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友情诗《移居》两首

莉落老师

陶渊明友情诗《移居》两首

  引导语:下面是田园山水诗人陶渊明的友情诗《移居》,欢迎大家阅读。

  《移居 其一》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说明】

  陶渊明约四十一岁时,从老家浔阳柴桑迂居于浔阳上京。晋安帝义熙四年(408)六月,诗人在上京之居遭火灾,房屋焚毁。两年之后,即义熙六年(410)九月后,又迁居南村,实现了他想往已久的愿望。这两首诗,就是他这次迁居后的抒怀之作。当时诗人四十六岁。

  其一(1)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2)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3)。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4)

  弊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5)。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6)。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7)

  〔注释〕

  (1)这首诗写迁居南村的原因和迁居后的乐趣。诗中热情赞美了南村“素心”人,表现了志同道合的高雅而纯洁的志趣。诗人与这些纯朴的“素心”人朝夕相处,无拘无束,叙谈往事,品评文章,感情融洽而欢乐无限。

  (2)非为卜其宅:语出《左传?昭公三年》:“非宅是卜,惟邻是卜。”古人在建宅前,先用占卜的方法选取吉祥之地。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我不是为了选择好的.宅地,而是要选择好的邻居。

  (3)素心人:心地纯朴的人。数(shu 暑)晨夕:渭朝夕相处。

  (4)从兹役:进行这次劳动,指移居。

  (5)弊庐:破旧的房屋。指移居后的住房。取足蔽床席:只要能遮蔽床和席就足够了。意谓只要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了。

  (6)邻曲:邻居。抗言:直言不讳地谈论。在昔:过去,这里指往古之事。

  (7)奇文:指好的文章。疑义:指疑难问题。

  〔译文〕

  从前便想居南村,非为选择好住宅。

  闻道此间入纯补,乐与相伴共朝夕。,

  我怀此念已很久,今日迁居南村里。

  陋室何必要宽大?遮蔽床靠愿足矣。

  邻居常常相往来,直言不讳谈往昔。

  美妙文章同欣赏,疑难问题共分析。

 

  《移居 其二》

  年代: 魏晋 作者: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释〕

  (1)这首诗写移居南村后,与邻居们同劳作、共游乐,建立了亲密无间的友谊。同时,对躬耕自岭的生活也表示了适意与满足。

  (2)登高:登山,指游赏。赋新诗:即作新诗。

  (3)更相呼:相互招呼。斟酌:指饮酒。斟:执壶注酒。酌:饮酒。

  (4)农务:指农忙时。与下句“闲暇”相对,辄:就,总是。

  (5)披衣:谓披上衣服去串问。

  (6)此理:指上述与邻居交往的乐趣。将:岂,难道。胜:强。高。无为:不要。去兹:离开这里。

  (7)纪:经营,料理。不吾欺:即“不欺吾”。

  [译文]

  春秋之季多朗日,登高赏景咏新诗。

  经过门前相呼唤,有酒大家共饮之。

  农忙时节各归去,每有闲暇即相思。

  相思披衣去串门,欢言笑语无厌时。

  此情此趣岂不美?切勿将它轻抛弃。

  衣食须得自料理,躬耕不会白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