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张东东老师

  《夏》教学设计1

  教学设想

  《夏》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多彩四季”,分别编录了朱自清的《春》、郦道元的《三峡》、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四篇文章,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景物的不同特点,重在引导学生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来表现美。考虑到前面几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如调动多个感官、不同角度、状态等观察景物;学习了品味语言的一些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夏》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能基本读懂课文的内容,能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能从修辞的角度品味文中的一些语句。根据“长文短教、浅文多教”的教学理念,想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对初一的学生培养相应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写作意识,树立一种教材即范本的思想。因此,本次教学的尝试分作三个活动进行: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希望实现“读写结合”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会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

  2.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重难点

  1. 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2.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文

  1.导语:天气渐渐凉了,冬天的脚步近了,这种时候,我就特别想念夏天的阳光、草地、蓝天……夏天离我们远去了,但他的影子却留在我们心里,在这样的冬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梁衡先生的《夏》去重温夏天的旋律!(渲染学生学习的气氛)

  2.问题:说到夏,同学们会想到了什么,会感受到什么,你能用一个词、短语或诗句说一说吗?(积累字词)

  二、读写结合

  活动一:深情并茂地读课文,读出夏的特点,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

  〔问题〕

  1.同学们精彩的分享已经把我们带进了夏的氛围了,让我们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要怎样读才能把夏天的旋律读出来,为什么?(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给相关的段落拟写小标题,并说拟写的理由?(读写结合: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金黄的夏到黄金的夏的赞美,由景美到人美的赞美,感悟夏是生命的延续,是生命的创造的深刻意义。 )

  活动二:体会本文的文章结构布局,学会模仿拟写作文提纲

  〔问题〕

  1.同学们对文章的理解很到位,让我们想一想作者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布局有什么好处?(明确文章的结构布局)

  2.这种文章结构布局很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模仿这种方法来给《春》这篇作文拟写一个写作提纲。(读写结合:模仿方法,培养学生拟写写作提纲的意识。)

  活动三: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会运用动词生动地描写事物

  〔问题〕

  1.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果说精巧的结构布局好比优美的身段,那么生动的语言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让我们用生动的语言从刚才同学们拟写的《春》的写作提纲中选取一段,写几句话。(读写结合:学情分析)

  2.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夏》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语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把事物写活了?(体会动词在语句中的精当与生动)

  3.法国小说家福楼拜曾说:“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他生动。”让我们学着运用动词把刚才描写春的几句话再修改修改,使它更生动。(读写结合:学习运用动词把事物写生动)

  三、课堂小结

  1.学生小结,谈收获;

  2.教师结语: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文章中不是缺少美,也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美的事物中发现美,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四、作业:

  根据自己拟写的《春》的提纲,整理修改完成作文,文章中多用动词来描写事物。

  《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阅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教前准备

  2、通过对《春》、《三峡》、《济南的冬天》三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春、秋、冬 这三季特点有了了解,也掌握了一些描绘季节特色的特点,那么,四季之中的夏具有哪些特点呢?

  让学生联系实际用一些词语概一下夏天的一些特点。

  3、 导入新课:

  正因为夏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他们笔下的夏是“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是“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夏感。

  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我们今天所学的课文——《夏》确实能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板书 夏 梁衡)

  4、 交代学习目标

  1、 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 体会对比、比较的表现作用。

  3、 了解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

  5、 研读课文:

  (1) 初读课文,(2) 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

  2、 思考:

  (1) 作者梁衡笔下的`夏具有哪些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 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3) 再读课文,(4) 释疑解难。

  1、 比较、对比。

  (1) 春夏景物比较:突出夏天的特点。

  (2)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

  (3) 夏天作物生长与春天里得生长情况比较写夏之热烈。

  (4) 用“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进行对比,(5) 强调作者写夏天的原因,(6) 在于歌颂劳动,(7) 歌颂劳动人民。

  2、 描写景物

  (1) 夏景——太阳烘烤

  麦浪翻滚

  热风浮动

  (2)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 (抽象)

  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

  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

  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

  (4) 用“五月人倍(5) 忙”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

  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割、快打。

  7、 作业:

  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体味文章语言特色。

  2、 通过比较阅读,3、 体味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全文,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学习,你有哪一些收获?

  1、 学习到抓住特征写景。

  2、 运用对比、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特征。

  (可趁机检查一下作业)

  二、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生动、准确、表现力强。

  1、 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

  2、 动词的运用。(结合探究练习二P132页)

  3、 短句的运用。

  4、 叙述、议论、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5、 照应。

  三、比较阅读:

  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夏》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把握文章精妙的构思,品位富有魅力的语言。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把握文章精妙的构思,品位富有魅力的语言。

  设想:

  学生预习课文,由学生就文章内容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的提问,组织教学。教师紧紧围绕学生的提问,抓住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的精彩构思,品味文章语言的魅力。不求面面俱到,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解精要之处的同时,发挥默读、朗读、诵读的功用。根据学生提问情况,设置一些小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讨论、发表见解,然后教师通过辨析,帮助学生去粗取精、得到启发,掌握知识,并能将能力迁移,解决更新的问题。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师跟着学生的提问教,学生跟着老师的提问学,在提问解惑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预习:

  (一)读课文三遍。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解清词义。

  (二)检查: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芊芊细草(qiān)磅礴之势(pán?bó)轻飞曼舞(màn)黛色(dài)

  春华秋实(huá)匍匐前进(púfú)秋波澹澹(dàn)迸发(bèn?)

  2、改正错别字:

  春华秋实轻飞蔓舞闲情逸至春日溶溶

  芊芊细草承前起后细兹慢长气势磅礴

  3、解释词语:

  主宰灵秀磅礴匍匐澹澹闲情逸致春华秋实

  二、课堂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我们已经领略了两位文学大师创作的散文,从《春》展示的美景中我们感受到了春……,从《济南的冬天》的小山上,我们体会到了济南冬天的……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当代作家梁衡写的一篇散文《夏》。那么从梁衡的笔下,我们可以领略到夏的什么特征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朗读《夏》。

  (二)整体感知:

  1、从文章传递给的信息中,我们知道,梁衡笔下的夏是……特征。

  凡是构思精巧的诗文都有的“眼”的设置,这个“眼”就是在文章中有着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

  2、围绕着“紧张、热烈、急促”我们自然就领会了作者写作的缘由……

  表达了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3、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情感其实就是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三)研读课文:

  1、我们知道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才能寄寓丰富的内涵,这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文章抓住了哪些“形”并表现出了他们的什么特点来体现“神”呢?表现手法:用词精美

  景:提示:从植物的生命力来看……气势磅礴对比

  从色彩上来看……承前启后热烈修辞

  从农作物的长势来看……活力旺盛对称的短语短句

  (语言的形式和表达的内容是一致的。)

  人:辛勤忙碌紧张急促

  注:一边分析写作内容,一边提炼写作技巧。

  2、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再一次领悟到,学习一篇散文,既要抓住文章的“神”,且要分析文章是通过哪些具体的“形”来凸显“神”的。

  3、其实,同学们在课前的预习提问中就已经关注到了这些问题,那么,下面就请同学自己来说说,你的提问是针对哪一方面展开的……

  (四)能力提升:

  1、到现在,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春夏冬三季的文章,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篇有关秋的文章,请同学共同来探讨一下,就散文分析方面而言,我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谈谈你这样提问的理由。

  2、朗读《秋日的私语》(播放钢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