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孟子》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社戏》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情节、结构分析小说,并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写作特点。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3、理解文章叙事有详有略的写法。
4、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人物形象。
5、分析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1、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2、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方法】
1、阅读第一法──质疑法(提问法)。
2、听录音法、朗读法。
3、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课时】3课时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惮 dàn 歌吹 chuì 漂渺 piāo miǎo 归省 xǐng 潺 chán 皎洁 jiǎo 撺摄 cuān duo 絮叨 xù dāo 凫水 fú 行家 háng 纠葛 jiū gē 怠慢 dài 家眷 juàn 蕴藻 yùn zǎo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⑴倘:连词。有如果的意思,表示假设。
⑵大抵:副词。有大多、多半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的基本估计。
⑶相仿:大致相同。仿:类似。
⑷欺生:欺负新来的生人。
⑸怠慢:冷淡。怠:轻慢。慢态度冷淡。
⑹诚然:副词。有确实的意思。
⑺舒展:原指伸展得开,不蟋缩。本课是舒畅的意思。
⑻通通:本课形容船头激水的声音。
⑼朦胧:月光不明。本课用作动词,是模糊起来的意思。用作形容词,泛指(光线、物体、思想、意识等)模糊、不清晰。
⑽歌吹:歌声和乐声。
⑾屹立: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屹:山峰高耸的样子。
⑿疏疏朗朗:形容稀疏的样子。
⒀扫兴:正当高兴的时候,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而兴致大减。兴:兴致。
⒁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葛:葛藤,比喻纠缠不清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童年是我们最值得珍藏和回忆的美好时光,老师很想知道你童年时,你最喜欢去哪里?最喜欢做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鲁迅先生的《社戏》,看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童年生活的画面。
1、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写作背景:这是鲁迅1922年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品以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看社戏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初识课文
听录音,弄懂字音,了解课文大意。
三、课文分析
1、提问:请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分层,归纳段意、层意。(讨论并归纳)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交代出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和参与人物。
第1层(第1节):交代看社戏的时间、地点和机缘。
第2层(第2节):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
第3层(第3节):平桥村乐土的乐事:钓虾、放牛。并为乐事──看社戏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4~30节):写到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第1层(第4~9节):写看社戏前的波折。
第2层(第10~13节):写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第3层(第14~21节):写在赵庄看社戏。
第4层(第22~30节):写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第三部分(第31~40节):写看社戏后的余波。
2、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讨论并归纳:
⑴六件事:
①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③看社戏前的波折;
④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⑤去赵庄看社戏;
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⑦六一公公送豆。
⑵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
3、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讨论并归纳: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4、提问:我看社戏的时间在什么季节?你怎么知道的?讨论并归纳:
在春末夏初。因课文写消夏扫墓完毕之后,罗汉豆成熟两岸的豆麦。写的是春末夏初时的景物。
5、提问: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讨论并归纳: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但在我是乐土。因为:
⑴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⑵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
⑶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四、小结
本文作者围绕看社戏,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社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偷豆,令人读来如身临其境,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简单化的截然分开的。详写中也间杂着略写(如母亲深夜候船)略写也绝不是都作笼统的交代(如放牛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这些写法,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写作特色)
五、作业
1、练习一、练习二(可以不抄写题目,答案要详细准确)。
2、课后词语抄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鲁迅笔下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分析双喜、六一公公的形象。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整体感悟能力和词句分析能力。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虽然是以作者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但我是小说中的人物,不是鲁迅。课文是《社戏》这篇小说的节选,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小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二、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分析人物形象
1、提问:平桥村本是一个极偏僻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可课文中说但在我是乐土,为什么?
明确:
⑴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
⑵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⑶没有严格的行辈之分,年纪相仿的我们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
⑷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有最聪明的双喜,有乐于助人的桂生,有公而忘私的阿发。
⑸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欣赏夜景;偷豆、吃豆。文中写乐土之乐是要反衬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不乐,表达了我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同时也反映了农村孩子的天真、友善和直爽的性格。
2、讨论这部分在全篇中的作用:
明确:
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引出了同去看社戏的人物──乡间生活的小朋友,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写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看社戏做了重要的铺垫。同时,平桥村的生活也是我所深深怀念的。
3、分析双喜的言行,谈谈双喜是好孩子头还是坏孩子头?讨论并归纳:
⑴当我看社戏受到波折时,双喜大悟似的提议──表现双喜聪明。
⑵当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时,双喜大声打包票,理由有三:
①船又大
②迅哥儿向来不跑
③我们又都是识水性的?──表现双喜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善解人意,办事果断。
⑶看戏时双喜分析铁头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现双喜聪明、细心。
⑷归航偷豆时征求豆主人阿发的意见──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周到;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发的娘知道是要挨骂的──表现双喜考虑周到。
⑸吃完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并考虑好对策──表现双喜考虑事情到。
⑹双喜送我回到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表现双喜做事有始终。
⑺双喜回答六一公公的问话──表现双喜反应灵敏。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4、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作者重点描写的是什么?
分析:这里,作者重点描写的是偷豆,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5、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设问:
⑴小伙伴们在什么地方偷?为什么偷?
⑵偷谁家的?怎样偷?
⑶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讨论并归纳:
⑴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⑵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⑶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而是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明确: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偷中凝结着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中跳动着小朋友们纯洁无私的心;偷中反映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义上的残酷、自私、遭人唾弃性,而成为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6、分析六一公公的言行,谈谈六一公公是一个什么样的老人。讨论并归纳:
⑴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证实双他们是否偷了豆,重在指责他们踏坏了庄稼──表现六一公公善良、宽厚,爱惜劳动果实。
⑵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揖,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还问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豆可中吃呢?──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
⑶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表现六一公公好高。
⑷六一公公送豆给母亲和我吃──表现六一公公淳朴、好客、热诚。
小结: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7、文除了这两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他们分别是谁?各有什么性格、特征?他们对我是怎样的态度?
讨论明确:外祖母、母亲、阿发、年幼的等许多小朋友。
三、小结
课文描绘了农村少年的群像,着重刻画了双喜的形象,还有阿发等人;此外还勾勒了六一公公淳朴、热诚和宽厚的性格。作品的主题思想或者说中心意思,主要就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表现出来的。
四、作业
1、练习三,抄题目,认真分析作答。
2、背诵12~14自燃段。
3、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解题:社,礻旁加土,是个会意字。礻表示祭祀,土是土地神。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在绍兴地区,后来发展为以演戏的形式祭祀,这时候演的戏就称为社戏。
二、讨论探究课文
1、齐读课文第11~13节,讨论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月夜行船时沿途景色的?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写出了小朋友行船之快。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依次写出了我在沿途的种种见闻和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写得有形;起伏的群山,一丛松柏林;有色:豆麦的碧绿、月色的朦胧;有声:笑声、嚷声、水声、笛声;有味:豆麦的清香;有情: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目失起来。
作用: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⑴景物描写多侧面,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恰如多重奏管弦曲,给人以十分丰富的感觉,景物的立体感由此产生
⑵景物描写多层次。这里所说的层次,主要指景物的空间位置,《社戏》中能清晰地显示出远景、中景、近景三个层次
⑶达到了情景交融,也抒发了作者对农村的热爱之情。
2、看戏和看戏返回途中两次景物描写基本相同,但描写景物的次序却是互相颠倒的,描写上也有所不同,请找出来:
明确:
去时,最后描写的是仙境一般的戏台,而回来时却将戏台放到最前面来写。去时,尚可看到淡黑连山的曲线。(11节)回来时,周围的黑暗只是浓看不到什么轮廓了。去时,看到的远远近近的渔火,为返回时几个夜渔的老渔夫看见在浪花里蹿的大白船而停下艇子喝采的描写埋下优笔。(23节)这样的描写,不仅形象生动,而且丝丝入扣,细致续密。
3、天晚上的社戏到底好不好看?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0、21两节可以看出)
4、六一公公送给我和母亲吃的豆,和昨夜吃的豆是一样的,为什么我感到没有昨夜的好呢?分析:
⑴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⑵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⑶是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现在环境不同了,豆味也不同了。那夜的豆,是很普通的豆,那夜的戏,也只是一般的戏,或者说还有些乏味。我之所以赞美它,是因为当时特定的环境,从封建的课堂走入广阔的天地,又有一样热情好客的小朋友,我自然终生难忘。其实,赞美豆和戏,正是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热情、无私的好品质,表现我对劳动人民深沉而真挚的感情。
5、戏其实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讨论并归纳: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里未曾见到过的。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三、总结(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社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以及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四、作业
1、《学习指要》。
2、熟读课文。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观潮》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
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教师重点强调“卧”字的第六笔是“竖折”。
5.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评析:要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三)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评析:学贵有疑,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创造质疑问难的机会,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能够在读中生疑,并最终达到在读中释疑。)
(五)变换身份,释疑解惑
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老师下发的资料(见附文),看看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你能解决哪一个,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评析:变换身份学习,让学生感受到了一种乐趣和新奇,同时也有效地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是主动的,充满了探究,利用资料来解决课文当中的问题,也会让学生感觉到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他们主动搜集资料的兴趣。)
3.同学们,你们真是一个个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来,学习课文的时候,适当地搜集一些课外资料对于了解课文的内容很有帮助啊!
(六)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观潮》
(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评析: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2.深入学习课文3、4段,体会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象开了锅的水一样。
(评析:让学生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进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读书,这样,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出这种感受,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③比较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评析: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
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评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树立“大语文”教学观,不要就教材而讲教材,应该把视野投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适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长此以往,学生将受益终生。)
(5)播放录像。(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的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评析:录像的播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这种视觉的冲击会让学生的心灵感到震撼,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五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4.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
(学习第二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评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处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选准重点,防止面面俱到。)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二)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录像)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小组汇报,教师相机点拨,并组织语言,适时评价学生。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评析: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观潮》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 )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连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也这样说: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毛泽东)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本10篇
正月十五闹元宵高分作文五篇
最新教务处工作计划范本10篇
个人上半年工作总结范文例文五篇
回忆我的母亲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孙权劝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为人民服务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天上的街市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编写教案案例五篇
故宫博物院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桥之美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教案指南
初一语文教学教案设计五篇
初二年级语文上册公开课教案同步教学五篇
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样本
初二年级新编语文授课教案解析五篇
八年级新课标语文授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