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授课教案借鉴五篇

张东东老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旅鼠之谜》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研究能力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1.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二)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三)展示教学目的

(四)检查预习

1.读著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媲美()挑衅()笃信()迷惘()啮齿()苔藓()前赴后继()

2.解释下列词语

媲美:美的程度差不多;比美。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笃信:忠实的信仰。笃:忠实,全心全意。

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见识浅。

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配合。

前赴后继:前面的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踊跃前进,连续不断。

道听途说: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没有根据的话。

(五)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基本内容

思考题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北极旅鼠有三大奥秘:一、旅鼠繁殖能力惊人;二、旅鼠繁殖能力不仅有所节制,而且一旦繁殖过多,会出现种种自杀现象;三、死亡大迁移,数百万只旅鼠向西或向北奔向大海,葬身大海。)

思考题2:课文采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可以说是记叙文与说明文的杂交品种,或者叫跨文体的文体。(1)找出本文记叙的六要素;(2)为了说明旅鼠之谜,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

(提示:(1)六要素:时间——有一天;地点——巴罗附近的爱斯基摩人村落遗址;

人物——“我”和丹尼斯;起因——“我”捉到一只旅鼠;经过——“我”听丹尼斯讲述旅鼠的种种奥秘;结局——丹尼斯就旅鼠行为发表他的感想。

(2)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六)讨论与探究

课文说:“人类也许应该从旅鼠身上学到点什么。例如,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想一想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台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

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部分? (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 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 。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 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 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 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二、激疑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下?

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

三、预习检测

(一)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二)配图讲故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2.PPT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质疑

(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师补遗

(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较好?

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亚夫的,翻译为“要”则稍显强势了。

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方能贴合此语境。

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能彰显军令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

六、字词梳理

(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

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

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

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二)教师总结

明确:

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

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

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

七、板书设计

欲:想

乃:才

不得:不准

第二课时

一、切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大家知道细柳营的魅力在何处了吗?

明确:周亚夫

(二)文中有对周亚夫的评价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嗟乎,此真将军矣!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课时的导入,将本课学习引向周亚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关键句,切入文本:三是与本课收束环节呼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勾连《陋室铭》。若学生回答的是细柳营戒备森严或军纪严明,亦可引导其归因为周亚夫治军有方,此皆可为后续学习张本。“嗟乎”一句,读是关键,为收束环节再读此句做铺垫。)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 导入: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 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 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敬畏自然》

一、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并理解作者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点。

2、理清层层推进的论述思路,了解对比和反问的作用。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多媒体图片)

2、大自然是美丽的,雄伟的高山,辽阔的草原,蔚蓝的大海,美丽的花园,繁华的都市。无不为人们所陶醉。大自然孕育最聪明,最美丽,最富有灵性的人类。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大自然的庇护,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繁衍、壮大。

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到自然惩罚的现象却也屡见不鲜。

(欣赏多媒体图片:沙漠、火灾

地震等)。

(二)整体感知

(多媒体演示)

1、读一读,写一写

鲲(kun1)鹏

蓬蒿(hao1)

相形见绌(chu4)

狼藉(ji)

咫尺(zhi3)

美味佳肴(yao2)

2、词语解释: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绝伦:精细巧妙。

美味佳肴:精美的菜肴。

2、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文章论述的思路。

(多媒体演示)

思考问题

1、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2、人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己?

3、指导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看作者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什么观点?

(多媒体演示)

(论点)人类永远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然而,人却“不自量力”的宣称要“征服自然”

4、指导学生默读讨论第2——7自然段,讨论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

人类与大自然相比,论历史,宇宙至少已有200亿年,“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论关系,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论智慧,又怎么样呢?

(提问、讨论、归纳、多媒体演示)

比较:

人类智慧

3、矿坑也可能成为人类自倔的陷阱。