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歌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黄飞老师

《桂林山水歌》教案

一、教自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自读课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的自读提示,作学生的自读指导,所提及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独立完成。有些生字词,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查解决。本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二、《桂林山水歌》的教学重点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自读中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对沐浴在*阳光下祖国新貌的赞扬。这首诗是以“信天游”民歌形式写的,句式匀称,音调锵铿,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有较深的感受。要求学生体会想象的作用和诗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桂林山水歌》的分析要点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桂林山的具体形象,也不是漓江水的具体样子,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洁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1.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和祝福。一字之易,把境界推到了新的高度,展示了一代新人的抱负和理想,含义深远。

2.“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跟我来。”写诗人对伟大祖国充满了信念和热情,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把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寓于听、读、析、说中去让学生加以体会,教师只是稍加提示

1.这首诗在写作上的特点是以神姿仙态,如情如梦来表明桂林山水的美妙。它没有如实的描写山水,这种以虚喻实的写法,着眼点是激发人们想象桂林山水之美。读者不是通过作者的具体描绘去欣赏桂林山水之美,而是按照诗人的点示去想象它的美,并且想得多么美就多么美。虚写的结果,反而能获得最具体的效果,更使人感到桂林山水的美妙动人。

2.短语和句子多用对仗,形成了全诗节奏均称而音调铿镪的音乐美。如开头四句,“云中的神”和“雾中的仙”相对,“神姿仙态”是一个巧妙的复沓,“情一样深”和“梦一样美”相对,“如情似梦”又是一个巧妙的复沓。这两节诗合在一起,又是一个完整的对偶诗节。这就造成了全诗回环往复,余音索绕的音乐效果。

《桂林山水歌》赏析

《桂林山水歌》是我国著名的政治抒情诗人贺敬之的作品,它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有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开篇的四句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心驰神往的艺术境界,生动地描绘出桂林山水的那种朦胧之美,引人遐想的美,令人心醉的美,使人向往的美。诗句既抓住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有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正是因为诗人以战士的眼光、战士的胸怀去感受和描绘桂林的山水,因而他笔下的就不仅是山水,其还有“对此江山”油然而生的那一股强烈的自豪之情,景美情深,诗人很好的继承了我国古代山水诗借景抒情,以情传神的手法。而在战士的心中,桂林山水就是祖国的身影,战士寄情于山水,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深化了诗歌主题。

这首诗采用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诗中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联想、夸张、比喻、拟人、象征、把桂林山水景观神化、生活化、人物化。例如,在全诗中,情与梦的结合,能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诗人让我们去想象最深的情爱和最美的梦境,运用了以虚写实的手法,使诗歌取得了更好的艺术效果。因为想象是诗歌对事物再创造的方式。

《桂林山水歌》和诗人 的其它诗歌一样,诗中活跃着诗人的自我形象,直接袒露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诗歌的抒情亲切感。

《桂林山水歌》是一首充满强烈感情的*山水诗,不仅写出了战士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战士对*的赞颂。

《桂林山水歌》教学参考

一、教自读课文的要求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要求,自读课文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阅读,培养自学能力。课文的自读提示,作学生的自读指导,所提及的问题不要求学生回答。课文后面的练习,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独立完成。有些生字词,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查解决。本课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二、《桂林山水歌》的教学重点

这首诗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在自读中理解作者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对沐浴在*阳光下祖国新貌的赞扬。这首诗是以“信天游”民歌形式写的,句式匀称,音调锵铿,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有较深的感受。要求学生体会想象的作用和诗句中词语的深刻含义。

三、《桂林山水歌》的分析要点

这首诗的内容可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开头4节,传神而又含蓄地道出了桂林山水的美。在写法上,诗人避开了前人对桂林山水以实写实的手法,采取了独特的以虚喻实的方法,在前人没有涉及的领域内发掘出新的美。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桂林山的具体形象,也不是漓江水的具体样子,因为桂林山漓江水给人们的印象是难以具体描绘的。如“神姿仙态,如情似梦”都不是如实描写真山真水,只是让学生进行想象,神和仙都是我们没有见过的,但云雾中绰绰出现了仙女的形象,由此而引起想象,神仙有多么美的姿态,桂林山水就有多么美的姿态;情爱和梦境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桂林山水就有多么深沉多么美好。

第二层,5—10节,由写景转入抒情,联系个人的感受抒发热爱桂林山水的真挚感情。浪涛、风沙、马鞍、沙盘,是具体景物的描写,再现了诗人和千千万万的革命战士迎着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沙,走向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过的锦绣河山之中,并为之而浴血奋战的悲壮情景。

第三层,11—14节,这是全诗的转折之处,从这里开始,《桂林山水歌》在对客观景物作了概括的描绘之后,转向主观心境的抒发。诗人紧紧抓住对桂林风景的特点的描写,含蓄地概括了桂林从历史到现代的巨大变化:借老人山的形象,慨叹历史上的祖国一直愁云笼罩;借还珠洞的神话,抒写对于光明和解放的幢憬;面对鸡笼山、屏风山,联想到雄鸡高唱,屏风开放,山河放出异彩;又从穿山景状,表明大地洗尽愁容,面对明洁的喜悦。

第四层,最后12节,由赞美桂林山水扩展到对祖国美好山河的歌颂,对沐浴在*阳光下的祖国的歌颂。这一层是主题的升华,由桂林山水的可爱,概括到祖国江山的美丽,由普通的吟咏山水之情,而发展成为爱国主义的颂歌。

四、指导学生在自读过程中理解诗句和词语的深刻含义

1.最后一句“桂林山水——满天下!”,“满”字是前人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字巧妙点化,写出了诗人对祖国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