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最新教案五篇

李盛老师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1

一、导入

学习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畅所欲言)(预设:字音、节奏、重音、停顿) 按照刚才我们所说的要求,齐读诗歌。

同学说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刚才我们总结出来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读出感情

二、一唱三叹吟读《关雎

把握节奏:四言诗,一般是“二二”断开,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断开,尽量做到音断意连。

2、全班齐读。

三、相映成趣译读《关雎》

1、请同学们用笔圈画出重要的或者你认为较难理解的字词。请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讨论解决。

单看右边划线这一部分,我们就理一理这首诗歌。这首诗讲了什么?这首诗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这在《诗经》里叫作“赋”。现代汉语里叫作“记叙”)(板书:赋)

3、这首诗歌,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大声朗读,可以小声吟读,边读边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画面?方法指导:画面想象法。

【例如: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的时候,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河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

然自得地玩耍嬉戏??多么安静美好的画面,此时语速应该是平和的,悠缓的,而且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没有办法表现了。】(雎鸠鸟在河边鸣叫,就用来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对,这叫比。)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这几句诗的时候好像看到了这样的画面:清清的小河边,一位穿着一袭连衣裙的姑娘,正两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长发轻束脑后,直垂腰间。她双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转,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样美丽。】《采茶女》(两者没有共同点时候,例如写“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这叫兴)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时仿佛看见了这样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悬,万籁俱静,屋子里满是明月的清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牵梦萦。(范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语速慢,低调,似有叹息)这时的情绪比较低落了,应读得低一点,慢一点)】《记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我仿佛看见了红对联、红窗花、红盖头、??锣鼓阵阵,鞭炮声声,喜气盈盈。这么欢喜的场面,男主人公应该是喜悦、激动的,所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语调要上扬。】 (君子淑女,相亲相爱,比翼双飞,让人好生羡慕。这是 现实吗?我们这里先卖个关子。)

3、(无论是现实也好,想象也罢,但是通过刚才的译读环节,同学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诗人心境的变化,带着这些感触,我们再次朗读诗歌。)

女生读前两句,男生读后三句。读出女子的温婉,读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虑和琴瑟和谐的喜悦。

四、诗情画意品读《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的读一遍好过一遍,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关雎》被称为《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从各个角度品读这首诗的美。四人小组合作。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2

教学目的

1、掌握《诗经》的基本情况。

2、分析《关雎》的内涵。

3、掌握诗中比兴手法的运用。

4、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一.教学重难点

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体会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参考资料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朱东润 上海古籍出版社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 入【5分钟】

有一条河,缓缓流淌了三千年,河畔的每一株草,每一缕清风,每一丝香甜,都被完整的珍藏。岁月的风尘无法将之淹灭,时光的足音无法将之覆盖,所有的细节汇聚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文字,轻轻跳跃??这条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诗经》 !

《诗经》是我国诗歌文学的鼻祖,孔子论诗,必从《诗经》开始,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能让人“温柔敦厚”。 今天咱们要学习的《关雎》是“风”之始,也是《诗经》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让我们带着仰慕之情去聆听那经历了三千年之久却依然鲜活美好的吟唱!

二.深入学习【90分钟】

(一)、走近《关雎》——仰视:关于《诗经》(30分钟)

1、《诗经》的基本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个世纪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包括赋、比、兴。

《诗经》的形成与修订,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形成;汉代学者认为经过孔子删订而成(如司马迁就采取这种说法)

2、《诗经》的影响

民歌中表现出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它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是把文学作为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

如:唐朝的古文运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

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二)、走进《关雎》——透视(50分钟)

1.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几幅画面。

(1)、配乐读,体会诗歌音韵美感。

(2)、同学全体朗读,用声音传递出诗歌的美感和韵味。

关雎和鸣图——以物喻人,烘托气氛。

少女采荇图——窈窕淑女,一见倾心。

长夜难眠图——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尽兴狂欢图——求之既得,琴瑟和谐。

2.解读诗歌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殷切的追求。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3. 品味,欣赏诗歌,赏析美点。

(1)、语言美

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大多数句子相同,少数字词不同,重复歌咏。这样反复咏唱,增强了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余味悠长的感觉。

(2)、人物美。

采荇菜的少女勤劳能干,心灵手巧;文中的“君子”——年轻人对爱情非常执著,他爱慕、追求美丽的采荇女,求之不得时,日思夜想,辗转难眠,可见,他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

(3)、情感美

君子初见淑女时,心中充满着喜悦和爱慕之情,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以看出来;君子追求淑女时,特别是“求之不得”时,内心一定是焦虑、苦闷、失望的,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来;情极生幻,睡梦中、向往中,出现了和淑女相亲相爱的愉悦情景,此时此刻,君子的内心一定会满溢着陶醉和

幸福之情,“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可以为证。因此,这首诗抒发的情感是生动细腻、健康明朗、质朴直率的。

(4)、意境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两句诗写了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碧水悠悠的河流,芳草萋萋的河洲,还有参差的荇菜,美丽的采荇女,多情的君子,有景物,有人物,有故事,有画面,有情感,交织融合,意境优美。

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诵,我们仿佛又听到了雎鸠鸟在沙洲鸣叫,我们仿佛又看见了采荇女在河边忙碌,我们仿佛又感受到了男主人公无尽的思念??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情景或一处细节,将其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散文或几行意韵悠远的小诗,拟个题目,甚至可以配上曲子!

(三)、走进历史——回顾:鉴赏评析(10分钟)

1、后妃之德

《毛诗序》:《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2、孔子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我们又似乎梦回了三千年前的那一条河,那一片洲,依然是河水清清,草色油油。三千年的文化,三千年的文明,《关雎》只是其中一扇小窗口,还有许多扇窗等着我们去开启,我们当寤寐求之,我们当琴瑟友之!虔诚的破译祖先文字的原码,执著的探寻民族文化的源头,感受其芬芳,接受其哺养,我们当永不止步!

三、总结【3分钟】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孔子也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吟诵这优美文字,传唱这古老歌谣,我相信我们都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四、作 业【2分钟】

背诵本诗。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3

知识与能力

1、初步了解诗经

2、了解比兴手法

3、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2、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句子,理解意境。

3、朗读背诵,积累名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1、对每句诗的理解

2、体会整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及音频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资料共享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幅画,请同学们先欣赏欣赏(屏显画面):一对呱呱鸣叫的水鸟欢乐地嬉戏在青青河洲,长长短短的碧绿水草随水漂流,看到这幅画,你会想到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想像很丰富,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千年前的人们又是怎样联想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聆听三千年前华夏先民的吟唱,感受公元前东方的文明与辉煌。未读《诗经》,先闻其名,《诗经》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哪位同学为我们介绍介绍?(学生介绍)善于查阅资料,好。《诗经》是诗歌的源头,读者《诗经》,你会觉得不如了浪漫的殿堂。那么,大家知道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是哪一首吗?(生答)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关雎》。

二、 一唱三叹吟诵《关雎》

1、 教师质问(学习诗歌的方法、朗读注意问题)

2、 请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读准字音、节奏。(老师板书课题)

3、 抽一名学生读,评价。

4、 齐读一遍,读准字音和节奏。

5、 师读,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试用简洁语言概括(或播放录音)

6、 一生说说内容。(这首诗写了一个青年男子对一女子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7、 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大声读,可以小声吟诵,还可以闭目沉思,想象故事中一幅幅画面。老师先给同学们做个示范,起到抛砖引玉——我在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句诗时,眼前不禁浮现出这样的情景:碧蓝如洗的天空下,一条玉带似的河流静静流淌。和中的小岛上,芳草如茵,一对对雎鸠鸟在草丛里、河水边悠然自得地玩耍嬉戏??. 你的眼里心里会出现什么情景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

8、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抽三名学生说说,请全班学生有感情的齐读这首诗。

三、 美不胜收品味《关雎》

好诗不厌百回读,同学们一遍比一遍读得好,可见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请同学们深入研读这首诗,小组讨论交流,以“我从这一句、这几句或这首诗中,品出了《关雎》的美”的句式,说一说你的思考和发现。(教师板书“美”;1、1、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了解学习进展,引导分析,

2、最后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形成板书(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3、教师小结(从字里行间,同学们品出了《关雎》的人物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其实,它的魅力,它的佳处,远远不止这些。这首诗既写了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限于自拔的低沉哀吟,难怪孔子说它“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看来,被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诗趣盎然美读《关雎》

美诗若美读,定能锦上添花,别有意趣。现在,分男女生两大组配乐朗读《关雎》,比一比,看哪一组的朗读技高一筹。

1、 男生配乐读,女生配乐读。

2、 教师点评。

3、 师生共同演绎《关雎》之美。(师领读前四句,全班齐读前四句,第五句开始男生先读,女生后读,形成一种错落之美,最后两句诗男生读两遍,和女生的朗读合在一起。师轻声朗读前四句。)

4、 美诗可美读,美诗也可以和乐而歌唱,因为诗歌本是可以和乐而歌的。同学们想不想听今人谱曲的《关雎》?。。。。。现在,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深情吟唱这首传诵千古、经典古朴的爱情歌谣。(课件播放歌曲《关雎》,师生齐唱。)

结束语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活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课后,让我们进一步聆听华夏先民的吟唱,吟诵优美文字,传唱古老歌谣,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明之辉煌。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通过朗读和借助关键词体味诗歌的韵律美、朦胧美和情感美。

⑵、借助本诗,初步了解《诗经》的特点。

⑶、学会从多种角度分析诗歌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体会诗歌意境,感受人物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执着追求理想永不放弃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2、难点:探究诗歌主旨的多义性。

三、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课文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一个长满芦苇的河畔,发生了一个凄美的故事。一位男子面对伊人唱出一首缠绵悱恻的情歌。你听??

二、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1、师深情朗读第一节。

2、 自由、放声朗读。再请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节。

3、 同学们,听完朗读,大家有什么发现吗?

生:有一样的地方,如“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

生:三节诗歌结构都非常相似。

师:是的,这是诗经的一大特点,称为重章叠句。大家来齐读一下,感受诗歌重章叠句的魅力。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悟

1、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既是一首诗,也是一幅画。下面我们来细读诗歌,走进这首诗,走进这副画,你依稀看到 ?

片段一:生:有位恋人在芦苇丛中对情人深情的吟唱。

师追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片芦苇丛。生:茂盛的。师再追问;是诗中哪个词告诉你这么多的?生:诗中的“苍苍”。

生读,出示:A 、蒹葭苍苍

B 、蒹葭苍——苍——

再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呢?苍什么意思?怎么读?生多次试读。

师:这是一副苍茫的凄美的画面。如果改为蒹葭苍盛,你觉得怎么样?

生读,回答:这样就没有韵味了。

师:说的很好,有韵味。像苍苍这样重复的词我们称之为叠字。蒹葭这样声母一样的,我们称之为双声叠字。类似的还有:

学生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齐读,感受韵味。

片段二:师:这位美丽的女子在哪里?

生:在河的对岸。

师:还可能在哪里?生:在心中。

师:在河的对岸,有一段距离,所谓距离产生美。你还依稀看到什么?

生:??

2、每个同学的心中都有一副属于自己的画面,但它们都是朦胧的、凄美的,当置身其中,我们还会听到很多声音。请再次细读全诗,以“我仿佛听见了_____”句式,说说你都听见了什么。

片段三1:生:水流的声音。

师:很好,你直接走进了诗歌的心中。诗中哪儿能听出来呢?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这个伊人在哪里?生:在水之一方。

师追问:虽然在河的对岸,伊人是否真的在。生齐答:在!

师:是的,诗人坚信伊人一定在,尽管有一定的距离。此时此刻。他的心情应该是高兴、幸福、满怀憧憬的。

这种憧憬集中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生读,体会这种幸福感和无限憧憬。师:在朗读中那个字可以体现?生:“在”。师:所以在读时“在”要拖音。

屏幕出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假如要加个感叹词,应该加什么?生答:“啊”。

出示:所谓伊人, 啊 !在水一方。

这个“啊”不能响亮的读,为什么呢?生:这种憧憬是放在心中的。师:你最懂主人公的心了。一起读,读出这种默默地欣喜、憧憬、幸福。

把“啊”的情感都放在“在”个。

男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男生: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齐和: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读的真好,再看。

片段三2:屏幕出示: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师:主人公什么心情?

生:焦急,看到却不能到达。

师:哪个字体现了这种情感?生:“宛”。

师:读出主人公心中淡淡的惆怅。个读,齐读。

如果加个感叹词,应加

溯游从之, 唉 !宛在水中央。

师:我们不能篡改诗歌,所以应该把“唉”的情感加在“宛”上。

女生读,全班和。屏幕出示:

女生: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齐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央。

片段三3:师:在这首诗中,除了有流水的声音,有没有划水的声音。从哪个词语看出?

生:“溯游、溯洄”

师:这种划船是轻松的还是艰辛的?

生:艰辛的。

师:这种艰辛还能体现在哪儿?

生:“阻、长”读出“艰辛”。

生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齐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3、这是一首有声有色的画面,更是一副有温度的画面。请以“我真切感受到了句式,说说你的感受。

片段四:生:我感受到主人公真挚的真情。

师追问:你从什么地方读出真挚的真情?

生:从“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可看出主人公奋力向前,不停追寻。

师再追问:奋力向前,追寻了多少次?

生:“两次”、“三次”、“六次”

师:其实既不是两次、三次,也不是六次,而是无数次,只要生命不息,追寻就不止。我们读到什么精神?

生:执着

师:是啊,正是主人公的执着 成就了他的经典。让我们站起来起读这首诗歌表达对他的敬意吧!

学生起立,师读第一节,学生齐读后二节。

四、走出课文,探究主旨

1、因为伊人身份、面目的含蓄朦胧,千百年来读者对“伊人”的解读也是众说纷纭。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呢?

生:寻梦、看到摸不到的东西、幸福、寄托、最美好的东西。

师:是的,就像一则广告中所写: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心情。

2、师赠言共勉:在追寻的路上,我们热烈地期盼和追寻着美好,也许这种追寻最终不能实现,但路上的风景和希望足以温暖我们无悔的青春——”

五、设计作业,巩固所学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常识

2.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3.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2.领会全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简介《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故《诗经》又称“诗”“诗三百”。汉代以后,儒家奉之为经典,始称《诗经》

2.我们谈到《诗经》就少不了要提到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共分风(106篇),十五国风,多是各地民歌,这些民歌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的时代风貌和人民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矛盾和统治的罪恶。雅(105篇),分为大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雅(贵族作品)。颂(40篇),包括周颂、鲁颂、商颂。颂多为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叙事和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和比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即环境描写,渲染烘托气氛。

3.《诗经》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形式,基本句式是四言,题目取自于句首。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注释,理解全诗并试着体会里面的思想和意境。

四、诗意理解

㈠疏通诗中的文言词法知识

1.通假字。例如:“蒹葭凄凄”中“凄”通“萋”,意为“茂盛的样子”。

2.古今异义。例如:“道阻且右”中的“右”,古义为“迂回,弯弯曲曲”,今译为“表示方位”。

㈡为了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就要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情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诗人追求伊人时的不同心情。

第一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憧憬的情感。

第二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焦急的情感。

第三章抒发了诗人对伊人失望的情感。

五、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刚才朗读并对诗歌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把握。哪位同学谈谈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怎样的?

明确:渺远迷茫,忧郁缠绵,怅惘感伤。

追问:诗人为什么迷茫忧郁感伤呢?

明确:渴慕倾心于伊人,执著地追求,不怕道路的艰险,然而伊人却宛在水中央,如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求而不得,故苦闷感伤忧郁。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一幅什么图画?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河畔晚秋晨光图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4.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 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5.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6.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凄清 惆怅 凄恻 迷离

7.诗歌中哪一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明确:“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这些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渴慕伊人,历经艰险,执著追求,然而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爱的道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艰险。然而尽管道路曲折艰险,诗人却仍然“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为了伊人,上下求索追寻,表达了诗人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达伊人在望,然而却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怅惘忧郁苦闷情怀。

8.诗歌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

明确:首章的“苍苍”,次章的“凄凄”,末章的“采采”,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白露“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描绘出朝露成霜而又融为秋水的渐变情状与过程,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说明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滨,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寂寞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

总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凄清惆怅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9.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