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1
《枣儿》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
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演读法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教师播放自行制作的动漫flash,一颗枣,两颗枣,一筐枣,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作呼喊状,一个小男孩双手作喇叭状呼喊……
教师画外音: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四、深层探究,突破难点
1.揣摩语言,分析下列台词中加横线的句子的象征意味。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身影的离去愈映出心灵的坚守,时空的超越反铸成情感的皈依,走出去的人们总有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教师总结:优秀的剧本,其主题思想往往是多义的,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供人思考,令人遐想,让读者的想象尽情飞扬。
五、延伸拓展,深化认识
提示:联系现实生活,关注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小孩孤独的现象,了解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想一想,你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学生畅谈见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关心自己周围的老人和儿童。
六、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枣儿,也是苦涩的枣儿。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那呼喊,不只是期盼,更是一种给予,一种天赐——是爹娘赐予儿孙赖以生存的精神维系和生命依托,正是这呼喊健全着他们神经。仁满着他们的羽翼,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枣儿是一座永久的家园,又是一座需要护理和更新的家园,我们相信,爹娘享用那移栽他乡的奇异的甜果果时,会品出那甜果果中儿孙小时的尿香味;儿孙回乡品尝爹娘留给自己的枣儿时,仍会由衷地赞叹“还是家乡的枣儿好吃”。
七、布置作业
1.剧中,爷爷要求男孩“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来”;后来爷爷见男孩不高兴了,又说“快吃快吃,几颗枣儿一起吃,使劲吃”,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2
《陈涉世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借助课_释,读懂文章内容,反复诵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梳理本文叙事脉络,学习本文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历史人物身上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树立远大志向和理想。
二、教学重点
梳理本文叙事脉络,明确大泽乡农民起义的前因后果。
三、教学难点
以情节为基础,以人物语言为突破点,分析陈涉形象。
四、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史记》我过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两个“第一”叠加,产生的效应不是“1+1=2”,而是“1+1=2107”,还用问吗?今天学习的这篇的文章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二)突破标题
“陈涉世家”中“陈涉”即“陈胜”,那为什么不直接用“陈胜世家”;“世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平民能进入“世家”行列?
(三)梳理脉络
通过观看大泽乡起义的视频,梳理本文的叙事脉络。
谋划起义→舆论造势→发动起义
(四)探究形象
以各个情节为基础,筛选出陈涉的语言,由此概括出陈涉的形象:洞察时局、卓越组织领导才干、志存高远、抱负非凡。
五、拓展延伸
对比:《史记?陈涉世家》和《汉书?陈胜传》,功劳大VS功劳小?
六、板书设计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3
《枣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 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演读法 2.讨论法 3,延伸拓展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分角色演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剧情;引读提高,把握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层探究,合作研讨。领悟作品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作品的主题;延伸拓展,联系现实,关注身边孤独的人群。
一、导语设计
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
二、分角色朗读,整体感知,把握剧情
1.学生自荐朗读课文,一人读老人,一人读男孩。其余同学点评。
提示:男孩的语言应读出纯真、活泼、稚嫩、可爱的情调来;老人的语言应读得亲切一些,读出长者的风范,读出较强的人生沧桑感和浓浓的乡土气息。
2.选一位同学概括剧情。
明确: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位老人遇到了一个捡枣儿的男孩,这一老一少交谈起来,十分亲热。在谈话中,老人回忆有关“枣。儿”的往事,流露出自己对儿子的思念;男孩要把“枣儿”留给父亲吃,流露出自己对父亲的盼望。他们满怀亲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回到自己身边,来吃这家乡的“枣儿”。
三、引读提高,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揣摩剧情,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显示: 关于老人
1.老人在与男孩的谈话中,回忆了哪些事情?如何认识老人的心态?
2.老人对男孩的态度如何?
3.如何评价老人这个形象?
关于男孩
4.请谈谈你对剧中男孩这一形象的认识。
关于老人的儿子和男孩的父亲
5.你对剧中未出场的这两个人物怎么看?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关于枣儿:
6.枣儿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7.关于枣儿的童谣在剧本首尾出现两次,这样写,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小组长记录发言要点,并代表小组全班交流,其余小组成员可补充,也可点评。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4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意思和用法。
2、学习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的写法。
3、了解作者对后主提的三点建议。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简介作者及“表”这一体裁,了解诸葛亮上这篇表文的背景和目的。
2、熟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教学过程:
导语:由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导入(也可以由成语“三顾茅庐”导入),可以让学生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物,说出有关诸葛亮的历史故事(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记等)。
1、简介“表”这种文体以及作者上这篇表的背景和目的。
“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请求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疏””或“奏章”。“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一种奏章。
背景和目的:蜀汉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五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刘备统一全国的大业,准备出师北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平时国事事无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诸葛亮为了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因此上这篇“表”,希望国内政治清明,后方稳定,使他“北伐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
2、朗读课文,进行朗读训练
⑴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清生字的读音和句中停顿。
⑵学生根据要求自读课文,读后正音。
要求:a、读准字音(注意“预习一”)
b、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正音:教师出示黑板(或幻灯)
⑶指名朗读(或分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并进行纠正。
⑷齐读
3、疏通课文1—5节的大意
⑴指名朗读1—5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5节的大意。
[说明由于书下的解释比较详细,书旁又有译文,因此不必在翻译上进行太多的讲解,让学生对照注释和译文自己把意思弄懂即可。如学生有不懂的可提出来讨论。]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诚宜开张圣听……以塞忠谏之路也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课堂检测
文学常识、注音、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5、布置作业
⑴熟读课文
⑵背诵课文1—5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6—9节大意,掌握一些实词的用法,会翻译课文。
2、区别词语的古今义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背诵课文1—5节
2、疏通课文6—9大意。
⑴指名朗读6—9节
⑵学生对照书下的注释和译文,弄懂这4节的大意。
⑶讨论难句的意思。
臣本布衣……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⑷学生不看书旁译文,翻译1—5节课文。
⑸朗读课文
4、区别词语的古今义(生讨论)
古义今义
诚宜开张圣听扩大店铺开业
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心遗憾极为憎恨
不以臣卑鄙低微而卑俗语言行为恶劣
由是感激感动奋发深刻的感谢
临表涕零眼泪鼻涕
5、讨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以光先帝遗德躬耕于南阳
以塞忠谏之路痛恨于桓、灵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先帝不以臣卑鄙受任于败军之际
咨臣以当世之事以遗陛下
以彰其咎以光先帝遗德
6、课堂检测
解释加点的字、翻译句子
7、布置作业
⑴背诵课文6—9节。
⑵思考:作者向后主提了几条建议。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的哪两件大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说出诸葛亮向后主提了哪三点建议。知道作者写这篇表的重要用意。
2、能指认出文中议论、叙事的部分,领会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背诵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思考: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哪几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讨论上述问题
▲对蜀国来说,当时的形式怎样?
客观形势:“先帝创业未半……存亡之秋也”(严峻)
主观形势:“侍卫之臣……忘身于外”(有利)
(作者为什么要从先帝创业未成写起?——流露出对先帝“中道崩殂”的痛惜之情,意在引起后主的深思,认识到自身任务的艰巨,。激发其继承先帝遗志的感情。)
▲针对这样的形势,为了安定后方,使自己出师伐魏没有后顾之忧,作者向后主提了几点建议?哪几点建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哪一点?
开张圣听(广开言路)——前提
提出三点建议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严明赏罚)——关键晓之以理
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核心★
(为什么说第三点最重要?对这一问题可引导学生从荐贤的目的和第5节的论述去理解。)
(教师总结:课文1—5节主要是谈治国方针。不仅向后主提出了三点建议,而且举荐贤臣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这是当前的施政方针,也是安定后方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诸葛亮出师伐魏的后顾之忧,才能实现“北定中原”的宏愿。)
▲表中着重回顾了刘备哪两件大事?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6、7节)
三顾茅庐
回顾两件大事表达“受恩感激”之情——动之以情
临崩托孤
讨论几个小问题:
⑴第6节中表明作者身份和高洁志趣的句子什么?
⑵先帝“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表达了先帝怎样的品德?对先帝的知遇之恩,作者感情怎样?(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感激)
⑶“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中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愿与先主患难与共的深情。)
⑷说出第7节中表明出师伐魏时机成熟和战略目标的句子
⑸作者“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指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6、7节是对出师伐魏这一决策的说明。这不同于一般的奏章,没有论述出师伐魏的好处,而是陈情式的,极力表达自己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无限感激,将出师伐魏视为“报先帝,忠陛下”的职分,这样说明,动之以情。易于后主接受。)
▲课文第8节对后主提出了哪些希望?
希望后主严格要求作者自己
提出三点希望希望严格要求朝廷诸臣
向后主本人提出希望
(教师总结:)
4、全文总结
⑴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本文是奏章,内容是陈述意见,提出政治主张,所以以议论为主。而作者为了使后主知道创业的艰难,勉励他以先帝为榜样,在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与追随先帝的原因和以身许国的经过。同时在议论和叙事中,处处流露出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很有说服力。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5
《音乐之声》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主题教学方案五篇
结婚主持人搞笑台词集锦五篇
个人工作成绩感悟总结分析
喜迎5.12护士节简短的祝福语
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主题教学方案五篇
初中九年级语文实用教案借鉴范例五篇
九年级语文同步复习教案模板设计五篇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高一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案汇集五篇
高一语文实用授课教案电子版展示五篇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四篇模板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新修电子版文档
一年级苏教版语文上册教案样本
五年级语文上册园地教案最新范文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上学期整理五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新修订教案详案五篇
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复习教案板书五篇
五年级语文苏教版同步教案参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