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及答案

秦风学老师

教师资格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中学

1.在讲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教师列举含有典故的诗句,向学生解释古代诗词创作的用典传统,下列诗句不适合举例的是( )。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B.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D.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答案】D。解析:A项,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B项,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到乡翻似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C项,三国时的吴王孙权,字仲谋,曾建都京口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表达怀念英雄,表达收复失地的理想;D项无用典。故本题选择D项。

2.教学《咏怀古迹》,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语言、赏析意境之前,教师播放相关实景图片和宣传视频并配以音乐。下列对该教学资源使用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B.多媒体能够营造氛围,帮助学生更好的进入诗歌意境。

C.采用多媒体播放影像资料,太直观,会限制学生想象力,降低学习效率。

D.在阅读前,通过多媒体有助于理解作者的情感,帮助学生展开想象。

2.【答案】C。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在教学中,教师播放相关的音像资料有利于学生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利于学生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选项中“限制”“降低”,多媒体的使用并不会降低教学的效率。故本题选择C项。

3.在教学《蜀道难》时,教师对《蜀道难》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

B.第一段从开头到“相钩连”,用了四韵,为全诗定下豪放的基调,没有运用神话,却有神奇色彩。

C.第二段共享九个韵,描写天梯石栈的蜀道,“六龙回日”也是一个神话故事。

D.李白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3.【答案】B。解析:第一段运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点染了神奇色彩。故本题选择B项。

4.教学《雨巷》时,教师播放相关音乐,请学生静静聆听,感受乐曲中的情感基调。对于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聆听音乐,能够身临其境,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

B.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C.该做法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

D.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4.【答案】A。解析:只是聆听乐曲,并不能达到分析诗歌结构特点的作用。故本题选择A项。

5.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寻找诗歌意象,体会意境”对这一探究的设计,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对意象的学分析学习,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诗歌。

B.此设计的目的是教授学生掌握系统地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

C.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意象,想象画面,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D.诗歌意象众多,寻找诗歌意象,有助于学生想象诗歌画面。

5.【答案】B。解析:选项中提及“教授系统地分析诗歌意象的方法”是过度分析,题干未涉及系统分析。故本题选择B项。

教师资格笔试报名条件

报考条件

1.未达到国家法定退休年龄,户籍(包含居住证)在吉林省或吉林省内全日制普通院校在读的中国公民,在吉林省学习、工作和生活并持有有效证件的港澳台居民(有效证件为港澳台居民居住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五年有效期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

2.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3.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合格学历:

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小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初级中学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应当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应当具备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符合以上学历条件的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三年级及以上本科学生、在校最后一学年的专科及以下学历学生(以下简称全日制普通高校在读学生)。

4.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五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曾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的相关规定执行。

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知识考点整理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质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所以,教育必须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素质教育倡导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的发展。我们强调的是“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因此,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现代化大生产需要全面发展的新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大体相同的基础上,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①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②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承;

③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