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资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模拟题及答案

阿林老师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之模拟题

一、考情介绍

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这一科目主要考查的题型为单选、简答、材料分析、教学设计。针对于单选题侧重对于知识的理解,简答侧重对知识的识记,材料分析以及教学设计注重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模拟题吧。

二、考题讲解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陈述中不属于广义教育现象的是( )。

A.幼儿在母亲的反复指导下学会数数

B.小张经常在电视上看英语节目,过一段时间后英语水平明显提高

C.小明通过司法培训掌握司法常识

D.触摸新生儿的脚底,脚趾会张开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广义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A选项,幼儿在母亲的反复指导下学会数数属于广义的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学习。

B选项,小张因在电视上看英语节目,英语水平明显提高属于广义的教育中的社会教育现象。

C选项,小明通过司法培训掌握司法常识属于广义的教育现象。

D选项,触摸新生儿的脚底,脚趾会张开,属于本能,不是教育现象。

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干,本题选择D选项。

2.主张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沛西·能 C.利托尔诺 D.华生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起源学说。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其主要观点是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模仿。

选项B,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沛西·能认为“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种族生活的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与题干不符,故可排除选项B。

选项C,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利托尔诺认为“动物尤其是略微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与题干不符,故可排除选项C。

选项D,华生提出“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其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与题干不符,故可排除选项D。

根据题干教育来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可知代表人物是孟禄,故此题选择选项A。

3.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并得出结论:天赋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的哲学家是( )。

A.柏拉图 B.洛克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与著作。

选项A,柏拉图的代表作是《理想国》,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选项B,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出了“白板说”以及绅士教育。

选项C,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选项D,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①代表作:《论灵魂》。②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③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④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⑤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选A、C、D都不符合题意,选项B正确。

4.张老师认为当前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人才,成为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张老师的教育目的观属于( )的教育目的观。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内在目的论 D.全面发展学说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相关理论。教育目的的主要的理论有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以及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等。其中,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个人没有价值,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因此,要倡导民族主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题干中张老师认为教育目的是将学生培养为社会的公民,符合社会本位论的主张。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C选项,内在目的论,所谓内在的教育目的,是作为个体主体的教育过程中当事人的目的,是一种实实在在对参与教育活动者的教育行为起作用的目的。它是有限制的,其特征是具体的、特殊的,适合于特殊的个人。它通常跟个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及其利益、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由于其表现形式是内隐的、不明晰的,故也称为“内隐的教育目的”或“非正规的教育目的”。

D选项,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综上所述,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5.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改学堂为学校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学制发展过程。

选项A,壬寅学制在1902年由清政府颁布,是中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只颁布而没有实行。

选项B,癸卯学制在1904年由清政府颁布,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规定男女不许同校,轻视女子教育。它是中国开始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或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选项C,壬子癸丑学制在1912-1913年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它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了自然科学的内容,并将学堂改为学校。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

选项D,壬戌学制在1922年由北洋政府颁布,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新学制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新教育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的学制体系建设的基本完成。

题干的关键词是“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与之契合的是壬子癸丑学制,因此本题答案选C。

6.学生能够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这种现象属于( )。

A.注意的稳定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转移 D.注意的分配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选项A,注意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指注意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注意的稳定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

选项B,注意范围也称注意的广度,指在瞬间被人的意识所把握的客体的数目。

选项C,注意的转移是人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一事物转到另一事物上去。

选项D,注意的分配是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集中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对象或活动上的特性。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文化职能。

【参考答案】

(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参考答案】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1.俗语及名言

1)赫尔巴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君子要把至诚的德行放在最尊贵的地位,把“问”和“学”作为修养的基本途径)

2.有关理论

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中学教资科目二考情及备考指导

一、考情一目了然

二、分析指导

根据“考情一目了然”中对各个题型的分布分析可以发现,各个题型考查所占的分值比例较接近,所以在中学科目二的备考过程中每个题型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本次针对考试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希望能给大家以帮助。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教育学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

对于教育学这部分内容,既要求考生们理解,同时也要求考生们记忆。比如说对于单项选择题多数考查的是大家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要求大家识记教育、课程、学生等相关概念以及重要代表人物;而对于案例分析题则要求大家在理解理论的同时能够找到案例中人物的特点以及具体的行为遵循了哪一个理论。对于简答题而言就要求大家多看多背了,但是尽量找一些口诀记忆,优化记忆策略。尤其是教学、德育、新课程改革以及班主任工作的部分都属于材料题和简答题的常考知识点。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部分内容的考查方式以及应该如何有针对性的备考。

考题再现:

1.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建立,作者是( )。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杜威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学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以及相关教育理论。教育学创立阶段代表人物主要有赫尔巴特、夸美纽斯、卢梭、杜威、裴斯泰洛齐等教育家,其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出版,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因此被称为教育学之父。故选A项。

2.“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开口说话”这一说法遵循了德育原则中的哪一个原则( )。

A.榜样示范法 B.陶冶法 C.说服教育法 D.品德评价法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中的德育方法。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六个,其中榜样示范法强调发挥榜样人物的作用让学生学习模仿,最后产生和榜样一样的行为进而提高自己的品德;选项B陶冶法强调在德育过程中采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进行陶冶,从而提高学生的品德。说服教育是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与题干不符。D选项品德评价法又叫将惩罚,是教师通过奖励和惩罚对学生的品德进行指导的方法与题干描述不符。故选B项。

3.根据班主任工作内容简述后进生的教育。

【参考答案】:

对后进生进行教育要做到:①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②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③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④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⑤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4.罗老师是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在讲《蒹葭》这篇课文时,首先,用深情的语言介绍了这首诗歌的内容:“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我那日思夜想之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其次,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罗老师还找来相关视频,先带领学生疏通文意,然后一起观看视频,感受诗歌的韵律感。除此之外,罗老师突破常规,设计了“以诗译诗”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研读的热情,并采

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情感的交汇点。对学生持有的不同看法,罗老师没有直接回复,而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适时点评。第二次课,课前罗老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古诗。

该老师的做法贯彻了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该班主任的做法贯彻了以下教学原则:

①该老师贯彻了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的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材料中,罗老师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诗歌内容,并播放相关视频,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一做法遵循了直观性教学原则。

②该老师贯彻了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罗老师突破常规,设计“以诗译诗”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研读,启发学生思考诗歌描绘的意象,这一做法遵循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③该老师贯彻了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材料中,罗老师在第二次课开始前,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巩固并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这一做法遵循了巩固性教学原则。

对于这道案例分析题我们可以发现不仅考查我们对教学原则的理解,能够明确哪些行为具体对应的原则是什么,并且还要能做到有理有据的进行说明,因此要求大家一定要去识记相关的理论。那么对于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而言,我们有一些小技巧来帮助大家记忆,比如“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这一口诀就可以帮助我们轻松解决识记问题。

那么在进行案例分析题的作答时也要注意一定的规范。通常我们会以“总-分-总”的方式进行答题。

总:首先对案例中的教师行为表现进行总的概述。

分:分条列点的证明自己的观点,先陈述理论部分,接着对理论进行相应解释,最后结合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进一步说明。

总:总结某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

※接下来我们再看一看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部分的主要内容都有哪些:

对于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部分单选题多考查理解类知识点,简答题依然以识记为主。其中教育心理学中如学习动机、学习理论、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知识点理论性较强,需要考生多积累相关的事例和习题深入了解,而心理学中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多考查识记类知识点。对于遗忘,学习心理等地方考查材料题或者简答题的比例较多,考生可多积累例子加深理解,同时也可结合历年试题掌握考点比重。

考题再现:

1.儿童在其发展早期,往往会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后来,当他们看到越来越多会动的东西(如纸飞机)并没有生命时,就会修正自己原来的认识,这种建构知识的方式是( )。

A.同化 B.顺应 C.图式 D.平衡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皮亚杰认为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叫做图式。而人类所有的心理反应归根到底都是适应,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指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景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顺应是指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题干中强调早起认为所会动的东西都有生命,后来看见飞机会动无生命就修正了原来观点,此处原有认知发生改变,属于顺应。故答案为B。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参考答案】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已有的知识经验、原型启发、情绪与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