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范文

刘莉莉老师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1

教材说明:

《想飞的乌龟》是新世纪小语教材第一册第14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本单元以“梦想”为主题,编选了两篇主题课文,设计了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渗透。结合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词语、说话练习。

学习朗读课文,进行情感渗透。

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朗读、理解、感悟能力。

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的信心;培养学生对小动物的同情心、爱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语、句子练习。

难点:体验乌龟的内心情感。

教学准备:

录音带挂图字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画:教师画乌龟简笔画。

问:“乌龟的背上有好多裂纹,你们想知道它的来历吗?”

板:课题《想飞的乌龟》

二、初识课文

1、看动画听故事(播放多媒体动画,放课文录音。)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故事内容。

2、落实要求:听了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一只乌龟想飞。

我知道了一只乌龟飞到天上又掉下来了。

我知道了……

师:小结,自己读书,你会知道的更多。

3、请小朋友用手指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来解决:

(1)借助拼音学习。

(2)请教小老师。

(3)向老师请教。

(4)联系上下文认读。

4、同桌互相听读课文,遇到障碍,合作解决。

5、脱手试读课文,多读几遍。

三、学习第一部分(从前——乌龟很伤心)

1、指名试读课文,请小朋友认真听,进行评议。

2、师问:乌龟为什么“很伤心”?请小朋友看图再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乌龟为什么很伤心”,并试着说一说。

3、联系生活,体验情感:

师问:你伤心过吗?什么时候什么事情你很伤心?

生:我生病了要打针,我就很伤心。

我完不成作业我就很伤心。

妈妈下岗了,妈妈伤心,我也很伤心。

……

4、指导有感情地读:

师:乌龟想飞飞不起来很伤心,你能把乌龟伤心的样子读出来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评议。

6、多媒体出示生字:前去走问方你们。

出示这几句话读一读:从前,有一只想飞的`乌龟。

我们走吧!我们快走吧!

我们要去一个很美的地方。

巩固识字。

四、布置作业:自读75页“语文天地”《乌龟》。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生带头饰表演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继续学习课文。

师:乌龟多么想和小鸟一起飞到很美的地方去呀,可是,它不会飞,它伤心得——

生:想像补充:伤心得低下了头。

伤心得流下了泪。

伤心得哭了。

……

师:谁为它想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二部分(小鸟想出了一个办法——乌龟很高兴,他喜欢飞的感觉。)

1、合作学习:说一说小鸟想出的办法。

演一演小鸟带着乌龟飞的样子。

议一议乌龟的心情。

2、联系生活,体验情感:你什么时候很高兴,你有什么高兴的事?

生:小组讨论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四、继续学习课文。

1、读一读: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2、说一说:说一说乌龟看到了什么。

3、画一画:画一画乌龟在天上看到的美丽的景色。(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在画中充分发散思维,教师及时表扬鼓励。)

4、想一想:这时候,乌龟的心情怎样?(开心!)

5、体会:你什么时候最开心?

生:我过生日的时候最开心!

我们过新年的时候最开心!

老师表扬我的时候我最开心!

……

6、扩展思维,合理想像:

①乌龟从天上掉下来了,它会想什么?

乌龟想:天上太美了,我还要飞。

乌龟想:小鸟太不注意安全,我找孙悟空带我飞。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2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份额,阅读教学目标的选择目前大概有以下三种基本做法:

(1)重在理解课文介绍的内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教材’”。这种设计以课文内容为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课文“说了什么”为主要目的。例如课文是议论文的, 教学内容就是“理解题目含义,概括段落大意,领会文章的主旨”;课文是记叙文的,教学内容就是“梳理文章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描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体会这些景物有多么美、人物有什么品德”;课文是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就是“介绍了对象的哪些方面,突出了什么特点”。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观的接受过程,“教‘教材’”式的教学设计已经受到了普遍的质疑。但辩证地看,“教‘教材’”其实是一种接近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设计,它本身具有两面性,不可一概而论。因为语文学习具有价值多重性,有的课文(教材)内容不仅有价值,还可能是核心价值。至少,具有思想文化内涵的经典,思想价值突出而文体与表达特点不突出的,如《论语》等,就不妨把其“内容”列为主要学习对象;另外,以介绍语文知识和表达技能的课文如朱自清的《经典常谈》,也不妨主要学其内容。

当然,有些课文的内容,只要学生有基本的识字理解能力,他们一看就能明白,这一类文章的教学目标,如果仅仅定位在“明白文章说了什么”,教学价值就很有限。因此,不管什么类型的课文,最好还是能兼顾“内容”和“形式”,让学生在了解“写了什么”的同时,还能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写”以及“怎样写的”。

(2)通过一篇课文,学习读文章、揣摩思考问题的路径,领会文章的写法,也就是“用教材‘教’”。经过多年的浸染,今天,“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的观念差不多已经被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所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中,能自觉做到“用教材‘教’”的教师并不多见。可以说,“用教材 ‘教’”的难度不在观念,而在于具体操作,即如何借助一系列教学活动,把“用教材‘教’”的理念落到实处。我们不妨依据下面几点来尝试:

教材、教参里明示过的特点或知识;

属于某类文体中公认的典型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知识,不能是自己杜撰的知识;

在这篇课文里属于比较突出的核心性的表达特点,不能牵强和凑数;

以前的语文课中没有学过、或值得重新认识的表达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要作简单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特点有整体的、宏观的,有中观的,也有微观的。一般来说,宏观的容易空,微观的容易琐碎,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来说,以取中观的特点作为教学内容为宜。

三种层次教学内容的差异面的例子:

不过,需要强调两点,三种层次的大小是相对的,不要拘泥于概念;微观特点虽然不宜作为主要内容,但是,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手提醒学生注意这些微观的语言特点。

(3)以课文作为引子,借题发挥,讨论社会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教材是一篇篇课文,这些课文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如历史、哲学、政治、艺术、自然,几乎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阅读这些文章的过程中,自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想和议论。如有的教师可能本来敏于思考、长于议论,自然也会把这种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以课文所涉及到的某个问题为焦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或当下的每个问题。

四、设计合乎学的逻辑的教学过程

“怎样教”涉及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学习活动的选择、教学技巧的运用等诸多问题。这里重点谈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就是一堂课的逻辑结构,由一系列教学活动组成,就是将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教法与学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教学目的与教学手段等各组成要素整合为一个以时间为维度的呈现顺序,使得一节课中一连串的行为具有课程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涉及哪些要素呢?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应该达到什么目标?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以怎样的步骤达成这些目标?这是教学过程设计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分析教学过程可以有不同的区分:

从时间流程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导入、学习准备、学习主活动、总结巩固等阶段;

从活动主体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活动、学生个体活动、学生互动、师生互动等;

从教学行为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教师讲授、读书、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

从课堂节奏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要考虑节奏的快、慢,铺垫、高潮、调整、结束等;

从达成的目标来分,教学过程要考虑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匹配;

从教学质量和效益的角度,教学过程设计还要考虑“哪些学生在哪些问题上应做多少事情、可能做成多少事情”等不同的可能与相应的活动流程。

教学过程设计,就是将上述各要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以一节课时间为单位的教学流程图。这个教学流程,应具有一定的结构,体现一定的节奏,符合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结构”就是“把一堂课分成几个不同的板块或环节,主要板块的学习目标相对集中,板块之间有清晰的内在逻辑”;“节奏”主要是指板块或活动之间应体现轻重缓急、高低起伏的变化,以适应学生注意力和情绪上的变化。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3

[教学目标及重点]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理解人类与自然界其他生物和平共处的重要性。

[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描写了动物世界极其悲壮的一幕,故事惊险,扣人心弦。文章通过描绘一群斑羚飞渡悬崖的场面,热情赞扬了它们可贵的种族精神和整体精神。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不必深敲细推,逐句讲解。宜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如何把一个故事讲清楚,如何细致描绘飞渡场面。可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并注意指导学生积累字词知识。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2.一课时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

教师范读——扫清文字障碍——学生诵读——教师、学生质疑释疑——学生感悟。

(解说:诗歌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媒体设计

1.多媒体:选取材料制作成课件

2.录音机:伴奏带。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意的卡片各1张,共五张。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课文

找一名学生生动地复述《斑羚飞渡》这个故事。

复述指导:复述是口头表达的基本功,进行此类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课文时,把难记的内容和其他一些难记的词语画出来,强化记忆,就可以少花时间,又能复述清楚。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教师注意引导。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1文中的这些斑羚没有姓名,这只斑羚,那只斑羚,作者是怎样说清楚的?

明确:作者注意分类起了名目,又给个体起了名目,有了这些名目,就便于叙述了。分类的名目有"老年斑羚""公斑羚""母斑羚""年轻斑羚""小斑羚"等,个体的名目有"镰刀头羊""一只半大的斑羚""灰黑色母斑羚"等,有了这些名目,故事才叙述得清清楚楚。这一点看似小事,其实在写作上很重要。

2在这群斑羚中,你对哪只斑羚的印象最为深刻?为什么?

明确:(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自由发言)镰刀头羊,因为它成功地指导了这次飞渡。

3镰刀头羊是怎样指导这次飞渡的?

明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阅读后回答)

可采用范读或指名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妙处和思想感情。

4镰刀头羊“悲哀地学了数声”,如何理解此时头羊的心理?

在危难时刻,所有的斑羚都注视着这只头羊,而头羊沿着悬崖巡视一圈之后,知道前面是绝路,而后面又有狩猎队的追击。头羊一时想不出拯救这群斑羚的办法,只好仰望苍穹,悲鸣数声,表现了内心的绝望。

5羊本来站在年轻斑羚的行列,后来为什么又走到老年斑羚的队伍里了?

明确:斑羚群分为两拨之后,头羊发现老年斑羚那拔少十来只,为了使自救方案取得成功,必须使两拨斑羚数量一致,于是头羊从年轻的行列走出,归入年老的队伍中,其他中年斑羚也随着归入年老的队伍中,然而,选择老年斑羚那拨,即是选择了死亡,因此头羊“悲怆地轻咩了一声”,表达了它沉重而悲壮的心情。

6在你的心目中,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充满感情的给大家描述一下。

明确:(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不必拘泥于某一种观点)斑翔飞渡的情景,是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山涧上空,和那道彩虹平行,架起了座桥,那是一座用死亡桥墩架设起来的桥。没有拥挤,没有争夺,秩序井然,快速飞渡。没有一只老斑羚为自己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kai通一条生存的道路。“坦然面对死亡,为的是群体的衍生,这是一种至高至上的境界。井然的秩序,坦然无私的等待,更令人叹息不已,肃然起敬。“我没有想到……”这的确是始料不及的,不能不令我们这些万物灵长的人类感叹不已,赞叹不已。从“竟然”“从容”“心甘情愿”等词语中,我们不难发出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的情感的流露。

7镰刀头羊的.结局如何?你对镰刀头羊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是褒还是贬?请把你的真知灼见说给大家听一听。

明确:(学生阅读后回答)

8找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句子,阅读体味: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明确:(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是斑羚身陷绝境时彩虹出现,二是斑羚飞渡时彩虹相映,三是头羊走向"那道绚丽的彩虹"。结合上下文语境细心推敲体会,不难发现彩虹的作用主要有三:一是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二是烘托飞渡的气势.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三是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9在这群斑羚的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迫切学习的金子般的东西呢?(目的在于组织讨论文章的主题)

明确:(学生讨论、探究,教师适时引导)面对种群的灭绝,这群进退维谷的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它们的智慧、才能,胆识,特别是从容镇定,舍已为人的情操,可贵的整体精神,为自己、也为人类唱响了一曲悲壮的生命赞歌,放射灿烂无比的人生光彩。

10结合你日常生活的所见所闻,谈谈你学习完本文后的感悟。

明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把握文章的技巧,学会运用,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作文思维能力,即选择生活中的题材,表达某一个道理或某一种感情。教师讲一个感人流泪的故事结束全文)

[布置作业]

(打出投影片)课下把你的感悟整理一下,写下来,字数300字左右,然后同学们自由交流,看谁写得好。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4

[教学目的]

1.了解斑羚在危急关头的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2.体会本文详略得当的叙述与具体生动的描写。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生动的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真切细腻的描写中蕴含的强烈的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以斑羚导入新课。

2齐读“自读提示”,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勾画出生字新词,并结合课文解词。

生字:斑羚、对峙、蹿跳、斑斓、骚动、娴熟、悲怆

生词:对峙、飘渺、眼花缭乱、心甘情愿、进退维谷

4.细读全文,生动地复述这个故事。

复述时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之处。

5熟读全文,结合复述的内容划分课文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2)交待了一群斑羚被逼到伤心崖的绝境上。(飞渡前)

第二部分(3—16)写镰刀头羊带领种群用牺牲老的一半,换取小的一半生存的方法。(飞渡时)

第三部分(17)写镰刀头羊悲壮的走向死亡。(飞渡后)

6品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从哪可以看出斑羚已陷入绝境?

(2)陷入进退维谷的绝境的斑羚此刻会是怎样呢?镰刀头羊表现如何?文章重点抓住哪些进行描写?

(3)七八十只斑羚,有三四十对,作者怎样描写这次飞渡的?

(4)画出文中有关彩虹描写的内容。体会:课文中多次写到彩虹,有什么作用?

(5)找出文章议论抒情的语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怎样?

(6)讨论本课的中心思想。

点拨:

(1)文章开头设置了悬念,“逼”“伤心”等字可看出。第二段中形象的比喻(对山的),斑羚的跳跃能力等可看出斑羚群已无路可逃。

(2)文章从外形、神态、动作、叫声等方面,重点刻画了镰刀头羊的形象。

(3)作者采用详写一对,略写其他的方法,清楚而重点突出地写出了这群斑羚飞渡的情景。“老斑羚”和“半大斑羚”的试跳情景写得特别详细,从时间上说,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作者用大段文字细细叙述。叙述中又加进作者的悬念,再写飞渡情景,更出人意料,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4)文中写彩虹的地方主要有三处,它的作用是:①渲染一种神秘色彩,并推动情节发展,头羊之所以想出飞渡的办法,或许就是受了彩虹的神秘启示。②烘托飞渡的气氛,渲染了飞渡的悲壮美。③渲染头羊自我牺牲的崇高之美。

(5)议论抒情的语段,表达了作者浓郁的溢美敬重之情。

(6)本文通过对斑羚的细致描写,热情赞颂了斑羚为了种族的生存而甘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歌颂了斑羚的身上所体现的可贵的整体精神。

7作业布置。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5

一、教材分析

我说的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第二课《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具体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和鲁迅童年时期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好学的事迹。全文共3段。第1段指明三味书屋在浙江绍兴,是鲁迅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第2段按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内部的陈设。第3段从鲁迅书桌上的“早”字引出他小时候的一个故事。这篇课文文字精炼、条理清楚,是本册教材中培养学生言之有序、连句成段能力的重要课文,目的是继续运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逐步形成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学到作者观察事物,连句成段的方法,为本单元习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三年级教学要求、课文特点和课后思考练习,我确定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理解课后题3两个句于的含义。

2.学会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4.了解鲁迅小时候勤奋好学的事迹,初步培养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进一步落实单元训练项目,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教学难点有两个:

1.课后题3两个句子含义较深,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

2.课文第2段除了“正中墙上”、“画前面正中”、“周围”、“东北角上”四个大方位外,还具体写了“画上”、“桌上”两个小方位,与上一课介绍方法不同,学生不易区分。

四、教学过程

1.课时安排:本课我打算上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初读课文。学习第1段。

第二课时学习第2段。

第三课时学习第3段,总结全文。

2,课前准备:课前老师准备好录像带,小黑板,《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话筒一只,三角旗一面,旅游帽一顶。每位学生准备一份拼贴三味书屋平面图的材料。

3.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解题,激兴趣。

板书课题后,老师出示《少年鲁迅的故事》一书,把有关“三味”的典故告诉学生。这样做有两个目的:一个是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第二环节:初读,提问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说课设计《三味书屋》:传统教学往往是教师嚼烂了喂给学生吃,学生不会主动求知,但当今社会知识激增,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教给学生终生受用的知识,因此,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自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因为读通课文能为识字教学创设语言环境,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语言作铺垫。我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巡回指导,看看差生是否能将生字字音读正确,把长句读流畅。检查朗读时,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你喜欢读哪一节就站起来读哪一节,使枯燥的读书变得扎实有效,生动活泼。然后,请学生运用本册第一、第三单元学过的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词语,并且汇报交流。但是,一篇新课文,学生通过自学不可能什么都懂,紧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教,而且学习由疑问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启发学生质疑,对于学生的积极探究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环节:细读,解疑难。

1.学习第1段。

教师简单介绍鲁迅后,让学生用“浙江”、“绍兴”、“三味书屋”、“鲁迅”说一句话。这种变换词序的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2.学习第2段。

这段是按方位顺序写的,是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已学过《我们的教室》一课,初步掌握了用读课文、划方位、找事物的方法阅读按方位顺序写的一段话,所以教学时我采用导学式教学法,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写知识进行自学自悟,教师适当点拨讲解,在重点、难点上下一番功夫。

具体分5步进行教学:

第1步,复习学法,为迁移提供条件。

第2步,

运用学法,四人一组自学,教师巡回指导,从传统的“师——生”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让他们在集体中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第3步,检查自学,请学生拿出学具,按观察的先后顺序把这些东西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再叫一名学生上来贴,贴好后,大家对照课文有关句子讨论评价,引导学生再次深入理解课文,接着放三味书屋录像,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直观地再现课文内容,使学生如临其境,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检查形式符合反馈原理,因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习者吸收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过程。

第4步,了解写法。以第1句为例,把原句与“三味书屋正中的墙上有一幅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正中的墙上”写具体的,“正中的墙上”和“画上”是什么关系,然后请学生找出第二段中同样方法介绍的句子读一读,这段没有具体介绍鲁迅的书桌,最后让学生仿照第1句写法填空:()是迅的书桌,书桌上()。这—步既有知识的理解积累,又有迁移运用,由扶到放,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第5步,游戏激趣,结合平面图做一个导游三味书屋的游戏,一个学生做导游,拿着三角旗和话筒,导游介绍要具体,其他同学做游客,可以向导游提问,通过游戏引导学生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培养他们的言语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这5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把阅读理解,动手操作,口头表达有机结合,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卓有成效的训练。

3.学习第3段。

本段是落实思想情感目标的重点段,教学时以读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朗读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揣摩语言、体会含义、陶冶情操。具体分3步:

第1步,默读、引读,初步了解“早”字的来历和作用。

第2步,抓住重点词句研读。本段最能体现鲁迅精神的有3句话。第1句“鲁迅几乎天天奔走于当铺和药铺之间。”课后题3第1句话中没有“几乎”两个字,我认为应该加上去,因为“几乎”是“差不多”的意思,“几乎天天”并不等于“天天”,如果省去了这两个字,句意就有变化。这句话中的“奔走”的“走”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意思:1,步行、走路。2.跑。“于.”、“之间”用找近义词方法理解。“当铺”离今天的生活较远,由教师讲解。这些词的意思弄懂了,整句话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第2句“他把这个‘早’字也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话中的“刻”字看似平常,其实用得很传神,我引导学生把“刻”与“记”进行比较,通过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仅领悟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这两句就是课后习题3要求理解的两句话。教师力避结论性的讲解,引导学生参与理解句子的过程,掌握理解句子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针对一些学生受批评时拼命强调理由的现象,教学时我还抓住“勤奋好学的鲁迅默默地回到座位上”这句话做文章。先说说什么叫默默地?再说说鲁迅当时可能在想什么?通过填补情节空白,去感受鲁迅的内心世界,从而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

第3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话。

第四环节:复读,谈感想。

教师概括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巧用已营造的课堂氛围来个趁热打铁,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上存在什么问题,应该把哪个字深深地刻在心里。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4.作业设计。

本课作业除了分课时完成语文课堂作业本外,第2课时让学生仿照第2段写写少先队队室,引导学生把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做到读写结合。第3课时作、业是课外阅读《出入当铺和药铺之间的孩子》一文(见《少年鲁迅的故事》第1—3页)。把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