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母陶侃陶渊明 贤廉门风越千年

孙小飞老师

  陶氏一族在繁衍生息中一直注重教育子孙,培育优良门风。古有陶母湛氏“封坛退鲊”,教子谨小慎微,养成廉洁操守;陶侃言传身教,“勤于吏职,恭而近礼,爱好人伦”,教人珍惜光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岂可逸游荒醉,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陶渊明则留下一些教子诗词和家书,如四言《命子》诗,通过历述陶氏先祖功德、祖辈光荣来激励儿子将来要成为一个有抱负、有作为的人,家书《与子俨等疏》则告诫子孙要和睦,“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要重德修身,以圣贤为榜样,“虽不能尔,至心尚之”。

  陶氏代表人物

  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的母亲,是中国古代有名的贤母,与孟母(孟子母亲)、欧母(欧阳修母亲)、岳母(岳飞母亲)一起被誉为“四大贤母”。

  陶母湛氏贤惠淑良,丈夫壮年离世,家贫无所依托,靠纺纱织麻维持生计,供陶侃读书,还以忠顺勤俭为美德熏陶其子,至今流传有不少家教美谈。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原为鄱阳郡枭阳县(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居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西),东晋时期名将。

  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逐渐出任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兴元年(313年),任荆州刺史。后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九年(334年)去世,年七十六,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陶侃从军三十余年,多次平定战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精勤于吏职,不喜饮酒、赌博,为人所称道;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喜文辞,行文如流”,著有文集二卷行世。

  陶渊明:陶侃的曾孙,字元亮,一名潜,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后辞官归隐,躬耕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传世。

  从陶母教子

  到陶氏家训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以“贤德、母教、慈幼、仁智”为主要内涵的贤母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已深深融入华夏民族的文化根脉。

  江西九江,古称浔阳。1700多年前,这里曾经生活过一位伟大母亲,她贤德智慧,教子有方,谱写了一曲润物无声却又波澜壮阔的贤母之歌,被历代奉为教子育儿的典范。她,就是中华“四大贤母”之一,东晋名臣陶侃的母亲湛氏。

  在以父为尊、以夫为尊的封建社会,家族的发端普遍记载在男性身上,而陶母不但被公认为是浔阳陶氏的始祖母,她的精神和事迹更是被后人写进家训,编入宗谱,成为陶氏族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那么,陶母教子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她对陶氏后裔以及后世家庭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晋书·列女传》记载了两则故事。

  第一个故事:风雪漫天之日,鄱阳孝廉范逵在陶侃家寄宿,但陶家一贫如洗,没法招待客人。陶母就撤出睡觉用的`草垫子,亲自剪碎,拿来喂范逵的马;又暗中把头发剪下来,卖给乡人,置办菜肴,招待客人。范逵知道这件事后叹息说:“不是这样的母亲,生不出这样优秀的儿子!”

  第二个故事:陶侃年轻时做过浔阳县吏,负责监管渔业。有一次,他托人把一坛腌鱼送给母亲。陶母问明情况后,原封不动退回,并附上书信说:“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拿官家的东西送给我,这样不仅对我没好处,反而增加了忧愁。”

  上面就是陶母教子留下的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贤”,就是贤能的贤,贤德的贤,这体现了传统儒家的精神。这种“贤”的教诲,对陶侃日后成就他平定叛乱、扶助国家的大业起了很大的作用。第二个字就是“廉”,廉洁的廉,这种廉洁其实也是让人成就大事的基本品质。

  贤,可以成就大我;廉,可以超越自私。在陶母的言传身教下,陶侃养成了好学、勤奋、清廉的优秀品质,成为匡扶东晋王朝的一代名臣。

  伟大诗人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是桃花源理想的创造者,更是陶母精神的重要承袭者。陶渊明一生穷困,却能心无他物,坚守情操,堪称后世学习的楷模。

  陶渊明是陶侃曾孙,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陶渊明清风高节,淡泊名利,乐于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这种精神与陶母“交贤德之士”的教导一脉相承。

  如今,陶氏后裔在祭祀陶渊明的时候,总忘不了讲述陶母的故事。陶母和陶侃,成就了一个著名的家族:浔阳陶氏。浔阳陶氏是陶姓中最多的一支,遍布全国各地,人数达几百万,仅九江地区就有大大小小五十余处聚居点。他们世代祭祀陶侃和陶母,迄今还留有“龙溪古庙”的石匾。

  众多的陶氏子孙,从陶母教子的故事中总结出精神,编写成家训,在家族中世代传承。《陶氏家训》共20条1300余字,包括诚修身、择交游、守廉洁、孝人子、重天伦、序长幼、诚祭祀、明教化、尚节俭、正伦纪等内容。

  “贤”和“廉”是陶氏家训的精髓。“不学刁诈之术,不交无益之朋”,继承了陶母结交贤友的主张,“修身不可不诚”、“法度不可不守”,则继承了陶母“廉洁奉公、谨守法度”的教导。

  陶氏家规家训摘编

  为官

  陶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使,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摘自刘义庆等《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译文】

  陶公(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鱼梁的小官,曾把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那罐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又写了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修身

  齐家本于修身。身也者,祖考之遗体而子孙之观型也,继往开来,担当世道,皆于是乎赖之。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儆心,四知接物,庶身端心诚,合族有所准则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译文】

  管好家庭,必须以修身为根本。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了历代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昭示子孙的行为准则。继承传统,开拓未来,担负社会责任,都有赖于一个人的修养。因此,对自己必须要求严格,对待他人要仁爱宽恕,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来警示自己,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原则来接人待物,这样才可以做到心地诚实、为人端正,使整个家族的行为都合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