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沪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张东东老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准确把握“维也纳森林”真正的内涵: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掌握描写、叙述、说明、议论四种表达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法能够使文章既优美又深刻

教学重点:在正确把握文章主题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探究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课堂交流掌握四种表达方法各自的表达效果及综合运用后的表达作用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初读文章

1、许多著名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柴可夫斯基,都曾钟情于维也纳森林,施特劳斯更是创作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世界名曲。景色秀丽的森林并不少,维也纳森林为何得以名扬天下?维也纳森林的艺术灵感的源泉究竟从何而来?

2、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聆听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自读课文。

二、整体把握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1、形容你读完课文后脑海中浮现出的维也纳森林的景象

2、从文中你了解到了有关维也纳森林的哪些情况?

3、你认为维也纳森林艺术灵感的源泉从何而来?

交流讨论

4、圈划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句子

“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互惠互利,相依相存”

“表达大自然与人类和谐与亲密关系”

5、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6、作者表现维也纳森林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

4-6小节 自然造福人类(视觉——赏心悦目;触觉——调节气温)

7-8小节 人类保护自然(集体——订立法规;个人——呵护备至)

9-11小节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孔雀与乐队的合奏)

三、品味语言

1、作者为了表现人与自然和谐亲密的关系,在4——11小节,充分运用了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请分别从文中找出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表达方法,说说它们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学生交流,教师深入,合作归纳

描写:形象生动,使文章增添了美感,使人能够加深对于维也纳森林优美景致的印象。

叙述:对维也纳美好的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

说明:为散文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为表现主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议论:议论能够更加深刻的反映本质,揭示主题。

五、总结与迁移

1、这篇文章的写作中心是什么,作者写这篇文章时,中国刚刚经历了1998年的全国特大洪水,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有怎样的意图?

2、作为一篇散文,作者是如何做到既能保证语言的优美,内容的丰富,又能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主题的?

这篇文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承转自然,灵活贴切:描写的贴切,说明的准确,议论的深刻,使人既能对维也纳森林优美的景致、维也纳人美好的文化及生活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又能对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层次内涵产生严肃的思考,有力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文章之所以既能够做到语言优美又能做到思想深刻,多种表达方法的灵活运用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依据所学的多种表现手法的作用,模仿课文第四小节,写一段介绍校园的短文。要求至少运用到描写、叙述、说明、议论等方法中的三项。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导学课程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森林从市西部向南绵延达数十公里,因斯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名闻全球。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扬名世界的传世之作。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斯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幽静的丛林中找到灵感的。森林中布吕尔小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酒馆门前挂的小灯,无疑在告诉人们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就诞生在此。维也纳森林属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微风袭过,松涛阵阵,鸟儿的啼鸣,泉水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流连忘返。

预习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掌握11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的意思

2、在反复诵读中,让学生初步感知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3、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自研环节引导:

1、搜集“维也纳森林”的资料

2、初读课文

(1)自主解决一类字识记,并组词,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标记阅读时的疑问,对子互听,互查,互评。

(2)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3、再读思考:

(1)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2)、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作简单旁批。

4、情感升华:(全班一起倾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5、达标测评

(一)、读拼音,写汉字。

nà qǐng yú

维也( )森林有370万公( )。森林里多为阔叶林,( )、

bǎi qín

槐、桉、桐、( )等十种树木交相混杂。许多飞( )走

兽在此安家。

这真是上天( )给奥地利人的礼物。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反思

文章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在引导学生感悟时,我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第一段入手,从第一段的句子中发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有:面积广、景色美、作用大。然后让学生在下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来映照这些特点。出发点是好的,但在课堂上,由于设计的仓促,把第一自然段中的作用大,漏掉了,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后没能再次将主题扣回到归纳好的特点上。课堂上我的导语不能及时跟进,影响了整体的效果,与自己预想的效果相差较远。实际回答的过程中,我忽略了学生本身的要求,总感觉是在牵着学生走。同时,这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会感悟、能够感悟。结果只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就要求学生用概括各个部分的内容。这就造成一种不良的倾向:学生只是匆匆读过一遍课文,句子还未读通,就让学生概括内容,这就造成课堂上潜能生的“默默无语”。

我觉得我在语文课上做得最不到位的就是不能真正的放手,《语文课程标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怕学生学得不够到位,因此在上课时,总是不断的加以提示、引导,希望让学生学得更扎实,更充分些。其实这样的行为,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思维的凝固。在这节课中我就是不敢大胆地放开手,从头到尾并没有把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从而不能使学生在对课文达到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尽情地把自己的想法释放出来。其实并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做到重感悟、抓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