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观察、猜测、推理、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发现图形和生活中一些事物的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推理等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与创新意识。
3、借助变一变、找一找等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现和欣赏数学的美。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图形和事物的简单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一组图形或事物排列中有多个组合的。
教具准备:花边、图形(教具盒)、复印纸纸、小三角形、磁铁
教学过程:
一、在游戏中感知规律
1、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去会是什么颜色的?(猜得真准呀)
2、从里面分别逐一抽出没有规律的三角旗,让学生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
问:为什么第二次猜不准,而第一次猜的又快又准呢?这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生发表意见)
3、出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规律。(板书:规律)
4、你观察两条彩带,哪条美一点?(师:嗯,看来规律可以你我们带来美感!)
二、在探究中发现规律
(一)颜色不一样的花边(两个一组)
1、猜一猜:出示花边红绿红,猜一猜接下来是什么颜色的花?(随学生的猜出示花)
师:你们真厉害,又猜对了,有什么发现吗?(生说)
2、交流:说说你们的想法。(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的)
3、变长:按红绿红绿红绿这个规律排列,你能把这花边变长吗?
(生说师贴:先往左贴,在往右贴)
(二)颜色一样,形状有规律的(二个一组)
1、找一找: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
2、全班交流:有什么发现?谁来说说。(苹果都是1个,梨子一次比一次多1个。)
3、变长:根据这样的规律,如果继续延长,应怎样摆?(让学生报)
(三)颜色或方向、大小都有规律的(三个一组)
1、找一找:生找一找有没有规律?
2、同桌交流:有没有规律,如果有那么有怎样的规律?把找出的规律说给同桌的小朋友听一听?(找规律)
3、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
(四)猜一猜(体验一条规律中一组图形一般要重复出现三次)
(1)※○ ◎○ □+ ×¥
(2)○◎ ○◎ ※ ○◎ ○◎ ※ ○◎ ○◎ ※
(3)#※ #※ #※ #※ #※ #※
小结: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至少三次)。
三、巩固练习
1、圈一圈:(书上第88页例1)
2、我会画:(书上第89页)
(1)颜色规律
(2)颜色、方向的规律
(3)颜色、形状规律
3、节秦中发现规律
(1)师拍: ……
(2) 生接着拍、说说规律。
问:为什么这么快跟上节奏?(有规律的)
(3)你能根据这个节奏编一段动作吗?(动作中也可以有规律)
(4)自己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或动作让桌猜。
如:伸伸手、拍拍肩、伸伸手、拍拍肩。。。。。。
4、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也是有规律?
小结: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很多规律,有的规律是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如:斑马身上的条纹、一年四季、白天黑夜等等,有的规律是人们创造出来的,如衣服上的花纹,项链等等)这些规律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5、小小设计师(创造规律)
(1)创造规律:形状、颜色上有规律或别的
(2)展示作品
(3)评价作品
6、机动:欣赏有规律的图片(再一次感受规律美)
四、课堂总结:这些有规律的事物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丽,希望你们能做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的有心人!
学 科:数学
教学内容:最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圆柱的体积》
教材分析:
〈〈圆柱的体积〉〉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一部分。〈〈圆柱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这节课的顺利学习将为以后圆锥体积的学习铺平道路。学生已经有了把圆形拼成近似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到把圆柱切拼成长方体并不难,但是学生还是喜欢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给学生创设尽情展示自我的空间,通过自主的学习、合作探究、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从而解决生活当中常见的问题。由此、我制定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学生体验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让学生知道知识间的相互转化。
能力目标:
倡导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从而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推导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采用的教具为PPT课件和学具。(圆柱体切割组合学具,各小组自备所需演示的用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圆柱形水杯。
(1)老师在杯子里面装满水,想一想,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形状的?
(2)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计算出这些水的体积吗?
(3)讨论后汇报: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量出数据后再计算。
(4)说一说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2、出示橡皮泥捏成的圆柱体。
出示问题:大家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来求出这个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
(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将它捏成长方体就可以了;还有的学生会想到捏成正方体也可以的!)
3、创设问题情景。
(课件显示)如果要求压路机圆柱形前轮的体积,或是求圆柱形柱子的体积,还能用刚才那样的方法吗?
刚才的方法不是一种普遍的方法,那么在求圆柱体积的时候,有没有像求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那样的计算公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出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设计意图:问题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积极思考,去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制造认知冲突,形成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二、新课教学
设疑揭题:我们能把一个圆采用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方法推导出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现在能否采用类似的方法将圆柱切割拼合成一个学过的立体图形来求它的体积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圆柱的体积。
(一)学生动手操作探究
1、回顾旧知,帮助迁移
(1)教师首先提出具体问题:圆柱体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几何图形有联系? 启发学生回忆得出:圆柱的上下两个底面是圆形;侧面展开是长方形:所以……
(2)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们是怎样将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圆面积公式的。
(通过想象,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由“形”到“体”;同时使学生感悟圆柱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的联系,通过圆面积推导过程的再现,为实现经验和方法的迁移作铺垫)
2、小组合作,探究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1)启发猜想:可见,大部分图形公式的推导都可以把所学的转化为学过的。那么你觉得圆柱的体积和什么有关系?你能猜一猜圆柱的体积可以怎样计算呢? (这是学生会有圆的面积想到把圆柱转化为长方体)
老师激励同学们:大家同意他的猜想吗?但我们还是要小心地验证猜想的科学性。都说实践出真知,接下来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学具,动手尝试着进行转化,并说一说转化的过程。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体验。
老师引导学生探究:
① 说说你们小组是如何转化的。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
② 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转化过程)
③ 这是同学们刚才的转化过程。那书上是怎么说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用直线标记,找出关键句。全班齐读。
(3)现在再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演示转化过程。其他同学边观察边思考: ①切割后拼成了一个近似于什么的形体?
②圆柱的体积与拼成后的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③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什么?
④长方体的高与圆柱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二)教师课件演示
1、课件演示拼、组的过程,同时演示一组动画(将圆柱底面等分成16份、32份、64份……),让学生明确: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依次解决问题。 ①把圆柱拼成长方体后,形状变了,体积不变。
(板书: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体积)
②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
(配合回答,演示课件,闪烁相应的部位,并板书相应的内容。)
③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字母公式是V=Sh(板书公式)讨论并得出结果。你能根据这个实验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吗?为什么?
●教学目标
,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人,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研读与赏析。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作业
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一)知识教学点
1、给加点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试 颓唐 琐屑 举箸
2、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琐屑
(二)能力训练点
1、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 学习本文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文中所表现的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理解语文与家庭生活的关系。
重点、难点
1、 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的进行。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划分段落层次、归纳中心意思;理解二、三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
谈到中国现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谈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当时的《文学周刊》上。文章发表后,广为传诵,并一直作为语文教材。当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有些中学生拿着报纸悲痛的说: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本文的影响之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自清先生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师备注
二、教学新课
1、学生阅读课文,、词典解决生字词问题。
2、范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体会感情,理解部分词语的含义。)
3、学生速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为什么以《背影》为题?(背影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现几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表现了父子之间什么样的感情?
(文中四次写背影。开头写难忘背影,送别一段两次写背影,结尾忆背影。着重写的是在车站看见父亲爬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为线索,以车站送别为中心展开。请同学们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段意层意。
第一部份(1)开篇点题,最难忘父亲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
第一层(2、3)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4、5)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6)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7)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加深体会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过写我与父亲在车站离别,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的,为什么又要写与此似无多大关系的第二、三段呢?
教师备注
这两段写父子离别时的.家庭境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为突出父亲的爱子之情作铺垫。当时,祖母去世,父亲失业,祸不单行。父亲还帐缺钱,只好变卖典质;办丧事要用钱,只好再去借钱。家中境况可想而知。丧失一毕,父亲又要离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亲背着沉重的精神负担,还细致入微的光照儿子就更为感人。
教师备注
小 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扫除了文字障碍,分析了段落层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对这种感情当时难以体会到的,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之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的流露,还是通过某个身体形态的表现。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使我们终生难忘。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
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反复朗读第六自然段。
2、熟记生字的读音、写法和含义,并组词造句。
3、寻找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之处。认真体会父母的爱子(女)之情。
达 标 测 试 一、给下面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触目伤怀 ( )
A、心里 B、怀抱 C、怀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经
二、见练习册基础知识部分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1、 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 领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体会文章表现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思念父亲,作者最难忘怀的是什么?(父亲的背影。)在不能忘记前加一个最字,表明什么?(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就记叙的顺序来说第一段属于什么写法?(采用倒叙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作者最主要追忆的是哪一件往事呢?(买橘送别,描绘背影)
下面我们来看第一自然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内容?(祖母去世,父亲赋闲,家境惨淡。字里行间,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这一段中有一处写我第一次流泪,我这一次流泪是为了什么呢?(是因祸不单行而悲伤流泪)
那么父亲在我流泪时是怎么说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父亲说这句话是因为真的有了什么好的解决家庭困难的办法了吗?不是。那为什么父亲还要这样说呢?(是父亲怕我伤心过度而对我进行安慰。是父亲体贴、劝慰儿子的表现。)
父亲的心情本来也很难过,却反过来劝慰我,这表现了什么呢?(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下面我们来研读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为什么只写这一句?不写行不行?(这一句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所以没有具体写,而一笔带过。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写。)
教师备注
下面请同学们注意一些重点词语:说定改用说过可以不可以?为什么?(改为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过是随便说说,说定是已经确定不送了。与后文的送相联系很好的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情。
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该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细,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词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里行间表达了父亲的爱子之心。)
即便是父亲为儿子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可还是去送了。下面我们来看父亲送儿子到车站这一段。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些什么事。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咐我、嘱咐茶房。(作者通过这些描绘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纸上。)
作者对父亲的体贴关怀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对父亲的不理解?(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我心里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方法,表明事后醒悟时的自责。请同学们找出这样的句子.(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太聪明就是一点也不聪明的意思,因为当时只知道批评父亲的行为而不能过体贴父亲的心情。
在这一部分里,父亲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已经是无微不至了,可这还远远不过,父亲又为儿子做了什么事情呢?
下面我们重点来分析课文的第三层。上堂课我们分析过这一层写的是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父亲为我买橘子,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下面我们齐读一遍这一段,分析一下这一段中哪些词句写得好,能让你感动,为什么?
作者在写父亲买橘子之前先写卖橘子的地点、这条路的情况,又强调了父亲是个胖子,这有什么作用呢?(主要表现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从而突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疼爱。)
教师备注
这一段中写父亲背影的词句最富于表现力。先写看见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这段外貌描写中主要突出了一个黑色,这是为什么?(家中亲人去世,同时也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
写父亲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蹒跚,可见步履的不便。写父亲买橘子的一路上又几个动词用的最好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探、攀、缩、倾)同学们说说这几个动词为什么写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为什么可以写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亲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
两手的动作用攀这个词既写出了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亲爬月台时的吃力。
两脚的动作用一个缩字,说明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法写得更细致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动作描写,细腻而简练,给人一个过程的动态,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丰富这种形象,把父亲爬月台时的艰难动作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注意选用最恰当的词语来表达。
当看到父亲此时此刻的背影我的反应时什么?(第二次流下了眼泪)作者为什么第二次流泪呢?(这是感动的泪,同时也是悔恨、惭愧的泪。)
既然感动得流了泪,为什么要赶紧擦干,怕父亲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呢?(怕父亲见我流泪而伤心,怕别人看见难为情。)
这是全文第二次写父亲的背影,那么第三次写背影是在哪里呢?
看到父亲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泪,这也同样是感动的泪,离别伤感的泪。
第三部分:怀念父亲,再忆背影。请一名同学把第三部分朗读一遍。
这一段文字是对父亲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开头气氛、请调相呼应的作用,反映出父亲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父亲晚年,境况不好,年老体弱,不能像过去那样为儿子奔走操劳,但他那颗疼爱儿子、关心儿子的心没变。
教师备注
结尾再现父亲的背影,是儿子亲眼看到父亲的背影了吗?不是,这是儿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对这个背影儿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泪,这是思念之泪,这是伤心之泪。 教师备注
板书设计 一、开篇点题,难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卖橘子的背影 蹒跚的背影
二、追忆往事,描绘背影 艰难努力的背影
2、离别的背影
三、怀念父亲,再忆背影
小 结
这篇散文以朴实的语言,真切表达了父亲间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先作铺垫,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结构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叙事散文。也同时使同学们学习写作的一篇范例。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画面,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初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会读生字字音,会写落、藏、爬、躲,重点理解藏、躲等动词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用动词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
掌握藏、躲、爬的字型特点和意思。
教学难点 :
按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说话。
教学准备:
1.课前请学生收集树叶;
2.做好相应的电脑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创设情景,启发谈话
1.小朋友,你们树叶找到了吗?(出示课件树叶)请你拿出来,高高举起来。
2.请小朋友转动一下小脑袋看看四周,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反馈(突出秋天的时令特点,突出树叶多、美)。
4.这么多的树叶,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二.揭示课题,教学落字
1.秋天到了,许多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我们把这样的黄叶叫落叶。(出示课件,将树改成落)
2.全班齐读课题。
3.指名读生字落。
4.你能给落字找个朋友吗?(组词练习)
5.这个字你有好办法记住它吗?
6.反馈:①(部件分析法)
②(加偏旁法)
③(换偏旁,加偏旁法)
④(其他)
方法有很多,但是小朋友们应该选择你喜欢的,比较简单的方法。
三.教学第一段
1.刚才有很多同学谈到了秋天,那我们来看看秋天是怎样的?(出示课件,观看录像)待会儿,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刚才你看到的美吗?那你能用美的句子来说说吗?(反馈评价突出秋天的美,引导过渡到课文的学习。)
3.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秋天,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里又是怎么描写的?(出示课件:课文第一自然段)
4.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要求读出秋天的美。
5.指名读课文,请其他小朋友边听边想,这段话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反馈重点:
①(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一片一片能换个词吗?(一张一张、一张张、一片片等)
②(出示课件:树叶黄了,一片一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树叶黄了,一片片地从树枝上落下来。问:一片一片和一片片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试说。
③教师当树爷爷,学生口吹气,(当秋风姐姐),分别演示树叶一片一片和一片片的情景。
④现在你发现了什么?(一片一片是指落叶时有时无,随风飘落的样子;一片片是写落叶接二连三、纷纷飘落的样子。)
6.你们理解得不错,那你们能读好这段话吗?指名读学生评价再指名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朗读课文(2-5自然段),学习生字
1.过渡:你们读得很好,那么树叶会落在哪里呢?后来又怎么样呢?
2.请小朋友自由读读课文2-5自然段,注意带有音节的字多读几遍,把生字读正确。(出示课件:课文内容,教师巡回检查。)
3.反馈:会读了吗?现在我们请几位小朋友来读读课文,其他小朋友认真听,听听他们有没有读正确,待会儿请你来评价。
4.再指名读生字全班指读生字。
5.藏字教学。
①看样子课文中的生字你们都会读了。不过现在又有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你们有信心去解决吗?请小朋友们仔细看看,这些生字中哪个特别难写?(藏)难在哪里(字很复杂,笔画很多。)
②我们先来看看藏字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
③原来是由4个部分组成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藏字又是怎么写的。教师范写。
④学生试写一个出示2名学生作业 ,学生评价;请学生说说写这个字的时候,你们觉得哪个部件最难写。学生再写一个,要求写得比前一个更好。
⑤字写得不错,不知这个字的意思是否理解,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文吧!(出示课件: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请你自由读读这句话,想想藏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⑥反馈。(课件演示小鱼藏在树叶底下的动画)你还有自己的理解吗?
⑦谁能用藏来说一句话。
⑧小结:从刚才的说话中,老师知道你们对藏字的意思完全理解了。
6.躲字教学
①其实与藏字的意思相近的在课文里还有一个字,你们知道是谁吗?(躲出示课件)
②关于这个字,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能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重点要学生交流对躲字的记忆;身字旁和身字的区别;躲字的意思等。
④你能用躲字来说句话吗?
⑤朗读句子: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做船。指名读全班读。
7.爬字教学
①小虫是怎么过来,躲在里面的呢?(爬)
②指名读。这个字中有一个新的偏旁:爪字旁。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注意一捺)
③你能读好这句话吗?(出示句子:树叶落在地上,甲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做屋子。)
8.小结:到现在我们学了哪些生字?(出示课件:落、藏、躲、爬),全班齐读,书写练习。)
五.拓展延伸,积累动词
1.出示刚书写练习的生字:落、藏、躲、爬。问:请你仔细看看这四个生字,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动词;都有偏旁)
2.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学生各抒己见)
3.这类词的确很多,老师也摘录了一些:
A:爬、游、飞、跳、跑、走
B:躲、藏、坐、披、包、顶、拿、举、戴
请小朋友自由读读。
4.你能从上面的动词中选择几个,用秋天到了,树叶落在(哪里),(谁怎么样),把它当(什么)。的句式来说说话吗?(课件出示)
5.学生自由准备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评出说得最好的。
6.全班交流,要求听者听出说者说了几个动词,是哪几个?
六.课堂小结
1.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还想学习什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2.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段。
4.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北京的美,激发学生对首都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学过《看雪》这篇文章后,你想不想知道我们的首都北京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去了解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2.出示投影:(天安门)图上是北京的什么地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课文是怎样描写图上的景物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
要求初步读通课文。
2.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请大家注意字的读音。
3.学生再读课文,划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4.学生汇报。教师出示下面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教师从旁纠正字的读音,注意“矗、似、厦”是翘舌音。
5.记准字形:
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出示下面的生字:
央瓦阔雄油阴交川迹优
1)学生自由识记,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2)小组讨论,交流识字方法。
3)对大家认为比较难的字或教师认为易错的字进行重点指导。
央:最后一笔是“捺”。
瓦:笔顺是,一共四笔。
碑:右边的笔顺是“撇、竖、横折、横、撇、横、竖”
6.指导书写:
阔:“门”要写得宽大一点。
雄:左右一样宽,右边的“”是四横,不要写成三横。
碑:左窄右宽。
三、课堂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完成课后2题。
2.作业展示。
3.师生评改。
板书:
24 北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
中央 黄瓦 宽阔 雄伟 纪念碑 柏油
绿树成阴 立交桥 川流不息 古迹 优美
矗立 建设 似的 拼图 图案 大厦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找出与三幅图相对应的段落指名读课文.
2.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美丽”一词要读重音。
北京如何美丽呢?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就会知道。
3.读第五自然段: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呢?
(北京真美啊!)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放课文录音,思考:这段中有几句话?介绍了哪些建筑物?
2.出示投影:指出天安门、广场、纪念碑、弄清中央、前面、中间的方位。
3.指导读好方位的词。
4.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读了课文后,你了解了北京什么?
2.结合画面和上文理解“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的意思。
“川流不息”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它说句话么?
3.请你带着自己的感情读读这段课文。
五、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课文,思考:北京有……还有……,说明什么?
2.解释“名胜古迹,”并练习用“名胜古迹、风景优美”说话。
3.练习用“高楼大厦”说话。
4.指导朗读。
六、朗读全文。
七、全课小结。
教材简说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是狐狸闹的笑话。
狐狸用这种精神胜利法得到心理安慰,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如果不是小猴子敢于亲自尝尝,他们都将错过这一顿美餐。
是啊,没有尝过,怎么能断定葡萄是酸的呢?我们平时做事要亲自去体验,去尝试,不能光听别人的话。
本课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可以借助连续的插图,阅读课文,感知生字,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仔细观察每幅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猜他们的心理,并练习有感情的朗读。最后,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以讲解员的身份讲故事,或小组表演童话剧,在情境和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目标
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
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教具准备
运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为什么?(鼓励学生说,进行发教思维训练。)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动物的故事:(第一自然段)那后来怎样了呢?这葡萄是酸的还是甜的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话故事。
板书课题《酸的和甜的》,齐读课题
图文结合,感知内容,认读生字
播放课件欣赏故事。
自由读课文,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借助插图读文,认读生字,教师随机出示图中相应的生字词。
指名试读,会读哪个就读哪个。
说说你是怎样认识这些字词的。
(通过观察、读文使学生懂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
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看配有音乐的动画。听老师示范朗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先自由读,借助插图,逐段读文。
再小组合作读,观察图画中的小动物的神态,动作、想象他们的语言,猜测他们的心理。练习有感情朗读。
(通过观察使学生了解每个动物的特点,并且针对特点,选择适当的语气来读,以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
各小组选送代表比赛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看谁读得最好,师生共同评议。
重点品读以下句子。
课件出示:小猴子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
小猴子吃起葡萄来。
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自读。
小组读。
指名读。
比较说说两组句子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反复读来加深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从而也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讨论交流。通过朗读,说说你喜欢图中哪个小动物?为什么?
谁来把描写小猴子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指(1──2)名同学读,从中感受小猴子的聪明。
读5、6自然段。
读小猴子和小兔子、小松鼠的对话,你有什么想法?敢尝试小兔子、小松鼠:不老实,总是轻信别人。
大家谈各自的想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
齐读文章最后一段
出示生字硬,让学生结合句意说说硬的意思。扩词。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识字,并且反复出现扩词运用以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狐狸为什么硬说葡萄是酸的呢?小松鼠和小兔子不明白,你能帮助他们想想原因吗?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是你,你会不会也像小松鼠和小兔子那样呢?
(让学生发挥想象,认清事物的本质以分辨是非。从而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迁移运用
指导复述故事。先自己看图复述,再上台讲给大家听。
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在游戏中巩固要识的字。
听音出字卡。(老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字卡中找出生字,看谁找得快又对。)
摘苹果。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在写字中巩固要写的字。
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指导扩写。
重点指导反犬旁的字。
实践活动
把学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
自选伙伴,编排童话剧。并配有头饰进行表演。
板书设计:
酸的和甜的
小狐狸
小松鼠
小猴子
小兔子
(狡猾)(老实、轻信)(聪明)
教学目标
1.在学习中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的含义。
2.训练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3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赶驴人在驴子的脖子前挂一块肉,驴子为了吃到那块肉就不停往前跑,但是驴子始终也追不到那块肥肉。
二.整体感知
1.范读(关注字音、节奏)
2.自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圈画疑难)
3.个别朗读,同学互评
4.集体朗读
三.合作探究
1.疑难字词,小组交流,班级互助
2.根据幻灯解决重点词句
3.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同时思考导致驴悲剧的原因有哪些。
预设:
(1)好事者(2)老虎
(3)驴本身(4)黔地
4.你认为哪个原因更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预设:
(1)好事者带来且无用;不带,或带而用,则不会出现此悲剧
(2)老虎要吃它,驴并未有侵犯虎之意,是虎主动入侵(直接原因)
(3)驴本身无能,仅一“鸣”、一“蹄”。(根本原因)
(4)黔地,没有挖掘驴的价值
注:由预设2、3理清结构,解读课文
①虎对驴的态度前后有何变化(看图找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深层挖掘虎的心理)
以为神——莫相知——以为且噬己——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
畏---疑---恐---不奇---怕---喜(结合画面,试背课文)
②面对凶悍的老虎,驴有何反应
“鸣”“蹄”(成语:黔驴技穷黔驴之技)
③观看flash影片《黔驴技穷》,概括虎、驴的形象
驴:软弱无能狂妄自大迟钝麻木愚蠢虚荣
貌似强大外强中干
虎:勇敢大胆谨慎小心观察仔细狡猾敏捷
小结:好事者与老虎包括黔地,作为外因在这场悲剧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根本原因在驴自己.文章标题是《黔之驴》,但着力多的却是虎,是否偏题,标题可否改为“黔之虎”(学生讨论)
以虎衬驴
5.作者为何要塑造驴的形象,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目的又何在。(作者、背景、体裁)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和韩愈合称为“韩柳”,被誉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残,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
背景:《黔之驴》是柳宗元被贬官时所作的《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则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作品讽刺了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
6.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虽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作者除了讽刺那些徒有外表、实质虚弱无能的人以外,还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1)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点能战胜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3)知己知彼
(4)不虚荣买弄
(5)正确估计对手
(6)坚持,不放弃
四.拓展:
1.一场驴虎之争以驴死虎口而宣告结束,真是几家欢喜、几家忧,虎家族正在为它们的英雄召开庆功会,驴家族却在沉痛哀悼他们的不幸同伴,请你代表虎家族写一份贺词,代表驴家族写一份悼词。
2.柳宗元在这则寓言中塑造了一个不光彩的“蠢驴”形象,其实驴也很无辜,请你改编《黔之驴》,为驴平反,重塑驴的形象。
3.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疑问、新的观点?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河南高考排名2434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西高考排名2124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858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陕西高考排名1501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福建高考排名322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14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的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
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松鼠的教学设计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范文
一年级池上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通用五篇)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模板
观察物体教学设计(苏教版国标第五册数学两篇)
重庆高考排名1425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14178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贵州高考排名1229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1384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电影电视学院和沈阳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考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要多少分山西考生 附2024录取名次和最低分
云南高考排名449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9568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916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文山学院和韶关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海南高考排名40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沈阳科技学院和广州软件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重庆交通大学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山东高考排名43850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49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财贸学院和新疆农业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青海高考排名1683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广东高考排名2246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皖西学院和山西中医药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景阳冈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方案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6教学设计
春潮教学设计
组织比赛教学设计
语文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范文
浙教版四年级:五彩池教学设计
课文颐和园教学设计模板
香港夜色教学设计范文
古诗嫦娥教学设计
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方案锦集10篇
登鹳雀楼优秀教学设计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