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及答案

马振华老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卷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案例:阅读《祝福》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今天我们学习鲁迅的《祝福》。我经常讲学文学作品要掌握一个概念,小说最主要的概念是什么?

生(此起彼伏声):虚构。

师【板书“虚构”】:为什么要虚构?有句话怎么说?

生(小声,不确定):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师(鼓励语气):作家认为——

生(部分续接):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师:那按照这篇文章来说,按照鲁迅的这篇小说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我们怎么去理解?美好的东西应该是这样的,这篇小说大家看看,它所写的是什么?

生(交错地):悲剧。

师(点名):刚才你说是什么的悲剧?

生1:我觉得是社会环境影响个人命运的悲剧。

师(复述):个人命运的悲剧。谁的命运?什么的命运?

生1:祥林嫂。

师【板书“祥林嫂”】:祥林嫂的命运。那大家看看,鲁迅在这篇小说当中通过虚构,刚才同学说表现了祥林嫂的命运。那在这当中,大家看看,“应该是这样的”这几个字该怎么去理解?

师(强调):应该是这样的。哪个同学来说说看?

师(引导):美好的东西,我们所赞美的,我们所追求的东西,那我们是可以理解的。这是作家之所以要创作小说的重要原因。而在这样的小说当中我们怎样理解?哪位同学能来说说看?

师(鼓励):随便说。

生2(自告奋勇):老师我觉得在这篇小说里面不是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而是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他揭露了生活的丑陋面,然后,留下来“应该是怎样的”是给我们去想象的。

师:好,留给我们去想;那我们在想的时候,譬如你在想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生2(继续):我在想,祥林嫂一方面在刚开始时干活很勤快受到重视,后来又被绑走,这样其实反映了当时旧社会乡村里面平民的实际情况,就是那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妻子必须侍奉婆婆的那种封建传统。要打破这种传统,不应该再禁锢这种传统。

师:那么反过来,同学们我们来考虑一下,不应该是这样的,那应该是怎样的?

师(点名,生3答不出):应该是怎样的?这个问题大家继续思考。

生4(主动):我是这么理解的,生活应该是这样子,那这篇文章里我们给“生活”加个形容词,就是“旧社会的生活”。旧社会的生活会这样子,就是非常痛苦,等于在这种痛苦的社会环境下应该会有悲惨的人、悲惨的遭遇。所以他说的生活不应该只是我们所说的美好的生活,应该是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而这里要体现的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一种揭露。

师(示意生4坐下):在旧社会就会有这样悲惨的人生。好的。刚才几位同学讲到,旧社会也好,黑暗也好,生活的痛苦也好,祥林嫂的悲惨也好,都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所要揭示的现象。那么其本质在哪里呢?是谁造成的?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呢?好,我们就从这个角度来思考,一起来阅读这样的一篇小说。首先请大家来说说看祥林嫂有怎样的人生遭遇。

师(提示):文章很长。她的生活,她的一生……尽量用自己最简单、最简要的语言试着把它归纳出来。

师(期待地):刚才几位都是男同学。

生5(女):社会。

师:社会。就两个字?为什么?

生5(解释,轻声。师走至身边。)

师(点评、引导):你思考的其实已是深层次的问题了,谁害死了她?这是一个总结性的问题。那么祥林嫂在我们的小说中是怎样的一种处境、状况?

生5(继续):她的人生是失败的、可怜的。

师:你的解释是“社会害死了她”。那同学们来看看,祥林嫂的遭遇、祥林嫂最后的结局。

问题:

(1)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具体内容的。(10分)

16.【参考答案】

(1)案例中的教师通过问答法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分析文本。首先引导学生结合以往的学习经验,得知小说的创作中经常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分析具体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应该是这样的”,进一步的分析文章中内涵,即作者对封建社会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讽刺。最后,着重思考“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一深刻的问题,总结文章主旨。整个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主体,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请说明教师是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的。(10分)

(2)教师采用问答法进行授课,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给予学生话语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当分析重点语句“应该是这样的”时,教师在逐步的引导,引导学生“随便说”“继续说”,在学生不确定答案胆怯时,教师走至学生的身边,并积极的鼓励和引导女同学发言。案例中的老师的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多次给予学生发言机会,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第17~18题。

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

①记忆的碎片散落在四处,因为时间的流逝变得稍稍有些暗淡,今天我要将它们重新拾起,编织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②童年生活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家门口的小院子,每天沐浴着阳光,在小院子里和伙伴们疯跑,摔倒了,站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继续和小伙伴们闹成一片,直到太阳下山才依依不舍的回去,不必叹息时间过得很快,因为当太阳再次升起时,又是一个晴朗的早晨……

③儿时的很多事已经记得很模糊了,有时,我真的很佩服爸爸妈妈,他们总是可以清楚得记得我小时候的每一件事,然后细细向我讲述一个疯丫头的成长历程。

④告别了充满阳光与朝气的小院子,我走进了小学的大门。那时的我是一朵从胆小走向活泼的花朵,六年,一朵花开的时间,世界的大门徐徐向我打开,无数新鲜有趣的事情刺激着我的眼球,我开始学习,开始懂事,开始有了一大堆伙伴,开始知道记住别人的生日。至今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过自己马路时父母鼓励的眼神,第一次洗衣服时父母欣慰的眼神,第一次做饭时父母开心的眼神……童年,是金色的阳光。

⑤离开了生活了六年的小学校园,怀着对中学生活的憧憬,走进三十一中的大门,有人说,初中就不再是童年了,我们开始走进青春。虽然不能再像儿时那样在小院子里疯跑,但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梦,开始为梦想而奋斗,就像和伙伴们疯玩一样,追求梦想同样是一种快乐。喜悦与伤心结合,失败与成功交织,共同编织着丰富的多彩中学生活。中学不同于小学,走进中学大门的那一刻,一种无形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校园里仍然可以听到我们的笑声,虽然各科的作业压得我们揣不过气来,虽然一学期也睡不了几个安稳觉,即使我们不停地穿唆在各个考场之间,但我们仍会抽出仅有的空闲时间,坐在操场的大树下乘凉、聊天,课余,我们谈梦想,谈趣闻,谈明星,教学楼的走廊上不时会传来我们的歌声。

⑥“……闪耀的梦照亮你和我,化成幸福的彩虹,张开翅膀,天地任我疯涌,穿越绝望,坚定的翱翔,绽放无限的笑容,青春梦想属于你和我。”

⑦正如歌中所说,青春梦想始终属于我们——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

17.请找出第⑤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⑤段中的一处病句,并分别指出并修改。(8分)

17.【参考答案】

错别字:“揣”应为“喘”;“穿唆”中“唆”应为“梭”。

病句:“即使我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考场之间”

改为“虽然我们不停地穿梭在各个考场之间”

错误原因:排比句式,转折句式结构整齐。

18.请指出该习作的优点,简要评析。(12分)

18.【参考答案】

优点:内容充实,语言通俗朴实、平易晓畅,情感真挚。

这篇文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记叙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小学时光和初中时光。作者回忆小时候在熟悉的院子里面,疯跑,玩闹的场景,天真烂漫,生动形象。也描绘了小学时光,回忆了自己很多的第一次,也看出了自己的成长。在初中时光的笔墨是最多的,在这段时光

中有很多的压力,有很多的学习任务,但是这段回忆更是快乐的,有梦想,有快乐。整篇文章详略得当,叙述脉络清晰。在文章的结尾处,更是紧扣主题,水样清纯的花样年华,突出文章的情感主旨。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课文介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情,是柳永的代表作。

单元介绍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宋词是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这里面选的是几位大家的名作,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词的句式错落有致,长短悬殊。小令显得轻灵飞动,长调则更便于写景、叙事和抒情的交融结合。

词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相关要求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

班级人数:50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并说明依据。(不准照抄材料)(20分)

19.【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多媒体、讨论等方式,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设计依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阅读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学习中,学生能够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艺术情感的上升。

从文本特点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一首饱含了千种风情的别离词,这首词写离情,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写尽离情别绪,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学习这首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从学情来分析: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此之前有所学习,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诗歌的解读能力。

20.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通过朗读、多媒体、讨论等方式,抓住词的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走西口》,由离别导入,找出“伤离别”的语句。

一首《走西口》哀怨回肠,唱出了情哥哥和情妹妹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遥远的宋朝的情妹妹中就流传这样的段子:“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这里的柳七就是柳永。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来认识这位情哥哥吧!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家及作品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他曾经做过屯田令,世称“柳屯田”。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抑郁不得志,终身潦倒,独以词著称于世。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著名词人,慢词的创造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的内容主要是反映封建社会中大部分知识分子怀才不遇、仕途潦倒后的悲愤和不满。其中以都市生活及羁旅行役的作品最富有特色。《雨霖铃》是柳永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曲子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倾吐深深的离愁时,也抒发了对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压抑的愤懑。

三、吟咏诗韵,整体感知词文。

1.诵读:①教师范读。

②齐读:明确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悲伤凄凉的。(以凄凉萧索的环境酿造了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应读得低沉缓慢。)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思考:《雨霖铃》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词语来回答。

明确:“伤离别”。

3.为什么会“伤离别”?找出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帐篷、兰舟、烟波、暮霭、楚天、酒、杨柳、晓风、残月。

四、深入赏析,体会情感

1.朗读并思考:作者通过这些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体现出一种什么情感呢?

明确:凄凉、悲切的离别之情。长亭是伤感之所,寒蝉是伤感之虫,傍晚时伤感之时,骤雨是伤感之催化剂。

2.想画面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思考讨论:把“执手”换成“牵手”、“握手”可以吗?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明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执”体现了力度和时间长度,不是礼节性的握握手,而是情感的传导、情感的凝聚。“竟”,竟然,表明离别时本该有千言万语,但此刻竟哽咽住了,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3.小组讨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深入分析作品深层含义,品味“伤离别”与恋人分别后,作者的痛苦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呢?齐读词的下片。

明确:“酒”无味,“柳”留人,“晓风”秀丽,“残月”凄迷,作者的心却是悲苦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结合作者人生经历,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却又忘不了功名。所以说柳永是矛盾的,无奈与孤寂的。

4.比较阅读徐志摩《沙扬娜拉一首——赠日本女郎》两位风流才子的离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明确:徐志摩可能侧重于友情,所以说忧愁是甜蜜的。而柳永侧于爱情,感伤就多了。试想去路茫茫,道路修远。词人的愁思就好比千里烟波一样长远;迷惘就像沉沉的暮霭一样的沉重。齐读上片词,再次感受这对恋人的难舍难分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其实,无论哪一句,都能体味到柳永那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相思苦和离别情。

五、拓展思考

思考:假如离别时真的要说些什么,你会说哪些话?播放电视剧《宫》男女主人公分别时视频短片。

六、小结作业

小结:本首词描写了分别是的凄凉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愁苦与不舍之情。

作业:选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短文(300字左右)。

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雨霖铃》里描绘了哪些分别情景?词的上片和下片所描绘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整首词具有怎样的意境?

21.【参考答案】

(1)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读,感受词的感情基调。

(2)有感情朗读并思考:整首词中分别选取了哪些意象?

明确: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杨柳岸、晓风、残月。

(3)小组探究并思考:词的上阕和下阕描绘了什么场景?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抒发情感的?

明确:上阕主要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分难舍的别情,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明确:《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画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注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跌宕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情调因写真情实感而显得太伤感、太低沉,但却将词人抑郁的心情和失去爱情的痛苦刻画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4)情境再现:多媒体播放音乐,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用自己的语言抒发柳永当时的情感。

教师资格考试作文素材做人篇:价值

1、平凡

什么人:莫振高是广西一所中学的校长。

什么事:他平时爱学生如爱孩子,为了让学生们拥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到处奔走“化缘”,换来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每年高考后,他都要为贫困学生募捐学费。同时,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近300名学生的学业。

什么点:莫振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既是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也是伟大的灵魂工程师。

核心主题词:平凡

适用主题词:无私奉献、大爱无言、师德

2、当下

什么人:最近有官媒对部分城市“滥用洋地名”的现象提出批评。

什么事:近年来,我国城市的新型建筑偏爱洋名,与此同时,很多具有传统意义和民族特色的地名正在逐渐弱化。事实上,这种情况在许多城市都很常见。热衷于取洋地名,不但体现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错爱,更折射出我国当下缺乏文化自信的现状。

什么点:地名虽只是一个代号,但它折射出的是我们对于文化的认同。现代中国人应树立文化自信,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

核心主题词:当下

适用主题词:文化、传统、继承

3、自由

什么人:哈佛大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学府。

什么事:某次一名法学院的学生偶然发现院徽似曾相识,原来是借鉴了一位捐款人的家族纹饰。然而捐款人所属家族曾是臭名昭著的奴隶主。众多学生认为,这样一个充满种族歧视色彩的标志根本不应出现在哈佛校园。于是他们向学校抗 议,要求撤换院徽。

什么点:最终校长宣布废弃老院徽,尊重学生的言论 自由,鼓励他们为正义发声。

核心主题词:自由

适用主题词:思想、独立、言论 自由

4、个性

什么人:演员艾玛·沃特森曾凭借《哈利 波特》中的赫敏一角红遍全球。

什么事:艾玛在片场度过了她的童年。但仅仅利用拍戏的空闲时间复习功课,她就在中学毕业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被三所录取。上了大学后,艾玛专注学业、兴趣广泛,同时热衷社会公益和女权运动。不仅被任命为“联合国妇女署亲善大使”,还发起了女权读书会。

什么点:美丽与智慧并存的艾玛活出了自己的风采,优秀又个性十足的她令人赞叹。

核心主题词:个性

适用主题词:精彩、丰富、追求

教师《教育知识》高频考点

一、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处于国民教育的核心和主体地位,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1.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也是一种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2.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3.非制度化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一)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制

2.单轨制

3.分支制

(二)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学制是学校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具有完整体系的学制是以现代学制的出现为标志。清政府采取“废科举、兴学堂”的措施,开始了中国现代学制改革。

(一)旧中国的学制

1.1902年,我国正式颁布第一个现代学制——“壬寅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2.1904年,清政府颁布并推行了“癸卯学制”,是中国实行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3.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

4.1922年,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一直沿用到全国解放初期。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1.1951年颁布的新学制

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新中国的第一个学制,标志了我国学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2.1995年颁布《教育法》

1995年《教育法》对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做出了规定,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