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教学目标】
1、熟练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对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2、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3、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1、理解重点词语:
⑴教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掌握和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变化。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如果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注意这些变义词。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⑵自主、合作、探究:
先仔细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如果开始不理解,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理解了的,讲给同学、老师听听。不理解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实在不懂,请教老师。
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学生能讲清的,教师再度明确。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教师要讲明白,讲透彻。
重点掌握下列的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
士不可以不弘毅。
死而后已。
知松柏之后凋也。
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教师可以根据情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为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吾日三省吾身。
⑶传不习乎?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巳诲女知之乎!
四、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抄写、识记字词。
3、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后五段内容。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3、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课文。
2、考查句子的翻译及其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理解后五段内容
按第一课时要求,逐句翻译剩余各段。
教师须重点讲解的:
1、见贤思齐焉。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概括思想内容
指导学生将课文有关内容归纳到如下几点:
1、学习方法。
2、学习态度。
3、思想修养。
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学习体验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五、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六、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有创意的字教学设计
最新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的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论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有创意的字教学设计
最新小松鼠找花生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体积与容积的教学设计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论语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有关于借生日教学设计
跑步和齐步综合行进间课堂教学设计
丝绸之路教学设计(精选十五篇)
高中一年级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四篇)
课文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优秀教学设计
肥皂泡教学设计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方差数学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