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黄飞老师

《望海潮》教案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柳永的生平简介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2、理解这首词蕴含的思想感情,并分析其意境之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少年柳永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礼赞的豪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 品味柳永词的婉约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词人内心情感与外在词风形成的关联。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要点:了解词的知识,柳永生平经历及作品特点,讲析第一首词《望海潮》。

一、课文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宋代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将西湖与西子相比可谓推陈出新,愈发显出西湖全方位的柔美姿态。而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传说金主完颜亮读到这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也差点成了千古罪人。当然,这只是前人牵强附会的说法,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吧。

四、赏析《望海潮》

1、齐读课文,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2、强调以下词语的音、形、义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参差:形容楼阁高低不平。

天堑:天然的壕沟,此处形容钱塘江的壮阔。堑,qiàn。

重湖叠巘清嘉:巘yǎn,山峰。清嘉,秀丽。

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指高官孙何。

异日图将好景:图,画下来。将,助词,无实义。

3、本词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

背景: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内容:词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杭州景象。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

4、合作探究,赏析词作。

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词作极力赞扬了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百姓生活之富裕安宁。作者从地理位置、历史传统、自然景观、市井面貌、百姓生活等方面表现了“钱塘”的繁华。

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荣。

总体介绍:

“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

具体铺叙:

“烟柳画桥,风联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吴都会。在街巷河桥的美丽环境中,家家户户安居乐业,人烟十分稠密。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东南形胜。钱塘江岸,绿树如云,钱塘江水,汹涌壮观,不愧为自然“形胜”之地。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钱塘繁华。市场上陈列着各种珠宝,普通人家也披罗着锦,满目奢华景象。“竞”字很好的写出了杭州富民比奢华、斗阔气的情景。

下阕: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山的美好。“三秋桂子”照应“叠巘”,“十里荷花”照应“重湖”。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百姓的游乐。四季皆美的西湖,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无不祥和欢乐。(互文见义)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官员的游乐。词作最后直接赞美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并预祝他能早日被召回京城。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华奢靡的社会现实。

5、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霜雪”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字显得比较平板,力度和气势都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一个“弄”字写出吹笛人悠然自得的愉快心情;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采莲少女快乐穿梭。“嬉嬉”二字将他们的快乐神态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6、词作表现手法

点染结合。先总提,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奖等手法,极力铺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二、 背景导入:这是一首投赠之作,作者路经杭州,想要谒见当时出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求得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因而难免要对对方加以赞扬甚至奉承。就写了这一首词进献,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美、城市经济之繁荣。却也部分程度的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那么,下面我们来看本词。

三、 整体感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评价柳词说:“音律谐婉,词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看注释理解文意)完成课后第一题

1、 词中描写了那些景物?烟柳、花桥、风帘、帐幕、云树、怒涛、青山、桂花、荷花、烟霞。

2、 文中景物给你怎样影响和联想?千百年来,西湖风景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它的风姿倩影,令人一见钟情。就连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吟出“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诗人说他之所以舍不得离开杭州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杭州有个魅力的西湖。三面环山,碧波盈盈,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环湖的山有许多奇峰,瞧,那一对山峰高耸入云,从山脚到山顶就像俯瞰刀劈,山顶云雾缭绕,仿佛到仙境,向下看,真叫人心惊胆颤,这正是西湖十景里著名的“双峰插云”。在西湖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如灵隐寺、黄龙洞、烟霞洞、放鹤亭。历史著名的诗人苏轼和白居易在这里修建了苏堤和白堤。意大利马可波罗说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虽然末句有献媚的味道,格调显得不高,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成为作者最好的明证。

引导:结合上面的想象,说说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3、《望海潮》描绘了一派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景象,写杭州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位置:杭州是东南的重镇。

(2) 历史传统:自古以来,杭州是繁华都市。

(3) 自然景观:有著名的钱塘江、秀丽的西湖。

(4) 市井面貌:建筑、设施美观、人口密集。

(5) 百姓生活:人们安居乐业,处处笙歌,老老少少都心情愉悦。

四、 问题探究:

1、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又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本词用的就是点染手法。比如上阕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染,展开描写。运用动静结合、比喻、夸张等手法,极力铺排,从不同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为人们津津乐道,西湖有许多景物,为何独写“桂子”和“荷花”?

桂子和荷花是代表杭州典型景物。白居易《忆江南》中有“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之句,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可见桂子和荷花最能画出西湖的美景,从而展现杭州的风姿。

3、“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有何深意?

好景,除写湖山胜况,市井繁华,还暗送颂孙何政绩良好之意;“归去凤池夸”则暗含入朝执政之意。两句歌颂并祝福孙何任满报政于朝。

五、 小结:同学们,我想这清丽的词句能打开联想、想象的思维空间。下去希望同学们多读,去感受文中优美的艺术形象。

《望海潮》同步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凄切(qiè) 罗绮(qí) 处(chù)之泰然 适逢其会(huì)

B.相(xiāng)看 凝噎(yē) 间不容发(fā) 参(cēn)差不齐

C.应(yīng)届 暮霭(ǎi) 良辰(chén)美景 重湖叠巘(yǎn)

D.与(yǔ)会 千骑(jì) 字字珠玑(jī) 荷(hè)枪实弹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催促 军帐 噤若寒蝉 胜券在握

B.暮霭 竞然 不勘入目 不屈不挠

C.天堑 箫鼓 寥若辰星 九宵云外

D.嘉宾 夜暮 嘻笑怒骂 童叟无欺

3.下列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组是( )

A.帐饮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市列珠玑(泛指珍珠)

B.兰舟(船的美称)催发 重湖叠巘(山峰)

C.竟无语凝噎(因为激动或悲伤而说不出话) 羌管弄(吹奏)晴

D.此去经年(经过一年) 图(描绘)将好景

4.古代诗歌中,因声律的要求,常常颠倒词序,下列诗句中颠倒了词序的一项是( )

A.留恋处,兰舟催发  B.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D.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5.下列诗句所用表现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环境描写,氛围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暗示出杭城声色之盛。

B.留恋处,兰舟催发——写实,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工稳,情韵悠扬,互文见义。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纯用白描手法。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铺叙手法,略带夸张。

D.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情景交融,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烘托出西湖之美,照应开头。

6.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慢词是篇幅长的、节奏缓慢的词。慢,有延长引伸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望海潮》《雨霖铃》都属于慢词。

C.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主要作家。

D.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二、拓展

7.“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中这两句诗巧妙地将“酒”“杨”“柳”“风”“月”这几个内涵和情感丰富的意象组合起来,充分地表达出词人深厚的感情。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示例,写出含有“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的诗句,并说明诗句表达的感情。(不少于三个意象)

示例 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感情:欢喜。

诗句:① , 。表达感情: 。

② , 。表达感情: 。

③ , 。表达感情: 。

(2)写一段关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鉴赏文字,不少于50字。

8.“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柳永走到十里长亭,拉着友人的手,哭得一声声凝噎。醉身儿女情长,很不丈夫气概,是不是?可谁又知道不能溜须拍马屈膝逢迎的柳永不是触景生情,在哭仕途多舛的自己?哭几声也罢,在皇帝老儿主宰一切,百姓有口难辩的封建王朝,你能指望所有的文人都能像辛弃疾一样一手握着笔,一手挥着战刀,“ , 。(?)”

(1)在横线上填写辛弃疾诗词中的名句。

(2)根据这段文字概括柳永的生平特点:

9.阅读下面一段写景的文字,按照要求完成问题。

清早,阳光还未晒到峡谷里时,山上弥漫着一片轻纱似的白雾 ,神秘莫测。白雾越来越大,把山腰和山脚也淹没了。天和地连在一起,只听到江水哗哗流淌的声音。不久,太阳从碧罗雪山背后生起,白雾渐渐消失,掩藏在白雾中的山头显露出来,你会响起“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楼台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之类的佳句。

(1)这段文字同《雨霖铃》《望海潮》一样,在写景上都采用了 的手法。

(2)学习这段写景方法,写一段自然景物。200字左右。

《望海潮》教学反思

《望海潮》对于我来说,是新课文,是人教版必修四中宋词单元的作品,是柳永歌颂城市繁华富庶的代表作。这首词意象多,情感充沛,共一百零七字,属于长调慢词,难于理解的词句较多,对于学生来讲,鉴赏有一定难度。

在讲这节课之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参考了很多老师的教学设计,但感觉这些资料教学内容千篇一律,问题设置极为平常,不能调动学生兴趣,探究的问题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就开始自己设计起来。

首先是导入,我从柳永入手,精要地讲他名字的由来、作者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本词的社会影响及本词诞生的背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再加上我制作的精美课件和当堂现场朗诵,更是让这种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在讲课期间,我还让学生不断读课文,走进文本,小组合作探究。先从大局入手,宏观把握全篇文章,用原文词语概括杭州的富庶繁华,再结合我们的印象中的杭州,对之有一个总的把握,再分析概括上下片的内容,做到了整体上的心中有数。

在探究环节,我设置了三个问题,一个是内容上,作者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美丽繁华富庶,选取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一个是语言上,分小组起立讨论鉴赏其中的一句或几句,散文化并说出手法、效果;一个是在写景上,还是分小组起立探讨鉴赏其写景的方法。通过这三个探究题的设置,充分让学生享受课堂,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思考和大胆的表达。小组合作了,不再迷茫了,大家回答的时候也有的说了,学生更加自信了,思维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在探究环节,我也引进了小组竞争机制。课前,把学生分好小组,每个小组都给自己组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如“北冥鱼”、“怀瑾”等。我在课前就把这些小组的名字在黑板上写好,到探究的时候,学生开始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加2分,起初是几个人举手,到后来就变成抢答了,场面极为火爆,也让讲台上的我和在场的老师感到震撼。原来,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这样调动。

整个探究环节用时近30分钟,主要是学生的尽情表达和老师的适时点拨引导,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受到了意象不到的成果。

在这节课的后8分钟,我做了一个知识迁移拓展,在给我自己班学生讲课的时候,我布置了一个作业,每个学习小组完成一篇仿作,题目为《望海潮秦皇岛》,高一2班侯雨奇同学的作品写得最好,我就把它拿到这节课请大家赏析,一个16岁少年的作品,能写出这么有内容的诗词实属不易。全体19班学生对此进行了小组合作赏析,从内容、手法到语言、结构,学生们赏析得很好,教学目标也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上得比较成功有如下亮点:

1、学生有效活动较多,小组合作得很有效率感,讨论热烈,回答问题积极踊跃。

2、学生读书,教师要求明确具体,极富气势。

3、教学流程顺畅,教师语言简洁,教师的语言极富鼓励性。

4、教学设计充分体现课标精神,问题设置让学生有话说,还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充分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