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生我的母亲、一位祖国母亲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编排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从多个角度表现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在我心中;另一方面,学习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生活是幸福无忧的,在父母浓浓的爱和细致的呵护中,对季老这份复杂的感情缺乏现实的体验。加之课文语言富有跳跃性,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设计理念
《怀念母亲》是一篇散文,季老在写时尽力取“真”,使文章读来显得平淡。可是文章平淡的背后,隐藏了更深的“情”。文章最特别之处就是“母亲”这个词中包含着两者──祖国和生母。这两个母亲有什么关系?这种情感如何融在一起?
本堂课以此为突破点,着重引领学生品味这两种交织在一起的情感。运用“双线”并进的方式,以季老贯穿全文的“梦”为主线,创设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加上适当的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真情的流淌,生命的呼吸,记忆的闪烁,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四、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通过对中心句的反复体会,让学生明晰两位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指导对“终天之恨”的研读,了解“怀念”源于“离开”。“怀念”是不断在回忆中纠缠。
对生母的“悔恨”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去体会季老在“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中的煎熬。同时引入古诗词《游子吟》,加深学生感悟。
对祖国的眷恋,通过默读勾画出魂牵祖国的句子,在读中体会,抄写中感悟。
最后借第三段两个“不知道为什么”来生发学生对作者、对文章的质疑。解疑的同时存疑,引入《永久的悔》《寻梦》作为课后阅读资料,深入感悟作者之情。
五、教学目标
1.识记8个生字,正确认读并理解“真挚、朦胧、凄凉、频频入梦”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3.品词析句,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怀。
六、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对两个母亲深切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七、教学难点
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以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的情感。
八、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并阅读季羡林生平资料和相关文献,初步认识季羡林。
九、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走近季羡林
1.走近季羡林。
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认识了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国学大师──季羡林(出示照片及简介)对于季老,大家应该不陌生。我们曾经五年级上册学过关于他的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除了这些耀眼的光环,相信你们对他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交流一下,让我们更进一步地靠近他。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要在看似简单、很随意的聊天中,让季羡林穿越历史的云烟,来到同学们面前,让学生觉得他不再遥远。再者,此文理解难度较大,对作者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过程中读懂文章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为学生学习做好初步铺垫。
2.读题初感情怀。
(1)看来,季老有着不平凡的经历。今天,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散文,去品味他平凡而真挚的情怀──怀念母亲。
(2)让我们齐读课题,用你的朗读,清楚地告诉大家课文写了什么。(生读课题)通过读课题,我们清楚地听到季老的心声──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于漪老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在导入上以“未见文韵先有情”,简洁、明了地从读题直接入文,让学生通过二度读题,结合课前的预习及资料的搜集,情愫自然生发,从而言由心声了!
(二)整体把握,初步感悟文本
1.检查预习,梳理思路。
(1)谁能结合预习所得说说,课文围绕课题写了什么?
(2)说起母亲,我们总会想到陪伴在身边的妈妈!这篇散文却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读读第一自然段你就会有发现?说说你的发现吧!
预设:文中有两个母亲,一个生身母亲,一个祖国母亲。让我们一起走进《怀念母亲》,去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吧。
【设计意图】“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本质特点,因此要抓住课文的灵魂部分,提纲挈领。看似巧妙的发现,却能引领学生课堂伊始扣住文章的脉搏,进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2.自读课文,加深理解。
(1)生自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由词入篇,感知文本。
①识记生词,入文理解。
A.出示生词,自由认读。
弃养 朦胧 凄凉 真挚 寝不安席 食不下咽 灵魂不全 终天之恨 频来入梦
B.指名读词,相应理解。
②词语填空,把握内容。
出示填空:我六岁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 )。我痛哭了几天,( ),( ),成了一个( )的人。抱( )的我在德国留学十一年,两个母亲( )。
A.同学们,词语是有情感的,把词语放到句子当中去,就能读出它相应的情感来。
B.指生汇报,出示答案。
师:看得出来,你们不仅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对课文内容了解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把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朗读中去吧!(齐读)
师:读着读着,我们已经悄悄地来到了季老的身旁了。
【设计意图】“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用词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再次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词语,渗透读书方法,有效完成教学目标任务,有创意、趣味、实效。
(3)抓住文眼,有悟有思。
①是什么时候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呢?读第3自然段。
②作者到底在追问自己什么?(两位母亲为什么频来入梦?)
③过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呀!同学们,就让我们以这“梦”为线索,跟随作者探寻这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因由吧。
【设计意图】问题由学生生发,在学生自读的所惑处设问,以一个大问题统领诸多小问题,犹如一颗小石子投入平静的水中,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课文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思母”,一条是“思国”。如何做到双线并进?以学生感兴趣的“梦”入手,然后慢慢接近、提炼文章主旨。这条路子是循着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走的,属于“归纳”性质的教学,为整节课的教学理清思路,指明方向。
(三)走入“梦”中,品味文本
1.由疑导学,品“失母之恨”。
(1)领入回忆,初识“终天之恨”。
①快速浏览课文,文中哪个自然段叙述了这段回忆?(第2自然段。)
②这段回忆留给作者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③是呀!季老极其伤心,极其痛苦,你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终天之恨。)
(2)层层叠进,品读“终天之恨”。
①抓词句──一品“终天之恨”。
哪些语句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这终天之恨呢?再读读第2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来并想想自己从中体会到什么。
学生汇报句子并简单说体会。
师:读着哪些语句你能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读着“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体会到季老在母亲去世后连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可见他伤心到极点了……
师:痛彻心扉呀!
预设:读着“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这句话,我仿佛看到季老只要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他是多么悲伤呀!
师:伤心欲绝呀!
师引读:你们体会得真好啊!把你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吧!
生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
生读:我的愿望没有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
生读: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
生读: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师:读到这最后一句话,哪些词语令你强烈地感受到萦绕在季老心头的终天之恨呢?(出示最后一句: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抓住关键词品读“恨”的情态。
小结:这真是痛苦到了极点哪!
②抓时间──二悟“终天之恨”。
师配乐读第2自然段:时间匆匆逝去,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些时间上,用心琢磨,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1:六岁离开,大学二年级时母亲“弃养”;
生2:母亲“弃养”后季老“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生3:季老成了一个孤儿;
生4:作者难过,抱“终天之恨”……
用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心中的感受──“恨”。带着这个字去触摸作者的心。
在这一“长”一“短”之间,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季老这失母之恨啊!用心读出季老的心声吧:
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指导感悟作者心中的悲痛,(课件)引入《游子吟》让学生想象作者“数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中都会想到什么?
③插资料──三感“终天之恨”。
难道季老不想陪伴自己的母亲,不想孝顺自己的母亲吗?
到了中秋节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东西,我难得吃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细想他曾许下的愿望:“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
激情朗读:还没来得及尽孝,母亲就离我而去,怎能不抱终天之恨呢?让我们用心地读出季老心中那永远的痛吧: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读到这,你已经深深地感受到填满作者内心的终天之恨──是一种遗憾,是一种后悔。愿望还在,母亲却已随西风而去,只留下这终天之恨……
(全班读)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
【设计意图】从“终天之恨”一词为辐射点,扣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句,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一品、二悟、三感,层层叠进的设计,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作者深沉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因为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之情,解决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样设计的特点在于启发引导,循循善诱,设疑铺垫,步步牵引思维。
2.触景伤怀,品“思母之痛”。
(1)回读“梦”境,自然过渡。
这终身之恨随着作者留学德国而消失吗?不。(出示句子)我们清楚地了解到,读第3自然段。
(2)发疑引思,日记明心声。
到底是什么触动了作者内心之痛呢?作者用穿插日记的写法详细地记下了当时的一切,让我们自由读读作者的心声。(读11月18日日记。)
(3)真情告白,母子诉衷肠。
①从房东太太身上,季老仿佛看到了母亲的等待,听到了母亲的呼唤!母亲曾经怎样苦苦地等候自己的归来?身处异国他乡的季老此时又有什么话要表白呢?
②分两组写下跨越时空的母子对话。一边孩子以“母亲啊”为开头写一写母亲着急地盼望儿子归家的画面,一边的孩子以“儿啊”为开头写一写季羡林此时心中的想法,诉说心声。
③学生写话后交流。
穿越时空的对话
母亲的心声 儿子的独白
儿啊…… 母亲啊……
(4)小结朗读:听着这跨越时空的对话,现在给我们留下的只有这3个字了:“真想哭”,儿子的千言万语都融在这段文字里──(全班齐读11月18日日记)。
【设计意图】学生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借助文本语言提供的信息,建立一个感观的言语交际场景的过程。只有引领学生置身于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才能顺利与文本对话。用真情告白的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字里行间那浓浓的母子之情就在对话中得以显现。这样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情景写作能力。
3.探寻内心,品“思国之情”。
(1)过渡:就在母亲频来入梦之际,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还是从季老的日记中去探寻他的内心世界吧。
(2)静读日记,读中生疑。
①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随着季老来到了1935年11月16日那座德国孤寂的小镇,暗夜渐渐织上天空,我们开始静静地读起季老当天的日记……让我们静思默想,用笔在文字的空白处写下你心中的疑问吧!
②此时,你心中有些什么疑问想问问季老?
预设:
一般人觉得凄凉,可能是因为什么事?
季老感到凄凉是因为什么事?再次细读下文,从字里行间寻找答案。
既然这思念是“凄凉”的,季老为什么又说这凄凉是“甜蜜”的呢?
(3)诗中悟情,升华情感。
①穿插季老诗词,生读升华情感。
师:挂在季老心头的正是这飘渺的夜空,这飘渺的思念,在思念中想起了故乡,故乡的朋友和祖国母亲,季老在诗中是这样表达情怀的:
生读: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
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②小结,回读“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句子。
此时,我们也似乎明白,两位母亲频来入梦的缘由。让我们把心中的体会融入朗读中表达出来吧!读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阅读的过程是读者与作者文本交流的过程,读者期待与作者的共鸣。本环节中,教师的深情讲述,富有感染力的朗读,补充的文字、图片资料,学生的自思自悟能为学生融入角色、体会情感奠定良好牢固的基础,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的目标。
(四)总结全文,升华文本
1.提炼情感,回读课题。
思之深,才梦之切。让我们带着季老对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敬意与爱慕。齐读课题──怀念母亲
2.延伸课堂,续探文本。
下节课,我们再与作者一同寻梦,在梦中品味这真挚的`情感!
【设计意图】齐读课题,透过文字的躯体,透视文字的灵魂,让学生在读中再次感悟季老对两个母亲的敬意与爱慕、怀念和崇敬之情。
(五)作业园地
1.好好品读季老的日记,让我们也用日记写下自己的心。
2.读季羡林文章──《永久的悔》《寻梦》。
【设计意图】“读读作者的文章,写写自己的心”,淡化作业的形式,强调了读、写与表达的有机联系,扎扎实实地“读”,本本分分地“写”,高高兴兴地“表达。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学习才能被学生所接纳。拓展阅读的安排,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认知、感悟、品析能力,使学生与文本在更广阔的语文环境中对话。
(六)板书设计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描述心中的母亲,引入新课
母亲,多么熟悉的字眼,多么亲切的称呼,我们曾无数次呼唤着母亲,无数次沐浴着母亲的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喊一声──母亲。
你脑海中浮现怎样的形象?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练说:
的母亲)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哪些自然段给了你这样的认识?
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质疑。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1)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1)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2)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3)补充资料,谈感受
我不忍想象母亲临终时思念爱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si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3.再读整段话。
朗读文中的佳句,回想母亲
1.摘抄词语
2.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回顾亲生母亲,感受敬慕
1.听写词语:真挚
寝不安席
思潮起伏
2.用上面的词语,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1)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3)感情朗读。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2)感情朗读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2)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3)感情朗读。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感情朗读。
呼应文章首尾,适度拓展
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摘录文中佳句,感念深情
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搜集文中相关的资料。
3、感情朗读。
方法与过程目标
感悟课文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重难点:
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爷爷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关于季羡林的资料和阅读文章《永久的悔》,《我的中国心》的歌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师:孩子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个母亲都是世上最伟大的人,你们爱你们的母亲吗?你们知道失去母亲的滋味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吧!《怀念母亲》。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我对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2、再读课文,想想文中的两个母亲分别指的是谁?(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
3、你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谈谈自己的感受。
4、小组交流、汇报。师生总结。
(体会到了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的深深的爱与怀念。对祖国母亲: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三)默读课文,勾出生字词。
1、通过查字典词典理解。在不懂的地方做记号,准备与同学讨论。
2、与同学交流不懂的地方。
(四)朗读课文,用横线勾出关键词句,加深体会。
1、找出写怀念生母的句子,反复读,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关键的词句中体会到作者的感情的?
(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 )
(生抓住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泪流不止、频来入梦等词体会到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失去母亲的悲痛等。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理解寝不安席,频来入梦的意思,结合对《永久的悔》的阅读,进一步体会到作者对生母的敬意和真挚的情感。为理解对祖国母亲的情感作好铺垫。)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交流放在下一课时)
(五)朗读全文,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品评同学的朗读。
(二)(接第一课时)继续交流感受深刻的句子。
1、重点体会以下三个句子
(1)出示第一句: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想想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常常进入梦乡或梦境。)
祖国母亲频来入梦的原因是什么呢?(我第一次离开祖国,我热爱祖国)
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作者有一颗爱国心。强烈的思国情。)
请有感情地读读这句话。
(2)出示第二句: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呢?
(因为我深爱故乡、深爱老朋友,虽然我身在异国他乡,暂时不能与他们见面,但他们在我的心中永远都是美好的,所以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
从这句话,我们能感受到什么?(作者认为故乡、朋友都是最可亲、可敬的,在心目中,不管身处何地,他们都是美好的,令人回味的。足以看出他的思乡情、爱国情。)
有感情地朗读。
(3)出示第三句: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
细读怀念祖国母亲的句子,体会爱国情感。
2、自由读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谈。(只要不偏离主题。)
有感情地读。
3、从其他几个句子,你又感悟到什么呢?
教学说明:此部分教学,不拘泥于一句一句地讲解过程,均由学生自己找出句子,不分先后秩序,学生找到的句子老师与学生共同朗读、共同讨论,得出祖国母亲与自己生母一般,让作者思念,作者那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跃然纸上,同时通过文字也传递给了我们。教师应多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及抓住句子关键词语的方法体会作者的感情,了解除武装句子的意思。
4、齐读这些句子,想想它们都让你体会到什么?把自己的感悟通过读表达出来。
(三)读文体会表达特点,有机拓展。
1、 通读全文,说说这篇文章的写法与其他的文章有些什么不同。(如 摘录日记,摘录文章来表达思想感情等)
2、读文拓展,想象习作。
《寻梦》的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都有(见课文),你能想象这篇文章的中间写了些什么吗?学生想象,再写一写。
3、学生交流习作片段,交流习作感受。
(四)听音乐读诗歌,升华情感,结束教学。
1、在1984年的春节联欢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唱了一首歌,震撼了所有中国人的心,你知道那首歌的名字吗?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来唱唱这首《我的中国心》吧!
2、朗诵文后诗歌《我的中国心》。
3、唱完这首歌,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4、总结:这首歌唱出了所有海外游子的心声,虽然他们常年漂泊在外,可他们始终不忘自己的祖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学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揣摩重点语句,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教学准备】
季羡林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都对自己的母亲有着一份独特的爱。著名学者季羡林的文章里,对母亲也有着独特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母亲
1、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课文句子读通顺。
2、交流哪些字词比较难读或者难懂,引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环境理解。
3、选择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语句再读一读,请部分同学进行交流。
4、再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的敬意和爱慕。)
三、抓住重点语句,理解“生身母亲”
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感受对生母的怀念。
1、谈感受。
2、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⑴ “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① 理解“寝不安席”的意思:
②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是不是仅仅因为母亲的逝世?
⑵ “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① 联系上下文理解:“我的愿望”(随母亲于地下)“终天之恨”。
交流自己的理解。
② 真正让作者遗憾和痛恨的是什么?(无法尽孝,心存自责、愧疚之情。)
③ 补充资料,谈感受
3、再读第二自然段。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亲的爱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1、听写词语。
2、说说我对生身母亲的爱。
二、研读“祖国母亲”,感受怀念
作者是那样怀念母亲,数十年如一日。24岁那年,作者离开祖国,来到了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然而地域的距离,并不能割断心中的怀念,相反,这怀念又增添了分量。
1、自由朗读文章,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者心中的怀念。
2、说说在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3、再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生身母亲的怀念时刻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重点研读以下句子:
⑴ “……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我的祖国母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① 说说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② 你知道“频来入梦”的原因吗?
(作者旅居在外,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与日俱增,日有所思,夜有所想,两位母亲不断出现在作者的梦中。)
③ 感情朗读。
⑵ “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① “甜蜜”和“凄凉”是不是有矛盾?你怎么理解?
(因为在远离家乡的日子里,能时常回忆起在故国的生活情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仿佛就在身边,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少了一些凄凉、孤独。)
② 感情朗读。
⑶ “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① 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怎么样的?(关爱孩子、思念孩子)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房东太太的事情?
③ 感情朗读。
⑷ “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① 理解“怅望灰天”的意思。
② 在作者脑海里,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是清晰的,还是模糊的?
③ 在泪光里,作者模糊地看到了什么?
④ 感情朗读。
三、感受文章写法,课外拓展
1、引读: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两位母亲在作者的心目中是如此伟大,地位是如此重要。因为──
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和第1自然段。
2、这样的体验,我们能理解吗?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过?请大家互相交流。
3、摘抄令自己感动的句子。
4、摘录文中描写对祖国母亲魂系梦系的句子,读一读。
【课后反思】
本课的导入较为成功,从学生所熟知的自己的母亲谈起,说说与母亲相处的时间(12年),再导入到课文中,作者与母亲只相处了六年,便离开生母。对生身母亲的怀念始终伴随着对祖国母亲的深深怀念,学生从文中找出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较深之处如:抓住“抱终天之恨”“数十年如一日”,联系生活实际《妈妈不在身边的滋味》(叶明辉的作文)体会“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此外,课外资料的适当补充也起到了很强的辅助教学的作用。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关于正切和余切教学设计
怀古诗创新教学设计范文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7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关于正切和余切教学设计
怀古诗创新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小猴子下山语文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三篇)
口语交际活动的教学设计
幼儿园爱国活动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十五篇)
邯郸学步教学设计
桂花雨教学设计模板
课文狮子和鹿优秀教学设计
形声结合识汉字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铁杵成针成语教学设计
大树妈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