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俭示康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黄飞老师

《训俭示康》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运用书上注释,疏通课文,提高阅读能力。

2. 指导学生分析课文,理清层次,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主要的论证方法。

3. 借鉴古人崇尚节俭的训诫,培养勤劳节俭的生活作风。

二、作家及其作品简介

1、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晚年自号迂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个月逝,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学术上有不朽贡献,用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也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资治通鉴》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上起战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1362年的历史。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得失。”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为《资治通鉴》。

三、课文内容提要及问题设计

1.本文的内容和中心是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篇父亲对儿子的训诫。文章的中心是一个字——“俭”。作者要求儿子要崇尚节俭,不追求奢靡。

文章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讲述俭为美德的道理,引用名言,并举了包含作者自身在内的大量事例;另一方面是论述奢侈的弊端,也引用名言、列举事例,在这一方面还含有批判当世奢靡之风的内容。由此决定了文中大量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事实说话,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本文的思路和结构是怎样的?

提示:从思路上说,文章开头由清白家风说到自己以俭素为美,然后引圣人之训,表明批判“今人”奢靡之风的态度,为第一层;然后从自己的父亲、儿子的祖父在世时的朴素作风与当世颓弊风俗对比,以此训子,为第二层;接下来举本朝几位高官崇尚节俭的行与言阐述居高位者须崇俭以教子孙的道理,为第三层;由此专从道理上阐明俭之利、侈之弊,为第四层;最后举古今七例证明上一层的论点,并要求儿子将此训传于子孙,与全文开头的世代清白家风相承呼应,条理顺畅;议论由浅入深,步步推进,结构谨严。

文中记叙为议论提供依据,抒情为议论标明层次,三者结合,熔于一炉,使文章有着极高的感染力。

3.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

提示:文章通过清白家风、自身俭素、孔子名言三层铺垫,于第一层末了举出古人崇俭与今人尚侈相对照,表明了自身崇俭鄙侈的态度,中心论点便寄寓其中。此外,本文标题也点明了全文的中心——“俭”。

4.文章列举了大量事例,为什么读起来不觉累赘?

提示:本文大量举例,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不同角度来论述观点。从范围上说,有自身,有长辈;有同仁,有前朝;有古有今,有优有劣,同是达人君子又有崇俭、贵侈之分,角度不一。从论证方面来看,原因是:①这些例子各有各的意义、作用,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观点;②恰当地安排了详述、略述,采取了不同的写法和用词。

5.文章开头一段提出论点,为什么不单刀直入,而是从自己的几件事例写起?这一段引用了孔子的三句话有什么作用?

提示:开头讲述自己的身世经历中的几件事,突出了自己的“以俭素为美”、不喜奢靡的特点,再摆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就起到现身说法的作用,使晚辈读来感到亲切,容易接受。同时,也与当时“众人皆以奢靡为荣”的习俗形成鲜明对比,使论点更加突出。

引用孔子的三句话,既揭示了作者“以俭素为美”的思想基础,又是对论点的证明,说明“以俭素为美”才是正统的道德观,是传统的美德。

6.文中有哪些关键语句?怎样理解其含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近岁风俗尤为侈靡”,“嗟乎,风俗颓靡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理解其含义,可以结合各段内容。

四、课文中涉及的几个文化常识

1.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汉代以同举孝廉为“同年”,廉派以同举进士为“同年”。明清两代,乡试、会试同时考中者,都称“同年”。

2.闻喜宴,皇帝赐予新科进士的宴会。因曾设宴于琼林苑,故又称“琼林宴。”

3.东市,刑场。汉朝中央政府处决犯人的地方在长安东,所以称东市,以后就滥用东市为刑场的仪称。

4.科名,隋代起设科取士,叫作科举。因为取士分等第名次,所以又叫科第、科名。

《训俭示康》原文和译文

原文:

吾本寒家,世以清白相承。吾性不喜华靡,自为乳儿,长者加以金银华美之服,辄羞赧弃去之。二十忝科名,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年曰:“君赐不可违也。”乃簪一花。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量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敝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又闻昔李文靖公为相,治居第于封丘门内,厅事前仅容旋马,或言其太隘。公笑曰:“居第当传子孙,此为宰相厅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厅事已宽矣。”参政鲁公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 ,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qiu1)知其及祸﹔及戌(xū),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译文:

[评析]

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直接关系到他事业的成功与失败。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以他深邃的政治眼光,敏感地洞察到了这个真理。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一文中,紧紧围绕着“成由俭,败由奢”这个古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旁征博引许多典型事例,对儿子进行了耐心细致、深入浅出的教诲。司马光认为俭朴是一种美德,并大力提倡,反对奢侈腐化,这种思想在当时封建官僚阶级造成的奢靡的流俗中,无疑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在今天看来,司马光的见解和主张,也是很有现实的积极意义的。

[作者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翻译]

我本来(出身在)贫寒的家庭,一代一代(都凭借清白(的家风)相继承。我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从做婴儿(时起),长辈把饰有金银的华美的衣服加(在我身上),(我)总是害羞地扔掉它。二十(岁那年)忝列在(进士的)科名(之中),(参加)闻喜宴(时),只有(我)不戴花,同年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我)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我)一向衣服(只)求抵御寒冷,食物(只)求饱肚子,也不敢(故意)穿肮脏破烂(的衣服)以违背世俗常情,(表示与一般人不同)求得名誉。只是顺着我的本性(行事)罢了。

许多人都把奢侈浪费看作光荣,我心里独自把节俭朴素看作美德。别人都讥笑我固执,不大方,我不把这作为为缺陷,回答他们说:“孔子说:‘与其不谦虚,宁愿固陋。’又说:‘因为俭约而犯过失的,(那是很)少的。’又说:‘有志于探求真理但却以吃得不好,穿得不好,(生活不如别人)为羞耻的读书人,(这种人是)不值得跟(他)谈论的。’古人把节俭作为美德,现在的人却因节俭而相讥议,(认为是)缺陷,嘻,(真)奇怪呀!”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作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作群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未尝不摆设酒席,(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最多不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作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当)太祝、奉礼(的我的子孙)的厅堂(却)已经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真宗)。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清望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何如(不论)我作(大)官或不作(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大的有道德才能的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作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训俭示康》同步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辄羞赧弃去之 ( ) 二十忝科名( )

(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 ( )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

(3)今人乃以俭相诟病( ) 人争非之,以为鄙吝( )

(4)奈何饮于酒肆( ) 妾不衣帛,马不食粟( )

2.《训俭示康》一文选自《 》,作者 ,字君实,世称 先生。他是我国 时期著名的 。康,是作者的儿子 。“训俭示康”意为 。写作目的是教诲儿子不要追求奢靡,并要求其教诲子孙崇尚节俭。文章列举了 个人的事例,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 的重要性。

3.根据课文,完成下列语句:

(1)众人皆以奢靡为荣, 。

(2) ,今人乃以俭相垢病。

(3)由俭 ,由奢 。

(4)俭, ;奢, 。

(5)君子寡欲则 , ,小人寡欲则

(6)君子多欲则 , ,小人多欲则

课堂练习

4.课文第1段中,作者从自己的行为写起有何作用?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酒非内法

(2)人争非之

(3)以为鄙吝

(4)风俗颓弊如是

6.对“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还能忍心帮助他们吗?

B.居高位有权势的人,即使不能禁止,还能忍心助长这种坏风气吗?

C.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还能忍心助长这种人的作风吗?

D.对居高位有权势者的这种恶劣风气,虽然不能禁止,还能忍心助长吗?

7.对此段文字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士大夫以奢侈为荣是不得已

B.作者认为,以奢靡为荣的风气是士大夫们助长起来的

C.作者认为,以奢靡为荣的坏风气是“居位者”们助长起来的

D.作者认为,以奢靡为荣的坏风气,士大夫们即使不能够禁止,也不能助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御孙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以糊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孔子鄙其小器。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及戌,果以富得罪出亡。何曾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远罪丰家( ) (2)枉道速祸( )

(3)豪侈冠一时( ) (4)人莫之非( )

9.前一段的论证结构是( )。

A.并列 B.总分 C.层进 D.对照

10.后一段列举的很多事例所论证的观点是( )。

A.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B.俭.德之共也。

C.侈,恶之大也。 D.以俭立名,以侈自败。

11.翻译“侈,恶之大也”:

课后练习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2~16题。

雷义拒金

雷义字仲公,豫章鄱阳人也。义尝济人死罪,罪者后以金二斤谢之.义不受,金主伺义不在,默投于承尘(天花板)之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金主已死,无所复还,义乃付以县曹。

(范哗:《后汉书》第八十一卷)

子罕辞宝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与以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左传》襄公二年)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金主伺义不在( ) (2)默投于承尘之上( )

(3)后葺理屋宇( ) (4)献诸子罕( )

(4)以示玉人( ) (6)尔以玉为宝( )

13.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之”字:

(1)罪者后以二十金谢之( ) (2)默投于承尘之上( )

(3)后葺理屋宇,乃得之( ) (4)故敢献之( )

14.对“后葺理屋宇……义乃付以县曹”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后来,雷义修理房屋,才得到这些金子,但姓金的人已不在人世,无法物归原主,雷义就把金子交给县里的官吏

B.后来,雷义修理房屋,才得到这些金子,但金子的主人已不在人世.无法物归原主,雷义就把金子交给县里姓曹的官吏

C.后来,雷义修理房屋,才发现这些金子,但金子的主人已不在人世,无法物归原主,雷义就把金子交给县里的官吏

D.后来,雷义修理房屋,才发现这些金子,但姓金的人已不在人世,无法物归原主,雷义就把金子交给县里姓曹的官吏

15.“若与以我,皆丧宝也”中有省略的内容,请在你认为适当的空格处补出:

若 与 以 我, 皆 丧 宝 也。

16.雷义和子罕对待财宝态度的共同之处是 。

附参考答案:

1.(1) nǒn tiǒn (2) gòu mí (3) gòu bǐ (4) sì bó

2.《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 司马光 涑水 北宋 政治家 司马康 剖析节俭的好处给康看 十二 节俭

3.(1)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2)古人以俭为美德 (3)人奢易人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