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雅俗共赏》教案
认知·探索
课文探索
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人,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著名散文家、诗人及文学研究家。其主要著作有《背影》、《雪朝》、《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诗言志辩》、《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论雅俗共赏》是一本书的名字,也是一篇文章的名字;是朱自清先生生前编定的最后一本杂文集,内容主要涉及文学评论、诗歌创作与欣赏、人物评论三个主要方面,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各篇论文的排列按性质的异同不按写作的先后;最后的写作是《论老实话》。朱自清先生曾说:“《鲁迅先生的杂感》一篇,是给《燕京新闻》作的鲁迅先生逝世十一周年纪念论文,太简单了,本来打算不收入本书的,一位朋友却说鲁迅先生好比大海,大海是不拒绝细流的,他劝我留着;我就敝帚自珍的留着了。”本书是朱自清先生的重要作品之一,主要讨论了文学欣赏标准与差异的问题,并提出了许多精辟令人深思的看法,对我们了解文学与人情世象、开展思考与批评、认识诸多文学现象都有帮助,是一本开卷有益的好书。最早是由观察杂志社于1948年上半年出版的,书中共收文章十四篇分别是:序1.论雅俗共赏2.论百读不厌3.论逼真与如画4.论书生的酸气5.论朗诵诗6.美国的朗诵诗7.常识的诗8.诗与话9.歌谣里的重叠10.中国文的三种类型11.禅家的语言12.论老实话13.鲁迅先生的杂感14.闻一多先生怎样走着中国文学的道路,十四篇中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的。
朱自清先生早年创作新诗,晚年多写旧体诗,是宋诗一派。但他一直关注新诗的发展前景,故晚年常写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文章。对新诗创作他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因为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已脱离了音乐,却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能琅琅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论雅俗共赏》一本书的力作自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两篇具有创见的学术文章,今天我们就走近《论雅俗共赏》一文。
领悟导析
孟子有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句话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说人情不相远;就文章而论,人们在欣赏方面也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雅文学还是俗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就会逐渐的趋向普遍化,而走上雅俗共赏的路子。当然并不是雅文学被普遍接受,或是俗文学被普遍接受,而是说雅文学或俗文学在文学规律自身的作用下而逐步融合,雅文学可能会俗化,俗文学又可能逐渐雅化。自五四运动之后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学的雅俗之间相互斗争、相互融合,而逐步走向了统一。朱自清在其《论雅俗共赏》一文结束时指出:“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的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有了正统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抗战以来又有了‘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要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朱自清的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当时中国文坛发展的一个基本态势,也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演练·评估
一、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垮( )台 蜕( )变 陈寅恪( ) 李翊( )
· · · ·
柳耆( )卿 两橛( ) 诲( )盗 寒碜( )
· · · ·
二、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qiān( )就 shēn( )士
chán( )宗 虚wàng( )
cēncT( )错落 yí( )和园
三、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
1.出奇制胜:
2.蜂拥而上: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4.分水岭:
5.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6.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7.气盛言宜:
四、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陶渊明有“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诗句,那是一些“素心人”的乐事,“素心人”当然是雅人,也就是士大夫。这两句诗后来凝结成“赏奇析疑”一个成语,“赏奇析疑”是一种雅事,俗人的小市民和农家子弟是没有份儿的。然而又出现了“雅俗共赏”这一个成语,“共赏”显然是“共欣赏”的简化,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这句成语不知道起于什么时代,从语气看来,似乎雅人多少得理会到甚至迁就着俗人的样子,这大概是在宋朝或者更后罢。
1.“可是这是雅人和俗人或俗人跟雅人一同在欣赏,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中,作者运用“大概”而不是“应该”,这是为什么?“那欣赏的大概不会还是‘奇文’罢”,那欣赏的是什么“文”呢?
答:
2.在朱自清看来,“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
答:
五、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并回答问题。
单就玩意儿而论,“雅俗共赏”虽然是以雅化的标准为主,“共赏”者却以俗人为主。固然,这在雅方得降低一些,在俗方也得提高一些,要“俗不伤雅”才成;雅方看来太俗,以至于“俗不可耐”的,是不能“共赏”的。但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我们想起了“有目共赏”这句话。孟子说过“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有目”是反过来说,“共赏”还是陶诗“共欣赏”的意思。子都的美貌,有眼睛的都容易辨别,自然也就能“共赏”了。孟子接着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但是这不相远似乎只限于一些具体的、常识的、现实的事物和趣味。譬如北平罢,故宫和颐和园,包括建筑,风景和陈列的工艺品,似乎是“雅俗共赏”的,天桥在雅人的眼中似乎就有些太俗了。说到文章,俗人所能“赏”的也只是常识的,现实的。后汉的王充出身是俗人,他多多少少代表俗人说话,反对难懂而不切实用的辞赋,却赞美公文能手。公文这东西关系雅俗的现实利益,始终是不曾完全雅化了的。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实际上这一部戏剧和这一部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西厢记》无视了传统的礼教,《水浒传》无视了传统的忠德,然而“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官逼民反”,也是人之常情,梁山泊的英雄正是被压迫的人民所想望的。俗人固然同情这些,一部分的雅人,跟俗人相距还不太远的,也未尝不高兴这两部书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快感,一种趣味,可并不是低级趣味;这是有关系的,也未尝不是有节制的。“诲淫”“诲盗”只是代表统治者的利益的说话。
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是个*,*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我们的知识阶级。这知识阶级跟从前的读书人不大一样,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他们渐渐跟统治者拆伙而走向民间。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还有种种欧化的新艺术。这种文学和艺术却并不能让小市民来“共赏”,不用说农工大众。于是乎有人指出这是新绅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欧化,不管一般人能够了解欣赏与否。他们提倡“大众语”运动。但是时机还没有成熟,结果不显著。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1.朱自清先生认为,怎样才能达到“雅俗共赏”呢?
答:
2.朱自清先生认为,在议论“雅俗共赏”的心理基础——“共同美”时,朱自清提出了他所理解的欣赏“条件”,这条件是什么?
答:
3.在朱自清先生看来,为什么说《西厢记》与《水浒传》正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答:
4.朱自清先生的这种观点,对今天的小说创作来说,能够给出一点不同的启发的,你能说说吗?
答:
5.在讨论“雅俗共赏”时,朱自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通俗化”与“大众化”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论雅俗共赏》原文阅读
朱自清在这篇文章中主要说的是“雅俗共赏”体现了“自然而然的趋势”。即雅俗两方如何不可避免地存异求同,在对峙的同时走到一起。
倘若简单划分,中国传统文化由两大块组成,一是雅文化,一是俗文化。前者是士大夫以上阶层的财富,后者是老百姓的家当。二者的对立和分离一直很明确,落实到文艺方面,就有了“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隔阂。各时代的大致情况,朱先生有比较充分的介绍。用现代文化学的术语说,这叫作文化的“断裂”现象,即一种大文化中存在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的对峙。
但是,文化的发展总是处于动态,不停地变化,不停地冲突,也不停地对流。不同文化之间会在碰撞过程中完成部分的融合。现代文化学把这种想象称为文化的传播和融汇。文艺领域的情况大致相同。正如《论雅俗共赏》作者所指明的,雅文艺得时时俗化,向俗方让步,为的是争取群众,争取观众和读者,否则它除了被束之高阁以外没有其他出路;俗文艺要竭力向雅方靠拢、看齐,以得到正统和权威的认可,不然只能永远居于卑下地位。说到底,“雅俗共赏”的追求实为两种文艺的相互迁就,相互妥协,相互仿效,慢慢地走到一条道路上。当然,就这个说法本身来看,它由雅士们提出,是雅方处于主动地位时表示的宽宏大量,因此要伴随着“以雅为主”,“俗不伤雅”的条件限定。但这些条件并不能避免雅方有时被俗方所改造,更不会阻止俗方登堂入室,跻身于雅文艺之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确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趋势。
由于文化不断发展,雅俗方面相互融汇,所以雅文艺和俗文艺并非一成不变,相反会一再出现互易其位的结果。昨日之雅,可为今日之俗;今日之俗,可为明日之雅。每一轮雅俗对立而又雅俗趋同的局面,都是暂时现象,时间会改变它们的关系和位置。因此,在19世纪20世纪这个*,出现新一轮雅俗之别。新文化以及新文学尽管以平民化为方向,背叛了传统的贵族文化和贵族文学,但却形成了新的雅文化和雅文学,对大众来说,仍然属于“阳春白雪”一类。彼此之间有距离,甚至有隔膜,缺少共同语言。对立导向交融,新一轮文化融合开始进行,“雅俗共赏”、“通俗化”及“大众化”号召就是这种客观趋势的话语表现。作者希望看到在20世纪里完成前所未有的,高质量的雅俗结合的事业。
《论雅俗共赏》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与所给注音全相同的一项是( )
A.jiāo 姣好 蛟龙 绞架 皎皎明月
B.shēn 绅士 妊娠 伸展 莘莘学子
C.tuì 蜕变 颓废 褪色 退步
D.gé 阁楼 格调 炮烙 恪守不渝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音近字和习惯误读字的读音。A.“绞”应读“jiǎo”,“皎”应读“jiǎo”;C.“颓”应读“tuí”;D.“恪”应读“kè”。
答案:B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犀利 鉴诫 峰拥而上 寥寥无几 B.讥诮 赈济 错落有致 附庸风雅
C.教诲 缜密 流连忘返 面授机意 D.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出奇治胜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似字和同音字的正确书写。A.鉴诫—鉴戒,峰拥而上—蜂拥而上;C.面授机意—面授机宜;D.幅射—辐射,出奇治胜—出奇制胜。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引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安史之乱后,和尚的口语记录更其流行,于是乎有了“语录”这个名称,“语录”就成为一种著述体了。
B.“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
C.黄山谷却在《再次杨明叔韵》一诗的“引”里郑重地提出“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是“举一纲而张万目。”
D.再说后来的小说和戏剧,有的雅人说《西厢记》诲淫,《水浒传》诲盗,这是“高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引号的几种用法。A.表特定称谓;B.表着重指出(强调);C.引号中内容被作为作者的话的组成部分时,句末点号应放在引号外;D.表否定可看作反语。
答案:C
4.运用列数字、引用的说明方法扩展下面的语句。
黄河是大河,令人赞美。
解析:引用既是一种说明方法,也是一种论证方法。引用说明就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列数字是从数量的角度说明事物的特征。
参考答案: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唐朝诗人李白对黄河的赞美。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原来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我们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在这之后,门第迅速的垮了台,社会的等级不像先前那样固定了,“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彼此的分子在流通着,上下着。而上去的比下来的多,士人流落民间的究竟少,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渐渐多起来。王侯将相早就没有种了,读书人到了这时候也没有种了;只要家里能够勉强供给一些,自己有些天分,又肯用功,就是个“读书种子”;去参加那些公开的考试,考中了就有官做,至少也落个绅士。这种进展经过唐末跟五代的长期的变乱加了速度,到宋朝又加上印刷术的发达,学校多起来了,士人也多起来了,士人的地位加强,责任也加重了。这些士人多数是来自民间的新的分子,他们多少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他们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人既然很多,大家是这样,也就不觉其寒尘;不但不觉其寒尘,还要重新估定价值,至少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这里并非打倒旧标准,只是要求那些雅士理会到或迁就些俗士的趣味,好让大家打成一片。当然,所谓“提出”和“要求”,都只是不自觉的看来是自然而然的趋势。
5.“安史之乱”后,“士”和“民”这两个等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6.这个阶段“士”有哪些特点?
7.概述本段“雅俗共赏”是“自然而然的趋势”的社会原因。
5.解析: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是指两个等级之间发生的变化;然后找到答案区间,是文段的第二句话;最后,留主去次,用简洁的文字把答案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士”和“民”这两个等级的分界没有先前严格和清楚,两者互相流通,其中士人流落民间的少,而老百姓加入士流的却多起来了。
6.解析: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题有两个条件,一是“这个阶段”,二是指“士”;然后根据这个条件找到答案区间,在文段的倒数第四、五句;最后,把士人作为陈述对象,稍微改换一下原文语句即可。
参考答案:这些士人多数来自民间,他们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7.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充分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条找出产生“雅俗共赏”的社会原因,注意不能漏点,最后用通畅的语言表述出来。
参考答案:门第垮台,社会等级不再固定,“士”和“民”互相流通,因多数来自民间的士人保留着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所以雅士必须理会或迁就俗士的趣味,最后“大家打成一片”,“雅俗共赏”就成了“自然而然的趋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①看了《中华读书报》中《看法》栏目中的一篇读者来信《丰一吟注的襟怀》,不禁引起我对新月还是残月讨论的兴趣。我从小就喜欢读丰子恺先生的书与画,觉得虽然不是轰轰烈烈,但总有一股雅趣渗透于其中。“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这幅画我也看过,也很喜欢。虽然丰先生画的是残月,而标题却是新月,文与题似有不同。有人还建议把残月改画成新月。然而,细考察起来,其实这残月似不能轻易地改为新月。
②月相每日不同,一个月循环一次。我们一般能看到月亮的日子大都为阴历初三至廿八左右。如果划分一下,每月望日(阴历十五)夜半子时,圆月正在我们的头顶,而每月朔日(初一),月亮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的位置上,谁也看不见,在夜半子时,月亮应在我们的脚下(即地球另一面的天空中)。这样算起来,每月初七八日,夜半子时的月亮应在我们西边的地平线的位置上,每月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时的月亮应在我们东边的地平线的位置上,而这时的月亮并不成钩状,而是半圆状。成为钩状的月亮只是初三至初六,或廿四至廿八。我们看到钩状的上弦月(新月)的时间一般为晚六点(夏季会更晚些)至晚九点,晚九点的月亮已近地平线。
③再回到丰先生的那幅画。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人们何时散去?是晚九点以前吗?这似乎不太符合人们晚间聚会的习惯。即使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夜生活远没有今天丰富,但似乎晚九点以前就散去,总觉得好像没有尽兴。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还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吗?
④如果丰先生画的不是新月,而是残月,要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就要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了。这种可能性当然也会存在,只是不大可能经常出现。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丰先生画的并不错,只是题目中的“新月”就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义,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如果是这样的话,丰先生的画与题就都没有什么错。
⑤再说回来,文学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必要那么严谨。《红楼梦》中少爷小姐们的年龄从来就没有搞清楚过,也总对不上茬,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和它本身的价值。丰先生的画也是一样。画的意境让人喜欢就够了,别的事有必要特别较真吗?
注:丰一吟:丰子恺的女儿。
8.下列不能支持“残月似不能轻易地改为新月”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不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
B.新月的意义,如果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丰先生的画与题就没有错。
C.参加聚会的人们在晚九点以前散去,所见到的只能是钩状的上弦月。
D.人们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看到的“新月”其实就是残月。
9.对文中画线词所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时的月亮”(②段)中的“这时”指的是每月初七八日和廿二廿三日夜半子时。
B.“这种可能性也存在”(③段)中的“可能性”指的是晚上九点以前聚会散去。
C.“这种可能性当然也会存在”(④段)中的“可能性”指的是在夜里两三点或者四点左右看见一钩新月。
D.“如果是这样的话”(④段)中的“这样”指的是:题目中的“新月”不是我们平常理解的新月的意义,而是新升起的月亮之意。
10.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当朔日(阴历初一)夜半子时,在地球的另一面,月亮正运行到人的头顶。
B.过去文人创作都不注意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这是受他们认识水平的局限。
C.丰子恺画中的“一钩新月”可能是“刚刚升起来的月亮”的意思。
D.即使是世界名著,有时也难免会出现无关宏旨的细微的疏失和错误。
11.文章最后一句“别的事有必要特别较真吗”中“别的事”在本文中指的是什么?作者在这句话中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8.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在原文第①段最后一句,原因是第③段的最后一句:“当然,这种可能性也存在,只是到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还能看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吗?”这是一个反问句,答案在其中。意味着九点散后,新月已近地平线,是看不到“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景象的。可知A项是正确的;B、D两项均在第④段中,仔细阅读比较,弄懂三个假设,就不难看出这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答案:C
9.解析:本题考查的其实是对“这种”指代内容的正确把握。见第④段的第一、二两句话。
答案:C
10.解析:此题犯了无中生有的错误。
答案:B
11.解析:第二问答“文学艺术不是科学,没有必要那么严谨”亦可。
参考答案:①“别的事”指丰先生画中的月亮到底是新月还是残月。②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时,对其涉及的科学知识不必苛求。
二、语言运用
12.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人_________很多,大家是这样,_________就不觉其寒尘;_________不觉其寒尘,_________要重新估定价值,_________也得调整那旧来的标准与尺度。
解析:方法,做此类题目,先揣摩整个语段内容,理解其意思,再分析句间关系,从而判断选用正确关联词
参考答案:既然 也 不但 还 至少
我创新 我超越
13.近年来,暴力、武侠、言情小说广泛流行,市场上随处可见;一些流行歌手的个人演唱会的门票价格不菲,但却很快被抢购一空,而诸如交响乐、歌剧演唱会的门票一降再降,也免不了场面冷清、门可罗雀的情景。有人说这是“百花齐放”,一切由市场决定,无须担忧;有人向社会呼吁,认为应该提倡和振兴严肃文学和高雅艺术(包括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古典文学名著以及西方交响乐与我国民族器乐及传统戏曲如昆曲、京剧等)。当然所谓“严肃”和“高雅”,自是对“通俗”和“低级”而言,这就涉及到“雅俗共赏”一语究竟该怎样正确理解的问题。
你是怎样看待“雅俗共赏”的,又是怎样看待当今的这些文化现象的?
答案:略
四川高考排名12523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和北京农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广东高考排名2493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高考排名204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1555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2024师德师风学习心得体会五篇
六一儿童节精简主持串词五篇
夏季饮食卫生安全知识最新
端午节送老公的祝福语
初中语文教学心得总结
谈中国诗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朋党论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范文
二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参考范文
二年级上册苏教版语文授课教案样本
贵州高考排名17579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山东高考排名557870左右排位综合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44720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辽宁高考排名9744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长春工程学院的水电站设备安装与管理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河南高考排名3360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8511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南高考排名32101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甘肃高考排名2524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四川高考排名27732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湖北高考排名10888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和漳州理工职业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和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江西高考排名134360左右排位理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247720左右排位物理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河北高考排名47100左右排位历史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助产专业排名怎么样 附历年录戎数线
江西高考排名10525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安徽高考排名38080左右排位文科可以上哪些大学,具体能上什么大学
黑龙江东方学院和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哪个好 附对比和区别排名
最新西师大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第三册教案文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练习2教案模板
二年级语文教案怎么写呢
最新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范文
六一居士传高三下册语文教案设计
阿Q正传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克己复礼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人教版语文高三下册教案
汉家寨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汉家寨人教版高三上册语文优秀教案
小暑节气注意事项
小暑的由来是什么
小暑节气代表含义
最新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教案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