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教学设计

阿林老师

秋收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秋天的田野稻谷黄、棉花白、农民秋收忙。

  2.能看图回答问题,会用“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话。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图画,运用一定的句式表达图意。

  教学难点:体会劳动的辛苦,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人,引出课题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的果园》,知道秋天到了,果园里的果子都成熟了,农民们忙着采摘果子。今天,我们又要来看看秋天的田野。要比一比,谁看图仔细,说话完整,声音响亮。

  2、出示投影片(或挂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秋天到了,田野里稻谷黄了,棉花白了,农民伯怕和阿姨忙着收棉花、稻谷。

  3、你觉得秋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4、出示课题,齐读。解释“秋收”。

  知道什么是秋收吗?(秋收就是在秋天收割田里的稻谷、棉花等庄稼。)

  二、练习说“采棉花”

  1、出示投影:这是什么地方?棉花长得怎样?

  2、用“什么时候,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把你看到的棉花说一说。

  3、图上还画了谁?她在干什么?

  4、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句式说。

  5、把(2)(4)两个句式连起来说。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评议——独立再说。

  (秋天,棉花长得又多又白。农民阿姨在棉花地里采棉花。)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加进人物的心情,把句子说得更完整。

  三、练习说“收稻谷”

  1、依次出示投影覆盖片,随机出示音节卡片,积累词语。

  ɡēdàozishídàosuìtiāodàoɡǔyùndàocǎo

  2、出示“割稻子”图,用上“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话。指名说。

  3、出示拾稻穗图:

  ①自由按上述句式说话,然后指名说。说话顺序:差生——中等生——优等生。

  ②说说小朋友为什么会想着去拾稻穗?结合思想教育。

  4、出示“挑稻谷”图:

  ①用同样的句式说话。

  ②说说农民怕怕挑着一担稻谷,心里会想些什么?

  5、出示“运稻草”图:

  ①鼓励在用上述句式说的同时,加进“怎么样地”说。

  6、看插图,把4幅分图连在一起说。

  ①自由练。小小组说。

  ②优等生引路说。(指导在这几句话前面加一句:农民伯伯、阿姨秋收忙。有的在……有的在……)

  ③中下生仿说。

  四、学念儿歌(出示小黑板)

  稻谷碾米米饭香,棉花织布做衣裳。

  稻谷棉花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1、跟老师念儿歌。

  2、自由配动作表演念。

  3、我们吃的饭。穿的衣都是从哪里来的?

  五、导引。

  1、农民劳动辛苦吗?

  2、对于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我们该怎么做?

  六、小结

  秋天已经到了,田野里稻子黄了,棉花白了,农民们忙着秋收,我们小朋友有机会也可以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为秋收出一份力。

  练习6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母的认读和比较,巩固汉语拼音,提高认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生字、词语。

  3.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4.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认识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用偏旁写字和看图说话。

  教学难点:区分形近的拼音字母。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和音节的拼读,巩固汉语拼音,提高拼读能力。

  2.复习巩固学过的偏旁、汉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1、揭示学习目标:本堂课我们学习练习6的1——3题。

  2、提要求:学习练习,我们必须搞清每一道习题的要求,开动脑筋,把学过的知识更好地复习巩固。

  二、学习第1题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一比、二读。

  2、自由轻声读,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这些字母的形状很像)。

  3、用卡片出示每一组字母,让学生认读并区分每一组有什么不同。

  4、复习顺口溜,帮助区分。

  5、开火车认读——指名上来拿老师发音卡片。

  6、音节拼读

  nǔnǚmùniánhǔ

  三、学习第2题

  1、读题,明确要求。

  2、卡片出示偏旁,认读复习偏旁的名称,也包括本单元的小字头和目字底。

  3、学生独立写,校对。

  注意“力字旁”错答成“劳”,“劳”是“草字头”。

  4、超额题。竞赛:看谁组字成字速度快。

  卡片出示:口小禾生日大力云

  四、学习第3题

  1、组字开花游戏。

  花蕊内写“果”和“学”,比比哪组的花瓣多。

  2、卡片出示第3题的词语,认读并想想词意。重点说说哪些是水果?

  3、任意挑选一个词说一句话。

  4、指导在作业本上抄写词语。

  重点指导:放、学、看的结构和笔顺。

  5、讲清要求:看一个字再写一个,不要看一笔写一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抄写句子,初步建立句子的概念。

  2.看图说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4题。

  1、指名读句子,一齐读一读。

  2、两个句子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提示:谁和谁怎么样?

  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3、再读句子,分别说说句子中有哪几个词?

  4、补充练习:出示有关插图,用“什么时候,淮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说。

  5、指导抄写句子:抄写时不要看一个字抄一个字,要以词为单位来抄,标点符号也要抄上。抄完后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添字漏字。

  二、学习第5题

  1、看图说说图上的动物,用“这是……那是……”句式指点着进行说话训练。

  随机出示动物的名称。

  2、中上生指点两种以上动物,进行连贯说话,用上“有……还有……”的句式进行说话。

  3、分别说一说羊、狗。鸭、公鸡。母鸡。小鸡是怎么叫

  的?

  指名后,示范说:羊“miēmiēmiē”地叫或“miēmiēmiē”是羊在叫。依次说。

  4、自己拼读旁边的音节,用线连起来。

  5、听动物叫声的录音,说说是什么动物在叫。

  6、把动物和它们的叫声连起来读一读。

  7、你知道其他动物是怎么叫的吗?

秋收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

  聆听 陕西民歌《秋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感受一年四季中秋天的大自然变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充满着生机与诗意。

  3、能力发展目标:聆听陕西民歌《秋收》,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材分析

  器乐曲《秋收》

  《秋收》原是首陕西民歌,歌曲表现了农家在秋日的丰收季节中勤快劳作的情景和无限欢悦的心情。歌曲仅两个乐句,一段体结构。旋律高旋低回,流畅明快。乐曲以歌曲的旋律作为A段的主题,分别用板x和阮等弹拨乐器演奏,情绪欢快活跃。B段则将歌曲旋律加音装饰及节奏拉宽,使音乐舒展明朗,展示了人们喜获丰收的幸福欢乐的心情。这段旋律先后用竹笛,弦乐和双簧管演奏,多次出现。A段与B段虽然都取材于同一旋律,但在音乐表现的情绪上却有着鲜明的对比。

  现将这首乐曲主题的出现及其主奏乐器记述如下:

  A(板x)→A(阮)→B(竹笛)→B(弦乐)→A(板x)→A(阮)→B(双簧管)→B(弦乐)→A(板x)→A (竹笛、板x、阮)

  教学重点

  熟悉陕西民歌《秋收》旋律和所表现的内容。

  教学难点

  从乐曲的主题变化、力度变化及不同主奏乐器的不同音色中,体验乐曲的.情绪变化,发展联想与想像,提高对音乐欣赏三度创作的能力。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本课曲目的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一般从歌曲和旋律两个方面入手,对于经过改编的器乐曲,如果在熟悉改编前的歌曲的基础聆听,会使学生更快的熟悉曲调。所以,我设计让学生先学唱民歌《秋收》。希望在进一步聆听器乐曲的时候能抽出更多的时间深入学习。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聆听《秋收》

  1、以学唱陕西民歌《秋收》为导入。

  (1)板书《秋收》歌曲。(曲谱见《教师用书》中的教材分析部分。有条件的能做成幻灯片或投影片放映更好)。

  (2)教师范唱。

  (3)学生跟琴唱好第一段歌词。

  (4)师生简单讨论歌曲的情绪与内容。

  2、初听器乐曲《秋收》。

  (1)设问:在器乐曲《秋收》中,民歌的原型旋律出现几次还有什么旋律与民歌原型旋律有关系

  (2)指导学生唱教材中的图形谱。(这是民歌的主题A)

  (3)听主题B,并画出其图形谱,进行比较。

  3、复听乐曲。

  我们把民歌原型的曲调称作A主题,把与A有关的另一主题称作B,请仔细听辨,做好以下两项记录。

  (1)乐曲演奏的A、B主题顺序图表。

  (2)A与B的每次各用什么乐器演奏,也同时标出来。

  4、讨论:

  根据你自己的乐曲发展的记录图表,说说你聆听后的想像。请围绕乐曲的标题,根据A与B及其乐器音色的变化展开你的想像与联想,进行创作构思,说出其情绪的发展与变化。

  5、小结:四季的大自然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带了无究的生机。

  三、下课

  教后记:有了歌曲的主旋律做基础,学生在聆听器乐曲的时候很快就把握住了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并且对照图形谱,很快就听出了两段主题的变化。这对于学生从感性的欣赏上升到理性的欣赏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