必修二5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